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doc,共(11)页,64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d0592d7bb93039f92b7f13ae3a4d6e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6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测试时间:2020年6月一、选择题1.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
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田氏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在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
王室衰微,“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表述错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仍然是天下共主,C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史学家司马迁认为,汉族四周的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族,都与汉族一样是黄帝后裔,甚至朝鲜也与黄帝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A.迎合了大一统政治的需要B.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史学观C.消弭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D.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郡县制在周边少数民族分布区的推广,汉王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格局更加稳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华夷共祖”的思想正
好迎合了大一统思想和大一统时代的需要,故选择A项。材料反映的是司马迁的认识,与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认识水平有关,不能反映出史学的严谨性,排除B;C项“消弭”一说错误;中华民族意识是在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形成的,排除D项。3.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
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这说明科举成为进身高官的重要途径
,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庶族地主地位的变化和文化发展的内容,A、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科举出身的宰相的比重变化,并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C。4.宋代书院非常重视历史教育。朱熹认为学生应该“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才能有可能有为于时,有补千世;陆九渊则要求
学生认真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据此可知,二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相同之处是A.经世致用B.修身明理C.鉴戒资政D.知行合一【答案】A【解析】【详解】“多读经史,博通古今”“有为于时,有补千世”与“阅读《汉书·食货志》《周官·考工记》”都强调的是所学要与现实问
题相结合,要经世致用,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二者都没有谈到修身明理这个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世致用,而非鉴戒资政,排除C项;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朱熹,故排除D项。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
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C.一贯强调
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出了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
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排除B;四则材料都与天人合一无关,排除D。故选C。6.明清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不
是记载他们的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经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传统道德影响深远B.徽州商人趋名逐利C.商人群体实力雄厚D.家谱方志隐恶扬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徽州商业发展迅速,但恪守和弘扬儒家
的伦理道德仍是事功评价的主要标准,反映出传统道德的影响深远,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仍注重和弘扬儒道,并非趋名逐利,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群体的实力状况,C选项错误;是否符合儒道不能等同于善恶,D选项错误。故选A。7.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
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答案】D【解析】“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
……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再受到重视,即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地域性商人活动指的是商帮,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领先地位,
故C项错误。8.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治水活动
年平均值”比较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朝代大多是比较强盛和稳定的王朝,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故D正确;农业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的信息,故B错误;C项说法
与材料信息相反,故错误。9.马克恩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实大谬不然。”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
天津条约》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大谬不然”等信息可
知,马克思认为《天津条约》并非只是列强要求获得平等地位,也并非没有谋得外交特权,其实质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大谬不然”的表述,排除;B选项是损害中国利益的具体体现,包含于D选项中,排除;《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选项错
误。故选D。10.1872年,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等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其他行业运用,如仁和保险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逐步探索近
代化的经营方式B.洋务运动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D.结束了列强对证券市场的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仁和保险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可知近代在多个行业出现股份制企业,股份制是
现代企业制度,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B错误;材料主要是洋务企业或者官办企业,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C错误;材料反映中国股份制企业的实行,无法判断是否外国资本对证券市场的垄断,D错误。11.19世纪后期,中国有人评价明治维新时指出:“崇尚西
学,效用西法有益之举,毅然而改者极多,故能强本弱末,雄视东海……惜平变朔望、易服冠诸端,未免不思之甚也。”据此判断,他会A.反对学习西方B.认同中体西用C.宣扬民主科学D.主张变法维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
可知,他肯定了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军事与工业技术、推进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反对和否定其改变祖宗成法、效仿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中体西用”思想,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他主张学习西方,A选项错误;他反对变革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
容,C、D选项错误。故选B。12.清末民初,出现了影响全国的“画报热”,如上海的《图画新闻》主要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醒俗画报》《通俗画报》等在其他城市办刊的画报,均以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为主。“画报热”的出现A.冲破了传统教育体制B.促
进了传媒业的稳定发展C.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D.彻底摆脱了社会舆论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介绍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介绍现代西方科技、都市新生活方式”等信息可知,“画报热”的出现传递了新的社会风尚,因此C选项正确;A、B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
除;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3.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
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答案】B【解析】据材料“1920年……陈独秀……用猛力来改造一下……爱国、共和、解
放、新思潮、新文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之后陈独秀主张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促进社会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新流行的名词被工商业利用,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上海社会是否充分关注新文化运动,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
有反映推翻资本主义专政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二大召开前夕,中共党员总数为195人;1923年6月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432人,到同年11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全国党员总数约1000人,而到同年10月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时,已达3000人。导致党员
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D.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党员人数迅速增加,故选择B项。1922年中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截至
1925年以前党员人数增加并不明显,排除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C项;此时中共工作的重心依然在城市,没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15.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
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此时国民政府A.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B.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C.正式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D.重视西南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说明国民政府认识到抗战是一个长期战争,大学校址可能长时间在昆明,故选B;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与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无关,排除AC;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这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
并非为了提高西南国民综合素质,排除D。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
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诚“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摘编自
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材料二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
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
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具有忧患意
识;主张改革、变革。原因:受佛道冲击,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宋代长期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2)表现: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传播了
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他
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忧患意识、主张改革等方面概括其特点。原因:依据材料一中“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面对
社会危机……直陈天下危机”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儒学面临危机、儒家知识分子的传统;长期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处于劣势、宋代积贫积弱面临严重危机等方面说明其成因。(2)表现:依据材料二中“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信息结合所学从传播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提出变法革新,实行君主立宪等方面概括表
现。影响:依据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从传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维新思潮、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觉醒等方面说明其影响。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两种划界方式的差异。(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不同的划界方式进行评价。(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是不断演变的,其原因是什么?(3分)【答案】(1)差异图一,“随山川形便”:依据山脉、河流、湖泊等作为行政区域边界,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保持一致。图二,犬牙交错
:有意打破山川天然界限,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3分)(2)随山川形便:划界清晰,管理方便;易守难攻,极易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犬牙交错:易于利用地理单元之间的空间关系制约天下,抑制割据;失去天险,容易导致政权更替。(4分)(3)国家
疆域的不断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的需要;吸取前朝的教训等。(3分)【解析】【详解】第(1)问,从图片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后者则刻意打破前者的做法。第(2)问,分别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方面来分析。第(3)问,从国家疆域变化、加
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18.材料一隋唐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所试内容有诗赋、策问、帖经、杂文等。科举制的推行,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唐代录
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隋唐至宋,官僚政治因科举逐步加强完善,贵族政治逐步被弱化和改造,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宋代实施“糊名”“誊录”“锁院”和殿试,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1)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科举制出现了哪些变化。(2)结合王安石变法,说明这一时期科举制的主要作用。【
答案】(1)程序更加严密,防止徇私舞弊;录取人数增多;更加强调公平、公正。(2)王安石变法废除以诗赋帖经取士的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唯才是举,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为改革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官僚阶层人员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解析】【详解】
(1)根据“糊名”“誊录”“锁院”“殿试”得出程序更加严密,防止徇私舞弊;根据“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得出录取人数增多;根据“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
特权淡化”得出更加强调公平、公正。(2)根据所学可知,可从王安石变法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为变法培养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等角度分析回答。19.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
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
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材料二如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6
次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咸丰《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逐渐取代天朝光绪几乎不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
理。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阐释: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①称呼词语的变化: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②称呼词语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在与外国打交道的
过程中,对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认识逐渐加深。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③称呼词语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的天朝上国意识,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由傲慢自大轻视西方到正视学习西方。(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要注意审清题目,首先根据材料首先指出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根据材
料写出变化为: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可以分析对西方的称呼的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对外战争下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国家利益的维护等角度思考;其次,可以分析这种称呼变
化的实质,从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从天朝上国到平等的近代外交的转变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