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54.495 KB
  • 2024-10-0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西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共(10)页,54.49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42172027b0a09c8dc34c4061577f7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

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

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

、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

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屋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退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

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

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

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

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

,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

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

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

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

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

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

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表

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

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

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

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4分)5.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小题。文本一:幽冥钟汪曾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

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

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再写上边,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

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我

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

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

荫。冬天,满阶黄叶。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材。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趺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

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

极其自然。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

就开始撞钟。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东——嗡……嗡……嗡……”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东——嗡……嗡……嗡……”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

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东——嗡……嗡……嗡……”幽冥钟

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承天寺的钟,幽冥钟。女性的钟,母亲的钟……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文本二: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

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

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

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旧生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呈现了颇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谊。B.小说用语自然而不失典雅,开篇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笔,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C.小说精

于构思,不着痕迹。文中写张士诚因“承”字的写法而滥杀无辜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钟声的慈悲形成对比。D.“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运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钟声的质感,又表现了钟声的圆浑。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写承天寺撞钟的老和尚,年老体衰,生活清贫,每天重复简单的工作,蕴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B.文本一结尾写孩子听到钟声后,“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庇护。C.文本二中作者说习惯写家乡的人事物

,并不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恋,而是与对传统生活的熟悉和旧时邻里的感情有关。D.文本二作者以后记的形式,回应了读者对其作品的误读,对小说散文化给予了他个性化的理解,反映了求变求新的态度。8、文本一后半部分反复描写钟声,请简要分析作

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9、文本二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的这一小说的创作主张。(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4题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

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

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勃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

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共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

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注]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3分)A.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B.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

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C.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D.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江东,一般指地区名。指长江中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西为左,以东为右。B、佐吏、古代地方长官的僚属,辅助官员处理一些具体

的事务。C.庙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D.左衽,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上衣在左侧开襟,不同于中原一带民众服装右衽。文中指接受异族统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符融在苻坚下令

大举入侵东晋时,曾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谢玄军队渡过淝水来攻击他们时,他巡视军阵,因战马倒地被杀。B.东晋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加之草木皆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已经显露败象。C、东晋军队在

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东晋军队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对此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D、谢安的棋艺一直在谢玄之上,即使在前秦入侵、大军压境这样的紧张局势下,谢安依然不受任何干扰,战胜谢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8分)(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4分)(2)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4分)14、文中符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

的宋词,完成15-16题。西河·和王潜斋韵①曹豳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②,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只今寂寞薮泽里③,岂无人、高卧

闾里④,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②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载:西晋末中原战乱频仍,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邀至新亭饮宴。一次,丞相王导宴客新亭,周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变色曰:“当共戮力

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指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③薮泽:杂草丛生的泽地。④闾里:乡里,泛指民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以极其愤激的语气提出“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直截了当,矛头直指昏君佞臣。B、“漫漫白骨

蔽川原”,形象的概述了战乱死人之多,景象之惨,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用法不同。D、词的下片感叹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

来担负。16.这首宋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默写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美人”式手法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通过行人艰难行走的细节描写,从侧面展

示蜀道险峻。(3)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小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沙漫天的

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__________、竭

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__________。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

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__________……();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8、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

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应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在火种欢迎仪式上,现场工作人员①_________,然后用取得的火点燃北京冬奥会火炬。相比于早

已显露真容的火炬“飞扬”,不少人被造型别致的火种灯吸引。北京冬奥会火炬接カ火种灯的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其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火种灯的顶部,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

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灯体使用了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首创双层玻璃结构。整体打造出②_________,又有现代感的火种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历经2000多年,_________③,但仍能体现出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长信”有永恒信念之意,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以此为创意,意在表达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与向往。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划线句子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B、据说这是稀世珍宝——一种难得的良药。C、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D、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22、根据文段内容和图片,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

力火种灯”为主语写一个单句,要求概括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结构,不超过3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距离被进一步拉近。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他人分享的见解、生活等可以一览无遗;而自

己的观点、状态等也很容易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在“关注”与“被关注”的过程中,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深感其苦。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

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741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