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课时练2.docx,共(5)页,199.34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e71525f53cc4279d65a7578bfe20b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关狂刷小题·夯基础题组一刷基础——固知识1.下表是史书中关于秦国君主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秦国君主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秦惠文王张仪劝惠文王“以成伯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A.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B.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C.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2.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
新路。以上举措()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3.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贵族纷纷复国,恢复到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政治状态是当时一种流行的社会思潮,但最终是刘邦建立了汉朝,延续了秦朝大一统政治。这一结果源于()A.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B
.郡国并行制的推行C.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D.六国政权失去民心4.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制定了细致的张骞墓古物探寻计划书,常委联名的关于整理张骞墓送城固县政府公函中,指出张骞是“吾国著名之民族英雄,开拓疆土,沟通文化,四裔尊崇,万世瞻仰”,对其整
理保护是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此计划旨在()A.推进学术研究B.培养考古人才C.弘扬开拓精神D.提倡民族复兴5.东汉明帝分封皇子时,将各封国领地都减少了一半。马皇后认为,这样俭省不符合祖制。明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之子等同呢,一年供给二千万就足够了。这种做法客观
上()A.提升了先帝权威B.消除了割据隐患C.解决了王国问题D.有利于中央集权题组二刷模拟——培素养6.[2024·河南高三联考]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
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该学者意在强调()A.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B.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C.秦朝
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D.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7.[2024·贵州贵阳高三统考]唐朝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中写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据材料,郡县制()A.有利于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
相结合B.构建了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C.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治理的需要D.扩大诸侯权力并削弱中央集权8.[2024·四川巴中高三联考]下列材料是关于秦始皇登湘山的不同记载,对其解读合理的是()材料一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叠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其皆禁勿伐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秦始皇禁湘山诏”材料二(秦始皇)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司马迁采自当地民间传说,载《史记·秦始皇本
纪》A.原始文献必须经由后世史籍验证B.材料一属于原始文献,记载更为真实C.叙述主体立场差异影响历史叙述D.材料二经过实地考察,叙述更为可信9.[2024·广东东莞高三联考]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栎阳,颁布了一些政令。宣布率一万人或一郡来降者,封万户;开放故秦园
囿池苑令民耕种;蜀汉民由于军役负担较重,免除两年租税;关中从军之士兵,免除其家一年负担。上述政令的实施()A.表明黄老无为思想受到尊崇B.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C.稳定了汉朝初期的统治秩序D.为楚汉战争胜利积蓄了力量10.[2024·河北保定高三阶段考]汉文帝诏书充满了
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
反映出,汉文帝()A.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B.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C.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D.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1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三中高三一模]《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罢苑马,以赐贫民”。建元三年,“赐徙茂陵者户钱二
十万,田二顷”。元狩四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汉武帝此举()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B.防止了地主土地兼并C.限制了人口流动和迁徙D.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12.[2024·湖南衡阳高三阶段考]如图是
1954年在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的东汉观伎画像砖,形象地描述了汉代这种宴宾陈伎的习俗,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在鼓、排箫的伴奏声中,欣赏着伎人跳丸、跳瓶、巾舞的表演,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东汉()A.富庶的庄园
经济模式B.豪强显贵的奢侈生活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题组三刷真题——登顶峰13.[2023·浙江6月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
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14.[2023·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
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5.[2023·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
、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16.[2023·新课标卷]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第二关课时小练·提能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2024·福建高三模拟预测]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
“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2.[2024·广东高三统考模拟预测]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
载了这样一个案例:秦人士伍(无爵者)乙有一件绸面棉衣被盗,盗贼是通过打通侧室北面的墙行窃的;该棉衣用帛做里,装有棉絮5斤,用缪缯(指丝绸)5尺镶边。这一案例从侧面反映出()A.社会治安形势严峻B.家庭手工纺织的发展C.秦国士兵待遇较高D.丝织品使用较为普遍3.[2024·湖南高三联考模拟
预测]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B.
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4.[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
”。这一变化说明()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C.博士官的权力逐渐增大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5.[2024·湖南长沙高三联考]汉元帝永光四年废除郡国庙,诏书给出的正式理由是: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
制宜。往者天下初定,远方未宾,因尝所亲以立宗庙,盖建威销萌,一民之至权也。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四方同轨,蛮貊贡职,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从材料看出,西汉郡国宗庙的废除说明了()A.王国对中央之威胁基本消除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
经济的发展D.地方宗庙过多造成财政负担6.[2024·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预测]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这说明()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B.中央集权不断发展C.儒家
思想成为主流D.皇帝独尊地位凸显7.[2024·河北高三统考]有学者指出,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同时,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A.朝廷的施政
方针亟待调整B.阶级矛盾日益尖锐C.郡国并行弊端显现D.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8.[2024·黑龙江高三统考]《史记》在“纪传”之外,尚有“八书”——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概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各种社会制度的发展,自天文、地理、法律
、经济,无所不述。这能够说明司马迁()A.重视实地查访B.治史视野开阔C.推崇儒家思想D.主张政治统一二、非选择题(9题14分,10题12分,共26分)9.[2024·江苏徐州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摘编自李
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
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摘编自刘丸、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9分)10.[2024·江西南昌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2分)材料秦因制度创新而崛起,亦因制度僵化而灭亡。制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变迁与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均存在历史局限性。创新程度如何,变迁方式如何,均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秦亡的教训被汉朝所借鉴,虽然汉代制度设计没有突破秦
代模式,但统治者却以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民众的关系,直到汉武帝时期方才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绝对控制,完成了秦制在全国范国的推广。——摘编自周辰《创新与僵化: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秦之兴亡》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秦汉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
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