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2《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73张

PPT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72 页
  • 大小 31.993 MB
  • 2024-10-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2《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73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2《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73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2《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73张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9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7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10-1-2《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 73张.pptx,共(72)页,31.99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b89615f82e7549ed4fbd601b12bf3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导入1、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

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2、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而《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雅集欢会、山水田园领悟生命哲理,体现旷达善思统编教材把《兰亭集序》和

《归去来兮辞并序》编为一课。王羲之纵情山水,叹生死之至大;陶渊明辞官返乡,欲乘化而归尽。从雅集欢会、山水田园中,他们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在分别疏通两篇文章文意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本课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内容提示(一)王羲之其人其书其

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大概的内容或情形)”,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

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1、王羲之其人二、知人论世2、羲之其书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

,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书法成就: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兰亭集序》(局部)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姨母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3、羲之其事(1)袒腹东床晋代的大士族郗鉴(chījiàn)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王家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

知道有这回事一样。”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袒腹东床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问题思考郗鉴何以选中王

羲之?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2)鹅池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传说

“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鹅池

的左旁,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三角形石质碑亭。碑上镌刻“鹅池”两字,气势磅礡。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

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3)以书换鹅王羲之以书换鹅图序文体常识◆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诗序,是写在诗

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

《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序()--跋()前言后记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

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xì)序》《禊贴》。

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位

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晋会稽郡山阴县),兰亭是晋代贵族王羲之取的名,门阀贵族王羲之谢安等在兰亭盛会,曲水流觞、宴游赏花。兰亭也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发源地,有诗“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

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

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wùguǐyínsìyǒuhài(二)陶渊明其人●1、陶渊明简介陶

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主要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分辞》《桃花源诗》等。●2、家世背景曾祖父或为陶侃(kǎn),东晋开国元勋,以军功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去世很早。外祖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长史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至陶渊明时家道已经衰落。●3、陶渊明生

平经历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29岁以前,居家读书。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

。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huán)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刘裕平定。)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

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应束带见之”“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以后:归隐不出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

,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4、文章背景《晋书·陶潜

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翻译: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

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5、链接回顾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

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

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辞具有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押韵和句式自由,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以四、六字句为主,多

按三拍读。孟仲季春农历1月农历2月农历3月夏农历4月农历5月农历6月秋农历7月农历8月农历9月冬农历10月农历11月农历12月天文历法的四季:分为三个阶段天文历法的四季:分为三个阶段天文历法的四季:分为三个阶段回去助词,无义语气助词文

体,赋的一种➢“归去来”写诗人辞官归隐;“归去来兮”,类似现代汉语“回去吧”“回去啊”之类。➢“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毛庆蕃评《古文学余》)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古人为文,讲究章

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看似信笔写就的作品,也大都有章法可循。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并比较二者在结构上的异同。任务一:走进经典——结构对比1、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明确:《兰亭集序》:叙宴集盛况(乐)——发人生感慨(痛)——明作序目的(悲

)《归去来兮辞并序》:归途——归园——归田——归尽2、比较二者在结构上的异同同:两篇文章结构都很严谨,脉络清晰。都从自然生活场景联系到生命存在的形式,从而进入到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异:《兰》以情感流动为线索,组织串联全文,完成由景观到情思的过渡;《归》紧扣一个“归

”字,铺展内容,描写归隐田园的生活的内容融合无际,自成一体,情感在叙事当中自然流露,思考在叙事当中自然展开。品读文本,体会文章感情的波澜起伏,听音乐、感受并记录音乐特点,根据作者的情感变化给文章配以合适的乐章,完成表格。①乐

曲一②乐曲二③乐曲三④乐曲四任务二:走进经典——析悲欢之情《兰亭集序》情感特点文本依据配乐曲目音乐特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情感特点文本依据配乐曲目音乐特点第一部分乐清幽的景色清雅的情趣淡雅的心境乐曲一悠扬轻

盈清新自然第二部分悲欢乐易逝人生短暂生死之痛千古同悲乐曲四凄清忧伤《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情感特点文本依据配乐曲目音乐特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情感特点文本依据配乐曲目音乐特点第一部分归家之乐归心

似箭、家人迎接、热闹、欢愉乐曲二欢快急切第二部分独处之乐独处之思独处、独游、独思、独悟乐曲三旷达洒脱空明任务三:走进经典——观世情,溯人生,明作者生命之苦痛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

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梳理文章的第三、四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明确:(1)俯仰一世(生命短暂);(2)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3)情随事迁(美好消逝);(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1)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又有百工医寺

,死亡绝没,家户空尽。(2)王羲之六岁,其父王旷带兵北上击匈奴,大败,从此杳无音讯。渴望去关陇、巴蜀等边地建功立业,却因父故被猜疑。官员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南方饥荒朝廷仍重敛不休;官场人事倾轧;多次奏疏却不被采纳。溯人生,明生命之苦痛资料1、金圣叹曾点评王羲之为“真古今第一情

种也”。在《兰亭集序》中,作者不仅动情描述了兰亭雅事,更深情抒写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梳理文章的第三段,结合资料,说说作者有哪些人生之痛?(3)王羲之尺牍(chǐdú书信):大儿恒救命,足令人心憔。先是之欢,于今皆为哀苦,自非复衰年所堪。(写于长子玄子病重,其后玄

子早卒)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痛愍贯心。(写于两个孙女夭折)溯人生,明生命之苦痛资料群从凋落将尽,余年几何,而祸痛至此,举目摧丧,不能自喻。(在羲之诸从兄弟中,王洽最为羲之器重,36岁英年早逝)周嫂弃背,再周忌日,大服终

此晦,感摧伤悼。(王羲之幼年由母亲和兄长王籍之抚养长大。兄长王籍之早卒,尔后兄嫂又卒)溯人生,明生命之苦痛资料(1)晋宋易代,篡乱杀伐。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qiān)翩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其二)(2

)陶渊明七八岁丧父,而立之年丧结发之妻,37岁丧母,41岁失胞妹;中年罹患恶性疟疾、脚疾等多种疾病。2、梳理“序”和“辞”,结合资料,析陶渊明生命之苦痛。溯人生,明生命之苦痛资料3、《兰亭集序》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明确: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

意。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如何理解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处世态度?明确:“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陶渊明羡慕万物,感叹自身。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

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味之,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抒发了陶渊明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

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陶渊明这种顺乎天命,委心任化的态度是充满诗意的,也是由痛苦和折磨中得来的。它总结了陶

渊明对此前人生的反思、对个人本性的澄明、对未来人生的向往。5、比较两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相同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体现了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文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都在人生苦短,

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有着心灵的悸动和思想的波澜,都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衷心的欢愉。不同点:(1)就对生死的思考而言王羲之感叹欢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对此感到痛苦。想要超脱生死而又认识到把生死、寿夭等同起来是一种虚妄。他希望以诗文与后人心灵相通。陶渊

明则不然,对他来说,尽管“寓形宇内复几时”,但重要的是怎样选择和利用好这短暂的人生。至于死亡,只是“乘化以归尽”,他把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没了要汲汲于突破生死的焦虑,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之感。他平静随化,因而也就乐天安命。(2)就对自然的态度而言王羲之

对自然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虽然能带来欢乐,但欢乐很快也会逝去;陶渊明对自然持一种生命的态度。将自然作为自己精神的家园,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他来说,自然令他愉悦,但这种愉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在自然中反观自我,荡涤心胸,感

受到生命的微笑。任务四:走进经典——赏山水田园诗文审美特点,感作者情志之超脱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写山选其高,绘竹言其长,给人以高洁脱俗之感。写水言其清,色调淡雅清朗。再加上明净的天空,一片没有边际的清寂

旷朗景象。会稽山水清幽脱俗,是作者清雅高洁的内心的外化。析意象(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孤松:松,傲然于天地之间而不改其性,经风雨历霜雪而不变其节;孤,尽显渊明不合流俗,独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状态。孤松,不随时俗,不易其性,傲岸

坚贞,渊明人格之化身也。前面的“松菊”是同种内涵。析意象(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③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舟:自由的象征。舟在江上飘荡好比作者归田后自在率性的隐

逸生活。后世就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析意象(1)以特定意象寄托清高、自由的精神。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朗"此处为“明亮”,“宇宙”与“天地”“道”等概念近似,

“品类”为“自然万物”。以明媚、广阔的意象涤荡胸中隐藏的种种烦闷、忧愁、焦虑;从万物生机之蓬勃中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获得精神与心灵的慰藉。析意象(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以叠字表达自然万物的鲜活滋润,处处洋溢着生命的

丰沛,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感叹生命的短暂,所以更要超越世俗的名利与荣辱,享受人生的乐趣。析意象(2)以广阔或充满生机的景物畅达胸怀。3、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王羲之陶渊明苦痛与超脱“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以心为形役/违己交病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3、探究王羲之、陶渊明行为上是如何超脱苦痛、力求旷达。王羲之陶渊明苦痛与超脱“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以心为形役/违己交病人生之大痛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沉浸于山水田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引壶觞以自酌

临清流而赋诗行乐事、雅事,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把握当下人生,珍惜有限的生命,从容书写生命价值的箴言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看轻世俗,看淡生死

,乐天知命在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生命思考,他们的想法和魏晋时人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任务五:走进经典——悟先贤道两位先贤都将才思倾注于山水自然,在山水中触发了对时间暂久、生死存亡

的哲理性思考。他们对生命的思考与魏晋时人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魏晋时人:一死生、齐彭殇;寄情山林/谈玄说理/纵情饮酒/服用丹药王羲之:否定时人的做法,暗含要珍惜时光,应当做实事。陶渊明:乐天安命,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珍惜现世的生活,并

尽力寻求人生的乐趣。因为短暂,生命更显珍贵,更值得珍惜!东晋士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慰藉;他们也满怀深情地面对生命,高唱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虽不能经世致用,世道使他们痛

苦忧虑、感伤彷徨,然而道、佛思想和对自然的深情使他们超脱,其生死感念和诗酒风流千载之后仍令我们深深感动。生命哲理结语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风云际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我们无意比较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两位名士都为曾经彷徨无助的精神荒原开疆拓土,为我们打开生命哲学的缺口,烛照

千年,让后来的文人墨客有了精神寄托与皈依。有幸,我们在比较中与两位名士对话,在比较中体悟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哲思;更有幸,新时代已至,和谐完满,青年学子更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风度。作业:1、“品读经典点

亮人生”经典诵读活动,《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两篇经典,你想推荐哪一篇呢?请结合你的理解,写一篇推荐词,100字左右。示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它是呼唤也是叩问,历经千年的时空,依然能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读《归去

来兮辞》吧,感受陶渊明用“归去”、用身体力行,顺应内心的呼唤。他不与世浮沉,他植杖耘耔,登高长啸,临水赋诗。心灵疲倦时,或许想到他的光辉选择,我们亦能迷途知返,不失初心。2、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

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请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示例: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诗文中不免有明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对社会的发展确实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陶渊

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但仍不能忘世,借《拟古》

《读<山海经〉》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写有关政治的感慨。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他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这个评论是正确的。1212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