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1)页,39.55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8b74a5db3150a702a17971107659f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十堰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
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1~5题。先秦时期,“诗”是一种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乐”除了具有当代音乐之义,还是乐、诗、舞的统称。正如郭沫若所言:“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
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都可以涵盖。”可以说,“诗”和“乐”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乐”是“诗”的根本,起着主导作用,而“诗”依附于“乐”,是“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诗”“乐”与“礼”的关系十分密
切,“礼”作为“诗”“乐”最初的载体,是“诗”“乐”的内在尺度。先秦儒家认为,声与言相结合产生诗乐,诗乐与言的结合为乐礼,由此实现了诗、礼、乐的统一。诗、礼、乐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追求的“和”。然而,先秦时期“礼乐
制度”的确立客观上推动了“诗”的普及与发展,也推进了“诗”的独立进程,从“诗乐结合”到“诗乐相分”、从“声言志”到“诗言志”都体现了“诗乐关系”的调整与发展。不过,在这一进程中,“礼”始终是“诗”“乐”的内在属性。先秦时期,“乐以彰礼”是“乐”的本质特征
,即通过发挥“乐”的社会政治功能,来维护和强化等级制度。西周初期,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建立完备的礼乐祭祀制度是稳定天下、巩固统治的头等要事。与此同时,“乐”常被西周统治阶层当作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在贵族子弟和少部分优秀百姓子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政治“韵味
”,使其成为政权的附庸者。在周朝的教育中设有大学。在大学内,按东、西、南、北、中分别设有“成均”(习乐之处)、“上庠”(习书算之处)、“东序”(习射之处)、“瞽宗”(演礼之处)、“辟雍”,这些都与“乐”有着密切关系。至西周后
期,时局动荡、礼崩乐坏,周宣王试图通过在制度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礼乐之尊”,恢复“天下大服”局面。由此可见,“乐”的本质特征在于以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团结举国上下,充分彰显了“礼”的政治教化功能。“乐主诗从”是先秦“诗”的内在本质,即“诗
”源于“乐”,并多依附于“乐”而存在。首先,诗源乐名。先秦时期,即兴谣诗被看作“诗”的原始形式。至春秋时期,“诗”开始不再附属于乐舞而独立存在,并呈现“不歌而诵”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秦时期的许多乐篇失去了曲谱而仅剩乐名和文字,许多残存的乐名和文字可以在现今的《诗经》中查到。其次,谈乐及诗。
先秦文化中,礼乐诗互为一体,因此谈乐及诗便在情理之中。《礼记·乐记》载:“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乐”的作用和性质,也就是认可了“乐
”中之“诗”。“诗,言其志也”,再一次凸显了“诗”的特殊作用及其在“乐”中的地位。由此观之,“诗”从于“乐”,“乐以彰礼”,“礼”亦是“诗”的内在属性。“功成作乐”是先秦乐论的经典原则。在现存文献中,《尚书》最早对“功成作乐”进行记述。《礼记》中也有类似思想。例
如,“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这句话对王的权力做了界定,只有建功的王才能制定礼乐,强调“功”在“乐”中的地位,沿袭了先秦乐以歌功的传统。与此同时,在“乐
”的创造中也突出了对功的肯定和褒扬,如《武》《大护》《大章》《大夏》《云门》等凸显了对先辈贤王丰功伟绩的歌颂。此外,“八佾舞”“六佾舞”“四佾舞”等更突出功的大小决定了所享受的“乐”的等级。因此,“乐”的价值范畴是对“功”的追求和认可,更是对“礼”的维护。“诗言志”是
先秦诗论的价值范畴,其本质是对“德”的强调和肯定。“诗以言志”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含义是用诗来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志趣。传统文论认为“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但没有指出“志”的具体内涵。春秋末期,孔子以“仁”“礼”为要旨,对
“诗言志”进行了总结,得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与此同时,孔子还向“诗以言志”注入新的内涵,如“事父”“事君”“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其中“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其实质是对“德”的肯定和追求,强调
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要以德为先,这样才能实现“和”的效果。所以说,“德”始终是先秦诗论的本质所在和价值追求。(摘编自李含《先秦诗论与乐论的同构及分化》)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
的“乐”不仅是乐、诗、舞的统称,而且包含了相关造型美术以及田猎、制作肴馔等日常活动。B.“乐”的本质特征是“彰礼”,统治者往往采取系统化的礼乐制度来达到稳定天下、巩固统治的目的。C.春秋时期,源于“乐”的“诗”呈现出“不歌而诵”的特点而独立存在,但其依然体现“礼”的属性
。D.“功成作乐”最早被《尚书》记录,而《礼记》也有类似思想的句子,这些句子强调只要建功就能制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既是“诗”“乐”的载体,也是两者的内在尺度,从而推动了“诗”“乐”从结合到相分的进程。B.西周初期和后期,统
治者都非常重视“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只是因社会环境的差异,做法有所不同。C.现今留存下来的《诗经》中保留下许多残存的乐名和文字,在先秦时期其实是有与之对应的曲谱的。D.虽然“诗言志”的观点不是孔子最先提出,但是他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并注入新的内涵。3.
下列选项,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礼记·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C.《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D.周朝在礼官中设“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先秦时期“诗”“乐”“礼”三者关系阐述不当的一项是()(3分)A.诗乐相依B.礼定诗乐C.乐主诗从D.乐以彰礼5.《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学琴于师襄子,终于学成后说:“邈然远望,洋洋乎
,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孔子推断出此乐是歌颂周文王的琴曲,师襄子惊异而问:“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伟,和者好粉,智者好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请
结合文本回答孔子是如何推断出此乐为《文王操》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还乡沈从文我很无聊地在船上过了四十天。忽然船已到了辰州关,十年来的税关还是现样子。就是坐在那高岸石栏杆上的兵士,也仍然还是在那里很悠闲
地唱着军歌。①这使我欢喜极了。我想上岸去,因为离这地方太久了。我要找我那些熟习的旧地方,就向税关衙门那大路上走去。走到了近城的地方,我望到一个卖铁器的铺子,②我想起了旧事,觉得有进里面看看的必要,就进了那铁器铺的门。这一家铺子里各处仍然是各样
铁器,耕田的零件,船上的零件,钓鱼钩,小刀,锤,钻,以及那些钢镖。那老掌柜一头的白发,低了头在用炉整理一个钢镖。这就是我所想见的老人,而且这钢镖,也就是我往年想成为一武士时那日不离身的钢镖。我不作声望望这一个屋子里的一切,感到特别
熟悉。那老人,把头一抬,见到有人了,用着那洪大吓人的声音说道:“要什么。”“嗨,你不认识我了,大伯!”他奇怪了。望了望我的身上,好像实在想不起我是谁了。我就坐到一个大铁墩上了。这人还是在记忆中数着他所认识的人,然而时间太久,近十
年的事,他实在想不起我是谁了。我见到他失望了,我说:“我来买镖,多少钱一枝。我学打镖。”我说的话完全是旧话。这话是他当年传给我的,但记到这名词,这时有用处了。他听到我这话,闭了一会眼,忽然一睁,样子变了。“嗨,”他笑了。他年青了。我居然被他认识了。“你是小副爷,你是小副爷。”烟来了,茶来了,
瓜子来了。他仍然这样亲热地把我款待。他对我目不转睛地望,使我感到小小的拘束。这独身的老人,他想不到我还来这里望他,所以这时一见到我,快乐得成小孩子了。坐下后我们互相用着那仿佛家人的亲密招呼。“才到吗?”“船才到关上,因为想起你,所以先上岸了。”“你呀,从什么地方来?
”“来得远了,从京里来!”“从京里来,是在冯玉祥手下吗?”“不是。”“吴佩孚吗?”“不是。”“……”他只用眼睛望我,似乎不相信我还能答出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我就说:“不是军队。”这老人除了知道这些名字,大致还知道孙文、贺龙、张飞,以及厘局
、共产党、财政部。他以为一个人做事总就是为这些人当差,到这些地方拿钱,所以我说不是在这些人部下时,他就很聪明的转了方向,问我是不是到京里财政部做事。我仍然说不是,他就有点惊讶了。我说:“我不到军队里了。”“不到军队也不到部里吗?”“也不到。
”“你是做局长了。”“我不做官,人不中用,他们全做官了,我是一样事也不做的。”他在心上忖度了一下,把我这话玩味一阵,又把我身上的衣服看看,忽有所悟似的点着那大头颅。“不要紧,不要紧。”他就把身子就近了一点,然后他把声音放低,“小副爷,这里前一阵很杀了几个!全是年纪青青的,还有两个女的,一
个十八岁,一个十五岁。”“做什么事?”“嗨,……”他就笑,好像笑我装不懂,而早已为他看透那种样子。我实在还莫名其妙。我想,难道沿河不清静,有年青人被土匪杀死的事吗?我不作声了,很纳闷。他轻言细语地说:“小副爷,小心一
点,你到街上走恐怕有人要……我知道你是……”这才真是怪事情。我愕然了。我还不曾注意到他“知道我是……”那句话。“怎么样?地方有变动吗?”“我告诉你,他们捉到就杀!”“为什么?”“说你们也杀人放火。”“什么人说的?”“都是那么说。他们说……你不就是共产党吗?”我明白他所以低声劝我的意思了
。他一番好心的来告诉我杀人的事,我明白了这好意以后一笑。他见我一笑还以为话已说穿不必遮掩了,他说:“要小心一点才行。”“我什么也不是,明白了吗?”这人睁大了眼睛对我望,因为他说话的声音极轻,③而我说的
话却像有意把声音加重,他为我这不忌惮的气概所慑,一句话也不说了。我想起为什么我竟会被他疑为共产党,知道这地方的情形是怎样了,我就觉得有点寒心。我问他这地方的军队是谁驻防,他告诉我是一个姓曾的旅长。我问他这旅长名字他不知道,要我到街上去看看告示,这铺子外面就正有贴告示处,我就
走出去看了一会,结果仍然还是只知道旅长姓曾。进来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会疑心我是共产党,他答复不出,大致这样穿着的人可以当共产党杀,是中国各处地方很普遍的事,这老年人也很看了儿回,所以就为我担起心来了。我从他口中知道了许多事情,我才明白街上一切虽仍如昔日,老人的
铺子也仍然还存在,但有许多地方这时代真是大变了。最后我与这老年人离开了。④我拿了一枝尖端涂有金漆美丽夺目的钢镖作为纪念,这老人一个钱不肯接受,我只得道谢了。出了那店铺,我仍然到我从前所熟习的街上闲踱,不知不觉就走到岸边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离开故乡十年了,重新见到老掌柜和他铺子里的一切时觉得十分亲切,但是老掌柜一时没有认出“我”。B.“我”说的旧话引发了老掌柜的记忆,他认出“我”后热情地款待,“快乐得成小孩子”生动体现其高兴的状态。C.老掌柜误认“我”是共产党人,就压低声
音,一再提醒“我”要小心一点,这体现了他思想进步、觉悟高。D.文章空间变化清晰,前面从“我”上岸开始,结尾则“不知不觉就走到岸边了”,前后照应,形成了圆合结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中的“欢喜”体现了“我”回到家乡的愉悦心情,与旅途的“无聊”形成对比。B.句子②“觉得有进里面看看的必要”推动了情节发展,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句子③中的“有意”二字与老掌柜声音“极
轻”相对,表明“我”对老掌柜误解的不满。D.句子④中所写的“我”拿走了钢镖作为纪念,聊以慰藉自己还乡的心愿,照应了前文。8.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故乡的“不变”与“变”,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意图。(5分)9.文中大量
使用了对话,请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
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①,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
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
,智而为愚者也;颜子②“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有删改)[注]①以愚触罪:唐宪宗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革新政治失败,被贬永州。②颜
子:颜回。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吾居A乡B见长人者C好烦D其令E若甚F怜焉G而卒H以祸。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名莫能定”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B.乐:文中指喜好,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乐”意思不同。C.适:文中指恰好,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
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D.鉴:文中指照,与《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
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点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终极目的。B.材料二第一段写“愚溪”得名之由来。先写实有此溪,再写溪名无定,然后写为何命名为“愚溪”,用一“愚”字把自己和溪连在一起。C.材料二第二段写水本与智相关,而此溪却偏名为“愚”,然后
进一步阐述溪之可愚有三点:不可以灌溉;大舟不能入;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D.材料二第四段是全文的高潮。先赞美愚溪,“能使愚者……”一句由溪到人,作者受到愚溪的启发,于是文章由拙变巧,增色不少,溪和人合而为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4分)(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4分)14.材料二第三段,作者写宁武子和颜回,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卢潘尚书之灵武韦蟾贺兰山下
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送灵州田尚书薛逢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气攒。九姓羌浑①随汉节,六州蕃落从戎鞍。霜中入塞雕
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②。[注]①九姓:泛指唐代我国西北各少数民族。羌浑:泛指唐时中国西部各少数民族。②穰苴:春秋时齐国名将。田氏名穰苴,官司马,深通兵法。登坛:汉高祖曾筑坛拜韩信为大将。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诗前两
联写贺兰山下水木丰茂,果香四溢,绿掩千家,在这秀丽如江南的景色中,又注入弓刀闪耀、盔甲鸣响的阳刚之美。B.薛诗选取阴风、战旗、白草、剑气等意象描写军威整肃,“猎猎”“飕飕”两组叠词生动贴切,“满”“攒”两字凸显声势浩大。C.
韦诗对仗工整,巧用叠字,阳刚与阴柔相济,赞赏与盼勉并存,心裁别出,妙笔传神;薛诗字句劲健响亮,颇有盛唐气息。D.韦诗结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达边境人民对卢尚书的敬仰;薛诗结句用典,含蓄抒发了对田尚书未得朝廷重用的不满之意。16.卢潘尚书和田尚书都是深谙兵法、深受爱戴的边将形象。两首诗描写人物时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心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源泉,因而“山河”一词作为家国的代名词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
_____”。(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如“______”一句写五丁之死的传说,“______”一句写太阳神的车的神话。(3)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伯牙绝弦”和阮籍的典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傍晚的药王山,很是安静。车轮在柏油路上驶过,留下沙沙沙的声音。不时有鸟儿飞来飞去,几声鸟鸣,更添几许幽静。药王山下,溪水淅沥地响。“空山新雨后”的意境也不过如此吧。山尖上云岚缭绕,使青山(A)。药王山脚有村民站
在溪边吃晚饭。他们吃的食物叫饭馃。山村人家的食物简单,却令人赏心悦目。豌豆碧绿清甜,笋丝鹅黄鲜嫩,加之翠绿和深红的点点葱花与辣椒,连汤带汁的一碗,呼啦呼啦入得口中,吃起来深觉过瘾。原本是(B)的白米饭,在立夏这一天,却变成一碗诱人的饭馃,这是乡村日子的花样吧。到了立夏这一
天,我常常也会自己去菜场。我母亲总是会教我做这样那样的食物来吃,每一个小小的步骤都要详尽说与我听,(C)。这在我看来,正是农人们对于日子的郑重态度。民间衡量健康,一贯以体重为标准,体重增加便值得欢欣鼓舞。所以立夏这
天人称重,也是有讲究的:移动秤砣时,只能向外挂,表示数量增加,而不往里头移。时代变化了——你看现在,大人们多以苗条为美,平日里的健身房也常常人头攒动,都要减肥呢。立夏这天也不例外,没有见哪个健身房在立夏这天放假的。18.请在文中空缺处填入
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豌豆、笋丝、葱花与辣椒”意思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4分)20.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B.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C.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帕斯卡尔《思想录》D.牢记职责使命引领社会风尚——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倡议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
1~22题。①微塑料已经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的环境样本之中,②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③微塑料污染防治工作迫不及待。④微塑料的化学性质极为稳定,⑤几百年都难以降解。⑥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逐渐为科学家所认知。⑦微塑料颗粒大小不等,⑧大于5毫米左右的颗粒通常无法进入细胞或人体循环系统,
⑨一般滞留在肠道,⑩引发肠炎。A,其危害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证据显示,纳米级别的微塑料颗粒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脑组织造成伤害。微塑料在人体内达到多少量才会造成伤害,目前尚未有确切的临床数据。毫无疑问,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会通过饮水、饮食等进入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同时,还有一种情况会
加剧人类对于微塑料危害的担忧:B。例如,当铬这样的化学物质附着在微塑料上,防晒霜等产品中使用的紫外线过滤剂会使得铬更具毒性,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如果土壤中含有铬,微塑料沉降到土壤之中,生产出来的粮食毒性也会变大,同时对动植物也会造成极大
危害。21.请在文中A、B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句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22.文中第一段标出的10个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期,“旷野文学”风潮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它倡导“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提倡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反对稳定可控的“轨道”生活。然
而,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追求奢侈旅行,导致“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青年们对此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有人认为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身为当今时
代的青年,面对“旷野”与“轨道”,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十堰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调研
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D(“最早被《尚书》记录”错误,原文有限制性条件“在现存文献中”;另外“只要建功就能制乐”理解有误,原文是“只有建功的王才能制乐”)2.A(“从而推动了‘诗’‘乐’从结合到相分的进程”错,偷换概念,原文是“先秦
时期‘礼乐制度’的确立客观上推动了……”)3.D(第二段观点是“‘乐以彰礼’是‘乐’的本质特征”,D项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A项是关于“大学之道”的内容,和第二段观点无关;B项,谈的是对君子的举止、仪表、言语的要求问题,和第二段观点无关;C项认为诗可以用作对个人性格修养的教育,和第
二段观点无关)4.B(“礼定诗乐”错误,于文无据)5.①乐以彰礼: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制乐以礼治天下的执政理念。②诗(乐)以言志: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王道天下的理想。③对“德”的强调和肯定:这首琴曲表现了文王为民操劳的德行。(每点2分,关
键词1分,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6.C(“这体现了他思想进步、觉悟高”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小副爷,小心一点,你到街上走恐怕有人要……我知道你是……”和“大致这样穿着的人可以当共产党杀,是中国各处地方很普遍的事,这老年人也很看了
几回,所以就为我担起心来了”等信息可知,老掌柜压低声音是怕被别人听见,一再提醒是怕“我”被抓,都是出于他对“我”有如家人,十分关心“我”的安危,并不能说他思想进步、觉悟高)7.C(C项“表明‘我’对老掌柜误解的不满”分析有误,根据文中前
文对话中谈到的随意杀害年青人的内容和“我什么也不是,明白了吗”以及“他为我这不忌惮的气概所慑”可知,“我”加重语气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随意杀害年青人的愤慨,并不是针对老掌柜的)8.①不变:辰州关的样子和值勤的士兵样子没变,街道和铺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我”与老掌柜的情感没变
。(1分)②变化:形势变得严峻,环境变得残酷,凭穿着给人扣上革命者的罪名被随意杀害,诬蔑共产党人。(1分)③意图:二者形成对比,引发人们思考,抒发作者对过去纯朴和谐人性的怀念和对国民党随意杀害革命者的愤慨。(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对话显得
生活气息浓厚,其内容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文中关于国民党随意杀害革命者的行为就是通过老掌柜的话语来体现的。②对话描写,更易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如老掌柜的纯朴、“我”的愤怒等都在对话中得以体现。③大量使用对话建构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每点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10.BEG(原文标点: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11.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适”意思是“到……去”)12.D(“作者受到愚溪的启发,于是文章由拙变巧,增色不少”错,于文无据)13.(1)(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
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得分点:“入”“绝”“家”各1分,大意1分)(2)如今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流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得分点:“独”“见”“盖”各1分,大意1分)14.写两位古人是
假愚,然后用自己跟这两人对比,说自己是真愚;(1分)表达了作者遭贬后痛苦的心理,以及愤激不平之情。(2分)【参考译文】材料二: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河流,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命名这条溪水为冉溪。”(还)
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来命名,所以称它为染溪。”我因糊涂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安家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有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
争论(不休),(看来小溪)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我将它)改(名)为愚溪。水,是聪明的人所喜爱的。如今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流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不可以进去;幽深
狭窄,蛟龙轻视不屑,不能兴起云和雨。(这条溪)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那么即使玷辱(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的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看起来)好像很愚笨”,
是明智的人(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遇到政治清明却违反事理,行事荒谬,所以大凡愚蠢的人,没有像我这样的了。因此,天下人没有人能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擅长映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明澈,像金石一样声音清越,能够让愚蠢的人喜悦眷
恋,(对它)喜爱得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一切事物,包罗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模糊不清没什么违反(事理)的,迷糊不清好像是一样的归宿,超越混沌的状态,融入虚寂玄妙的境界,寂寞清静却没有
人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15.D(D项中“含蓄抒发了对田尚书未得朝廷重用的不满之意”这一理解错误,根据语境,该诗结句是用典,赞美田尚书有田穰苴的韬略,经常像韩信一样被重用)16.①正面描写。韦诗写卢潘尚书用兵时“心源落落”“胆气堂堂”的豪气干云
和“弓刀千队铁衣鸣”“却使六番”的神武;薛诗写田尚书“入塞”“月下翻营”的胜利,表现其深谙兵法和机智。②侧面烘托(侧面描写)。两首诗都描写了灵州特有的自然景物,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韦诗写“果园”“塞北江南”“水木万家”“朱户”等,借灵州的富庶
烘托卢潘尚书的治理有方。薛诗写“阴风猎猎”“旗竿”“白草”“玉帐寒”等,借恶劣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士气高涨,烘托了田尚书指挥有方。③衬托。借他人的评价来衬托人物形象。韦诗尾联“马前不信是书生”,写出了卢潘尚书的文武兼修;薛诗尾联“今日路傍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借路人的赞美写出田尚
书的深通兵法、治军威严。(正面描写3分,侧面烘托3分。第②点和第③点任选一点即可。其中手法术语1分,分析2分。如果答“正侧结合”,也正常给分)17.(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波涛如怒山河
表里潼关路(2)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18.A若隐若现B平淡无奇C不厌其烦(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19.原句
细致描述了豌豆、笋丝、葱花与辣椒不同的颜色、味道或形状,(2分)与上文“赏心悦目”相契合,也使下文写人们吃得津津有味的画面更生动形象。(2分)20.B(B项与文中的破折号都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标
示话题转折。C项,用于引文、注文后,标示作者、出处或注释者。D项,用于副标题之前)21.A如果微塑料颗粒达到纳米级别(2分)B微塑料与其他化学物质结合会产生更大的毒性(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
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与“微塑料颗粒大小不等”是一个层次,前面说了“大于5毫米”的颗粒的情况,而根据下句“证据显示,纳米级别的微塑料颗粒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对脑组织造成伤害”可知,此处讲的是纳米级别的微塑料的危害,可填:如果微塑料颗粒
达到纳米级别。B处根据紧邻的冒号可知,此句为下个层次的总领句;再根据后面的举例“当铬这样的化学物质附着在微塑料上”可知,这是化学物质与微塑料结合,由“更具毒性,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可知这样的结合毒性更大,可填:微塑料与其他化学物质结合会产生更大
的毒性)22.③用词不当,“迫不及待”改为“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⑤成分残缺,句首加上“微塑料”;⑧不合逻辑,删除“左右”。(每处修改正确得2分)[解析:③用词不当,不合逻辑。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而此处是说微塑料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很紧迫了,应将“迫不及待”改为“迫
在眉睫”(或“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⑤成分残缺,此句主语应是“微塑料”,而前句主语是“化学性质”,不能承前省略主语,应在⑤句句首加上“微塑料”。⑧不合逻辑,“大于……左
右”前后矛盾,应删除“左右”]23.【写作提示】(一)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解释“旷野文学”的兴起及其内涵,强调“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第二句话则指出“旷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
被曲解的现象。第三句话承接第二句,提出两种关于“旷野”与“轨道”关系的看法。引导语则明确指出关键词“旷野”与“轨道”,并要求考生以当今时代的青年身份,谈谈对两者关系的感悟和思考。(二)综合来看,这是一道二元
思辨类作文题。“轨道”与“旷野”这两个比喻,分别代表了生活的两个方面。“轨道”象征着稳定、可控和秩序,它确保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而“旷野”则代表着自由、个性和未知,它赋予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的体验。题干中,“轨道”与“旷野”的
对比,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还是“稳定可控”。这种对比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究竟应当遵循固定的轨迹,还是应当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材料提供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他们既追求稳定、秩序和可预测性,生活如同列车沿着轨道行驶,一步一个脚印,毫无悬念,
同时也肯定“旷野”所带有的自由和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一种则强调“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强调辩证看待“旷野”和“轨道”两种生活方式,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生方向。(三)写作时,考生可以进行以
下思考:什么样的生活算是“旷野”?原先的“轨道”就不好吗?该如何下定决心走出原先的“轨道”?跃入“旷野”之后,是否就能找到更开阔的人生?跃入“旷野”,说不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但它可能也不是前路皆坦途的保证,这个时候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旷野”和“轨道”的生活?我们可以选
择侧重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顾两者,探讨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轨道”,也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旷野”,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融合。(四)参考立意(1)人生不只有“轨道”,还有“旷野”;(2
)身在“轨道”,奔向“旷野”;(3)人生既是旷野,也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