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5 页
  • 大小 50.766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2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docx,共(15)页,50.76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1f92e28a1558eeeea011101785aa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线上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这表明,当时A.君主依靠社会舆论决策B.宗法分封制度开始解体C平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D.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

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可知,原始民主传统对商周时期的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项正确;分封制度开始解体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平民对君主和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影

响力,但并不是绝对的,排除C项。故选D项。2.据史料记载,周成王弟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山西,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周公儿子伯禽被分封在鲁国,那是奄人的居地,鲁国就有“社”与“奄社”并存的现象。据此可推知,分封制的推行A.促

进了西周文化的多元化B.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C.推动了王室直接管理地方D.加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虽然是周天子的亲族,代表周文化,但是其要尊重封地原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样有助于促进西周文化的多元,A正确;尊重封地的原有文化

并不能削弱周王室的权威,排除B;分封制下,周王室并不直接管理地方,排除C;根据材料“建立晋国,接受的指令是:必须尊重当地夏人的文化传统和土著戎人的风俗习惯”可知,封国采取的措施是周王室指示的结果,因此不能说明地方有自主性,排除D。3.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

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这表明古代礼乐A.是对宗法制的解释B.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C.维护封建等级观念D.来源于儒家政治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B

选项正确;古代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的,不是对宗法制的解释,故A选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产生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在西周已经产生,故C选项错误;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与春秋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

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相关知识,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关制度和史实应该正确区分和判断,礼乐制在封建社会也能够维护封建等级,但时间范围不一致,故排除C。4.三星堆青铜造像群展现出了浓郁的古蜀特色,其中出土的青铜尊等器物以及玉石器中的璋、戈

等形制具有明显的中原制造工艺的痕迹。这体现出A.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B.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C.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D.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的青铜器物借鉴了中原地区的技艺,这说明当时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发展存在着多元并进交流

融汇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A项排除;材料并非突出青铜制造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C项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原经济居于领先的地位,D项排除。5.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

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对比了商周两代关于“德”字的写法,对比商代的“德”来源于

天命神意,周代的“德”加入“人的行为和思想”,多了人性色彩,这说明西周天命观蕴含着民本思想,故选C;材料反映出商代统治的神权色彩浓重,而西周多了人性色彩,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况,无法说明等级秩序严格,故排除B;西

周形成“以德配天”的观念,说明神权观念并未消失,故排除D。6.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多次东巡,其中关东是巡游的重点地域,每次都抵达东海之滨。他首次东巡最为隆重,登临泰山等文化名山、举行封禅大典、立碑刻石以颂秦德。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举行祭祀舜帝和大禹的典礼,祭拜华夏先王。由此可知,秦始皇东

巡A.旨在学习齐鲁先进文化B.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疆域D.利于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始皇多次东巡,而且会在东巡地区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等活动,这有利于增进当地民众对秦朝政权的认同,故D符合题意;齐

鲁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秦始皇东巡并不是为了学习儒家文化,故排除A;秦始皇东巡消弭了关东士民的敌对情绪,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秦始皇东巡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并没有扩大疆域面积,故排除C。7.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此举A.实践了“春秋大一统”理念B.推动了青铜文明走向辉煌C.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D.有效抑制农民起义的发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国家的武器,将其在咸阳铸成十二个金人,主要是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C项正确;秦始皇实行法家思想,并未实践“春秋大一统”理念,A项错误;秦朝已经是铁器时代,秦始皇销毁武器的做法并未推动青铜文明即奴隶制文明走向辉煌,B项错误;秦始皇的做法未能有效地抑制农民起义的发生,D项错误。8.汉武帝常避开丞

相府而直接通过尚书来裁决军政大事。东汉光武帝时,中枢机要“政归台阁”,尚书台“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这一现象说明()A.行政效率降低B.皇权旁落C.地方权力削弱D.相权转移【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常避开丞相府而直接通过尚书来裁决军政大事”、尚书台“主赞奏事,总领纲纪,无所不统”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外朝权利,东汉时设立尚书台,转移了相权,由此可知相权发生了转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排除A项;B项与史

实不符,皇权得到了加强,而不是旁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相权的转移,与地方权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的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隋唐

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科研人才大量涌现B.才学成为选官的唯——标准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两汉时的

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闾评议;而魏晋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可知古代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录用权逐渐加强,C正确;古代选官制度是为政治服务,而且古代传统主流思想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并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排除A项;才学并不是唯一标准,过于

绝对化,排除B项;官僚政治秦朝已经形成,排除D项。10.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转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C.士族子

弟的仕途被阻断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这体现了科举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正确;进士科和明经科考察的主要是儒家经典

,但材料并未提到佛道的冲击,故A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进士科更能选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不能说选官取士标准不合理,故B错误;C项中“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科举制使寒庶子弟社会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但并未阻断士族子弟的仕途,故C错误。【点睛】明经是科举考

试的科目,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考试合格叫及第,及第分四等。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大。11.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

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

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12.唐代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

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A.官员文化素质较高B.官员管理制度严格C.看重官员执政能力D.官员升迁需要资历【答案】B【解析】【详解】唐代政府强调所有官员都必须接受考课,且考课程序规范、分类进行、注重考课累积等,表明唐代官员管理制度严

格,B项正确;政府重视官员考课不能说明唐朝官员的文化素质较高,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唐朝考课看重官员执政能力,排除C项;官员升迁需要资历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3.东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宋朝时则有“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说法。这种变化反映出A.选官制度的更

替B.中央集权的加强C.文官政治局面的确立D.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时“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家族需要琅琊王氏的支持,实际也就是门阀士族对皇权的支持;宋朝时则有“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体现的是科举制

对门阀士族的取代,庶族地主势力上升,文人士大夫地位上升的结果;所以变化的过程就是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故而选A;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指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与题干不符,排除B;C项只符合宋朝,没有体现符合设问的要求,排除;理学在南宋以

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与材料不符,排除D。14.公元1274年,元世祖正式任命具有中书省宰执衔的官员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赛典赤经元世祖批准,把宣慰司和元帅府归于行省统属之下,改万户、千户为令长,并改云南郡县

,分设路、府、州、县等机构,革除了军管民政的弊端。赛典赤在地方上还任命流官,与世袭土官的统治区域犬牙交错。这说明A.元朝中书省直接管理云南B.元朝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C.行省长官的权力集中专断D.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的治理【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元世祖正式任命.....行省云南”可知,元世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说明了云南行省制度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故D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云南不是中书省直接管辖的,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称为“腹里”,主要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

省黄河以北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故A错误;B项中“消除”一词过于绝对,元朝设设云南行省,并任命流官,与世袭土官的统治区域犬牙交错,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云南地区的控制,但没有消除地方割据,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行省长官的权力集中专断,故

C错误。15.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

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16.据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述,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的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

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这表明,当时()A.封建制度衰落B.内阁名存实亡C.宦官影响朝政D.帝王大都昏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可以

看出宦官对奏章有一定的决定权,因此宦官有权利影响朝政,C项正确;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清朝时封建君主制达到顶峰,题干主要表现了君权的强化,与封建制度衰落无关,排除A项;为保证皇权独尊和君权至上,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题干中内阁仍有票拟权,排除B项;题干主要表现了皇权的强化,宦官

掌握一定的权力,是与内阁相互制衡的结果,并不能体现帝王的昏庸,排除D项。故选C项。17.明代的八股文最初只是科举考试中比较优秀的经义文章,这些文章被广大的士子争相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用于考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八股模式。明代八股文的流行与发展()A

.使科举考试更加僵化B.反映了士子求学的艰难C.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D.决定官员政务处理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用于考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八股模式”,可以看

出明代八股文的流行与发展使得科举考试逐渐模式化,没有创新的成分,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逐渐的僵化,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考试的僵化,未涉及士子求学的艰难,排除B项;明代八股文的流行不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排除C项;“决定”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8.1

773年,乾隆帝向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询问了许多有关欧洲国家的问题,如“欧洲的君主中有没有凌驾于其他君主之上的?”“你们国王是如何处理继位问题的?”还了解到西班牙在吕宋的行动。这说明当时A.乾隆思想愚昧保守B.清朝推行开放政策C.西方崛起影响中国D.中西交流联系紧密【答案】C【解析】【详

解】乾隆皇帝向法国传教士询问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说明乾隆帝对西方有所关注,这是西方崛起对中国影响的表现,故选C;乾隆帝的行为不能说明他的思想愚昧保守,排除A;当时的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中西交流并不紧密,排除D。1

9.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A.注重道德评判B.流程相对严密C.彰显政府职能D.便于人才选拔【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凡京察三品以上

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自最基层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可知,京察的官员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督察员查实;大计则自最基层的州县起,逐级审核,最后呈交吏部。说明清朝对官员考核的流程相对严密,故B选项正确;

材料只说明考核的流程,并未说明考核的标准,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考核流程的严密性,而不是彰显政府职能,C选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对官员的考核制度,而不是选拔人才,D选项错误。2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的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

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鸦片战争时,中国民众没有支持中国军队,袖手旁观,甚至为英军提供服

务,没有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国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排除A;中国民众为英军提供服务,排除B;材料反映中国民众对鸦片战袖手旁观,不能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

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1.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为维护英国在列强对华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英国遂从中国攫取了A.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协定关税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

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因此据材料“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可以判断出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A排除;居住及租地权与材料无关,C

排除;协定关税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破坏的是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22.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遭到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这表明鸦片战争

A.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B.未能对清廷造成实质性的震动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重新沉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开

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可知,鸦片战争的爆发并没有改变清政府的政策和观念,没有给清朝统治者造成实质性的震动,B项正确;而鸦片战争惊醒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只是少数开明官员的行为,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改变,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与材料中清朝统治者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表现无关,排除C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西方列强企图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排除D项。故选B项。2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

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B.成中国历史转折

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

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24.鸦片战争期间,姚莹认为“此时夷务关重,制造大号战船,实为要著”,并建议“造大舰必先储费,工价非倍于常例不可。而造船之人,又必

习知洋面攻战者亲督之,乃能有用……庶可制敌取胜”。据此可知姚莹A.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源泉B.意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C.预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姚莹认为制造大

号战船是实行洋务的关键内容,通过制造战船能够实现“制敌取胜”的目的,说明他意识到制海权的重要性,故选B;姚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没有主张实行洋务运动,他的思想没有为洋务运动提供理论源泉,排除A;材

料反映了姚莹的海权思想,没有说明他预见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排除C;林则徐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排除D。二、材料阅读题为25.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

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

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

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

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答案】(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解析】【详解】(1)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

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关系: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可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

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中,中央权力不的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

。……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

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之宪法史观察》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

的监察朝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

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

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体制的认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监察机构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违法与各种不良行为等)。原因:中国幅员辽阔,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封建统治机制易产生腐败,激化社会矛

盾;封建君主不断强化专制统治。(2)不同之处:形成以议会监察为核心、更为完备的监察体制;监控规程更为完善;监督渠道多元化。认识:监察体制建设要注意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积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提高民众的监督意识;注意法制建设与宣

传;注重道德教育等。【解析】【详解】(1)特点:本题根据材料一“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

在专制权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发展、监察机构、监察对象、监察范围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原因:再从国土面积、官吏贪腐、封建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容易产生腐败,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等方面说明监察发展和形成的原因。(2)不同:

从材料“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可以总结出形成以议会监察为核心、更为完备的监察体制;监控规程更为完善。认识

:从“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这些方面看到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注重加强教育等方式方法来回答。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一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52年到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之风。1669年,英国

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0年,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

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

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材料二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

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摘编自【英】支

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的演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的问题,英国采取了哪些手段?简要分析这些手段给中国社会发展带

来了哪些影响?【答案】(1)演变特点: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饮茶人员范围平民化);从受指责、受争议到普遍欢迎;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亚欧茶叶贸易;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原因:英国打败荷兰等逐渐确立殖

民霸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加强和发展;英国扶持印度茶叶种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饮茶健身功能的认识。(2)手段:在印度、锡兰引种茶树,向中国倾销鸦片,发动鸦片战争。影响:导致中国茶

叶出口份额大幅下降;向中国倾销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危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详解】(1)演变特点:根据“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在英国每磅茶叶

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0年,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等信息可知变化主要是从奢侈品到普通饮品;根据“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

人阶层的欢迎”得出从受指责、受争议到普遍欢迎;根据“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得出从荷兰垄断到英国垄断亚欧茶叶贸易;根据“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得出从依赖中国到依赖印度进口茶叶。原因

:根据“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得出英国打败荷兰等逐渐确立殖民霸权;根据“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加强和发展;根据“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

(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得出英国扶持印度茶叶种植;根据“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得出工业革命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根据“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得出对饮茶健身功能的认识。(2)手段:根据“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

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在印度、锡兰引种茶树,向中国倾销鸦片,发动鸦片战争。影响:根据“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可知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中国茶叶出口份额大

幅下降;向中国倾销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危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9331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