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x,共(9)页,935.1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199cb390697f926dfb52ce48e19dd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孝义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卷)化学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说明: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Cl35.5S32Fe56K39第Ⅰ卷(选择题共
43分)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医用酒精和()3FeOH胶体可用丁达尔效
应区分B.如果钠等可燃物着火,应立即用水扑灭C.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NaClO可以通过氧化灭活病毒D.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铁粉的透气小袋,可防止食物氧化变质2.下列属于碱的是A.C2H5OHB.Na2CO3C.Ca(OH)2D.Cu2(OH)2CO33.下列离子反应方程
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223ClOCOHOHClOHCO−−++=+B.将等物质的量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224242HSOBa2OH2HOBaSO+−+−+++=+C.酸化的硫酸亚铁溶液长时间存
放溶液变黄:+2+3+224H+2Fe+O=2Fe+2HOD.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2322AlO2OH2A1OH−−+=+4.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酸性:HClO4>H2SO3>H2SiO3B.碱性:KOH>NaOH>LiOH
C.热稳定性:H2O>H2S>PH3D.非金属性:F>O>N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3FeCl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B.碱性氧化物:2223NaOMgOAlO、、C.()NaOHs、23KCO溶液、3NH属于电解质D.()3232
Fe(OH)FeClCaHCO、、均可由化合反应制得6.对下列各组离子共存问题的评价及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选项离子组评价A23HCOOHNaCa−−++、、、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因会发生如下反
应:322HCOOHCOHO−−+=+B3NaOHClAl+−−+、、、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因3Al+和OH−发生反应:33Al3OHAl(OH)+−+=C3FeKSCNBr++−−、、、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因为有红色沉淀生成:33Fe3SCNFe(SCN)+−+=D23HNaC
lCO++−−、、、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因发生了如下反应:23232NaCONaCO+−+=A.AB.BC.CD.D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A03N.②碳酸氢钠在水中电离的方程式为++2-33N
aHCO=Na+H+CO③某溶液与淀粉碘化钾溶液反应后出现蓝色,则证明该溶液一定是氯水④22NaO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⑤盐酸和碳酸氢钠溶液可通过调节反应物用量而改变反应产物⑥某溶液中滴入3AgNO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溶液中可能含Cl−A②③⑥B.①③④
C.①④⑥D.①⑤⑥8.下列物质的组合中,前者互为同位素,后者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16O和18O;金刚石和石墨B.2DO和2HO;60C和金刚石C.2D和2H;红磷和白磷D.红磷和白磷;35Cl和37Cl.9.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并检验产物的性质,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先点燃B处酒精灯,再点燃A处的酒精灯B.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Fe+3H2O(g)高温Fe2O3+3H2↑C.B中生成1molH2时,E处有1molCuO被还原D.碱石灰的作用是
吸收水蒸气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或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得0分。1
0.某恒星内部发生的一种核反应为2Z14w1Z2p1XHeYH++→+,X、Y为短周期元素,X的周期序数是其族序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WPY的质量数为24B.简单离子半径大小关系:XYC.氦气中含有非极性键
D.X、Y的氯化物中均含离子键和共价键11.某同学将039g.钾投入1325mL0.1molLAlCl−溶液中,待其充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反应后的溶液中+K的数目约为216.0210B.充分反
应后有白色沉淀生成C.生成标准状况下2112mLHD.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只有KCl12.下列实验过程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编号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的的A配制10400mo.lL−的NaOH溶液称取4.0g固体NaOH放入25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B制取并纯化氢气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
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C配制稀硫酸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D验证氯水具有漂白性向红色纸条上滴加氯水,红色纸条褪色A.AB.BC.CD.D13.X、Y、Z、M、Q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元素的最高正价为4+价,Y元素与Z、M元素相邻,且与M元素
同主族;化合物24ZX的电子总数为18个;Q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少一个电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YMQ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YMC.最简单氢化物沸点:YZD.X、Z和Q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
价化合物第II卷(非选择题共57分)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7分。14.回答下列问题(1)2Ba+是一种重金属离子,有一环境监测小组欲利用223NaSO、227KCrO等试剂测定某工厂废水中2Ba+的物质的量浓度。①现需配
制1250mL0.1000molL−的标准223NaSO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玻璃棒,烧杯外,还需要___________。②需用托盘天平称取223NaSO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2)若用4KMnO氧化盐酸。其反应方程式如下:42222KMnO16HCl2K
Cl2MnCl5Cl8HO+=+++该反应中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当有40.1molKMnO恰好和盐酸全部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为2L,则所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此时产生的2
C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3)3KClO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橙黄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2ClO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22KClO+4HCl=2KCl+2ClO+Cl
+2HO浓用双线桥法表示该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____15.现有金属单质A、B、C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D、E、F、G、H,它们之间能发生如图反应(图中某些反应的产物及条件没有全部标出),根据以上信息填空:(1)写出物质D的电子式
:___________,气体乙的结构式___________。(2)金属B单质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3)金属C碳合金是___________(填“混合物”或“化合物”),
通常,合金的熔沸点_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其组成单质的熔沸点。(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①___________;反应⑤___________。(5)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反应③___________;反应⑥___________。(6)若反应③放出1.12L气体(标准状况下),则被氧化的B的质量为___________g16.X、Y、Z、M、R、Q为六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
和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Q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2)实验室中R的单质可保存在___________中;(3)R、M简单离
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4)Y、Z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17.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制取、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并探究氯气的性质,他们设计了如
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整套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各接口处的字母代号);(2)E装置中制取氯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3)A装置中试剂X是___________。B装置中试剂Y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4
)C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Ⅱ、如下图所示,此装置可用来制取和观察()2FeOH在空气中被氧化的颜色变化。实验时必须使用铁屑和-16molL的硫酸,其他试剂任选。填写下列空白:的(5)B中盛有一定量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__,A中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是___________。(6)实验开始时先将止水夹a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其目的是___________。(7)简述生成()2FeOH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8)实验完毕,打开b处止水夹,放入一部分空气,此时B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_______,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