【文档说明】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3)页,574.4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6b920c68a2457c2cb859c162e806a9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3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
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人……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又要适应人心……又须‘保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重视民众的作用,认识到争取民心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
的是人本思想,无法体现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排除A项;材料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非“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而非强调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为刘炜在(中华文明传真》中闻述佛教与儒家家对应观念的示意图。据此可知()A.佛教积极
融合本土文化B.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C.三教交融互补趋势明显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佛教“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一定的对应性,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教,积极融合本土儒家文化,A项正确;材料中并非儒学汲取佛教的教义,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儒
家、佛教,没有三教交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的3.据朝鲜半岛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
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
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
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D项。4.在古埃及,
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两河流域的神多以纯粹的人类形象出现,但也没有完全与动物脱离,一些画像中神的身旁都会出现动物,动物也标志着神对应的特征和能力。由此可知()A.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地域特色B.西亚
文化借鉴了古埃及文化C.神话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D.认知动物水平体现文明程度【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两河流域的神也没有与动物脱离,但和古埃及的神的形象并不一样,由此可知世界区域文明具有差异性,有各自的地
域特色,A项正确;虽然西亚文明的中的神与古埃及的神有相类似之处,但不能据此说明西亚文明借鉴了古埃及文明,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体现了世界区域文明存在差异性,C项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C项;D项说法无法体现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5.古
希腊智者安提丰说“‘蛮族’也罢,希腊人也罢,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所生,构造全是一样”。智者阿尔西达马说“神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这些思想A.符合古希腊民主的发展趋势B.表明人类
自我意识觉醒C.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D.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的【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我们大家都是大自然所生,构造全是一样”,“神使人人生而自由,而自然则从未使任何人成为奴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中具
有一定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人文精神,未涉及希腊的民主制,排除A项;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是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文明的思想,“主流”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6.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
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A.对世俗生活的追求B.工商业阶层壮大C.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天主教会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
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及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正统文学是教会文学,但11世纪反映骑士阶层道德和理想的骑士文学流行,骑士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当时人们
对世俗生活的追求,A项正确;骑士文学主要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与工商业阶层的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发生在14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1世纪仍处于中世纪,天主教会并未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
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B.发明了“浮动园地”C.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D.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答案】C【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在安迪斯山脉上建造了古城马丘比丘,用绳结记事,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C项正确;目前所知最早产生的史诗是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排除B项;古希
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C项。8.综合如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A.中古时期的世界B.西方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C.整体世界的发展D.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5-15世纪,英格兰、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笈多、日本、玛雅、阿兹特克
……”可知,材料呈现了中古时期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宗教与社会的典型特征,这说明最适合该材料探究的主题是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D项正确;“中古时期的世界”主题过于笼统,未针对图片信息的内容,排除A项;西方殖民体系
的形成与演变是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历史主题之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才逐渐明朗,排除C项。故选D项。9.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
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中。公元前后数百年间,这种情形在东西方都曾多次出现。以下属于上述情形的是()A.罗马帝国征服希腊B.秦王灭六国一统天下C.亚历山大入侵波斯D.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题干论及游牧民族军事入侵农耕世界
,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最终融入文明体系中。3—6世纪,游牧民族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推动西欧进入封建社会,D项正确;罗马帝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亚历山大统治下的马其顿和希腊都不是游牧文明,故罗马帝国征服希腊、秦王灭六国一统天下、
亚历山大入侵波斯都不属于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征服,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10.如图为世界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A.日耳曼人迁移路线图B.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C.大
月氏人迁移路线图D.地中海东部“海上民族”迁移图【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中古代人类从东欧迁移至西欧、小亚细亚、波斯、印度等地区,结合所学,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
千年,B项正确;日耳曼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3—6世纪,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也即日耳曼人没有迁往印度等亚洲地区,排除A项;大月氏人原先生活在中国西北部,受匈
奴压迫西迁到中亚地区,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也即大月氏人没有迁往欧洲,排除C项;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他们或来自小亚细亚,或来自叙利亚和巴勒斯
坦。“海上民族”没有迁往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11.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B.体现对印第安人的压迫逐渐根除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趋向客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以来,充满种族主义偏见的欧洲殖民者根据自
己的需要将印第安人简单化两种刻板化形象:即“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折射出白人文化对他的者文化的优越感和疏远感,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欧洲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偏见,而非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排除A项;当
前印第安人依然受到不公正对待,排除B项;“生态印第安人”否定了印第安人的文化多样性,并非对印第安人的客观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12.美国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
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C.大量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D.美国
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必然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可知,从1965年到20世纪90年代,希望减少美国移民人口的美国人比例逐渐增高,这说明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因
此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C项正确;材料强调美国人对移民的态度,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A项;移民增多只会扩大本土居民与移民的文化和生活冲突,并不会导致美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排除B项;材料属于美国民众的态度,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20世纪70年代
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B
.维系移民社会安定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
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
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A.说明唐宋与西域交往中断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答案】D【解
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便利了中国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D项正确;唐宋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
响,中原地区与西域交往受到影响,但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唐宋时期中国对外交流情况的变化,不涉及“东亚文化圈形成”的过程,排除B项;中国与日本、朝鲜的交流属于东亚地区国家间的交流,而非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5.荷兰是近代欧洲最
早输入茶叶的国家,从17世纪初开始,饮茶之风从贵族阶层发展到普通民众。饮茶成为全国时尚,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这发映出A.文化交流的多样性特征B.商品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
趋势D.中西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饮茶之风风靡全国,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殖民扩张时期,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扩大了和东方的贸易,使得茶叶供应量增加,因此饮茶的风气兴起,这说明商品流
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多样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荷兰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并非同质,排除C项;D项错在“相互借鉴”,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
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
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教的传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至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百年。——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
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并简析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南北文化统一;文化统一依赖于政治统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融入外
来宗教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任答3点即可)(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或思想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任答2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解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得出南北文化统一;根据材料“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得出文化统一依赖于政治统一;根据材料“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
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发展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得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根据材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得出融入外来宗教思想;根据材料“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得出具有包容性、开放性。(2)原因:结合所学,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中西方联系
和中华文化传入欧洲;根据材料“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结合所学,儒学中“以人为本”“崇德尚贤”
“和而不同”等内容具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吸引力。影响:根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千零一夜
》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来源现已无从考查,一般认为是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这些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和提炼,于16世纪定型,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事,其中多数
故事是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古典作品,有些故事甚至家喻户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日常话题。——摘编自《天方夜谭(译者序)》(中文版)材料二据考古发现,元上都宫城Ⅰ号建筑基址有一件石建筑构件,弧面阴刻有古阿拉伯文,内容与《古兰经》的部分章节中对穆罕默德的颂
扬有关;现在在中国南方的泉州、扬州、杭州等地,仍有许多元代所建的伊斯兰教教徒的“圣墓”。——摘编自张倩《试论蒙元时期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三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眼光能看得更远,是
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摘编自【美】尼克松《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1992年)(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请至少列出两种。【答案】(1)价值∶材料一是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简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等问题;材料二是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表现;材料三是现代美国人对古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贡献的
评价,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2)影响∶对世界古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融合了不同文明;传承和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对亚洲、欧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3)补充∶阿拉伯帝国官修史书、旅行家游历阿拉伯的笔记、伊斯兰教的传世文献。【解
析】【详解】(1)价值∶材料对研究阿拉伯文化的价值,需要答出材料表述的关于阿拉伯的信息,分析该信息对研究阿拉伯文化所起的作用。材料一是对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简介,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材料二是考古发现,中国古代和现代有关阿拉伯的
出土文物和遗迹,可用于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表现;材料三是现代美国人对的古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贡献的评价,可用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地位和影响。(2)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一千零一夜》“流传于世界各国,很多音乐、绘画、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取材于这些故
事”可知,古代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古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一“在波斯语的《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国的故事而形成的”可得出融合了不同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承和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根
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和现代有关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和遗迹可得出,对亚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根据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可得出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补充∶根据所学知识,研究古代阿拉伯文化还可以参考阿拉伯帝国官修史书、旅行
家游历阿拉伯的笔记、伊斯兰教的传世文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
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材料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的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
的同时,保持着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现代拉丁美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加以阐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答案
】(1)历史解释:从趋势看,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任答3点即可)
从原因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澳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澳洲。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的深
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的结果,如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不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工资水平、较好的社会福利和移民政策吸引发展中国家移民迁入。随着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
和产业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任答3点即可)(2)独立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欧洲白人文化在美洲得以发展;殖民者贬低印第安文化或者黑人文化;同时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得以部分保存;使美洲文化呈现
出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特征(任答3点即可)。【解析】【详解】(1)历史解释:从趋势看,根据材料可知,1500—1850年,350年里人口迁移数量约2000万左右,1850—1945年,100年里人口迁移数量超过了6000万,1945—2000年,平均每年人口迁移数量达到
数百万人,趋势是数量不断增加;近代人口迁移主要发生在欧洲、非洲、亚洲、美洲之间,现代人口迁移大洋洲成为主要移入地,范围不断扩大;近代自愿移民从主要由欧洲等发达地区向美洲等落后地区迁移,现代逐渐转变为主要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近代黑奴贸易等
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结合所学,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从原因看,结合“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所学知识,可知不同
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非洲奴隶和华工流向美洲、澳洲。现代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和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不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2)根据材料“西班
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自己比土著文化优越”,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对美洲进行殖民入侵的过程中,破坏土著印第安文化,引入欧洲文化,导致独立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欧洲白人文化在美洲
得以发展;根据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认为自己比土著文化优越……认为非洲的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结合所学得出,虽然殖民者贬低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但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得以部分保存;结合
所学,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19.汉唐时期,骆驼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材料一材料二汉代文物骆驼并不常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汉代的骆驼形象显得有些稚拙,特别是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反倒与骆驼差距很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
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唐墓中随葬骆驼数量剧增,有些是作为一般动物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墓葬之中。北朝出现的驮载物品的骆驼到唐更为流行,驮载物品的内容
更多,骆驼的两侧挂有货袋、丝束、免皮、长颈瓶、胡瓶、扁壶、织物、毛毯等等,有时还有死鸟和活的狗、猴子。这种造型选择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生活状态。骆驼、货物及其人物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附加、升华了它们的精神含义,使这组文物凝聚
了人与自然抗争、艰苦创业的情怀。——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答案】示例汉代骆驼塑像的数量不多,装饰简单,没有特别的含义,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骆驼的了解
有限;唐朝骆驼塑像数量增多,装饰更丰富,有了明确的精神含义,人们把它和对外交往、交通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骆驼作为丝绸之路的象征。在汉代,张骞通西域主要是军事、政治目,商业往来属于辅助行为,汉代的丝绸之路虽然被打通,但东西方之
间文化交流并不紧密。到了唐代,经济繁荣,制陶技术的进步,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使得路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与丝绸之路的兴盛相吻合,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也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
联系的日益加强。【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文物骆驼并不常见,……没有任何装饰……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得出汉代骆驼塑像的数量不多,装饰简单,没
有特别的含义。根据材料“唐墓中随葬骆驼数量剧增,……驮载物品的骆驼……更为流行,……这种造型选择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生活状态”,得出唐朝骆驼塑像数量增多,装饰更丰富,和对外交往、交通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合所
学骆驼造型的上述演变表现出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故可结合“汉代的对外交往”“唐代的对外交往”所学知识,论述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的过程,分析其原因,也即汉代丝绸之路虽然被打通,但东西方之间交流并不紧密,人们对骆驼的了解有限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骆驼成为丝绸之路兴盛的符号。最后作总结,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也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