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13 神经调节实验-备战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重难点题型专项突破(解析版).docx.docx,共(14)页,401.50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b1cc221172c9798d791a505d69e13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神经调节实验1.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仅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B.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
电位变化D.实验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答案】D【解析】A、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导,A错误;B、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C、只刺激b时
,a神经元受到抑制,应有电位变化,C错误;D、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D。2.
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2A.图1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效应器F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B.针刺手指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所以针刺
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C.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一种递质,与②上的受体结合,可能会引起膜电位的变化D.某人体内一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舒张,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
1中效应器F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A正确;B、针刺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但产生痛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错误;C、如果在突触间隙注射兴奋型神经递质,则该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变化,C正确;D、抗体攻击自身结构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B。3.如图为
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只能向N传递B.刺激M点电流表指针将偏转1次C.刺激M和N点都可以引起肌肉收缩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发生2次偏转【答案】C【解析】A、由图可知,刺激M点产生的兴奋既能向大脑方向传递又能向N传
递,A错误;B、刺激M点电流表指针将偏转2次,B错误;3C、由图可知,刺激M和N点都可以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D错误。故选C。4.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
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B.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C.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答
案】D【解析】A、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能传到b、c、d三点,这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A正确;B、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转运和释放提供能量,B正确;C、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的运动属于反馈调节,有
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C正确;D、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构成效应器,D错误。故选D。5.下右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4【答案】B【解析】A、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
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正确;B、f处受损不能传到效应器,肌肉处不能检测到膜电位,B错误。C、g处以下受损,不影响皮肤到f的传导,C正确;D、兴奋在神经元间传导是单向的,所以直接刺激肌
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B。6.如图为测定神经元电位变化的示意图,刺激图中a、b两点,指针偏转的次数分别是A.1、1B.1、2C.2、2D.2、1【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刺激a点可以检测到指针偏转2次,刺激b点因
为兴奋是逐步传递的,兴奋后的马上恢复为静息电位也可以检测到指针偏转2次,故C正确,A、B、D错误。7.下图是测量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示意图,某一时刻观察到电表读数为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①此时兴奋朝左侧单向传导;②此时兴奋尚未传到
a处;③此时兴奋传到a、b之间;④此时兴奋已经离开b处。A.①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电流表的两端均接在细胞膜外,若某一时刻观察到电表读数为零,说明电流表的两端电荷分布相同。
在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会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向右传导时会先到达a处,再到达b5处,故电流表两端不可能同时为负电荷。即此时电流表两端可能均为正电荷,可能是此时兴奋尚未传到a处,也可能是此时兴奋传到a、b之间,此时a已经恢复静息电位,或者是此时兴奋已经离开b处,电流表两端早已恢复静息电位
,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8.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针刺肌肉后,图中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感受器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痛觉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
反射,与脊髓中枢内突触的抑制有关【答案】D【解析】A、肌肉及支配肌肉的传出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肌肉和神经接触的部位相当于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因此针刺肌肉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图中电流计所在的传出神经,电流计不发生偏转,A项错误;B、感受器
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项错误;C、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C项错误;D、针刺取血时未出现缩手反射,其原因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脊髓中枢内相应的突触受到抑制的结果,D
项正确。故选D。9.膝跳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6A.图中支配屈肌的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B.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表指针会偏转2次
C.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D.该反射发生时先膝跳后有感觉【答案】C【解析】A、据图可知,图中支配屈肌的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A正确;B、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会两次经过电位表,电位表指针会偏转2次,B正确;C、发生膝跳反射时,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传到效
应器,故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C错误;D、产生感觉需要传至大脑皮层,要经历更多的突触,故该反射发生时先膝跳后有感觉,D正确。故选C。10.2008年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谜,这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下图所示的反射弧中具有“沉默突触”。其中-O-<表示从树
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③为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内一定具有“沉默突触”B.如果神经元内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可能形成“沉默突触”7C.该反射弧的信息传导途径一定是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D.若该图中③为沉
默突触,则刺激①不能引起e的电位变化,同时⑤检测不到反应【答案】B【解析】A、神经中枢内不一定具有“沉默突触”,A错误;B、神经元内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都不能完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成“沉默突触”,B正确;C、该反射弧可以不经过③结构而完成,
C错误;D、若图中③为“沉默突触”,刺激①可以通过③左侧的结构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故选B。11.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1到现象的顺序是4、3、4、2、4【答案】D【解析】在a点左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a、b
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2、3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如图4,A正确;在b点右侧刺激,此时a、b两点是未兴奋点,电荷分布如图4,然后b、a两点依次兴奋,见图中3、2情况,最后a、b两点电位归为静息电位,B正确;在a、b两点的中央刺激,兴奋向两侧同时等速传导,不会出现指针的偏
转,如图1所示,因此依次看到的现象的顺序是4、1、4,C正确;如果刺激点在a、b两点的中央偏左,所以a点先兴奋,电位如图中2情况,然后b点后兴奋,电位如图中3情况,即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4、2、4、3、4,D错误。12.
如图表示某反射弧,若在S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8A.引起的肌肉收缩叫做反射B.产生的兴奋在该神经元内只会向效应器方向传导C.局部电流位于神经纤维膜内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D.立即引起S处Na+外流【答案】C【解析】A、S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刺激传出神
经,引起的肌肉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B、刺激S处产生的兴奋在该神经元内可向神经中枢方向和效应器方向双向传导,B错误;C、局部电流位于神经纤维膜内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C正确;D、S处受到刺激,Na+大量内流(通过钠离子通道,协助扩散)
,导致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C。13.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A.K+、Na+B.H+、K+C.Na+、K+D.Na【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离子Ⅰ是由膜内向膜外运输,膜电
位将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所以离子Ⅰ是K+;离子Ⅱ是由膜外向膜内运输,膜电位为内正外负,所以离子Ⅱ是Na+。故选A。14.如图A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图B是该段轴突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9述正确的是()A.无刺激时,电流表甲、乙
测量的是静息电位B.刺激图A中的C处,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时间不同,但偏转的次数相同C.图B中ab段由Na+内流引起,该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ATPD.如果某种药物能使突触后膜上某阴离子通道打开内流,图B中b点值会更
高【答案】B【解析】A、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无刺激时,甲、乙电流表接线柱都在膜外,测量的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B、刺激图A中的C处,兴奋不能同时到达甲、乙电流表,两表的指针偏转时间不同,但偏转的次数相同,B正确;C、图B中ab段由Na+内流引起,该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ATP,C错误;
D、如果某种药物能使突触后膜的某阴离子通道打开内流,会使静息电位增大,抑制动作电位产生,b值不会升高,D错误。故选B。15.下图表示神经纤维膜的内、外电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③处是兴奋区域,②处是未兴奋区域B.①和③处膜上K+通透性大,②处膜上Na+通透性大C.膜外电流方向
为②→①,膜内电流方向为①→②D.①状态变为②状态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答案】B【解析】A①和③处是静息区域,②处是兴奋区域,A错误;10B、①和③处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②兴奋部位处膜上Na+通透性大,B正确;C、膜外电流方向为①→②,膜内电流方向为②→
①,C错误;D、兴奋部位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电位状态,是由于钠通道开放,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形成的,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B。16.已知在一定刺激强度范围内,肌肉张力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为验证刺激强度与肌张
力的关系,学科网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要求与说明:腓肠肌肌张力大小的具体测量不做要求,实验条件适宜)(1)实验思路①制作蛙坐骨神经一一腓肠肌标本,按图示连接电表,并检测标本活性。②_
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曲线图表示电表偏转大小和肌张力大小):________。(3)分析与讨论①坐骨神经是由结缔组织包裹了许
多神经纤维形成的,接受刺激后电表会形成________变化的负电波。②刺激强度太小坐骨神经能否产生动作电位?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答案】以一定强度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电表的偏转情况,测量腓肠肌张力大小,并记录。改变电11刺激的强度,用相同
的时间刺激坐骨神经,观察电表的偏转情况,测量腓肠肌张力大小,并记录。重复步骤③。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坐骨神经电位大小和腓肠肌张力大小的变化双向不能刺激强度太小,去极化程度低,膜电位无法到
达阈值。【解析】(1)设置好实验装置后,首先以一定强度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电表的偏转情况,测量腓肠肌张力大小,并记录;然后改变电刺激的强度,用相同的时间刺激坐骨神经,观察电表的偏转情况,测量腓肠肌张力大小,并记录;后续重复
上一步骤;最后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据题意可知,在一定刺激强度范围内,肌肉张力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超过这一范围后肌肉张力不再变化;而且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才会引起电表偏转,故推测变化如下:。(3)①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
外负内正,故接受刺激后,电表会形成双向变化的负电波;②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无法使神经细胞完全去极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17.破坏蛙脑,保留脊髓,用任氏液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
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a和b。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质量分数为0.5%的硫酸溶液后,电位计a和b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下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___________状态,即产
生了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以_____________形式传导,经过神经中枢发出指令,最终完成了屈反射。(2)若在任氏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0.65%的NaCl溶液,则神经细胞外Na+浓度大幅升高,使_____________加速,从而使_
__________加强,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导致Ca2+外流,心脏收缩力降低,心率减弱。若在任氏液中添加了某种药物,重复屈反射实验发现,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出两点)。(3)请用上述屈反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简要写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显著活跃电信号Na+内流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或递质与药物结合而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药
物结合而不能与递质结合;或药物抑制递质合成;或递质被分解等)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电位计b有电位波动,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且左后肢屈腿【解析】(1)蛙左后肢趾细胞感受硫酸刺激后,产生了兴奋,由相对静止状
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若神经细胞外的细胞外液中Na+浓度大幅升高,会使Na+内流加速,动作电位加强。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添加了某种药物的任氏液中,电位计a有波动,电位计b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
,说明兴奋没有从传入神经的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原因可能是:在药物的影响下,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者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3)可刺激电位计b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a、b处电位变化,实验结果应为电位计
b有电位波动,电位计a未出现电位波动,且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1318.研究发现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能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
的最大值(峰值),且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效果会越明显;但河豚毒素对钾离子通道无直接影响,因此对静息电位基本无影响,为验证河豚毒素的上述作用机理,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材料用具:浸润在生理盐水中的新制蛙的神经
组织一组、灵敏电位计(用于测量电位变化)、微电极(提供适宜强度刺激)、适宜浓度的河豚毒素制剂(实验时直接加在浸润神经组织的生理盐水中,施用后第6min开始起作用)、玻璃容器及相关辅助仪器。(要求与说明:灵敏电位计和微电极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适温等
适宜环境)(1)实验思路:请完善表格中横线部分的实验流程,要求给予4次刺激并进行电位测定。河豚毒素处理时间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和电位动作电位的最
大值(mV)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设正常情况下,静息电位是-70mv,动作电位的最大值是40mV。请以坐
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电位的大小用绝对值表示)(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形式传导,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端时,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化学递质,引起肌肉收缩。肉毒素能特异
地与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结合。用肉毒素除皱会导致面部表情僵化,甚至面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0min②6min③12min④18min⑤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mv)⑥用微电极给
予神经元适宜刺激电信号(局部电流)肉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肌肉未接受神经递质而使肌肉松弛(或失去紧张),14相应表情活动就消失了【解析】(1)因为题干信息中强调施用6min后才开始有效果,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
显,又因实验要求4次刺激,故设计的时间梯度为6min,分别为:0min、6min、12min和18min;题干中强调了毒素对动作电位有影响,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故表中应该显示对单独静息电位和刺激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施用毒素6min后开
始作用,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故预测实验结果为:(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电位的大小用绝对值表示)(3)由于肉毒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阻止Ca2+内流,进而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肌肉未接受神经递质而使肌肉松弛
(或失去紧张),相应表情活动就会消失,导致面部表情僵化,甚至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