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共(4)页,144.48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3003bb936c694fd53cf3f2d7351980a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学部5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
之处应是A.贵族统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直接民主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2.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
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户部D.门下省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材料中两个“制”的共同点是A.都是地方行政体制B.都是官僚政治体制C.都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D.都有力维护了皇帝权威4.美国1787宪法规定: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这一规定较为成功地调和了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大州和小州的矛盾C.南方和北方的矛盾D.资本家
和奴隶主的矛盾5.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6.“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
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这段话评论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7.民歌《八角楼的灯光》中写道: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下列文章中,创作于“八角楼”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C.《论持久战》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8.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
我为了纪念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红军长征的胜利C.抗日战争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9.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十月革命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高于巴黎公社革命。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A.巴黎公社未能建立全国政权B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法国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强大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无产阶级的不断成熟10.“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
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11.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
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2.有人说:(世界上)“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
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是对下列那一时期世界政治格局的评论?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四五十年代C.20世纪六七十年代D.20世纪90年代后13.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
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1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
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1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A.否认了航海家对海外扩张的贡献B.企业家为
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C.突显了企业家在海外扩张中的作用D.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源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17.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
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18.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中国很多人
的生活习惯。这表明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19.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
兄弟”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20.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21.进入21世纪后,不少国家在与外国进行交易时停止使用美元结算,而使用包括人民币、欧元、卢布、日元等货币签订外贸合同。欧盟、日本、中国在与各自的贸易伙伴交易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货币互换协议的形式。
上述现象A.表明美元不再是国际主导货币B.折射出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C.说明“一超多强”局面的终结D.标志着新一轮货币战的开始22.“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
家B.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墨家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D.“无为而治”的道家23.伏尔泰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可见他()。A.赞赏君主专制制度B.推崇儒家文化C.做出了准确的结论D.没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24.从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C.列强强制推行西方文明D.中国知识分子
主导社会舆论25.某画家说:“把自然当作圆锥、圆筒和球体处理。”他的绘画风格属于()。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20分)26.(14分)宗教改革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
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热望联系在一起。——摘编自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著作材料二: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
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马丁·路德材料三“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
帝预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加尔文(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意志社会的矛盾。(6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思想。(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人改革主张中的相同之处。(4分)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材料二: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时为止。——《解放农奴宣言》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
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材料四: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五: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
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3分)(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2分)(4)材料四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
“绝望的搏斗。”(4分)(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5分)2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
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
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作坊里的日本》材料四: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材料五: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二反映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中日两国有何相似的影响?(6分)(2)运用日本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的?“眼观八方”的含义是
什么?(6分)(3)姬乐尔通过“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表达了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的观点,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人们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里程碑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4)材料五表格显示
20世纪初的晚清政府进行了一些变革和调整,但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