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年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docx,共(8)页,201.39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c580cac804fcb369f77b1614164177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秋季开学历史科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部分早期人类文明及其主要政治制度。这反映了早期人类文明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君主专制制度法老制度城邦制度种姓制度A
.同源性B.阶段性C.规律性D.多元性2.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世界崛起了一系列帝国。图中描述的帝国是◎经历10年征战,灭亡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宣布君权神投,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官职,推广希腊文化A.亚述帝国B.波斯帝国C.亚
历山大帝国D.罗马帝国3.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如封臣合掌置于封君双手中,或加上下跪的姿势,还须把手放在《圣经》或圣像上起誓,以表示对封君的臣服和效忠。这表明该制度下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B.封君和封臣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C.封君拥有对封臣
的生杀权D.宗教是维系封君封臣关系的纽带4.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修建大规模的道路系统,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都采用过迁移居民的做法。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基本相同的强化统治的措施。
材料意在说明A.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B.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C.古代帝国建立的必然性D.美洲文明发展的落后性5.卡蒙斯的《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一篇对葡萄牙人民的颂歌。史诗的内容是葡萄牙英雄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向印度的新道路的故事,表
现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探险的向往。史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A.迪亚士B.麦哲伦C.哥伦布D.达·伽马6、16世纪,意大利人认为一位完美的贵族应当具备如下的品质:态度温和,行为举止优雅得体;熟悉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同时善于唱歌、绘画、跳舞;外观优美整洁,作战勇敢;对王子忠诚,时
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君主的老师,把君主引向美德”。这说明当时A.人们渴望摆脱宗教的影响B.人文主义观念盛行C.资产阶级的行为规范确立D.民主思想广泛传播7.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反映西班牙出现了
A.商业危机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经济危机8.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一种观念: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该史学家意在说明美国内战A.解决了社会矛盾B.巩固了国家统一C
.废除了奴隶制度D.促进了经济发展9.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下列表格空白处应填写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改良蒸汽机—一蒸汽时代电力广泛应用—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A.手工作坊B.手工工场C.垄断组织D.智能工厂10.
恩格斯说,这部著作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该部著作是A.《社会契约论》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法兰西内战》11.1983年,英国政府对月收入为
50英镑和200英镑的家庭分别征税7.9英镑和43.8英镑,同时分别对他们发放63.1英镑和13英镑的各类津贴。这一做法A.消除了贫富分化B.体现了国家干预C.导致了经济滞胀D.提高了社会效率12.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1967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GNP(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4.9,到1987年这一比例扩大到1:20.3。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D.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13.两次世界大战后
分别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二者的共同点是A.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B.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C.确立了美国的霸权地位D.加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14.下图是创作于1962年的时政漫画《如果你们撤……我们就撤……》。该漫画A.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B.标志着美苏从合作转向对抗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反映了美苏的斗争与要协15.下图是名为《丹迪海边的调味品交易》的漫画,发表于“食盐进军”的游行队伍抵达丹迪海边的第三天。漫画中,甘地先生(左)坐在地上,右手捧着盐钵,向坐在身边的印度总督欧文勋爵说道:“给你来点儿盐,好吗?”该漫画所反映的事件对应的历史主
题是A.亚洲的觉醒B.世界殖民体系的动摇C.不结盟运动D.印巴分治方案的实施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那是
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中世纪早期(均500一1000年)指成形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支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离折,延续到校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
,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成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头,成也在扩张。中世纪晚期(约1300一1500年)则见泛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1)依据
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4分)(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闸释这一观点。(10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任选图中②③④的一
项进行注释。(6分)材料二新航路开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大陆或一个半球,新航路开辟还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降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
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
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正是这样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它们在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论述》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9.世界近代史是复杂和有趣的,它吸引了大量的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现在,请走近世界近代史,
领略其魅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漫长的中世纪的终结,发生在18世纪中叶。在经济领域它对应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近代工业的诞生。——勒高夫《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材料二漫天飞舞的白色棉絮,
忙碌有序的工人,还有上百台隆隆轰鸣的机器,仿佛置身于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是的,就是这一朵朵小小的棉花,。(1)法国史学家勒高夫认为中世纪终结于18世纪中叶。请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述。(7分)(2)阅读材料二并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然后阐述这样填写的理由。(6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
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