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DOC
  • 阅读 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64.672 KB
  • 2024-11-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docx,共(9)页,164.67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36685b4709fe62a5718917a0c13a2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DDDDACBB题号1112答案CB13.(17)(1)50(2分)(2)c(H2O2)·c(HI)(2分)(3)A(2分)(4)溶液被稀释(2分)(5)逆向(2分)(6)A(2分)+Na(2分)(7

)实验⑤中增大Cl−浓度,34Fe4ClFeCl−+−+平衡正向移动,3Fe+浓度降低,()33Fe3SCNFeSCN+−+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透射率增大明显(3分)14.(17分)(1)-1-124

.8kJmol(2分)(2)不变(3分)减小(3分)(3)①a(2分)高于280C,以反应I为主,反应I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2CO的转化率增大(3分)②80%(2分)56(2分)15.(18分).(1)BC(2分)(2)*

21N2+*23H2=N*+3H*(3分)62(2分)(3)不变(2分)反应中氨气浓度减小但吸附量不变,平均反应速率不变(3分)(4)T3(2分)50%(2分)(5)203001.18(P)2.820.411.23(P)?(P)2.822.82(2分)【答案详解】1.C【详解】A.焓变△H=生

成物具有的能量-反应物具有的能量,只与物质的起始状态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所以同温同压下,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等,故A正确;B.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C.

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错误;D.在电能和热能的作用下,用空气和水作原料成功地合成了氨气,电能转化为了化学能,故D正确;答案选C。2.C【详解】A.0~8.5min内,相同条件下,装置①中生成气体没

有装置②中生成气体多,所以生成气体的平均速率①<②,A正确;B.装置①中为Zn和H2SO4溶液的化学反应,②为Cu-Zn-H2SO4原电池反应,两反应均为Zn+H2SO4=ZnSO4+H2↑,B正确;C.对比两装置的溶液温度,说明装置①中把化

学能转化为热能比装置②中的多,但两装置总反应方程式均为:Zn(s)+H2SO4(aq)=ZnSO4(aq)+H2(g),释放的总能量与生成的气体的量成正比,由表中数据可知时间相同时,装置①中生成气体没有

装置②中生成气体多,所以反应释放的总能量①<②,C错误;D.生成气体体积相同时两反应释放的总能量相等,两装置的溶液温度①>②,说明装置②中是把化学能部分转化为电能,D正确;故选C。3.D【详解】A.由图甲可知:生成物的焓大于反应物的焓,正反应吸热,该反应ΔH>0,化学反应

体系从环境中吸收热量,故A正确;B.由图乙可知:水的状态不同焓不同,物质聚集状态改变,焓也改变,故B正确;C.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故C正确;D.由图丁可知:该反应放热,焓变为负值

,ΔH1>ΔH2;金刚石的能量大于石墨,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D错误;选D。4.D【详解】A.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32molSiHClg,a、b两点()3SiHClg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

,温度不同则压强不同,容器内气体的压强:ab,故A错误;B.根据“先拐先平衡”,由题给图像可知:12TT,T2时()3SiHClg的物质的量分数更小,升温平衡正向移动,H0>,故B错误;C.2TK时,反应自开始至达到平衡的过程中,(

)111141112(10.4)0.3SiClmolLminmolLmin22vtt−−−−−==,故C错误;D.1TK时三段式32242SiHCl(g)SiHCl(g)+SiCl(g)/mol/L100/mol/L0.50.250.25/mol/L0.50.250.25始转

平,平衡常数20.250.251K0.54==,若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30.8molSiHClg、()221molSiHClg、()40.6molSiClg,则210.61522Q160.82==

,Q>K,反应将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故D正确;故答案为:D。5.D【详解】A.由图可知,MO+和CH4生成CH3OH和M+,则该反应的总反应式为MO++CH4=CH3OH+M+,A正确;B.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

应,B正确;C.过渡态2具有的能量比过渡态1低,说明过渡态2比过渡态1稳定,C正确;D.已知:参与反应的原子质量数越大,速率越慢,所以MO+与CH2T2反应的活化能大于MO+与CH4,MO+与CH2T2反应的能量变化应为图中曲线a,D错误;故选D。6.D【详解

】A.0t<t时,()()()()()()()cYnYnX-nZvY====vX-vZttVtV,A正确;B.0t>t时,()()()()()()()cYnYnZ-nXvXY====vZ-vttVtV,B正确;C.加入催化剂甲加快反

应速率,()cY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提前,C正确;D.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加入催化剂乙,()cY最大值不会变化,D错误;故选D。7.A【详解】①NaHSO3与H2O2发生反应,产物为Na2SO4和H2O,没有明显现象,故①错误;②中发生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为3+3Fe+3SCNFe(SCN)−,增加Cl-浓度,平衡不移动,溶液颜色不变,故②正确;③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时,要快速、一次加入,减少热量的散失,故③错误;④,用pH计分别测定等浓度的NaCl

O溶液和CH3COONa溶液的pH,pH均大于7,说明均会发生水解产生氢氧根,NaClO溶液的pH较大,说明次氯酸钠的水解程度更大,即常温下,()()--hh3KClO>KCHCOO,故④正确;综合可知,正确的是:②④;故答案选A。8.C【详解】A.上述反应水为气体参与反应

,固体和纯液体不写入表达式,所以平衡常数()()()()()222224cCOcHOcNK=cNOcCH,故A错误;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故B错误;C.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维持恒压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时,通入一定量的

惰性气体,则会导致反应体系的体积增大,等同于是减压,因此平衡会正向移动,2NO去除率增大,故C正确;D.采用高分子分离膜及时分离出水蒸气,反应体系中水蒸气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NO2去除率增大,由于反应物浓度继续减小,因此正

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故选C。9.B【分析】第一阶段粗镍与CO反应生成气态Ni(CO)4,反应温度应该大于Ni(CO)4的沸点42.2°C,生成气态Ni(CO)4分离出来,第二阶段将气态气态Ni(CO)4加热230°C得到高纯镍。【详解】A.Ni(CO)

4的沸点为42.2℃,应大于沸点,便于分离出Ni(CO)4,第一阶段应选择高于42.2℃的反应温度,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故A正确;B.第二阶段,在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则其逆反应化学平衡常数很大,所以Ni(CO)4几乎完全分解,故B错

误;C.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则增大CO浓度,平衡正向移动,由于化学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C正确;D.反应的速率之比等于气体的计量数之比,所以平衡时有4v生成[Ni(CO)4]=v生成(CO),故D正确;答案选B。10

.B【详解】A.由图像可知,转化率达到最大,继续升高温度,NO转化率减小,则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H0,A正确;B.1TK温度下NO的转化率为20%,消耗的n(NO)=0.1mol20%0.02mol=,反应速率为-1-1Δc0.02mo

l0.02vmm1ol(NO)==LmiΔtLtinnt=,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则容器中产生氨气的速率为-1-1210.01v(N)=v(NO)=molLmin2t,B错误;C.2TK温度下,NO的转化率为80%,消耗的n(NO)=0.1mol80%0.08mo

l=,列三段式:()22++/mol0.10.100/mol0.080.080.040.08/mol0.020.020.040.082NO(g)2CO(g)N(g)2COg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容器体积是1L,反应222NO(g)+2CO(g)N(g)+2CO(g)的平

衡常数2220.040.08K==16000.020.02,C正确;D.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所以1TK温度下,可以通过更换高效催化剂提高NO的转化率,D正确;故选B。11.C【详解】A.()()()22224SOgHOlHSOl+=熵减,该反应能自发进行,ΔG=ΔΔS0HT−

<时自发,则该反应的△H<0,A正确;B.加入催化剂23FeO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H,B正确;C.固定容积的反应体系中充入He,各组分的浓度没有改变,反应速率不受影响,C错误;D.34FeO中既有+2价的铁,又有+3价的铁,因此34FeO的催化效率比2

3FeO更高,相同条件下作催化剂时脱除率可能更高,D正确;故选C。12.B【详解】A.乙容器相对于甲容器,等效于甲平衡后压缩体积,平衡正向移动,CO2平衡转化率高于甲容器,则表示乙容器2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是曲线A,故A错误;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由图可知

,状态Ⅰ的反应温度小于状态Ⅱ,则状态Ⅰ的逆反应速率小于状态Ⅱ,故B正确;C.图2中,a点后CO2转化率还在变化,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故C错误;D.由图1可知,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

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图2中温度T3小于T4,则对应平衡常数大于T4,故D错误;故选B。13.(17)(1)50(2分)(2)c(H2O2)·c(HI)(2分)(3)A(2分)(4)溶液被稀释(2分)(5)逆向(2分)(6)A(2分)+Na(2分)(7)实验⑤中增大Cl

−浓度,34Fe4ClFeCl−+−+平衡正向移动,3Fe+浓度降低,()33Fe3SCNFeSCN+−+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透射率增大明显(3分)I.【分析】由题意可知,实验①和②探究反应物浓度相同时,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③探究反应温度相同时,过氧化氢的浓度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和④探究反应温度相同时,碘化氢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详解】(1)由题意可知,探究有关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溶液总体积相同,则(20+a+30)mL=(20+50+30)mL,解得a=50,故

答案为:50;(2)由实验①和③可知,当反应温度和碘化氢的浓度不变时,过氧化氢的浓度增大1倍,化学反应速率增大1倍,由实验①和④可知,当反应温度和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变时,碘化氢的浓度增大1倍,化学反应速率增大1倍,则反应速率与碘化氢和过氧化氢的浓度有关,反应速率v=k·

c(H2O2)·c(HI),故答案为:c(H2O2)·c(HI)。.II.【分析】实验I:探究KCl对Fe3+和SCN-平衡体系的影响,随着KCl溶液浓度增大,溶液的透光率增加,按照题中信息,可能原因有:原因1,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周围带有异性电荷离子的屏蔽,使该离子的有效浓度降低,这种影

响称为盐效应。KCl溶液的加入使Fe3+和SCN-平衡状态因盐效应而发生变化。原因2,溶液中存在副反应Fe3++4Cl-=[FeCl4]-,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导致Fe3+和SCN-平衡状态发生变化。【详解】(3)20mL0.005mo

l/L的氯化铁溶液与20mL0.015mol/L的KSCN溶液混合,两者反应生成Fe(SCN)3,离子方程式为()33Fe3SCNFeSCN+−+,铁离子过量,再加入KSCN,该反应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加深,

插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铁丝,Fe3+与Fe反应被消耗,导致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故溶液颜色更深的是A溶液。(4)X溶液中加入5滴0.03mol/L的KCl溶液,观察到溶液红色变浅,可能的原因是加入KCl溶液,溶液被稀释,从而对平衡产生了

影响,也可能是钾离子、氯离子对平衡有影响。(5)从上述实验可知,加入的KCl浓度越小,溶液的透射率越低,说明随着KCl浓度的增大,Fe(SCN)3的浓度减小,即化学平衡逆向移动。(4)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猜测,可能是钾离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氯离子产生的影响,也可能是钾离子和氯离子共同的影响。(5)去

离子水中不含离子,0.3mol/L的KCl和0.3mol/L的NaCl中,氯离子浓度相同,不同的是阳离子种类不同,对比①和②或①和③可知异性电荷离子的存在对透射率有影响,对比②和③可排除氯离子对实验的干扰,从而对比钠离子和钾离子对透射率的影响。故答案选A。从图中可知,相同浓

度下,加入NaCl的溶液透射率更大,说明对盐效应影响较大的阳离子是Na+。(6)氢离子对平衡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实验⑤中加入HCl增大了氯离子浓度,根据题干可知存在平衡34Fe4ClFeCl−+−+,氯离子浓度增大,该平衡正向移动,铁离子浓度降低,导致()33Fe3SCNFeSCN+

−+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透射率增大明显。14.(17分)(1)-1-124.8kJmol(2分)(2)不变(3分)减小(3分)(3)a(2分)高于280C,以反应I为主,反应I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2CO的转化率增大(3分

)80%(2分)56(2分)【详解】(1)由盖斯定律,2×反应II+反应III可得反应223322CO(g)+6H(g)CHOCH(g)+3HO(g),H=2×(-49.5)-25.8=-1-124.8kJmol;(2)向平衡体系中加入高效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则vv正逆不变,

反应II是放热反应,升高体系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Kp减小,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32232kpCOpH=kpCHOHpHO正逆,整理可得()()()()32p322pCHOHpHOkK=pCOpHk=正逆,k-k正逆值将减小;

(3)①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所以反应I向正向进行,II向逆向进行,CH3OCH3减少,CO2增多,故CH3OCH3选择性应一直减小,图中二甲醚选择性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a;温度高于280C,曲线b增大即CO2转化率增大,原因是高于280C,以反应I为主,反应

I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2CO的转化率增大;②反应达平衡时,2CO的平衡转化率为50%,反应I、II共消耗2CO1mol×50%=0.5mol,容器中CO(g)为0.05mol,故反应I消耗0.05molCO2,反应II消耗0.5-0.05=0.45mol,

则()()2222232I++O/mol0.050.050.050.05IIO/mol0.451.350.450.45CO(g)H(g)CO(g)HgCO(g)3H(g)CHOH(g)Hg++反应:转化量反应:转化量,平衡时3CHOH(g)为0.05mol,则反应III消耗3CH

OH(g)为0.45-0.05=0.4mol,生成CH3OCH3(g)为0.2mol,此时二甲醚的选择性为()()()33222nCHOCH20.2molS=100%=100%=80%nCO-nCO(

10.5)mol−初始平衡;平衡时n(CO2)=0.5mol,n(H2)=3-0.05-1.35=1.6mol,n(CO)=0.05mol,n(H2O)=0.05+0.45+0.2=0.7mol,n(CH3OH)=0.05mol,n(CH3OCH

3)=0.2mol,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5+1.6+0.05+0.7+0.05+0.2=3.1mol,物质的量分数为x(CH3OH)=0.053.1,x(CH3OCH3)=0.23.1,x(H2O)=0

.73.1,反应III的x20.20.73.13.1K=560.05()3.1=。15.(18分).(1)BC(2分)(2)*21N2+*23H2=N*+3H*(3分)62(2分)(3)不变(2分)反应中氨气浓度减小但吸附量不变,平均反应速率不变(3分)(4)T3(2分)50%(2分

)(5)203001.18(P)2.820.411.23(P)?(P)2.822.82(2分)【详解】(1)A.不断将氨气液化,生成物浓度降低,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故A正确;B.控制温度远高于室温是为了

保证催化剂的活性,提高反应速率,并非为了保证尽可能高的平衡转化率和快的反应速率,故B错误;C.恒压条件充入少量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提高平衡转化率,故C错误;D.通过天然气和水蒸气转化制得的H2,由于含有CH4,CO等易燃易爆气体,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此外

CH4,CO可能会与催化剂反应,造成催化剂活性降低,所以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故D正确;故答案为BC;(2)决速步骤是速率最慢的,活化能最高的,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1N2+*23H2=N*+3H*;该步反应的活化能=17+45=62kJ/mol;(

3)由表中数据得知,每间隔10分钟,氨气浓度减少0.1c0,因此反应速率不变,原因是尽管反应物中氨气浓度减少,但是吸附量不变,平均反应速率不变;(4)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逆向移动,平衡

时氨气的物质的量分数越小,T3温度最高;设M点N2的转化的物质的量为xmol,则223N+3H2NH4100x3x2x4-x10-3x2x起始量转化量平衡量2x=0.414-2x,x=2,M点N2的转化率为2×100%=50%4;(5)由题

图可以看出,当N2与H2物质的量之比为1:3时,NH3的平衡体积分数最大,为42%,设平衡时转化的N2的物质的量为xmol,223N+3H2NHmol130molx3x2xmol1-x3-3x2x起始量()转

化量()平衡量(),2x×100%=42%1-x+3-3x+2x,解得0.59x,n2.82mol=总,故20P3001.18(P)2.82K=0.411.23(P)?(P)2.822.82;(4)分析流程合成氨放热通过Ⅳ热交换器加热反应混

合气体,使反应达到所需温度,提高合成氨原料总转化率;步骤Ⅵ除了可以分离得到产品液氨,它的目的还有把平衡混合气体中氮气和氢气分离出来重新循环使用,提高原料利用率。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