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59.700 KB
  • 2024-10-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8)页,259.7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4de3c32c7bef2804630e885b821cc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期中考试考试范围:《文化交流与传播》1-4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两河流域的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D.《汉

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2.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

悬诗”。下列有关“悬诗”的说法正确的是()A.主要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B.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C.包含着来自波斯、埃及和伊拉克的故事D.对后世西欧文艺复兴的文学发展影响深远3.阅读《欧洲移民表》,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移民可能利用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B.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C.大量移民前往美洲主要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4.《全球文明史》:19世纪后期的殖民地官僚和经理人试图指导非洲和亚洲的农民学会科学种田技术……这些地区都为供给工业化欧洲的经济需求而进行了重组。

这表明()A.殖民扩张有助于亚非国家革新技术B.世界市场在殖民扩张中最终形成C.亚非地区加深了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D.技术交流与改进是扩张的主要后果5.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如王夫之指出心学是佛教禅宗的虚无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是“以知为行”,实际上就是禅宗的“悟”

。这反映了()A.佛学与心学已融为一体B.心学已经不适应统治需要C.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D.实学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6.有一本历史著作的推介语包括以下两句:◆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是“四大帝国文明带之解体与古代世界之终结的殡葬师”◆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秦汉、贵霜、

安息、罗马——贯串成一条文明带,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据此判断,这本历史著作的基本指导史观应该是()A.全球史观B.文明史观C.近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7.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经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

称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位著名的大臣是()A.张骞B.卫青C.霍去病D.玄奘8.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荷矛的战士》《刮汗污的运动员》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A.

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主义思想发达C.开始重视体育锻炼D.雕塑水平世界领先9.据李维《罗马史》记载,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在一年一度选出的官员的治理下,成为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文中“以法律取代个人治理的国家”中的法律是指()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C.万民法D

.《查士丁尼法典》10.古代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文化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的特点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下图与古代印度文化有关的是()A.AB.BC.C11.2015年9月2日,在土耳其博德鲁姆海岸,两艘前往希腊科斯岛的移民船沉没,造成至少11

名叙利亚移民溺水身亡。警方发现了两具难民儿童的尸体。小孩遗体照片被曝光,引起国际舆论哗然轰动。造成叙利亚难民潮的根源是()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

_______...........................................装...........................................订...................

........................线...........................................A.叙利亚国内局势的持续动荡B.某些西方国家霸权主义政策C.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D.恐怖

势力的极端行为12.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A.

体现自由平等B.体现“君权神授”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13.史诗是以民间传说故事及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下列全部属于史诗的一组著作是()①《吉尔伽美什》、《摩诃婆罗多》、

《万叶集》②《荷马史诗》、《罗摩衍那》、《伊戈尔远征记》③《荷马史诗》、《梨俱吠陀》、《万叶集》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梨俱吠陀》、《伊戈尔远征记》A.①B.②C.③D.④14.12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

家的著作,也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此举()A.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B.促进了古典文学的普及C.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D.引领了社会转型的方向15.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中说:“神是不可知的,人

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A.提倡怀疑,肯定人的价值B.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C.否定神性,摧毁神学禁锢D.肯定人性,主张认识自我16.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

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以中

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二、非选择题(四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

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

的接触和交流。——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

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

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1)根据材料一、

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6分(2)综合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

……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

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

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的孔子。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

“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摘编自《李大钊全集》(1)依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6分)(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6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

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4分)。19.(12分)中国文化悠久灿烂,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

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70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倪哲《唐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4分)材料二东亚文化圈示意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亚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释。(8分)2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分)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一理学。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

,禁铟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据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普通高中教科书《文化交流与传播》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

依据)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期中考试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DCCAABB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CBCAA1.【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汉谟拉比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了总条数的一半,这是受到古巴比伦地区商业繁荣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司法实践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中的“直接”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故错误;题干中并没有阐述法典与汉谟拉比国王的关

系,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悬诗”主要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前,阿拉伯各部落贵族文学家赛诗的结果,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阿拉伯各部落贵族的社会生活状况,故A项正确。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阿拉伯半岛统一

前”,当时阿拉伯还没有控制埃及、伊拉克等地区,也没有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故B.C两项错误;D项是《天方夜谭》对后世的影响,故错误。3.【答案】D【解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人口的流动

既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同时也是世界整体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4.【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欧美工业国对殖民地的技术输出,加速了殖民地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地对工业国的经济依赖,故C项正确。5.【答案】C【解

析】据材料“明末清初,一批学者猛烈抨击心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心学属于理学,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理学学术的反思,故C项正确;佛学与心学是不同的思想,并没有融为一体,排除A项;当时心学仍然是官方哲学,适应统治需要,排除

B项;实学思潮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否定儒学思想,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匈奴推动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雪崩效应”“首度将欧亚大陆上四个古代帝国”“作为古代世界的最终也是最高格局”主要体现的是全球史观,故A正确;文明史观材料信息中也有反映,

但这是在全球史观下的表现,不是基本指导史观,B错误;近代化史观指的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C错误;社会史观指的是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等,D错误。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故选A。8.【答案】B【解析】材料“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因此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民主政治,A错误。C的“开始”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对比希腊和世界雕塑水平

,故D错误。9.【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时间限定“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排除C.D。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A。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

文法,故选B。10.【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刹帝利等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A符合题意。狮身人面像是古代埃及文化的代表,排除B;空中花园是古代西亚文化的代表,排除C;雅典卫城是古典希腊文化的代表,排除D。1

1.【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导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大量难民流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A.B.D不是根源。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可知,材料与《汉谟拉比法典》相

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编撰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故C项符合题意。13.【答案】B【解析】古

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史诗《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史诗《伊戈

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作品,故选B项;《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排除A项;《梨俱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诗歌总集,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万叶集》是日本

最早的诗歌总集,排除C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12世纪欧洲教会学校既教授基督教方面的知识,也提供古典拉丁文学和哲学译本,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都属于欧洲文化范畴,所以这会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中的

内容都属于教会学校的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了古典文学,但是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且教会学校提供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不会促进古典文学的普及,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是教会学校的教

育内容,并未涉及到社会转型的内容,所以不能说引领了社会转型的方向,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普罗泰格拉”“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等信息,与人教版必修三第22页所学:普罗泰格拉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

威相合,故选A项;“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是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排除B项;“摧毁”不合史实,普罗泰格拉时神在古代雅典仍占有重要地位,排除C项;“肯定人性,主张认识自我”的是苏格拉底,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

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先秦到唐宋,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表述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单纯从材料无

法体现,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故而不选。二、非选择题17.【答案】参考(1)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

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

一中的“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等信息可知应从兼容并包,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的角度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中“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从材料一

中的“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得出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从材料二中的“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等可得出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第(2)问,根据材料三可知“经济”作用应从贸易中转站的

角度来归纳;根据材料一、二可知“文化”作用应从文化交流的使者或桥梁的角度来归纳,综合起来则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8.【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

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应对: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进步思想家倡导与西方进行交流,提倡个性;下层平民和城市市民阶层对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3)态度:

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融合;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4)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出于传播教义需要,有必要调适以实现传播目的。根据材料一可知在两汉、

魏晋时期,佛教都会附会当时中国本土流行的文化思潮;根材料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可推知当时佛教在民间传播采用的是民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根材料一“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可知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迎合了主流思想

——儒家的道德观念。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中后期正是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因此西方思想及科技向外传播。应对:根据材料二“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可知在面对中西文化碰撞时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

合作,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李贽等人主张个性独立,强调独立思考;从下层平民和市民阶层方面,往往对西方事物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第(3)题根据材料三“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可见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能够辩证地看待;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

方文明,因此李大钊提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从材料可知李大钊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信心。第(4)题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从魏晋佛教、晚明“西学东渐”以及近代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可以看出

中华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9.【答案】(1)表现:佛学繁荣,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灿烂辉煌;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4分)(2)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儒家学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文化圈。中华传统文化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文字、思想、社会制度、律令、历法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文化的基盘上,东亚各国也培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10分)【解析】(1)据材料一“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

”并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佛学繁荣,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武则天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2)据材料二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范围及传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儒家学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文化圈;中华传

统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文字、思想、社会制度、律令、历法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东亚文化的史实可知,在中华文化的基盘上,东亚各国也培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20.【答案】参考示例:论题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从春秋

时期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形成,到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例如:在传统儒学受到挑战时,能够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儒学新学派一理学。综上所述,正是

由于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能够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使中华文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论题二: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论题"和“阐述”契合题

意,与史实相符亦可。)【解析】首先,需要提取材料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来拟定论题,据材料“春秋时”“3—5世纪”“到了宋代”“16—18世纪”可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主

动融入新的思想从而体现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其次,按照时间线索,结合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和升华,论证的过程中注意要与主题相符,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前代文化的继承和对于

其他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