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答案.pdf,共(5)页,274.61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d7aa1ee9871b18642bde13abbdb514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禹州高中菁华校区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由材料“看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不能将礼仪规范进行很好的展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礼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
军事方面,就连体育竞技比赛中都蕴含着对礼的追求,这表明周初礼的影响广泛,D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诞生,与“周初”不符,排除A项;射箭、摔跤、御车等竞技比赛不看重成绩,说明当时体育运动的重点不是提高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
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中国)。从材料中的“解决土地的丈量与赋税计算……商品流通与关税等问题”可以看出,《九章算术》注重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与赋税征收、徭役均输、
生产制造有关,A项正确;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但材料中没有谈及其地位,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以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著作,无法看出赋役是否沉重,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内容,也无法看出基层治理是否完善,排除D项
。故选A项。3.B【详解】根据材料“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可知,扬州由六朝时期的“芜(荒芜)城”到唐中后期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交通因素——
随朝大运河的开凿,B项正确;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排除A项;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扬州发展得益于大运河,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45年至865年(中国)。据材料图表数据可知,845年文臣在藩帅群体中所占比例是62%左右,855年文臣在藩帅群体中所占比例是86%左右,865年文臣在藩帅群体中所占比例是80%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前,唐朝的藩镇主政者多为文臣,而且这些文臣大多是由朝廷派出,说明当
时中央对地方仍有较大影响力,A项正确;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唐朝中央集权在一定时期内有所加强,材料不能说明藩镇问题日益严重,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而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排除C项;文臣主政
藩镇不代表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5.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列举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
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可得出宋代服饰所体现的等级色彩相对淡化,反映出当时社会控制相对松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和影响,排除B项;宋代等级差别仍然存在,并没有实现平等,排除C项;封建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
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明朝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西藏各地。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可见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更加直接和有力的管理,B项正确;材料体现明清政府改进和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突出的是“改进”而非“坚持”,排除A项;明清对边境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
措施,不同于内地,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对边疆的政治统辖,而非经济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京剧是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湖北汉调
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及一些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形成京剧,这反映了该时期民族交融加强,文化融合发展繁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京剧文化,未体现政治
及意识形态的内容,排除AC项;文化隔阂会减小,但是完全消除实现较为困难,排除B项。故选D项。8.D【详解】依据材料“这几乎不会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或19世纪史,是一笔带过的部分”来看,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对
于中英鸦片战争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这是受官方意志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排除。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些触犯到封建特权的条款,遭到了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诸多将领的强烈反对”可知,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多赞同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但对于触犯封建特权的措施多反对,体现了当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项正确;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是人人平等,材料不体
现,排除A项;洪仁玕虽采取了一下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但本质上仍然属于农民阶级,排除B项;洪仁玕的措施部分得到赞同,体现了太平天国内部并非矛盾异常尖锐,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的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据题意可知,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举荐的官员大大增加,这说明地方督抚的权力增大,他举荐了大量官员进入朝廷,也推动汉人逐渐成为晚清政治的主角,B项正确;这一现象并不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排除A项;这一现象并没有扩大清朝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
能说明这一现象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低效,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由表格信息“1873—1903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输出量”可知,与1873年相比,1903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的输出量整体上明
显增加,说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茶叶在1883—1903年输出量减少,但是并不能代表中国茶叶生产数量萎缩,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出口情况,没有进口情况对比,无法
得出B项结论;“闭关锁国政策已全面瓦解”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2.C【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八年以来中华民国”可知材料所述内容发生的时间约为1919年前后,据材料“重新开始革命,扫清官僚、政客、武人这些‘地底
的陈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开始意识到中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封建官僚、政客和军阀的反动统治,主张继续进行革命,推翻北洋军阀,这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嬗变与升华,
C项正确;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领导了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病死,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孙中山主张推翻北洋军阀和其他封建势力,与宪政理论关系不大,排除B项;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3.D【详解】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中清政府曾寄希望于英国的调停,这说明材料所涉及的战争非中英之间的战争;另外,俄国本无法置身局外,说明交战双方与俄有较大的利害关系,而坐收渔翁之利又说明俄没有直接参战;德、法最后与俄一起进行
干涉,综合各种信息来看他们的干涉是指甲午战后的“三国干涉还辽”。由此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D项正确;A项所指为鸦片战争,排除A项;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14.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至189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清末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情况示意图”,解读图表信息可知,自1896年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是4,发展到1897年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是2
7,到1899年知识分子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是33,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导致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国内成立政治社团的数量
在短期内快速增长,B项正确;知识分子成立的政治社团数量增加,不能说明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发生时间是1901年—191
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康有为借助《公羊传》的“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宣扬“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孙中
山借助“先哲之遗业”,宣扬共和制度,两者都借助传统文化闸述民主思想,A项正确;两人均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对儒家思想内涵的修正,排除B项;两人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并非传承儒家政治理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君主
立宪,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材料“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美国由确保其势力范围的传统
目标转向谋求重大海外利益和远东霸权。”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世界列强共同瓜分中国,标志着美国由确保其势力范围的传统目标转向谋求重大海外利益和远东霸权,C项正确;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是参与
瓜分世界,而非参与世界的共同治理,排除A项;中国大门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已经被打开,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尚未有实力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而且建立单极世界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谋求的全球霸权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7.C【详解】1900
年7月前后,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国家联合侵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虽然《清议报》和《中国日报》属于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但他们也是有民族意识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对反帝的义和团看法转变,故选C项
;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发生转变不等于他们的政治诉求趋同,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近代报刊宣扬民主思想无关,排除D项。18.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梁启超、蔡和森等均对义和团的评价有着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三者站在不同立场出发导致的,B项正确;记载不同是表象,非本质因素,排除A项;材料与人物的多样性无关,
排除C项;材料中的评价有着明显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1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立宪实行,愈速愈妙”,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张之洞
认为宪政实行越快越好,这是他宪政意识的体现,即他具有一定的宪政意识,D项正确;张之洞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据材料可知他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中张之洞认为“预备立宪”是“误国”说明他不完全认同立宪派政治主张,排除B项;张之洞坚持中体西用的理念,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0
.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材料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两种对立的历史叙述,由此可知,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料真伪,也没有说什么是历
史研究的关键,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立场问题,排除B项;黄兴和谭人凤都是亲历者,但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两种对立的历史叙述,不知道使得可信度高,排除D项。故选C项。2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章程明确规定:以‘扶助
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预政事’为宗旨……要求南京临时政府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给予妇女‘完全参政权’”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女性思想解放,她们又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自身的解放,即辛亥革命推动女性解放,C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辛亥革命后女性要求争取参政权,体现的是对公平参政权利的追求
,无法反映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情况,排除A项;“临时政府获得民众支持”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女性进步团体只是请愿“给予妇女‘完全参政权’”,请愿结果未体现,无法得出“女性参政权利得到保障”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
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材料“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可知,陈独秀认为个人人格和个人权利与国家息息相关,而人格和权利的提高,则要解放思想,批判封建伦理思想,B项正
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西方民权至上理论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并不是培养拼搏进取精神,更不是弘扬传统儒学,排除C、D项。故选B项。2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据所学可知,1917年北洋
军阀政府宣布与德断交,同时派遣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这些措施是为了争取国际地位,B项正确;A项“开启”说法错误,一战之前中国就已融入世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结束,中国政府才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侵略权益,排除C项;材料中北洋政府对
象仅是德国,不是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而且北洋政府与德国断交主要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加入协约国,排除D项。故选B项。2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大党纲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成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显得相对比较肤浅,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一大后,面对国内外的混乱局势,中共开始思考和研究中国的国情。从陈独秀、瞿秋白的主张可以看出,中共一大以后中共已肯定了资本主义是必经阶段,并肯定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阶级对革命的作用,这有利于国共合作共识的达成,D项正确;五四运动
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52分)25.(12分)(1)特点:①延续武举考试;②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4分)。(2)①变化
:A、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B、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C、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4分
)②原因:A、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B、洋务运动的推动;C、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D、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4分)26.(25分)【答案】(1)特点:①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②注重人的内
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③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6分)(2)成因: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②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③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6分)(3)表现:①开启马克思主
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②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③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6分)背景: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⑥十月革命的影响。(7分)27.(12分)【答案】解读:国
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目标相同,都肯定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军阀的运动。但国民党认为五四运动是自发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是有组织的,这反映出两党对待民众的态度不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破
裂。南京国民政府极力镇压群众运动,因而否定五四运动中民众的行动。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注重发挥民众力量反抗国民党统治肯定了五四运动中民众的作用。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开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国民党过分美化和拔高国民政府在
抗战中的作用,认为为五四运动只是国民革命的支流,企图弱化民众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共产党站在全民族利益的角度积极争取各阶层民众抗日,充分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作用。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独裁专政,没有正确评价民众的作用。共产党代表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时背景的变化。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及民众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
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