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含解析

DOC
  • 阅读 1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 页
  • 大小 864.762 KB
  • 2024-1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1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创高杯考试+历史+含解析.docx,共(16)页,864.7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139e4255dd768f311342a9876f14f4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创新高级中学2023年下学期创高杯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1.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

加速王朝瓦解的是()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2.1815年拿破仑军事上彻底失败,西欧各国终于脱离了法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它们试图摆脱法国法律的控制,然而人们不久就惊异地发现,消除《法国民法典》已有的影响竟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表明,《法国民法典》()A.成

为欧洲各国的通用法B.是一种经典的法制模式C.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D.因军事扩张而急速推广3.百里奚系春秋虞国人,自幼家贫,其国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知奚贤,用五张羊皮(奴隶身价)将其赎回,拜为大夫。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使秦大治,遂建霸业。这反映了A.奴隶阶级的社会

地位提高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C.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D.秦加强了中央集权4.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东海郡向朝廷上报的考核资料抄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

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汉代具有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③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④教化民众

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从997年到1124年(宋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1.2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实

际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这反映了宋代().A.积贫积弱的根源B.社会流动的加速C.文官制度的鼎盛D.门阀士族的消亡6.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

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

与社会公平7.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民主集中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C.党管干部原则D.公开公正原则8.20世纪之前,《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是宋刻本残卷。下图是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写本《唐律疏

议》的残卷。该残卷①是出土文献,为唐律研究提供了新材料②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古代法律的形成③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唐代造纸与书法④是如图像史料,生动再现了唐朝社会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

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10.下表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朝代统治时间节妇数烈女数节妇烈女合计隋唐326年32人29人61人两宋3

16年152人122人274人A.隋唐统治者未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B.宋朝女性伦理观念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C.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11.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

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宗教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B.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已解除C.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

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12.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B.人

民是法治主体和力量源泉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13.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

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A.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B.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C.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反人类罪D.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

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14.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的众多华人、华侨拥有中国及其所在国的双重国籍。1978年,邓小平在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时鲜明地表示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人、华侨融人当地社会,与居住国人民友好相处。这反映出

当时的中国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急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C.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D.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15.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A.土地兼并严重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C.商品经济

发展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的为16.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

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二、非选择题(其中第17题19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8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

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

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

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18.如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论述出处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1905年)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18年8月29日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凡入校读书者声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

记》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准确,逻辑严谨。)19.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

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

1904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摘编自陈诗启《

中国近代海关史》(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的创新高级中学2023年下学期创高杯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每小题3分,共48分)1.史家常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由外重内轻引发割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及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力增强,造成藩镇割据局面,因此,东汉和唐朝因为外重内轻引发了地方割据,加速王朝瓦解,B项正确;秦、西汉的灭亡与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项;北宋被金所灭,排除C项;南宋被元朝所灭,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排

除D项。故选B项。2.1815年拿破仑军事上彻底失败,西欧各国终于脱离了法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控制,它们试图摆脱法国法律的控制,然而人们不久就惊异地发现,消除《法国民法典》已有的影响竟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表明,《法国民法典》()A.成为欧洲各国的通用法B.是一种经典的

法制模式C.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D.因军事扩张而急速推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消除《法国民法典》已有的影响竟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些国家开始是被强制实行的《法国民法典》因为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无法被

废除,C项正确;《法国民法典》成为欧洲各国的通用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涉及《法国民法典》是一种经典的法制模式和《法国民法典》因军事扩张而急速推广,排除BD项。故选C项。3.百里奚系春秋虞国人,自幼家贫,其国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知奚

贤,用五张羊皮(奴隶身价)将其赎回,拜为大夫。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使秦大治,遂建霸业。这反映了A.奴隶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C.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D.秦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百里奚自幼家贫

,后作为俘虏被秦穆公赎回拜为大夫,原因是“奚贤”,说明当时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君主可以根据才能或品德的标准任用官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奴隶阶级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尚未瓦解,排除B项;秦穆公时期尚未实现统一,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加强了中央集权,

排除D项。4.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西汉后期东海郡向朝廷上报的考核资料抄件,内容包括: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官吏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

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汉代具有完备的文书档案制度②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③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④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考核

资料内容丰富,①正确;根据材料“行政机构设置(县邑侯国、乡里、亭邮数量)……户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减,钱谷收入与支出等等”可知政府重视吏治和发展农业生产,③正确;根据材料“县乡三老等优抚对象和力田、孝、悌等受表彰人物的数量”可知教化民众成为地方官考核内容,④正确;西汉中期汉武帝通过推恩令

基本解决地方封国问题,西汉后期不存在诸侯王势力强大把持地方行政,②错误;①③④理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5.从997年到1124年(宋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当时1.2万名甚至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这反映了宋代()A.积贫积弱的根源B.社会流动的加速C.文官制度鼎盛D.门阀士族的消亡【答案】B【解析】的【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97年到112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从997年到1124年(宋太宗至宋徽宗时期),平均每年有200多人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当时1.2万名甚至

更多的高级官僚队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出身科举;这一时期,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上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平民进入官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社会的流动性,B项正确;北宋“积贫积弱”

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和宋代“冗兵”、“冗官”、“冗费”的政治三冗现象,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文官制度鼎盛的结论,排除C项;宋代门阀士族并未消亡,排除D项。故选B项。6.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

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

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

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7.毛泽东

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民主集中原则B.人民民主原则C.党管干部原则D.公开公正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中共中央及党的各级地方委员会才拥有处理干部及其相关事务的权力,这是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干部制度,根本原则是党管干部,不是人民民主原则,排除B项;据所学,公开公正原则不是干部制度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排除D项

。故选C项。8.20世纪之前,《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是宋刻本残卷。下图是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写本《唐律疏议》的残卷。该残卷①是出土文献,为唐律研究提供了新材料②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古代法律的形成

③是实物史料,用于研究唐代造纸与书法④是如图像史料,生动再现了唐朝社会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唐律疏议》的最古刊本是宋刻本残卷。下图是1908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写本《唐律疏议》的残卷”可得出出土的属于实物史料,同时从内容可以看出,又属于文献,为唐

律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可以用于研究唐代造纸与书法。故①③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唐朝,并不能反映古代法律的形成。②错误;材料并不属于图像史料,④错误。排除ACD。9.“引经决狱”是汉代一种独特的司法审判方式。史料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

,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这表明汉代A.律法建设受到冲击B.道德影响法律判决C.儒学取得正统地位D.宗族血缘逐渐淡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引经决狱”这种司法审判方式的解读和列举的史料,这

是根据《春秋》经义中“父子相隐”理论形成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通过引用儒家经典所载的古老判例或某项司法原则对案件做出判决,表明了道德影响法律判决,故B正确;材料是关于法律受到道德的影响,不是冲击法律建设,故A错误;

题干无法体现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故C错误;题干是关于道德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未体现宗族血缘逐渐淡化,故D错误。故选B。10.下表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朝代统治时间节妇数烈女数节妇烈女合计隋唐326年32人29人61人两宋316年152人122人274人A.隋唐统治者未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B

.宋朝女性伦理观念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C.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隋唐、两宋时期节妇、烈女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节

烈妇女人数明显增多反映了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D项正确;隋唐时期,儒学地位比较稳定,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A项错误;宋朝女性重视伦理的保守观念根植于自然经济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所致,B项错误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即节妇、列女人数增多无关,C项错误。11.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对贷款收利息无异于盗窃。但1520年,教皇却宣布贷款利息只要不违反高利贷法,即属合法。1545年英格兰议会也通

过法案允许利息存在,但最高不超过10%。出现这一变化是由于A.宗教改革取得了初步胜利B.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已解除C.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D.追求理性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体现的是16世纪以来教会和政府对金融商业的肯定,这种做法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

C正确;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权威,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C。12.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习近平都强调了法律制定执行与人

民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B正确;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A;题干主旨是法治而非民主,排除C;题干主题并未涉及公民意识,排除D。13.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

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A.建立以大国协调和

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B.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C.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D.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

束。因此B正确;A是对维也纳体系的描述,排除;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C排除;D是对国联的描述,排除。故选B。14.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的众多华人、华侨拥有中国及其所在国的双重

国籍。1978年,邓小平在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时鲜明地表示反对双重国籍,鼓励华人、华侨融人当地社会,与居住国人民友好相处。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急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C.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D.努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积极调整中国外交战略,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调整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放弃建国初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争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题干即

是对这一背景的反映,故选D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即已放弃,排除A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外交局面已被彻底打破,排除B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东南亚国家间密切的区域间经济合作局面尚未形

成﹐排除C项。15.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A.土地兼并严重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C.商品经济发展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

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转变,A项正确;以“资产”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并非土地经营权改变的产物,B项错误;唐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的原因,C项错

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D项错误。16.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A

.平民可以随意迁徙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汉代的这一政策保证了农

户户数的稳定,而小农户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B项正确。被编入户籍的农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故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的信息无关,故排除。点睛: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

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但这些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二、非选择题(其中第17题19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8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

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

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

治制度创新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答案】(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2)表现:三省六

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能够兼容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

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并且统治者励精图治,都促进了隋唐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发展。(2)表现,根据材料“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宰相共同议政,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局限性,根据材料“他的

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皇权;三省中中书省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18.如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

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论述出处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1905年10月15日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的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

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18年8月29日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凡入校读书者声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山西的一位乡绅)著《

退想斋日记》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准确,逻辑严谨。)【答案】问题: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解决: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分科设目,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形成了勤奋好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利

于国家治理,成为中国古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一官员选拔方式在19世纪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创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发展成为八股取士,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文章形式趋向单一和固定,逐渐脱离实用和忽视士人的自身道德,越来越禁

锢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对近代新式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我认为对科举制不能简单地用保留或废除,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辩证地对待【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但凭文

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最足为世诟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涣散……世变至此,殊可畏惧”、“改设学堂……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等信息可知,对科举制的废除评论不一,可以提出问题:科举制到底该不该废除?然后结合科举制的设立、科举制

选官方面的先进性和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僵化等内容展开论述即可,得出结论为科举制不能简单的保留或废除,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客观辩证地对待。19.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材料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的的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

907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2)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征:由沿海向沿江延伸,并逐步推进到内地;由南方向北方扩展;从东南到东北。成因: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设立多个海关。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

加紧侵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侵略范围扩大到中国内地,东北地区争夺尤为激烈,清政府自开商埠。(2)影响:海关长期由洋人把持,成为维护、发展列强经济的工具,便于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

化程度,挤压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解析】【详解】(1)关于特征,根据材料中通商口岸分布的地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由沿海向沿江延伸,并逐步推进到内地;由南方向北方扩展;从东南到东北等方面回答。关于成因,根据表格中海关设

关地点与年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瓜分中国狂潮)等内容进行说明即可。(2)关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消极(

主权丧失、便利列强侵华、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两方面思考作答。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