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4 页
  • 大小 3.668 MB
  • 2024-10-0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1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docx,共(24)页,3.66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4f9cd9342145fcc1823458934b0b6f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滕州一中高一期末测试地理试卷一、单选题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到15张类似“蘑菇”的照片,下图为“火星‘蘑菇’照片”,下表为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赤道半径(km)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

1)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地球1.49663781年23时56分4秒1123°26'火星2.27933951.9年24时37分0.110.1523°59'1.科学界大多认为图中白色球状物不是火星土壤生长出的“蘑菇”,其主要依据是火星()A.无大气层B.表面光照太强C

.无液态水D.表面温度太高2.易对地球上接收火星“蘑菇”照片信号产生干扰的是()A.太阳活动B.火山活动C.太阳辐射D.臭氧层空洞【答案】1.C2.A【解析】【分析】【1题详解】据科学家探索研究,火星有稀薄大气层,

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表面光照太强描述不对,错误;据科学家研究,火星上无液态水存在,因此不可能有蘑菇生长,C正确;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应该比地球低,D错误。故选C。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2题详

解】太阳活动释放出的强烈射电或者带电粒子会干扰火星和地球之间的信号传输,A正确;火山活动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不会干扰宇宙空间信号的传输,B错误;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热量,不会干扰信号传播,C错误;臭氧层空

洞指臭氧层变薄的现象,不会干扰信号传播,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如图为两个不同地理事物及其界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若界面代表莫霍面,则甲()A.代表地壳B.内部含有软流层C.平均厚度17

0kmD.地震波横波难以通过4.若图中界面代表太阳大气层分界面,且由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则()A.甲—光球层乙—色球层B.甲—色球层乙—日冕层C.甲—光球层乙—日冕层D.甲—日冕层乙—色球层【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因此甲代表地壳,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B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C错误;地震波都可以穿过地壳,D错误。故选A。【4题详解】太阳大气结构由内至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因此甲至乙代表由外至内为甲—日冕层乙—色球层,

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可以推断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和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图乙中的数码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A.①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B.②真核细胞

生物出现C.③恐龙灭绝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6.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的时代是()A.②③B.②④C.③④D.③⑤【答案】5.B6.C【解析】【5题详解】①为距今40亿—25亿年的太古宙,太古宙早期地球上还没有生命现象,直到中期才出现最原始的生物,而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A

错误;②为距今25亿—5.4亿年的元古宙,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项正确;③为距今5.4亿—2.5亿年的古生代,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C错误;⑤为距今0.7亿年至今的新生代,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晚古生代,D错误。故答案选B。【6题详解】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③为距

今5.4亿—2.5亿年的古生代,④为距今2.5亿—0.7亿年的中生代,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

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飞机、热气球、悬崖绝壁、高楼大厦等高处一跃而下,飞行者运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

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读图,完成

下面小题。7.运动员从悬崖绝壁一跃而下进行翼装飞行时,一般会感觉到()A.气温越来越高B.气压越来越低C.尘埃越来愈少D.呼吸越来越困难8.若翼装飞行可从高层大气开始,滑降比明显增大圈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

间层D.高层大气【答案】7.A8.B【解析】7题详解】运动员从悬崖绝壁一跃而下,此时的翼装飞行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自高空向地面,气温越来越高,A正确;气压越来越大,B错误;空气密度越来越大,呼吸越来越顺畅,D错误;尘埃含量也越来越足,

C错误。故选A。【8题详解】平流层温度下低上高,气流以水平运功为主,空气阻力小,而理想飞行状态的滑降比为3:1,故水平运动的气流可以增加横向移动距离,从而导致滑降比增加,B正确;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运动都没有对流层明显,AD错误;中间层又称中层,是指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

的大气层。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C错误。故选B。【点睛】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

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1月20日至23日,我国经历了当年11月以来的第三次降温天气过程,大部地区气温下降

6~10℃。图为11月20日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的【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向和风力状况为()①甲地为偏北风②乙地为偏北风③丙地为无风区④丁地风力最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0

.本次天气过程可能引发()A.洪涝灾害—西北地区洪水淹没农田、聚落B.干旱灾害—南方地区大风导致长时间无雨C.寒潮灾害—中东部降温剧烈,遭受雨雪冻害D.台风灾害—东南沿海受狂风侵袭,海水倒灌【答案】9

.B10.C【解析】【分析】【9题详解】读图知,甲西侧气压高,东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指向东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偏北风,①正确;乙地东侧气压高,西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指向西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形成偏南风,因此

②错误;丙不是处在高压中心下沉区,而是盛行偏北风,因此③错误;丁地附近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最强,因此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B。【10题详解】读材料知,此时为秋末初冬,中国大部分地区陆地上被冷高压所控制,

受强冷空气影响,会出现剧烈降温和大风天气,形成寒潮灾害,因此C正确。洪涝灾害、台风灾害都是夏秋季节出现的灾害,不符合题意,因此A、D错误;从图中看出南方大部在高压控制下,处于下沉气流控制,不会出现大风

天气,因此B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风形成主要受三种力,各力的特点如下:水

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

夹角越大)广东省不少地方都有中秋“烧番塔”的习俗,祈求来年丰收,阖家幸福,火苗高就代表吉样。下图为“烧番塔”实景图(图甲)和过程原理图(图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图乙所示“烧番塔”过程原理不同的是()A.城市风B.火山

喷发C.山谷风D.海陆风12.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值大小关系是()A.①﹥③B.③﹥②C.①﹤④D.②﹤④【答案】11B12.A【解析】【11题详解】据图乙可知,由于稻草燃烧,近地面气温升高,中心气流上升,气压变低,其周围地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气压升高,近地面气流由火塔周围地区流

向火塔中心,因此与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原理相似,属于小尺度的热力环流,ACD不符合题意;火山喷发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故选B。的.【12题详解】“烧番塔”导致图乙所示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值发生变化。③处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气流上升

到高空后在④处形成相对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压,①②上方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相对于③的高压,再根据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气压。得出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值大小为:②大于③,③大于④,①大于④,①大于③。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为:受

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潮汐时刻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下图表示某日某港口潮汐时

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下列关于潮汐说法正确的是()A.潮汐形成与太阳对月球引力有关B.海水上升称为潮,海水下降称为汐C.潮汐是深层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D.潮汐的水位高低与海岸的形态有关14.此日,大型船舶要进港卸

货,为防止搁浅,合理的进港时间是()A.6时B.11时C.16时D.21时15.此日,某游客来到附近的海滨游玩,在不同时刻拍摄远处同一岛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时刻,是上午10:00时前后B.②时刻游客徒步登岛更便利C.②时刻

,是下午17:00时前后D.①时刻岛屿露出水的面积大【答案】13.D14.C15.B【解析】【1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潮汐形成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有关,A错误;白天海水的涨落为潮,夜晚海水的涨落为汐,

B错误;潮汐是表层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C错误;潮汐的水位高低与海岸的形态有关,D正确。故选D。【1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型船舶在进港卸货,为防止搁浅,应选择在涨潮时且潮位较高时进港。读图可知,16时是海水涨潮时,且

17时前后潮位最高,因此此时进港时间最合理,C正确;6时和21时潮位较低,且为退潮时,11时虽是涨潮时,但潮位低,因此都不适合进港,AB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读图可知,①时刻海水较浅,但与②相比,不是潮位最低时,上午10:00前后,潮位最低,因此①时刻不是上午10:00前后,A错误;②时

刻此时浅滩裸露,并且从岸边直接连到岛屿,是潮位最低时,此时游客徒步登岛更便利,B正确;读图,②时刻此时浅滩裸露,是潮位最低时,由港口潮汐时刻表可知,此时应是10:00左右,17:00时是潮位最高时,C错误;读图可知

,②时刻岛屿露出水的面积最大,D错误。故选B。【点睛】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基本形式。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又包括风浪、涌浪、拍岸浪。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洋流又称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

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2019年10月15日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行至澳大利亚东部的霍巴特港进行补给后,驶往我国南

极科考站中山站,图中虚线为“雪龙2”号航行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A.深圳沿海B.赤道海域C.霍巴特港海域D.中山站沿海17.在整个的航程中,“雪龙2”号吃水深度的

变化大致是()A.一直变深B.一直变浅C.先变深后变浅D.先变浅后变深【答案】16.B17.C【解析】【16题详解】由于太阳辐射呈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趋势,因此全球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结合“雪龙2”号

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所经的海域中,赤道纬度最低,水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17题详解】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船只的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大小有关,密度越大,海水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反之,越深;一般情况下,由赤道

向两极,海水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由深圳向赤道行驶过程中,密度减小,吃水深度变深,由赤道向中山站过程,密度变大,吃水深度变浅,故船只的吃水深度是先变深,后变浅。C正确,A

BD错误,故选C。【点睛】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因此,北冰洋附近海域海水密度都很高。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

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形成原因:副热带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比较少,多晴朗天气,蒸发旺盛,盐度高。沿北纬30°自东向西集中分布着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下图)。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从地壳深处涌出的“喀斯特水”一出地表,随

着压力、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开始结晶析出形成各种景观,称钙华景观。中国最负盛名的钙华景观非常巧合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区域内排成了一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我国喀斯特地貌自西向东演化分布的规律是()A.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B.平原—溶蚀山地—峰

林峰丛—孤峰C.溶蚀山地—孤峰—峰林峰丛—平原D.平原—峰林峰丛—孤峰—溶蚀山地19.造就青藏高原东缘钙华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和堆积B.流水溶蚀和堆积C.风力侵蚀和堆积D.海浪侵蚀和堆积【答案】18.A19.B【解析】【分析】【18题详解】图中自西向东受流水溶蚀作用的时间长、强

度大,地势逐渐降低,依次分布为溶蚀山地、峰林峰丛、孤峰、平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本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地质作用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

下的钙华地貌景观。钙华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流水溶蚀、流水堆积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

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喀斯特地貌大多数是流水侵蚀和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石笋、钟乳石、钙化华池等景观是含有可溶性岩石的流水沉积的结果。如图为新疆某地新月形沙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沙丘的成因是()A.风

化B.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D.风力搬运21.若该地盛行西北风,则该照片的拍摄朝向是()A.正北B.正西C.正南D.正东【答案】20.C21.D【解析】【20题详解】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小丘,C正确

,ABD错误,故C正确。【21题详解】若该地盛行西北风,新月形沙丘,缓坡为风的来向,故图中左下角为西北方向,正北位于图中左边,拍照面向图中上方,为正东方,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要注意的是,虽然新月形沙丘整体上是风力堆积地貌,但是在迎风坡上还是有局

部侵蚀的情况发生。“旱扇”是一种由暂时性河流在洪水期携带大量泥沙沉积而成的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某“旱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旱扇”上游河谷特征最可能是()A.深度大,河岸陡峭B.宽度大,河岸平缓C.河道宽阔,呈槽形D.

河道弯曲,多曲流23.下列关于“旱扇”描述正确是()A.形成时间是夏季B.扇柄堆积厚度小C.扇中地下水丰富D.扇缘堆积颗粒大【答案】22.A23.A【解析】【22题详解】“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在洪水期携带大量泥沙沉积而成的冲

积扇,洪水期河流的径流量大,上游河谷地区侵蚀能力强,加之“旱扇”物质组成疏松,易被外力侵蚀,所以上游河谷深度大,河岸陡峭,A正确,B错误。“旱扇”上游河谷侵蚀强,以下蚀为主,侧蚀相对不强,河道并不宽阔呈槽型,结

合图示信息可知,曲流较少,CD错误。故选A。【23题详解】“旱扇”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暂时性河流在洪水期携带大量泥沙沉积而成,洪水期河流补给主要是夏季短暂性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所以其形成时间是夏季,A正确;自扇柄至扇缘,堆积物厚度减小,粒径减小,所以扇柄堆积厚度大,扇缘堆

积颗粒小,BD错误;扇顶颗粒物较粗,有利于水分下渗,扇缘颗粒物较细,有利于“旱扇”保水,同时,最终地下水在扇缘附近出露,扇中地下水不是最丰富的,C错误。故选A。【点睛】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

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白河为黄河源区的典型弯曲河流,考察发现,河湾凸岸的

景观呈环形条带状分布,一般分布有卵砾石滩、灌木、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等,且高矮分明。下图为“白河某弯曲河段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白河河湾中,草本植被最可能位于()A.①处B.②处C.③处D.

④处25.研究表明灌木植被的树龄与河湾凸岸顶端的距离呈正相关,其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力高低B.河湾坡度大小C.地下水位差异D.淤积时间早晚【答案】24.C25.D【解析】【分析】【24题详解】①处临近河

水,形成时间最晚,应为卵砾石滩;湿生植被应在位置较低、有可能被洪水湖淹没的②处;草本植被可能生长在较少被丰水期河水淹没,但地下水位较高的③处;灌木耐旱不耐涝,应分布在较高的位置④处,综合以上,A、B、D错误,C正确,故选C。【25题详解】据所学可知,弯曲的河道凸岸沉积,随时间推移,凸岸沉积

使凸岸顶端越向河流方向拓展,故生长在凸岸高地的灌木植被的树龄与河湾凸岸顶端的距离呈正相关,D正确。土壤肥力、河湾坡度、地下水跟灌木植被的树龄与河湾凸岸顶端的距离呈正相关没有关系,A、B、C错误。故选D.【点睛】平直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南半球左岸

侵蚀右岸沉积,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弯曲河道,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受到沉积。团状福禄草(下图)为多年生垫状草本植物,呈半球形,高2.5一11厘米,直径10一15厘米主根粗壮,木质化。茎圆柱形,紧密丛生,基部木质化。叶片细小呈钻形,叶片密集成覆瓦状排列(叶片边缘彼此覆盖)。据材料完

成下面小题。26.推断团状福禄草主要分布在()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27.团状福禄草生存环境特征分析正确的是()①主根粗壮木质化可以防风②叶片密集利于蒸发散热③外形呈半球形可抵御强风④叶片覆瓦状排列可保温A.①③④B

.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26.B27.A【解析】【26题详解】根据材料福禄草的植株特征,可以判断福禄草属于高山草甸,团状福禄草主要分布区可能在青藏高原上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地上,福禄草主要分布在东北

平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的可能性较小,原因是这些地方海拔较低,分布高山草甸的可能性较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27题详解】团状福禄草属于高山草甸,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热量条件差,蒸发弱,故其不可能叶片密集利于蒸发散热,②错误;高海拔地区风力强劲,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差,主根

粗壮木质化可以防风,叶片覆瓦状排列可保温,据图可以看出其外形呈半球形可抵御强风,①③④正确,故选A。【点睛】团状福禄草分布于高山地区,属于高山草甸,分布海拔较高,水热条件较差,风力较强劲,草甸植被需要抵御强风和低温。黑土是世界

上宝贵的农业资源。黑龙江省处于东北地区黑土带的核心区域,但是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珍贵的黑土层正逐年流失。近年来,黑龙江省探索推广了以“一翻两免,秸秆还田”为关键技术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以三年为一个轮耕周期,实施秸秆翻埋还田和覆

盖还田,有效地保护了黑土资源,促进地力恢复。下图示意黑龙江省海伦市一块大豆田的黑土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8.黑土发育形成在()A.农田作物植被下B.温带落叶阔叶林下C.草甸草原植被下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29.黑土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

量低B.土壤质地黏重C.腐殖质层较厚D.底土疏松透气【答案】28.C29.C【解析】【28题详解】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珍贵的黑土层正逐年流失,因此黑土发育形成不是在农田作物植被下,A错误;黑龙江省纬度较高,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山地,山

地土层较薄,故黑土不是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B错误;黑土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化草甸植物,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

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C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D错误。故选C。【29题详解】黑土有机质含量高,A错误;黑土的质地大多为粘壤土至轻粘,并非是黏重,B错误;黑土腐殖质层较厚,C正确;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

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黑土底土并不疏松,D错误;故选C。【点睛】黑土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化草甸植物,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

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0.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化表现为()A.表土层软糊,提供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

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31.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答案】30.C31.D【解析】【30题

详解】的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容易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变成荒漠化土地,B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一个犁

底层,推测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能力,C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圈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错误;故选C。【31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形成黑泥土型水稻土,A错误;要确保黑泥田有机质稳中有升,利用过程中也需要补充相应的肥料,B错误;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需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而形成黄泥土型水稻土,C错误;

而由于红壤这个自然土壤本身具有酸、瘦、粘等特点,有机质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必须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正确;故选D。【点睛】生物因素是土壤发生发展中最主要、最活跃的成土因素。绿色植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主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地丰富起来,改造了母质,产生了完整的肥力特征。土壤

动物,如蚯蚓、啮齿类动物、昆虫等,通过其生命活动、机械扰动,参加了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过程,相当深刻地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微生物是分解者、还原者。一方面将有机质完全分解;另一方面合成土壤腐殖质,其后又进行分解。这样构成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并导致腐殖质的形成。32.江

西省丰城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富硒土壤分布区。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丰城市水田和旱地两种土壤剖面深度硒含量的分布情况,导致0-40cm水田硒含量高于旱地的原因最可能是()A.水田黏粒量多,吸附能力强B.旱地淋溶更强

,有机质流失多C.旱地耕种频繁,黏粒比重大D.水田温度更低,有机质分解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呈正相关。相比于旱地而言,水田表层土壤颗粒物更细,黏粒量

多,吸附能力强,所以0-40cm水田硒含量高于旱地,A正确;相比而言,旱地的淋溶更弱,B错误;如果旱地的黏粒比重更大,则0-40cm水田硒含量应低于旱地,与图示不符,C错误;有机质分解快慢与微生物多少和活性有关,微生物活性又由土壤温度、湿度等众多因素决定,不能仅从水田温度的角度分

析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且旱地夜间降温快,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水田温度比旱地高,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

(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美国阿拉斯加州是地震多发地区,每年都会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7月22日14时12分,美国阿

拉斯加州以南海域(55.5°N,158.5°W)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阿拉斯加州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地处()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生长边界D.太平洋板

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34.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还包括()A.GPS技术——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B.RS技术——统计人员伤亡数字C.GIS技术——设计救援的路线和方案D.RS和GPS技术——制定灾区重建计划【答案】33.D34.C【解析】【33题详解】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

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阿拉斯加州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

属于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灾害,故D正确,ABC描述错误。故选D。【34题详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和速度及时间数据,不能用来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故A错误;遥感技术观

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但是不能用来统计人员伤亡数字,故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可以利于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救援的路线和方案,故C正确;不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制定灾区重建计划,故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理信息技术

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三种技术的统称。遥感技术是信息采集(提取)的主力;全球定位系统是对遥感图像及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赋予坐标;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的"大管家",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

价。二、综合题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风暴潮是一种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孟加拉国是世界上巨浪多发的区域,此外潮汐的影响也不容小视,较大的风暴潮导致的潮水可达610米高,给沿岸生活的居民造成生命和财产威胁。下图为孟加拉国地理位置示意图。(1)

指出孟加拉国风暴潮多发季节____并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角度说明原因____。(2)简述孟加拉国风暴潮风高浪急的原因。(3)试举例说明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答案】(1)①.夏季②.原因: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陆地比热容小,

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大气由海洋吹向陆地,推高潮位。(2)夏季飓风势力大;风向和河水来向相反,河水顶托海浪,助长浪高;河口呈喇叭状,口宽内窄,水势收紧。(3)借助壮观的潮汐景观发展旅游业;潮汐发

电;有利于船舶进出港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风暴潮发生的原因,考察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孟加拉湾位于北半球,夏季(5-10月)多发飓风,且该地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加剧风暴潮的危害。故为夏季。若需要从海陆热力性质角度说明,则需要解释夏季风的形成,推高潮水位

。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大气由海洋吹向陆地,推高潮位。【小问2详解】从材料和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孟加拉国是世界上巨浪多发的区域,夏季多飓风,

且势力大;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风向和河水来向相反,河水顶托海浪,加剧浪高;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呈喇叭口形,水势增长。【小问3详解】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潮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人们对潮汐的利用主要是根据潮汐的周

期性规律展开的。①载重较大的船舶选择涨潮时进出港口;②潮间带采集,即赶海,需在落潮期间进行;③利用潮汐发展养殖海带、贝类等;④观潮活动需选择潮差大的大潮时段,发展旅游业;⑤海边冲浪活动应该避免落潮时段,因为

落潮期间浪高较小;⑥海钓需要选择涨潮时段,此时鱼类活动比较活跃;⑦潜水活动选择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时段,利用海底较为湍急的潮汐流进行探险;⑧盐场建设:涨潮时带来高盐度的外海海水,便于提取海水晒盐。⑨潮汐发电与普通水力发电原理类似,通过出水库,在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水库内,以势能的形式保存

,然后,在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任意举三四个例子即可。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永久冻土层(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有大片泰加林(即亚寒带针叶林),它是俄罗斯

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向南的延伸。泰加林的分布南界一般在55°N,而在我国大兴安岭西坡到了48°N,当地树木形态特征显著,叶子为针状,树冠呈塔形,侧根发达。调查发现,在大兴安岭主脉西坡一些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泰加林覆盖率比南坡高。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及泰加林根系发育

情况。(1)分析大兴安岭西坡泰加林分布明显偏南的原因。(2)说明大兴安岭泰加林显著形态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3)指出影响大兴安岭主脉西坡西延山脊泰加林覆盖率南北坡差异的因素,并说明其形成原因。【答

案】(1)大兴安岭海拔较高,气温较同纬度低;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冷空气在此聚集,气温低。(2)针叶,可以保持水分、减轻冻害,适应低温干燥;塔形树冠,利于积雪下滑,减轻树冠积雪重量,适应暴风雪;树根侧根发达,适应土层薄且有冻土。(3)影响因素:水分。形成原因:北坡是

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好。【解析】【分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植被形态、分布和覆盖率的影响,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我国大兴安岭为山地,海拔

较高,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且大兴安岭西坡位于冬季风西北风的迎风坡,受冬季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的影响,导致气温更低,因此西坡泰加林分布明显偏南。【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泰加林分布在冻土层上,直根很难向下穿越,且林中的表层土壤养分和水分比深层处更丰富,有利于侧根的生长,树根侧根能适

应土层薄且有冻土,同时泰加林树木高大,需要发达的侧根支撑整棵树木,因此泰加林多向横向生长,侧根发达;为了适应低温,保持体内水分、减轻冻害,适应低温干燥,叶片缩小成针状,减少水分蒸发;大兴安岭北部冬季降雪多,为了利于积雪下滑,减轻树冠积雪重量,适应暴风雪,树冠呈塔状。【小问3

详解】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大兴安岭的西坡为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因此背风坡降水少,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向西延伸的山脊北坡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山脊北侧的水分条件比南侧好,西延山脊泰加林覆盖率北侧比南侧高。【点睛】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

区略图。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1)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答案】(1)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

时间长。(2)不利影响: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略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

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图中显示,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由于纬度较高,使得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故积雪时间较长。【小问2详解】结合上题结论可知:不

利影响: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舍破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

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78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