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共(10)页,48.61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7700e72757ff1cb0bf1255b4a2ebb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2026届高一上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
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
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
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
,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
质。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
然可以是铅泪了。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材料二: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
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名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目中引发某种表象,如提及河流、道路、树木、花朵以及牛、羊、鸽子、老鹰等词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虽带有类型化的倾向,亦还
有一定的具象性存在。词语的具象性在人们心目中所能引发的只是表象,而非意象。表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呢?表象来自直观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将感知活动中所获得的印象储存于大脑,而又在某种境遇的刺激下让它重新浮现出来时,这就成了表象。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
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尤其是由概念化的语词所引发的表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类型化的烙印。更为根本的是,表象充当感知印象的留影,通常只涉及事物的外观,未必能揭示其内在的意蕴。意象则不然。作为“表意之象”,它本身便是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内里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
活生生的感受。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而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的这一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我想,恐怕不少人会回答是“大
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名物(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不妨推敲一下,诗句中的“漠”指沙漠,可以形成表象,加上“大”字构成“大漠”,其具象性当更见充分。但单独一个“大漠”,传达了什么样的意蕴呢?谁也说不清楚。“孤烟”也是一样,它能产生表象,甚至可以
从多方面生发联想,而孤零零的“孤烟”亦是难以把握其内在情意体验的。只有将“大漠”与“孤烟直”联为一体,构成单一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漠野上空直直地升起一缕狼烟,始能将诗人行经塞上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空廓、荒凉、寂静、干燥无风以至带
有边防示警意味的若干紧张气氛贴切地传达出来,这才称得上诗的意象。所以,依我之见,若是将“意象”理解为表达诗意的基本单元,则这联诗句中虽然用了四个表名物的词语,能产生多重表象,而其所建构的诗歌意象至多只有两个。换言之,意象作为“表意之象”,绝不能将其降格为表象。表象所提供的具
象性,只能用为构建意象的原材料,而众多具象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始足以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体验藉此传送出来,于是这组表象便转化成独立的意象。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难以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这也是诗中名物之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从这里
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惯常用名物来标示诗歌意象,如谈论马的意象、流水的意象,这究竟是否科学?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解说,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文本的特定语境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成其为意象了。清人施补
华《岘佣说诗》中举了这么个例子:“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他所着眼的,是同一个物象(
蝉)上面可以寓托不同的比兴含义,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这不正证明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不容许有任何假借吗?(摘编自陈伯海《为“意象”正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和
思想感情加工,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由此形成诗歌意象。B.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融合,在表情达意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和直接的抒情。C.表象来自人的感知活动,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
鲜明、生动。D.同一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意也会完全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和材料二中“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B.诗人在构
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甚至凭空创造新的意象,体现了诗人的创造才华。C.“大漠孤烟直”中,“大漠”“孤烟”只是构建意象的原材料,“大漠”和“孤烟直”组合所形成的画面和张力,才转
化成意象。D.“木叶”和“树叶”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意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叶”这一物象在不同的诗歌语境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意体验。3.下列“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B.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4.材料二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展开,但论述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种谷的人孙犁
一九四七年六月间,我当记者,跟随树人同志从某县县城出发,到四区去检查大生产工作。树人同志骑马,我骑车。到了那里,他说:“我带你去看望一个老同志,我们有十几年不见面了。”过了一会儿,树人同志搀扶着一个老头儿回来了。老人的双目失明,耳朵好像也有些聋。他花白胡子,头上半秃,
却留着头发,好像以前的一个高级小学的校长。到了门口,他摸出钥匙,捅开了锁,让我们进去。的我拉着牲口进院,老人侧着耳朵听了听说:“有牲口吗?我去找个人来饮饮!”老人喊一声:“秋格!”那边南屋里,有一个女孩子答应一声,就跑出来,问:“干什么呀?姥爷!”“咱们来了客,你牵着牲口到井上饮饮!”女孩子
有十八岁,身体结实,跳过来从我手里接过牲口去。院里还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子,正扶着门框看我们。大女孩子牵出牲口去,老人从北屋里搬出一条板凳来,放在南房凉里,我们坐下。过了一会儿,女孩子牵着牲口回来,手里还提了一大桶水,说:“在井上它喝得不多,叫它歇一歇再喝吧!”老人说:“秋格,听我说,你去弄
点面来,我们来客了,擀凉面吃!”女孩子答应着过去了。过了一会儿,树人同志抬头告诉我说:“以前,我在这一带做秘密工作,这院子就是我那时候的机关,老人是个高小教员,他倾家荡产来帮助革命。我们在这屋里办过列宁小学,专招收那些穷人家的孩子来上夜校,那些孩子们后来就成了这一带革
命的根基,现在革命开花结果了,很多人在地方上负重要的责任。那女孩子的母亲叫凤儿,跟着父亲念书。富家子弟来求婚,老人说,那是我们的敌人,她都拒绝了。后来嫁给了老人最喜爱的一个穷学生,我们的同志,叫马信涛。老人后来被捕下狱,受酷刑,双目失明,耳朵受伤,差一点死在狱里。听说信涛在事变以后,参加部
队,当团政委,‘五一’那年,在平汉路一次战斗里牺牲了。……”树人同志还没说完,老人说:“树人,最近有什么好消息?”树人同志报告了些老同志们的消息,又从皮包里拿出中央二月指示,笑着说:“这里有中央的一个文件,叫他给你念念!”老人很高兴,他庄严静穆地倾耳听着。我和他并肩坐着,大声朗诵中央的二月指
示。那主要是分析爱国自卫战争的形势和指示进一步实行土地改革的。足足念了有吃一顿饭的工夫。我念完了这个文件,从心里觉得做了一件最高兴的事,有一股热热的情感鼓荡着我,竟一时想起以后有多少工作要我去做,要去拼命
完成!树人同志叫我去帮那女孩子做饭,我到那边南屋里去。屋里并没有叫秋格的那姑娘,一个小姑娘正坐在地,上学纺线。另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坐在里间炕上,趴在窗台上,拿铅笔描画什么,听见我进去,回过头来笑了一笑。这孩子浓眉大眼,非常神气。我说:“你叫什么?”“我叫承志。”那孩子说,接着腼
腆地一笑,“你再和树人叔说说,叫他带我出去工作。”我说:“你没有上学?”他说:“我想去当炮兵。”我才看见,他描画的是一本新近战场上使用的各种炮的图样。恰好秋格推完了碾子,满头大汗端着半簸箕面回来了。小姑娘赶紧放下纺车往锅里添
水,打火烧柴。秋格用手背擦着额角上的汗,笑着说:“同志,你看我们这日子,一个这么小不顶事,一个大些了,什么也不愿意干,整天画那个!”“我觉得我这工作,比你们干的活重要,”男孩子不服气地望着我说,“你叫这位同志说说,穷人怎
样才叫彻底翻身?穷人的饭,怎样才能吃得长远?”“那得生产!”女孩子和着面说。“你叫我说,光推碾子捣磨不行,还是先打败敌人要紧!”男孩子说。做熟了饭,我们就在这屋里吃。老人安排我们坐好,一个劲儿叫秋格给我添饭
菜,秋格笑着喊:“他们都满着碗哩!”这一年秋后,我随军攻打津浦线。这是冀中平原的东北部,地势很洼很平,村落很稀。部队拉开距离,走得很慢。在碧蓝的天空下面,在阳光照射的、布满谷楂秋草的大地上,四面八方全是我们的队伍在行进。只有在天地相接
连的那里,才是萧萧的风云,低垂的烟雾。这时还有人在秋草地上牧羊,羊群是那样的洁白和安静,人们丝毫没有惊扰。突然有一只野兔奔跑过来,有几个幼小的炮兵连声呼喊起来,我看见其中一个,恰恰就是在老人家遇见的那个男孩子承志!到了冲锋的地点,那个紧邻车站的小村庄,战士们全紧张
起来,我听到了战场上进攻的信号、清脆有力的枪声,冲锋开始了。我听见命令:“过河!”就看见那个小小的炮手——马承志,首先跳进水里,登上了对岸。这孩子跃身一跳的姿式,永远印在我的心里,这是标志我们革命进展的无数画幅里的一
幅。在这以前,有他那年老失明的外祖父、在平汉线作战牺牲的马信涛、勤谨生产的姊姊马秋格;从它后面展开的就是我们现在铺天盖地的大进军,和那时时刻刻在冲过天空、吱吱作响、轰然爆炸的、我们的攻占性炮声。(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格饮牲口回来时还提了一桶水,说让牲口歇一歇再喝,由此可以看出她细心。B.老人叫秋格饮牲口、擀凉面、不停给客人添饭菜等情节,让人感受到老革命者的热情。C.姐弟对“穷人的饭,怎样才能吃得长远”的争
论中显出姐姐的不满,但最终证明弟弟的选择是正确的。D.马承志听到命令后的纵身一跳触动了“我”,在“我”心里他也是革命发展历史中的英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的A.前文写马承志想当炮兵,描画各种炮的图样,与后文他成为一
名炮兵,情节上前后呼应。B.文中有意识地将老人过去的革命经历和此时衰老形象形成对比,使老人的形象更丰满。C.老人听读中央文件时“庄严静穆”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他对中央决定的无比重视。D.奔跑的野兔这一情节的插入,不仅引出了
小炮兵马承志,也突出了他身上还有的孩子气。8.请结合文本简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9.孙犁是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本文的“乡土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
阅读(本题共5个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
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
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
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军数征A行B或遇C疫气D吏士死E亡F不归G家H室I怨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阳何颙异焉”中“异”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含义相同。B.“非命世之才不
能济也”中“济”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含义不同。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B.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必廉士
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14.文中举陈平、苏秦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请用现代汉语表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C.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
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16.“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蕴含情感的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人意气风发,劲头正足的状态。的(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胆战。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古以来
,博览群书便是很多读书人的追求,成语“”常被用来夸赞一个人知识渊博。指尖轻触书页,便有一种满足感、愉悦感。身在原地,思绪却可寻遍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本本书便是一扇扇窗,引导我们欣赏不同的风景,神游大千世
界。大文豪苏轼曾“立志读尽人间书”,他确实不曾辜负自己的誓言。因为博览群书,他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履险如夷,。由此可见,读书的多寡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是成了许多学子的座右铭。博览群书固然重要,精读同样重要。理解一篇文章,胜过囫囵吞枣地读完一本书。我
认为“读书破万卷”中的关键词不是“万卷”,而是“破”。读书,首先要胸罗万卷,旁搜博采,即“破数量”;其次要,熟读精思,即“破内涵”;最后要举一反三,,即“破万卷”。言及此,我们不难发现,博览与精读互为表里,互为因果。若精读仅某一类文字,思想必定受限;博览群书而
无法吸收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学贯中西泰然自若精雕细琢触类旁通B.学富五车安之若素精雕细琢见微知著C.学贯中西安之若素精益求精见微知著D.学富五车泰然自若精益求精触类旁通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是()A.若精读仅某一类文字,思想容易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吸收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B.若精读仅某一类文字,思想必定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内化为自身养分,也不过做无用功。C.若仅精读某一类文字,思想容易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内化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D.若仅精读某一类文
字,思想必定受限;博览群书而无法吸收为自身养分,也不过是做无用功。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
心词,就是说它“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被的是称为抒情的文学,①。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②。文学
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
该贯穿着热情……”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③。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创作,包括小说,都是抒情。21.文中使用
了哪些修辞手法()A.拟人、比喻、设问B.引用、比喻、设问C.对偶、比喻、反问D.引用、夸张、反问22.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3分)23.阅读下面两首咏物小诗,任
选其中一首进行仿写。要求:句式、逻辑关系基本一致,字数不必与原诗完全相同。(一)(二)地图钥匙对着小的天地打开的不仅是门寻找大的空间更是门后的世界仿写: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长途跋涉时,偶尔停下来,倒一倒鞋中的沙砾,前行的步伐将更
有力;风雨兼程中,偶尔停下来,听一听虫鸣鸟叫,心境会变得宁静悠远;偶尔停下来,回眸曾经忽略的感动,生命的种种况味会在心里慢慢沉淀……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以“偶尔停下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
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