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福建省厦门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 语文含解析.docx,共(20)页,55.802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3cb774ada0ef23629c77cff7577b5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厦门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值150分。)注意事项:①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的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②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③考试结束,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素来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里说:“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这是从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上说的。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
”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过:“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书法和绘画之所以在艺术趣味上也“同源”,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文字的孽乳,是从象形出发,逐渐生发出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抽象的表意形式,从反映事物之形象的图画,
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符号;另一方面,中国绘画从秦汉时代开始,就奠定了一种轻写实而重抒情、写意的艺术倾向,绘画从客观如实地展现自然、人物的形象,转向表达画家本身的情感、观念和想象。这样,中国的文字和绘画,就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于是,它们的形式载体——书法和中国
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代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气韵”,也就是“神韵”,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便成了这一时代绘画的最高艺术
水准。而后,山水画、花鸟画等兴起以后,“气韵”便从人物扩展到一切绘画的表现对象。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关于书法的气韵,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过:“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者,散也”,是说书法是审美心胸、艺术情思的表现。在古人心中,文字本身是有生命、情韵的,书法家的使命,就是把文字本身的生命律动和情韵展现出来。关于绘画的气韵,苏轼在一首评论文与可画竹的诗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文
与可笔下的竹子融入了主观的情致、神思和想象,因而变化万端,活泼泼地展现出了“自然”本身的生动景象与境界。只有气韵生动的书画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美”的,才能展现出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创造力。(摘编自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材料二: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
,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
这种古代实物的考察,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它的演变,是随被装饰物的目的,及关于此种目的的时代文化气氛而推动,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
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
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依然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
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于是书画的关系,便密切了起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
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
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中国文字从象形演变为抽象的表意符号,绘画也由写实转向写意,二者的艺术追求呈现出合流的趋势。B.材料一认为,
“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书法的艺术趣味。C.材料一认为,艺术家要将自我的情思和想象融入书画作品中,方能充分表现文字、人物、山水和花鸟等对象的神韵。D.材料二认为,原始象形文字追求物象,可以帮助并代替记忆,体现了实用功能,
这与原始绘画的审美功能完全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欲明画法,先究书法”,这种看法具有历史局限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价值不大。B.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源”说法的支撑。C.吴道子晚年绘画线
条“如莼菜条”与沈颢《山水法》里的说法,都可用来佐证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D.材料二先分析古文字的发展,又从草书的角度阐述书法的艺术化,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反思。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元代书画家朱德
润说:“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B.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C.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D.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5.宋、元时期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
法引入绘画,逐渐形成中国画重视笔墨的艺术特征,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C4.(1)本段的论证思路是由总到分的。(2)首先提出观点,即:谈绘画,应该打破“书画同源说”。(3)由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指出绘画起源于
抽象的性质;古代文字有实用的性质。两相比较,论证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5.(1)中国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既是创造性的,又是有局限性的。(2)创造性表现为,使得绘画笔墨或匀细,或浓淡,有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效果。(3)由于过于强调笔墨,而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解
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B.“‘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理解错误,原文是“书法和中国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可见不是“本是”。“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书法的艺术趣味”强加因果,
原文是“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近代大书画家
黄宾虹曾说……这种看法具有历史局限性”分析错误,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并没有“局限性”等评价。B.“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
源’说法的支撑”分析错误,原文是“谈到绘画……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原文并没有此种说法。D.“材料二先分析古文字的发展”分析错误,原文是“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
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可见材料二并未分析古文字,而是绘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
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A.“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意思是书画体同文异,不能证明材料二观点。B.“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意思是草书盛行后,才有写意画。不
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正确。D.“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强调二者之相同点,而材料二强调二者的不同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主要论述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第一句“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可见首先提出观点,即:谈绘画,应该打破“书画同源”说。由文中“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
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指出绘画起源于抽象的性质;从文中“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可见古代文字有实用的性质。两相比较,二者并不同源,论证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观点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宋、元时期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逐渐形成中国画重视笔墨的艺术特征,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的看法。由材料一“绘画的气韵
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可见,中国画重视笔墨的特点是独特的,个性的。由材料二“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
,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可见,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也是有
局限性的,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跳马路内小孩小名叫阿毛。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大
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耍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小孩是读过点书的,国民革命、新四军、抗日救亡,全都会写,只是缺乏管教,两个队长调教了好些天,现在可以带出去了。这支队伍上,大队长是体育教员,三
十一岁,副队长是个读书郎,只有十八岁。小孩有一天问福元,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福元大笑。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
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
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这
是八月的天气,没有一丝风。福元背着步枪,带着小孩往西走。阿叔,你手上这杆枪是我搞来的。当天副司令带了我去警察局借枪。警察一问副司令才十八岁,胆气冲天,不肯借。后来司令来了,警察问他会不会打枪。司令借了一杆
,哗哗地拉了枪栓,走到街上,又往对面巷子里走了五十步,一枪就把警察局的招牌给打下来了。警察服了,就说,二位的气度,能带十万兵,备长枪十支,短枪两支,子弹五箱,送至府上。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司令。福元看了看小孩,忍不住打趣说,王桥村的那个小姑娘,叫啥名字。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
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福元决定进树林。树林背靠一座小山包,林间一片空地,是平日练兵的场所,枪靶和人形草垛早已收走,如今仅剩一个大木箱,是大队长亲手量出的尺寸规格,并辟
了一条跑道,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福元在里面搭了个窝棚,日近中午,想着可以眯一觉。小孩不必交代就自觉地放哨站岗。福元的鼾声大了起来,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高兴,这
时听到树林里有布谷鸟叫。小孩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福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芳蕙说来时遇到一队兵,二十多个人,往镇上去了。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
,总之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我们的人都在王桥村的祠堂,你们去找副队长,告诉他赶紧带救兵来。说罢往镇上飞步奔去。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芳蕙大骇,
往树林里跑,小孩一把拽住她,说,躲到桥底下。果然两架飞机从南边过来,飞得很低。小孩说,遇到飞机,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太阳已经西落。小孩加快了步伐,看见了远处王桥村的祠堂。小孩跑
进祠堂,见到队伍里的王大贵,问副队长在哪里。王大贵说,副队长刚走。小孩说,找到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天黑了你要是寻不到副司令,老子就把手榴弹丢到你家里去。王大贵一道烟地跑了。小孩觉得很累,坐在地上,背靠墙壁。芳蕙说,你好好讲讲为啥飞机来了不能躲到树林里吗?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
的,离我家不远,打了七天七夜,炮声越来越近,我爷娘带着我和我阿妹逃难。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家拼了命地逃,我被人群冲到了一个水沟里。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树林里全是人。飞机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很多冒烟的人尖叫着
爬出树林,还有人在火里面跳,跳着跳着,就倒了下去。我懂了。芳蕙说。小孩讲完这些,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被讲话声惊醒。那声音一听就知道是福元。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
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小孩爬起来,向祠堂外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来。芳蕙连忙爬过来看他,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孩年纪小,还不能耍刀玩枪,所以大队长才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B.福元在林中就不够警觉,又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说明他斗争经验不足。C.芳惠的报信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小孩送情报、福元赶去救人都与之有关。D.王大贵接到
小孩的情报,却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大队长被捕牺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队长是体育教员,副队长是读书郎,小说强调了他们普通群众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B.小说借
小孩之口讲述福元步枪的来历,更能突显两个队长身上的传奇色彩,也体现了小孩对他们的仰慕之情。C.小孩讲述随父母逃难的经历,既呼应了前文他在飞机轰炸中的表现,也为他一心想要抗日杀敌提供了合理解释。D.小说有多处景物描写,穿
插在故事进程中,交待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体现了时间的变化,也舒缓了叙事节奏。8.小说反复写到“跳马”,有什么好处?请简析。9.小孩与大队长谁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7.D8.①跳马能
体现出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大队长也是普通群众,参战了也时时不忘自己体育教员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②大队长临别与小孩关于跳马的对话体现了他具有长远眼光,具有必胜的信念,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日本,还要在体育上胜过他们。③小孩跳马成功的情节是下文的突
转,使行文更有波澜。④结尾小孩深深遗憾大队长不知道自己跳马成功,也让人们为大队长的牺牲而惋惜。9.示例一:主人公是小孩。①文章由小孩开始由小孩结束,小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小孩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是文章主
要着力表现的人物。③以小孩的视角来写的,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们的戕害。示例二:主人公是大队长。①全文都是围绕大队长展开情节的,主要叙述大队长英勇牺牲的故事,所以主人公应该是大队长。②可见人物形象上,小孩是为了衬托大队长的。③主题上,大队长的英勇牺牲,让人扼腕叹息,故事唤起
了人们对战争的仇恨,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也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以大队长为主人公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所以大队长才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因果关系错误,原文
为“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可知大队长让他读书写字、游泳跳马,是让他学会做人,以后有资格上赛场。B.“不够警觉,又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说明他斗争经验不足”说法有误,原文为“福
元也醒了,吓得不轻,摸到枪,从窝棚另一头爬起来看”,说明福元也警觉,“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未能及时救出大队长是形势
所迫,没办法,不能表明福元斗争经验不足。D.“王大贵接到小孩的情报,却未能找到副队长,这导致了……”分析错误,王大贵有没有找到副队长,文中并没有交待,“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
,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
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被捕牺牲主要是因为孙庆荣公开投敌叛变,待人去大队长家抓人,二大队长因为脚崴了,撤走不及时,又不想连累福元,让福元背他走,所以被捕牺牲。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也舒缓了叙事
节奏”分析不当,原文为“此地距王桥村尚有十里路。太阳高照,没有一丝风。周围尽是稻田,路越来越窄。就在这时,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小孩顿时紧张起来,不好,日本人的飞机来啦”,可见不是舒缓了叙事节奏,而是暗示紧
张的气氛。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
。福元说,大队长就是这样的,他是体育教员”“如今仅剩一个大木箱,是大队长亲手量出的尺寸规格,并辟了一条跑道,让队员们练习跳马。福元在里面搭了个窝棚,日近中午,想着可以眯一觉”可知跳马能体现出大队长体育教员的身份,大队长也是普通群众,参战了也时时不忘自己
体育教员的身份,小中见大,展现了全民抗战的时代特征。由“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
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可知大队长具有长远眼光,他具有必胜的信念,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日本,还要在体育上胜过他们。由“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
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十分高兴。……芳蕙说来时遇到一队兵,二十多个人,往镇上去了。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小孩为跳马成功而高兴,可是紧接着收到的却是有人要去抓大队长的消息,可知小孩跳马的情节是下文的突转,
使行文更有波澜。由“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可知结尾流露深深的遗憾,也让人们为大队长的牺牲而惋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可以认为是小孩。由“小孩小名叫阿毛。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
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小孩渐感无聊,他上了跑道,踢掉鞋子,挺腰抬腿,按大队长教的做了几个预备动作,随后跑向木箱。这一次居然跳了过去,且稳稳地落在地上”“小孩爬起来,向祠堂外跑去,被芳蕙的腿绊了一下,直刺刺扑倒在地,摔岔了气,喊不出声音
来。芳蕙连忙爬过来看他,往他背上拍了好久,小孩放声大哭。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文章由小孩开始由小孩结束,可知小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表现了小孩对日本人的仇
恨;“小孩不必交代就自觉地放哨站岗”“这时听到树林里有布谷鸟叫。小孩喝道,是谁。只见芳蕙从一棵树后面绕了出来”,表现了他的负责任与警觉;“小孩说,遇到飞机,你要记得,不可往树林里躲。芳蕙觉得小孩在发抖,拍了拍他,等到飞机远了,听到小孩的牙齿发出咯咯哒哒的声音”,
表现了战争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小孩说,找到副司令,我有要紧的情报,天黑了你要是寻不到副司令,老子就把手榴弹丢到你家里去”,军情紧急,表现了孩子的着急,小孩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是文章主要着力表现的人物。由“去年,日本人是从海上登陆的,离我家不远,打了七天七夜,炮声越来越近,
我爷娘带着我和我阿妹逃难。日本兵从后面追了上来,大家拼了命地逃,我被人群冲到了一个水沟里。日本人的飞机来了,很多人往树林里躲,我爷娘带着阿妹也躲了进去。树林里全是人。飞机扔了一串炸弹,轰的一下,整个树林全飞上了天。很多冒烟的人尖叫着爬出树林
,还有人在火里面跳,跳着跳着,就倒了下去”可知本文是以小孩的视角来写的,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对人们的戕害。可以认为是大队长。“大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耍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不但不发枪给我
,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
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福元说我得去通知大队长,实在不行就把他背出来,总之不能让他落在敌人手里。我们的人都在王桥村的祠堂,你们去找副队长,告诉他赶紧带教兵来。说罢往镇上飞步奔去”“福元说,我
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文章由大队长收留孩子,教孩子读书写字,练游泳和跳马开始,接着写有人叛变,大队长因脚崴不能撤离
,临别告知孩子练好体育,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然后写小孩和福元得到有人要抓大队长的消息,分别行动去营救大队长,最后大队长被捕牺牲,故事结束。全文都是围绕大队长展开情节的,主要叙述大队长的故事,所以主人公应该是大队长。“临别,大队长摸摸小
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
资格上赛场的”,小孩对跳马的不解衬托出大队长的见识高远,他具有必胜的信念,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日本人,还要在体育上胜过他们。可见人物形象上,小孩是为了衬托大队长的。主题上,“福元说,我要背他出来,他不肯,给了我一份名单,全是我
们的人,然后让我快走,我来不及出镇,只得躲进茶馆,孙庆荣的兵进了大队长家,绑了他,在后院开了枪。大队长是条汉子啊,福元边哭边说”“司令都不知道我能跳过木箱了”,主人公大队长的英勇牺牲,让人扼腕叹息,故事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仇恨,对和平的
向往之情,也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章帝建初五年,班超欲遂平西域,上疏请兵曰:“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唯焉耆、龟兹独未服
从。今宜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八年,帝拜班超为将兵长史。章和元年,班超发于阗诸国兵共二万五千人击莎车,龟兹王发兵合五万人救之。超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
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三年冬,龟兹诸国皆降。和帝六年,西域都护..班超发龟兹等八国兵合七万余人讨焉耆,斩首五千余级,更立焉耆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至于海滨,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十
四年七月,帝征超还。九月,卒。安帝永初元年,公卿议者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六月,罢西域都护。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永宁元年,北匈奴率车师后王共杀敦煌长史索班等。曹宗因请兵五千人击匈奴,以报索
班之耻,因复取西域。公卿多以为宜绝西域。太后闻班勇有父风,召问之。勇曰:“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臣愚以为不可许也。今宜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宣威布德,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于是从勇议,然亦未能出屯。其后匈奴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
。张珰上书曰:“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帝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三年春,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而龟兹王白英犹自疑未下。勇开以恩信,白英自缚诣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是前部始复开
通。顺帝永建二年,西域诸国皆服于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B.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
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C.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D.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护,
汉代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负责管理边政事务,控制西域各国。B.质,有礼物、人质等意,文中“纳质”指的是西域藩属国向汉朝进献礼物。C.屯田,此处为军屯,指朝廷让驻屯的军队就地垦荒耕种以获取军饷的举措。D.绶,指印绶。古时候通常一官一绶,“三
绶”是汉朝重赏功臣的一种方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超认为西域大多数国家都有归附之心,平定西域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上疏向朝廷请兵,并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B.在莎车、焉耆等国相继投降之后,西域五十余国皆已全部
归附,就连四万里外语言不通的国家也都纷纷前来朝贡。C.班勇用恩义开导龟兹王,使他自缚请降,并借机征调他的军队击退匈奴。自此,汉朝与车师前王国再次建立起联系。D.在对待西域的问题上,班勇并没有承袭其父班超以夷制夷的策略,而是施恩布信,收服人心,使西域各国主动归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可须夜鼓声而发。(2)其后匈奴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14.在处理西域问题上,朝廷为什么同意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一职,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B12.D13.(1)眼下我们兵少不敌,为今
之计不如(表面上)各自散去,可以等到夜黑击鼓为声而进发。(2)后来,匈奴果然屡次同车师一道劫掠、侵犯内地,河西地区受到严重伤害。14.(1)国库并不充足,大军没有后继力量。(2)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可以宣扬推广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以维系西域各国的归附
之心,动摇匈奴的觊觎之意,同时又不会带来消耗国家资财的忧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班超得悉两支敌军已经出动,秘密召集各部拢兵,飞驰奔袭莎车军营。莎车军大惊乱逃,联军追击歼敌五千多人,莎车王于是投降。“密召诸部勒兵”省略
了主语班超,是完整的句子,“诸部”作“召”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奔走”指胡奔走,“追斩五千余级”的主语是“联军”,是两个句子,应在中间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纳
质’指的是西域藩属国向汉朝进献礼物”说法错误,文中“纳质”指的是西域藩属国向汉朝交纳人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班勇并没有承袭其父班超以夷制夷的策略”
说法错误,从“勇开以恩信,白英自缚诣勇,因发其兵步骑万余人到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于是前部始复开通”可知也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莫若”,不如;“鼓
声”,击鼓为声;“发”,进发。(2)“数”,屡次;“寇钞”,劫掠;“大被其害”,受到严重伤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可知原因之一是国库并不充足,大军没有后继力量。由“宣威布德,
以系诸国内向之心而疑匈奴觊觎之情,而无费财耗国之虑也”可知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可以宣扬推广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以维系西域各国的归附之心,动摇匈奴的觊觎之意,同时又不会带来消耗国家资财的忧虑。参考译文:汉章帝建初五年,班超想要完成平定西域的事业,上书请求用兵,他说:“如今西域各国,自太阳落山处以东,无
不向往归顺汉朝,唯独焉耆和龟兹拒不服从。如今应同西域各国组成联合部队,数月到一年间便可夺取龟兹。利用夷狄去打夷狄,这是计策中最高明的计策!”汉章帝建初八年,章帝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章和元年,班超发动于阗等国的军队二万五千人攻打莎车,但龟兹王派五万军队去援救莎车。班超商议
道:“眼下我们兵少不敌,为今之计不如(表面上)各自散去,可以等到夜黑击鼓为声而进发。”暗中释放所得俘虏。龟兹王得知,非常高兴,亲自率领一万骑兵到西边拦住班超,温宿王带领八千骑兵到东边去拦截于阗军。班超得悉两支敌军已经出动,秘密召集各部拢兵,飞驰奔袭莎车军营。莎
车军大惊乱逃,联军追击歼敌五千多人,莎车王于是投降。三年冬,龟兹等国都投降。永元六年,西域都护班超调动龟兹等八国军队合共七万人,讨伐焉耆,斩首五千余人,重新确立焉耆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都交纳人质,表示归服汉朝,一直到四万里以外
的海边国家,都通过辗转翻译前来进贡物品。十四年七月,帝征召班超回朝。九月,班超去世。安帝永初元年,公卿中议论此事的人认为西域阻碍重重而距离遥远,又屡次反叛,官兵在那里屯戍垦田,经费消耗没有止境。六月,撤销西域都护。起初,西域各国同汉朝断绝关系以后,北匈奴重新以武力相威胁,驱使西域各国向
自己臣服,并一同侵犯汉朝边境。永宁元年,北匈奴率领车师后王军就,一同杀死敦煌长史索班等人。曹宗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出兵五千人进攻匈奴,为索班雪耻,就此重新收回西域。朝中公卿多数认为应当和西域断绝关系。邓太后听说军司马班勇有其父之风,便召他到朝堂进见,询问他的意见。班勇建议道:“如今国库并
不充足,大军没有后继力量,我认为不可批准曹宗的请求。现在应当恢复并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宣扬推广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以维系西域各国的归附之心,动摇匈奴的觊觎之意,不会带来消耗国家资财的忧虑。”于是朝廷采纳了班勇的建议,却未能越出边境。后来
,匈奴果然屡次同车师一道侵犯内地,河西地区受到严重伤害。张珰上书说:“如果放弃西域那么河西地区不能自我保存”。皇帝又任命班勇做西域长史。三年春,朝廷到楼兰,因为鄯善归附朝廷,朝廷特加朝廷三绶(以示奖励),可是龟兹王白英还在犹豫疑惑未下决断。班勇用汉室的恩威信用开导他,白英就自己绑着
自己到班勇这里投降,班勇于是调集他的步兵骑兵万多人到车师前王那里,把匈奴伊蠡王赶跑了,于是前部又开通了。顺帝永建二年,西域诸国都臣服于汉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谢柳太博惠鹤范仲淹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万里华亭思去伴
,千年辽海识归程①。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独爱九皋嘹唳好②,声声天地为之清。[注]①辽海,指辽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②九皋,深远的水泽淤地,《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柳太博赠仙鹤并附新诗一首,诗人为表达谢意,作本诗以回赠。B.以“仙标”称颂鹤超凡脱俗的风姿,表现了诗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C.“万里”“千年”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深化了柳太博对鹤的思念之情。D.鹤鸣声声嘹亮,天地为之一清,诗人以此寄寓了对
高远志向的追求。16.诗歌的第三联用典,反用其意,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1)“鸡群”“鹏路”代表了人生穷通的两种际遇。“曾非辱”“孰谓荣”表达了作者既不以身处平凡为耻,也不以仕宦虚名为荣。(2)诗人反用典故,体现
了宠辱不惊的境界和匡时济世的追求,构思新颖,情感表达更为有力。【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深化了柳太博对鹤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颔联是从鹤的角度,表达鹤对于友伴和故乡的思念。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由原诗“鸡群与处”,意思是鹤曾经与鸡群同处,指人落魄的时候;“曾非辱”意思是诗人并不觉得落魄是耻辱的。“鹏路将翔”,意思是鹤与鹏同路高飞,指人得志的时候;“孰谓荣”意思是诗人也不会觉得很荣耀。因此可见这里表达了作者既不以身处平凡为耻,也
不以仕宦虚名为荣。“鹤立鸡群”本指鹤与众不同的品质,这里反用典故的意思,表达诗人于平凡中仍安然自处;“大鹏高飞”指高远的志向得以实现,这里反用典故,指诗人不会因为得志而感到很荣耀。体现了诗人宠辱不惊的境界
和匡时济世的追求,构思新颖,情感表达更为有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能够不因外界评价而改变自己,是因为“______,____
___”。(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屋上茅草被秋风卷走后,散落林间池上的情景。(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③.高者挂罥长林梢④.下者飘转沉塘坳⑤.积水成渊/梦入神山教神妪/舞幽壑之潜蛟⑥.蛟龙生焉/老鱼跳波瘦蛟舞/泣孤舟之嫠妇【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写错的字有:“誉”“沮”“罥”“坳”“渊”“妪”“壑”“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舞蹈
展现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美,再次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入公众视野。()。从看,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卷首高山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群峰秀起,幽岩深谷,流溪飞泉……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
,大而有致。从章法看,《千里江山图》交织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大气磅礴的北宋江山。“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令人。此外,《千里江山图》以赭石红、石绿、石青等矿物宝石为颜料,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得整幅画卷具有色彩明快、肌理
多变、不易变色等特点。又由于矿物颜料的吸光作用,当光线暗淡时,青绿色的颜料便会出宝石般的光芒,,让人称奇。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题材叹为观止散发摄人心魄B.体裁击节称赏进发摄人心魄
C.题材击节称赏进发动人心弦D.体裁叹为观止散发动人心弦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中,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是《千里江山图》B.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是《千里江山图》C.《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
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D.《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中最长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
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A19.C20.这样符合人们欣赏画作的逻辑顺序,先是铺开画卷,再是“缓缓呈现”,然后是欣赏者的感受“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样显得语言逻辑清晰,表达准确。改后没有这样的效果。【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
词语的能力。第一空,题材:文艺作品内容的主要材料,即一定社会生活的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由原文“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可见是讲画作的内容,故选“题材”。第二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
点。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此处画作好到极点,故选“叹为观止”。第三空,散发:分散发出;释放出某种东西;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进发:(车船或人的集体)出发前进。此处强调画作颜料散出的光芒,故选“散发”。第四空,
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形容美好的事物,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至于像魂被取走了似的。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此处强调画作的吸引力,故选“摄人心魄”。故选A。【19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连贯的能力。本语段主要介绍画作《千里江山图》的题材、章法、所用颜料,从而赞叹其高超的艺术魅力。所以第二段句首的陈述对象是《千里江山图》,而不是“我们”,故排除AB。由句子的主谓宾搭配看,《千里江山图》是“卷轴画”,而不是“最长的”,排除D。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
析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是“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样符合人们欣赏画作的逻辑顺序,先是铺开画卷,再是“缓缓呈现”,然后是欣赏者的感受“繁而不乱,大而有致”;这样显得语言逻辑清晰,表达准确。而修改后的句子“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
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先说观感再说铺开,就没有这样清晰的逻辑思路。(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以大熊猫为原型、身穿冰晶外壳的吉祥物冰墩墩在全球圈粉,可谓“一墩难求
”。①?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科学家曾这样描述惹人喜爱的形象特征:圆眼睛、胖脸颊、高眉骨、小下巴,以及大头小身。通过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顾。毫无疑问,冰墩墩的外表十分符合“
婴儿图式”,而且它脑袋和身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相较于真正的鹅蛋,鹅喜欢把更大、更圆的排球滚回巢穴。对鹅来说,②。研究表明,超常刺激会激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
释放密切相关。所以,多看看“萌物”,③。你是不是觉得冰墩墩越看越可爱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使婴儿获得关注和照顾。B.通过这些特征,成年人的大脑能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
关注、照顾他们。C.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给予关注和照顾。D.通过这些特征能帮助成年人的大脑识别出弱小的婴儿,并关注、照顾他们。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A22.①造成这一现象的
原因是什么;②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③我们也会越快乐。【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介词“通过”造成句子主语残缺,应将其删除;二是中途易辙。删去“通过”后,句中主语
为“这些特征”,而后一分句的主语是“成年人”,应将“并给予”替换成“使婴儿获得”。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可知,这里讲到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
”的现象。再结合后文“这或许可以用‘婴儿图式’来解释”可知,下文具体阐述“一墩难求”的原因。而此处的“?”正好表明,这句对这一原因进行提问。因此可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空,前文提到“它脑袋和身
子的比例更加夸张,对人类而言,这样的形象也许是种‘超常刺激’”,笔者认为人类喜欢冰墩墩正是因为反差的“超常刺激”,而该空则用鹅作类比,排球相比于鹅蛋,更大更圆,对鹅来说,也是一种“超常刺激”,因此,本空可填:排球就是一种超常刺激。第三空,由前文“超常刺激会激
活我们大脑奖赏回路中的伏隔核——它与‘快乐源泉’多巴胺的释放密切相关”可知,超常刺激会使我们快乐。而由上文分析已知,超常刺激就是“多看看‘萌物’”引起的,因此,多看“萌物”能让我们更快乐。因此,本空可填:我们也会越快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追思时刻”
是奥运会闭幕式的规定环节,以缅怀逝者,追念生命。北京冬奥会采用了“折柳寄情”方式: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演员手拿发光的“柳条”,缓缓走向中间,无数道绿光像纪念碑一样升起,我们把对逝者的深沉怀念变成了一起向未来的希望
。这一环节引发了网友们的讨论。获得众多点赞的评论有以下几条:“眼泪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欢笑也可以是最美的告别。”“体育竞技是残酷的,但类似这样的细节却让人有温暖感。”“像‘折柳’等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可以焕发新的活力。”以上评论,哪一条最能体现你的心声?请写
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奥运会闭幕式中的规定环节——
“追思时刻”,展现了我们利用“折柳”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这一独特思路。而材料中展现的相关评论,前两条体现了奥运会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第三条则由此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及其在新时代所焕发的
全新光彩。试题的写作任务中,要求我们从上述三条评论中选择最能代表自己心声的一条进行写作。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注意这一要求,切不可杂糅思考。因此,我们若选第一条,可以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欢笑也可以是最美的告别”,因为我们对待过去的不只是悲伤,还有面对未来、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希
望,这也是奥运精神的体现。若选择第二条,我们可以抓住“让人有温暖感”这一角度去进行写作,指出体育竞技并非是因为晋级而存在,它的终极意义,是体现人们身上不断拼搏奋斗的体育精神,是“人的运动”。因此,对逝者的怀念,是奥运人文精神的最佳体现。若选择第三条,我们就可抓住“传统文化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这一点进行思考,借此论述新时代大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立意:1.奥运精神是永远笑对未来、挑战自我的勇气。2.奥运是“人的运动”。3.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重焕生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