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明月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共(18)页,182.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fce3195b5268b938c6d0acf52de0a7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1.有学者指出,宗法制是在同宗、
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这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A.礼俗性B.平等性C.等级性D.地域性【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是在同宗、同祖的血缘亲情基础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
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表明宗法制强调尊卑长幼、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而不是平等性,故C正确,B错误;材料信息与礼俗性、地域性无关,排除AD。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
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推动诸侯扩充疆域B.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结合题意,封国面积较小,无法
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故A错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错误;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3.罗斯福曾说,“
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日军)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丘吉尔也承认,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听任德国人和日本人在印度或中东
携手,对盟国的事业必然要引起无法衡量的灾难”。这说明A.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B.中国的抗战具有战略价值C.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力D.中美英在二战中协同行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说明中国抗战防止德、日两国法西斯的会合,这是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角度衡量中国抗战
的意义,B项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没有指明中国抗战抗击了多少法西斯军队,或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占的分量,所以,A、C两项不足以说明,排除;材料虽表明中国抗战对美国、英国的反法西斯起到战略配合作用,但是这种配合是“客观”的,并非商定好的,排除D项。4.《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追求A.男女平等B.绝对平均C.按劳分配D.等级差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可知体现的是
太平天国按照人口多寡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的分配方式,与男女平等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按劳分配,而且《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通归国库,最后统一分配产品,
C选项排除。材料规定无论男女一律平均分配土地,体现的是一种平等,D选项排除。5.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有A.五四运
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选项符合题意。五四运
动并未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沉重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中国外交的胜利,只不过中国并未在和约上签字,C选项错误。6.2017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
18周年纪念日,澳门特别行政区迎来了“成人礼”,各界举行庆祝活动,热议回归18年来的发展。18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庄敬自强。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回归A.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B.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C.得益于中英两国的
共同努力D.有利于推动香港和台湾问题解决【答案】A【解析】【详解】澳门回归标志中国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的结束,故选A;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澳门回归得益于中葡两国的共同努力,排除C;
香港回归是在澳门回归之前,排除D。7.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A
.成为联合执政机构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虽然政协不在代行人大,但是“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说明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故D正确;中国不是联
合执政,是共产党领导,故A错误;政协不具有立法权,故B错误;政协职能转换,故C错误。8.苏格拉底案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必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材料主要反映出
A.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B.审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C.雅典民主制是以一种精英政治D.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苏格拉底虽然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但是“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必
须服从通过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决”可知,苏格拉底遵循法律至上原则。故答案为D项。A项,苏格拉底极力捍卫个人自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主旨意思是对苏格拉底案的“判决是不合理和错误的”,而不是审判苏格拉底的程序不合法,排除;C项,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
政治,与苏格拉底案判决是否合理无直接关联,排除。【点睛】论从史出——推理结论型选择题解答时,主要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要根据题干中的史实,分析与结论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注意问题的转换。根据题干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
,并对选项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否定。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
互制衡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
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考点定位】美国共和制的特点1
0.“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D.实行军事援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是要用面包和选票等非军事手段来遏制社会主义力量,
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用经济手段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控制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用经济手段来推行冷战政策,而不是思想舆论宣传;C选项错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军事手段;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非军事手段,不是实行军事援助。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
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
刀耕火种”。B意味着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排除;C即石器锄耕,排除;D是两牛犁耕法,排除。故本题选择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刀耕火种12.《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工商食官”指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故A正确;材料表明官府垄断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无关,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家庭手工业,C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工商食官”只表明手工业和商业都被官府垄断,不能反映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故D错误。1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B.
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井田制下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很低,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而是强调人们在耕种私田
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而是强调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而是强调人们在耕种私田和公田时出现不同的表现,排除D。14.著名史学家
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C.“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
席买卖”【答案】D【解析】由“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宋代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选D;AC反映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B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效果,排除B。15.朱元璋对户部臣僚说:“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一农执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织而百夫待衣,欲人无贫
,得乎?”这一理念A.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B.导致崇商风气的兴盛C.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D.摒弃传统的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朱元璋认为人们不应该背弃农业而从事商业,体现了重农抑商额政策,这一政策强调了
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观点相反;C项材料中没体现,而且历史上我国也没有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政策(1)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2)基本含义:强
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3)主要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4)表现:歧视商人;采取征收重税等手段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垄断盐等重要商品的经营。(5)影响:在封建社会建立初期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政治稳定。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6.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
专制主义空前加强B.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D.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答案】B【解析】虽然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但没有改变社会的影响,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经济
体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B正确;A和D不是根本原因;C中完全禁绝说法绝对。17.鸦片战争后不久,我国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最为明显的地区是A.环渤海地区B.五口通商地区C.黄淮地区D.成渝地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于外国经济的入侵,中国沿海的自然经济
开始走向解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地区是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故B项正确;A不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通商地区;C也不是通商口岸地区;D是内陆地区。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通商口岸18.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
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渠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中可以看出,农产品逐渐商品化,反映了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也说明了中国逐渐成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
B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名师点睛】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2近代企业的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3.城乡联系的加强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
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个体生产的局限性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上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
根源。19.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洋纱输入中国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A.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C.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873-1892年,洋纱输
入中国的数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洋纱的大量输入侵占了中国传统土纱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洋纱输入中国,中国成
为外国商品销售市场,不能体现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的内容;C选项中“退出市场”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材料并未体现传统土纱的销售和使用情况;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输出,不能体现资本输出的内容。故正确答案
为A选项。20.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曾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这表明A.荣德生思想僵化,坚持“天道”B.荣德生想投身官场,升官发财C.封建势
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符合中国国情【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荣德生是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顺应“天道变
”,非思想僵化,故A错。“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故B错。选项D本身正确,但是和官场、乡绅联合并不是中国的国情,故D错。21.1934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
重大举措是A.实行“币制改革”B.发起提倡国货运动C.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A【解析】“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说明白银价格上涨,道之货币混乱,为此实行“币制改革”
以稳定金融秩序,A正确;B和C属于民间组织活动;D不符合材料货币稳定信息。22.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
429家。这说明了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部地区的工厂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东部的工厂已经被敌人占据,只
有开发西部才能够与日本周旋,体现出国民政府持久战的思想,故C项正确;西部的发展条件远不及东部,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重庆的经济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部开发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故D项
排除。23.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段文字:这表明A.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B.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C.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D.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大力宣传公社化”可知,1958年中国正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说明了我国经济领
域出现了“左”倾倾向,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从1953-1957年,排除;材料不能表明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不是成就,故D项错误。【点睛】“大力宣传公社化”是解题的关键。24.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C.体现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统一经营
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师点睛】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
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
说明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B.“大跃进”的“浮夸风”C.“文革”的严重错误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了失误,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是指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计划指标,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
夸风等左倾错误,而题干中的“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体现的是浮夸风,B项符合题意;A项的时间是在1957年,和题干不符;B项的时间是1966—1976年,和题干不符;
D项是在1978年后,和题干不符;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6.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
入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给农民土地“指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收归公有”是指
三大国在中对农业的改造;“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地给农民补贴”是进入21世纪后的农业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此题应选C项。A项是意义;B和D不是本质。【名师点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建
国后土地政策的调整点评: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几次重大变革或调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其结果)(1)土地改革。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其结果是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核心内容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其核心内容是扩大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其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改变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其结果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
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奠定了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AB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是1984年,排除。28.1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清帝,请求变革服饰习俗:“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
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变易服饰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B.近代服饰随着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C.断发易服本质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D.近代风俗演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过程【答案】D【解
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做对本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明确,这一段材料的主旨是“康有为上书清帝,请求变革服饰习俗”并不是“反映代风俗演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
向主动学习的过程”,康有为这样的“上书”当然也就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推动中国发展、在本质上也就能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风俗演变29.《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重楼曰洋楼,彩轿曰
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反映了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出现西化的特征,结合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西方商品的输入,对民众生活模式产生了冲击。因此选择A。B是现象,“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CD史实错误,排除。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原因30.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诗中不难看出所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
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新式交通工具的影响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材
料一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
展为地缘组织。——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
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材料三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3)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
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的三幅图示结合所学来回答农业经济的特点。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来回答。(2)据材料二“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
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可以得出现象是商人群体形成;“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可以得出工商业市镇兴起。(3)根据材料三“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
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并结合所学从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进行回答。32.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
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费孝通
《乡土中国》材料二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申报》1888年4月(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答案】(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解
析】【详解】(1)根据“重构每家的家谱,……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可知这一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主要是宗法关系和小农经济以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这种现象中,农村劳动力长久以来被束缚在土地上,使中国缺乏自有劳动力,不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
根据材料二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妇女打工热潮出现于19世纪末,此时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
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复兴之路》材料二:通过对政治、经济、国际
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
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依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
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3~1957年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2)根据材
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答案】(1)措施: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53~195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措施可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等方面作答即可。(2)特点:根据材
料“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可判断出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根据材料“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可归纳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薄弱;根据材料“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可归纳出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鉴苏联的经验也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