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6)页,31.51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c71481c82883fdb49d300451b7c54d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1.“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两则材料取自《商君书》,反映了当时秦国()A.整体国家实力远
超东方六国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2.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贤士大夫”发出招贤令,武帝时期“举贤良”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
门类,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这表明汉代察举制()A.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B.品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C.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D.打破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3.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4.先秦时期,对中原王朝与周边方国的
交往,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朝董仲舒主张“王者爱及四夷”;唐朝魏征劝谏太宗,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这些主张共同反映出他们()A.用文化交流吸引四方来朝B.主张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C.追求厚往薄来的宗藩关系D.奉行怀柔主义的民族政策5.开元天宝年间,往
往临时差遣某官去担任负责各种临时事务的使官:有负责监察地方的十道采访处置使;搜括逃户的括户使,劝农使;整顿漕运的江淮河南转运使等。久之差遣遂成为其真正职掌,而任官者既未必实掌其事,往往又被差遣判别司之务。据此可知,唐朝使职差遣制()A.促使国家机构日趋完善B.造成大量冗官冗员的出现C.提高国家
决策的正确性D.适应职官制度发展的需要6.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
鞅认为()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7.在古代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真正的权力并不由抽签选举产生的官员掌控,而是操纵在十将军和民众领袖手中。这些所谓的民众领袖,主要是通过其雄辩的演说、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网及处理各
种事务的能力来施展其权力。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工商业经济的发达B.城邦官员任期较短C.城邦民主制的机制D.公民缺乏参政能力8.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
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A.强调法律至上思想B.主张中央集权体制C.体现主权在民原则D.凸显议会至上理念9.元朝,江浙、湖广、江西行省以镇压新征
服地区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要地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至于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这反映了元朝行省A.导致了地方权力“大而
不专”B.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发展C.使全国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D.带有浓重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色彩.10.《清会典》称军机处为“办理军机处”,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
不再加品级和俸禄。《枢垣记略》记载:“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说明清朝军机处()A.弥补了中枢决策机制的不足B.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C.服务于专制皇权强化的需要D.政治职能存在着单一性11.春秋初期,秦、晋等
国常把兼并得来的土地和灭亡的小国改设为县,县是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末期,出现了郡,多设立在新得的边地;随着边地的繁荣,郡下分县,产生了两级地方组织。战国后期,魏、赵、韩等国普遍推行郡县制。这一时期县制和郡县制的推广(
)A.致使地方分裂的因素被消除B.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转型C.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D.有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12.巡抚原为明代临时派驻地方的中央官员,到清代成为常驻地方、统领一省政务的封疆大吏。其后清代又有总督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巡抚和总督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据此可知,清代实施督抚制度()A.导致了外重内轻B.强化了地方治理C.降低了行政效率D.避免了决策失误13.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
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巩固了西
欧的二元政治格局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14.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
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15.明朝“一条鞭法”的施行在北方遭遇了“水土不服”,官员们借机剥削百姓,变成
“名虽一条鞭,实则杀民一刃刀也”。而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先在广东、四川等地进行了试点,推广过程中又允许各地在指导思想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变通,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成功代表。这说明()A.赋役征银更适用于发达地区B.整治官员贪腐是改革成功的前提C.改革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D.传承与创新
即可让改革水到渠成16.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A.明朝科举制度走向衰落B.地域间的矛盾得到
解决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经济水平决定录取比例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4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
任何官员。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巡按御史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权。明朝统治者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实际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
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材料二1978年以来,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
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并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摘编自邢浩《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巡按侵权现象。(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其意义。(10分)(1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然
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至宣帝时,(郑)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破车师,降日逐(匈奴王),威震西域,遂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都护,治乌垒城。都护之置自吉始焉。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摘编自【汉】班固《汉书》材料二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
将军。其主要职责是统领当地驻军及屯田、巡边等。清政府在乌鲁木齐地区实行与内地一致的州县制;对天山南部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八旗、绿营官兵到新疆携眷长驻,在各战略
要地和交通要道修筑城堡,这些城堡后来发展为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各交通要道、重地设置卡伦(哨所),驻军守卫和巡查,以防止不法分子潜逃和“外藩”部民进入。同时开展了以大规模屯田垦荒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活动
,使新疆大片万古荒原变成了良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军府人员的粮食问题。——摘编自齐清顺《清代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材料三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新疆能够充分享有“一体”的
规模优势,又可以充分享有“多元”发展的独特优势。1952年至201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从7.91亿元增长至9264.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66元增长至40607元。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极端贫困社会到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型。——摘编自胡鞍钢等《中国共产党的治疆方略》(1)摘录材料
一中属于历史结论的一句话,并以史实说明这一结论。(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新疆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6分)(3)写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法律依据。根据材料三、提炼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新疆治理的历史经验。(6分)(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
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
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
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6分)(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
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可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历史答案1.D【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秦国
时期中国。据材料“‘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可知,《商君书》的内容体现了秦人勇武尚战的思想,这体现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在国人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故D项正
确,为最佳选项;据材料“‘父遗其子’……闻战而相贺”可知,体现了秦人的勇武善战思想,也反映了军队战斗力强的特点,但秦人的尚战是自发的行为而非国家的动员,故B项有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确,为次佳选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普通民众虽然可以通过军功
获得爵位,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但受益的只是一部分人,不能说明变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拥护,故C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够充分,为再次选项;整体的国家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等,材料信息未涉及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整体实力远超东方六国的说法与材
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排除A项。故答案为:D项(3分);B项(1分);C项(1分);A项(0分)。2.A【详解】考查汉代的察举制。根据材料,汉代的君主们亲自下诏自下而上的选举贤良人才,这些选拔出的人才分配到各个领域用于国家治理,他们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产物,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
对,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选贤良人才,但并不能有效保障吏治的清明高效,排除C项;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
表格中支出显示了政府在不同情况下,多种经济干预措施,包括兴修水利、减价出售粮食和准备军需,这些都能够反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B项正确;尽管表中有一项支出是用于兴修水利,这有助于农业发展,但仅凭这一项并不能完全反映表格中所有支出的目的
,且无法得出是为了平抑物价,排除A项;表格中未涉及民间组织的参与,所有列出的支出都是政府行为,排除C项;尽管表格中有一项支出是“以备军需”,但并不足以证明整体支出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排除
D项。故选B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汉朝、唐朝(中国)。据题干“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汉朝董仲舒主张‘王者爱及四夷’;
唐朝魏征劝谏太宗,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将少数民族视为天下一家范围之内,体现了一种追求稳定和谐的天下秩序的思想。他们都在强调一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通过文化、道德或国家的稳定来影响和感召周边方国的理念
,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材料没有强调用文化感召,排除A项。厚往薄来是宗藩体制下的朝贡贸易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将周边方国少数民族视为天下一家,没有强调具体用何种方式对待,
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临时差遣某官去担任负责各种临时事务的使官⋯⋯久之差遣遂成为其真正职掌”可知,使职差遣制分割了原先官方
主管机构官员的职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这本质上适应了职官制度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根据材料“任官者既未必实掌其事,往往又被差遣判别司之务”可知,使职差遣制致使职权分割,不能使国家机构完善,排除A项;“造成
大量冗官冗员”的说法过于绝对,且大量冗官冗员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仅凭各种使官的差遣,无法得出提高了国家决策正确性,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依
据材料分析商鞅对这三个时代的描述。上世“天地设而民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此时社会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中世“上贤而悦仁”,推选贤者主事,这表明社会有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下世“贵贵而尊官”,国家建立,有了君主、职官和禁令,社会的组织形式更加复杂和规范。从商鞅的描述可以看出,随着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在不断演变和进步。从下世“贵贵而尊官”,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都有了,这可以推断出商鞅认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历史的必然趋势,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生产力发展与文明产生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商鞅所处的时代是主张
废除旧的血缘等级制度,推行军功爵制等新的制度,而不是建立血缘等级制度,排除C项;题干中主要是在阐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形式,没有强调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根据材料“真正的权力并不由抽签选举产生的官
员掌控,而是操纵在十将军和民众领袖手中”,而且这些人主要依靠能力来施展权力,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根源是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直接选举和轮流执政的机制导致,选项C;工商业的发达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但
是和权力掌握在谁的手中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城邦官员任期长短并不能决定权力归属,排除B;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8.C【详解】根据“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宪法至上”等可知,这些政治家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C项正确;宪法“由
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不是在强调法律高于一切,A项错误;“宪法”高于“普通法律”是因为宪法是人民制定的,人民高于人民代表的国会,可知这并不是在强调中央集权,B项错误;“国会立法如果违宪”,“不能生效”突出的是民意而非议会至上
,D项错误。9.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各行省设置的目的各有侧重,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以维护统治,故选D项;“大而不专”指的是地方权力虽然较大但也要受到中央的节制,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元朝行省地域的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把自然地
理环境相差较大的区域划分到同一个行省,形成了以北制南的格局,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无公署,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兼任不再加品
级和俸禄……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可知,清朝军机处没有公署,由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兼任不再加品级和俸禄,同时跪受笔录,本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服务于专制皇权,C项正确;军机处并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革除了”,表
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军机处是服务皇权的需要,并不能说明政治职能单一,排除D项。故选C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强调
地方行政组织的变革,郡县制的发展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直接统治,这利于推动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建立,B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始于秦朝,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尚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本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巡抚和总督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和巡抚皆为中央委派,是皇帝的心腹,办事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强化了地方治理,B项正确;“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不会导致外重内轻,排除A项;督抚制度的完善可以让熟悉地方军政事务的军政大员施展拳脚,提高其行政效率,排除C项;“避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材料“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
”可知,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了教皇与皇帝双方所互相享有的权力,这表明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格局进一步巩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西欧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并非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王权和教权的二院政治格局并没有解决
王权与教权的矛盾,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圣罗马帝国存在内部分裂,这一协定没有统一了帝国的征税权,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
马共和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越来越少,更多的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且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虽维护的
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推行的“一条鞭法”没有顾及北方商品经济
相对落后的情况,导致官员贪腐问题出现,遭到百姓的反对。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通过试点并允许地方在施行时可以变通的方式,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成功代表。比较二者可得出改革需遵循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原则,C项正确;清朝的“摊丁入亩”在全国的成功推广,
说明赋役征银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均可实施,排除A项;材料强调改革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只有符合国情的传承与创新才能让改革水到渠成,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分卷制度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在全局上体现了公平合理
,C项正确;明朝分卷制度体现了公平合理,并不能反映科举制度走向衰落和地域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AB项;“决定”一说太绝对,经济水平影响录取比例,排除D项。故选C项。17.(1)变化:又增加行政权、军事权(或职权扩大)监察官行政化趋势增强。简评:
巡按官员的权利直接来源于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腐败不可避免。(2)特点: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循序渐进;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权威性不断强化。意义: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和落
实;有利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稳定。18.(1)结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史实说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凿空”);
汉宣帝派郑吉击败车师,降服匈奴,屯垦戍边;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郑吉担任第一任西域都护。(2)措施:实行军府统治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构筑军事防卫体系;实行大规模屯田。作用:维护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保证了新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奠定了近现代新疆行政区划和发展的基本格局;为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3)法律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度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历史经验:坚持国家的统一;重视制度的创新;因地制宜治理边疆。19.(1)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2)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
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20.观点: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发展的结果。阐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均是为分散
相权而作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元朝后期曾出现宰相左右皇位继承的现象,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君主制专制,于是裁撤了中书省,废除了宰相制度。可见,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