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共(26)页,137.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915a1d61c7ffec8debfee933ed6079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对知行问题的简略回溯何俊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知行问题,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要。这虽然是个哲学问题,但也切实存在
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朝贤臣傅说曾对商王武丁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在傅说看来,知道一个东西并不难,行动才难,即知易行难。这就较早地提出了知行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认知也并非十分容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时,全球仅有几人能听懂;弗洛伊德早年在柏林大学讲述自己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时,也只有两人听课。可见,理解并接受一种新的道理或知识也实非易事。孔子对知行问题有何看法?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
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知”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孔子曾言:“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仁者不是简单地爱人,必须知道什么行为值得痛恨。所以,在孔子有关仁的阐发中,
“知”是第一位的,有了“知”才能谈“仁”。《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这其实就包含了知与行两个方面,学就是知,习就是行。他把“知”的过程分成了学与思两部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个人只学不思,就容易迷茫。可是,若只重视思而不重视学,同样也是很危险的。虽然
“知”是成为仁者的前提,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认为行重于知,主张敏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此观之,知是前提,行是终端;若没有行,知仍是空的。在孔子之后,知行问题在儒家思想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关于知行的论说也有进一步展开。例如《中庸》中叙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在子思那里基本是并重的。荀子也非常重视知行问题,他认为“知之不若行之”。同时,他对“知”还做了如是阐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也
就是说,荀子把“知”区分为“闻”“见”“知”三个层面。《论语》已提到学与思的区分,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即一个是感性认识,一个是理性认识。对于知与行的关系,朱熹则说:“知行常相
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十分重视“知”,他强调读书,强调做学问,想借此让人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和确立自身的理性精神,进而成为圣贤。但这也导致了读书人以读书为敲门砖,拿做学问去猎取功名利禄
,追求荣华富贵。针对这样的时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他同时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知”的目的不是猎取功名,而是要
让自身成为真正的仁者。在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的行为思考的两种方式。但是,在阳明这里,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这个本体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中,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本体就是心本体,就是精神本体。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节选自2017年9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相关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A.叩齿是养生良方,但少有人能够每天坚
持。可见知易行难。B.改革,必从解放思想始,以破除成规束缚。可见知非易事。C.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见知是前提。D.弟子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行重于知。2.下列关于“知行”关系的
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把仁学建立在“知”的基础上,但在知与行的轻重问题上,孔子又突显了行的重要性。B.荀子倡导“行重于知”的理念,并将“知”细化为“见闻之知”和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C.朱熹主张行知相须,知先行重,但他对“知”的重视也导
致了读书人拿做学问去猎取名利。D.王阳明提出知与行通过融合就变成了本体,因而使得生命受到礼赞,生命主体性得到彰显。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熹重“知”产生弊端,并不是学说本身的弊端,而
是学说社会化运行带来的问题。B.知行一直作为人的两种行为思考方式而存在,直到王阳明才将其融合并上升成本体。C.王阳明强调要把外在知识,经过生命的感受、体验、实践,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D.知行问题在儒
家思想中自始至终占重要地位,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答案】1.C2.C3.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
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知是前提”错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
动人”,可见知行合一,理性的部分、情感的部分、践行的部分融通为一体,以心、以精神表达出来。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
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孔子的哲学以仁学为标志,关于仁的内涵,孔子有不同层面的回答,其中一个层面就是把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上”。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荀子则把“学”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成了“见闻之知”和
在见闻之上的最后把握。D项,强加因果,原文为:阳明把知行合一上升到本体,实际上是对生命的高度礼赞,赋予了人的生命以主体性。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
,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
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历代儒家学者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说法绝对,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知行问题的阐释或有传承、发
展和创新,但并非“均有传承、发展和创新”。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
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
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材料二: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侯云德却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2008~2020年
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2009年的甲流疫情,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据清华大学第三方系统评估,我国甲流的
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此外,侯云德还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MERS、寨卡等病毒在我国都没有流行起来,H7N9也得
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侯院士作为这一体系的总师,功不可没。”国家卫计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表示。(摘编自《人民日报》《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材料三:2012~2016年全国男性排名前五阳性检出率趋势图(摘编自
搜狐网《慈铭体检2017年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材料四:2017年我国家庭健康呈现的一大亮点就是在线就医成为居民健康需求的一种重要形式。微医平台数据显示,在线就医人次保持较快增长,在线问诊人次持续攀升,2017年日均接诊
量突破6万。同时,微医平台连接了全国2400多家重点医院,100余家互联网医联体、微医全科中心等医疗服务基地,以及1.8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医疗服务网络,超过26万名专科医生。借助平台资源的云化,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可实现资
源、数据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为居民提供“全科+专科”的服务。调研发现,被访者希望获得能够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健康干预服务的比例为81.8%,高于获取健康科普信息的76.4%。在被问及哪个因素对健康更为重要时,93%的被访者都选择了
“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而选择“更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治疗方案”的仅为6.8%。有约93%的被访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成员的自我健康行为和意识会相互影响,所以应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超过75%
的被访者使用计步等运动监测功能,约五成的被访者有记录健身运动数据的习惯。(摘编自人民政协网《〈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7)〉发布》)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国民健
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因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B.侯云德院士在医学上的主要科研成就体现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战略中对坚持预防为主,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方面的要求。C.由于侯云德院士的卓越贡献,MERS、寨卡等病毒
传染在我国都没有发生,这体现了我国传染病防控能力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D.从微医平台显示的2017年日均接诊量突破6万这一数据可看出,在线就医成为居民健康需求的一种重要形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以2009年甲流疫情为例,说明了侯云德主导建立
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作用。B.材料三2012~2015年数据显示,在全国男性居民中,血脂异常的表现与脂肪肝的发病情况存在对应关系。C.根据材料三所显示的五年来全国男性居民阳性检出率趋势看,眼科异常与口腔科异常的人数均
持续走高。D.为表明在线就医这一形式在2017年的居民健康需求中被日益重视,材料四用了列数据的方式。6.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居民健康意识上表现出的特点。【答案】4.C5.D6.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意识增强。②重视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预防理念深入人心。③家庭健康管理意识提升。④居民对健身运动数据
的记录与管理意识提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
做出判断。C项,“在我国都没有发生”错误,材料二原文是“都没有流行起来”,而不是没发生。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说明……防控体系的作用”错误,材料二原文有“此外,侯云德还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
防控体系的思想”,这说明上段所举甲流疫情的例子是“集成”防控体系之外的内容;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血脂异常在2014年到2015年间是明显下降的,但脂肪肝数在2014年到2015年间则变化不大,“存在对应关系”不正确;C项,“持续走高”错误,口腔科异常在2013年到20
14年间是下降的,然后才逐渐升高。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回答问题,注重对材料四最后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比如“被访者希望获得能够改善自身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的健康干预
服务的比例为81.8%”,可以概括为“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意识增强”;93%的受访者选择“积极的健康管理方案”,说明人们的重视健康管理方案,知道预防远胜于治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以及“使用计步等运动监测功能”“有记录健康运动数据的习惯”可分别
概括为“家庭健康管理意识提升”及“居民对健康运动数据记录与管理意识提高”。【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
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
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旁若无人梁实秋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
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
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
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
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
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礼记》云:“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对
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
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
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
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啦?”在
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
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
国,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
音洪亮者主贵!叔本华有一段寓言: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
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地满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
刺人,又可不受人刺。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批评电影院抖腿的不文明现象,作者细致描述了在电影院不愉快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邻座抖腿者的气愤与无奈。B.前两段是对旁若无人者的泛写,第三段是对邻叟的特写,诉说了作者被邻居骚扰之苦,虽写凡人琐事,但文字犀利
,惟妙惟肖。C.第四段对大声说话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并将此类人与动物相比,是嘲讽,更是提醒我们要考虑别人的感受。D.文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8.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
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9.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了叔本华所写的一段寓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D8.①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②有的人自己不能管制自己的肢体,自控能力差。③传统中的劣根性使然。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
旷人稀,必得大声说话。时过境迁,积习不改。9.①形象上:“人形的豪猪”的比喻生动形象,对豪猪的议论,其实是对生活中一些人不拘小节而至不文明的“旁若无人”的种种现象的生动再现,是对此类人的嘲讽。②主旨上:在形象的描述中点明主旨,提醒我们——人,是群居动物,关爱自己的同时,请关注他人
,让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成为一种文化。③结构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卒章显志,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
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D项,本文语言风格是风趣诙谐,而不是朴素自然。故选D。【8题详解】此题考核
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要求概括“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作答,可根据文中的句子“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概括第一点;根据“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
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概括第二点;根据“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
音洪亮者主贵!”概括第三点。【9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结尾引用叔本华的寓言的作用,答题时首先明确语言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豪猪的特征“经过几番聚散。他们发
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引用豪猪的语言目的是通过比喻说明“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彰显文章的主旨;从手法看是比喻,形象生动;从结构看,此情节处于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引用寓言,增强了文章的深
刻性和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点睛】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
,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冥然兀坐..兀坐:端坐。B.迨诸父异
爨..异爨:不同用一个灶头,意思是分了家。C.往往..而是往往:常常。D.大类..女郎也大类:很像。1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归”,旧指女子出嫁;“归宁”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归省”也是这个意思。B.“志”即“记”
,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一般选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C.“公”“子”在文言文中用作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D.“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
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
便落在了作者身上。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答案】10.C11.A12.D13.(1)在前面开了四扇窗
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2)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
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
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
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往往:到处。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
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归宁’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归省’也是这个意思”错误,“归省”是回家探望父母。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
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D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错误,根据老妪所说的话: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可见,这里的哭泣是思念母亲而不是祖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辟,开辟;垣墙,修建围墙;洞然,明亮的样子;增胜,增添了光彩;(2)中,扃牖,关闭窗户;凡,总共;得
,能够;殆,大概。【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参考译文:项脊轩,是过去
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
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
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
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
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
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
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
?”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二)古代
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的“饥鼠”“蝙蝠”“破纸窗”等多个意象形象表明“王氏庵”是久无人居的破屋,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B.“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C.“归来华发苍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情感意蕴相似。
D.“秋宵梦觉”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15.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4.C15.(1)借景抒情,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
纸也在鸣响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落寞的情怀。(2)虚实结合。下阕梦醒之后词人看到的不是上阕所写的饥鼠蝙蝠、残灯破窗的实景,而是梦里的“万里江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
的崇高爱国情怀。(3)反衬。上阕荒凉孤寂的景物为下阕“眼前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反衬作用,突出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
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归来华发苍颜”
是一种罢官归隐后的无奈与迟暮之感;而“早生华发”则是词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
的表达效果。“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破纸等意象描绘的是凄凉萧瑟的自然画面,营造出凄冷萧条的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之情;“平生塞北
江南”“眼前万里江山”两句,是作者对过去征战辗转的回顾,以及对国家万里江山能否恢复的惦记,这是虚写;而上阕景物是实写,作者不顾实际环境的破败不堪,自己处境艰难,却依旧着眼于祖国的万里江山,表现了词人身处逆境仍然心系国家,位卑
不忘忧国的爱国精神;上阕的景物凄凉破败,与下阕“万里江山”形成对比,词人在深秋梦醒之后,不因投宿之地的破败而心生哀怨,不因处境艰难、命运多舛而忘却国家,叹息自我人生的不如意,所想唯有国家,反衬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和矢志不忘收复失地的抱负。【点睛】在诗词鉴赏里
,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包括以下几种: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2.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和怀古伤今。3.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1)《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所恶有
甚于死者(3).所以动心忍性(4).曾益其所不能(5).使秦复爱六国之人(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7).谁得而族灭也【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
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甚、忍、性、曾、
复、递、族灭。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还没安排好王室的继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们___________。王子猛被贵族大臣拥戴登上王位,号称周悼王,一向受宠的王子朝攻击
并杀了他,自立为王。四年后,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王子朝见___________,就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国而去,(),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录;“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
、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为手中拥有象征周朝王权的典籍,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統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左传·定公五年》载:“王人杀子朝于
楚。”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杀了王子朝。有人推测,此事或许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为代价,拒绝交出典籍。从此,这批价值连城的典籍___________,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两千
五百年来,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甚至对此事也是___________。王子朝“奔楚”到达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这里。王子朝的冢是否还在?失踪的典籍会不会随他一起深藏在这一带?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无影无踪无人问
津B.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无影无踪无人问津C.大动干戈明日黄花杳无音信门可罗雀D.同室操戈大势已去杳无音信门可罗雀18.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A.随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外,
还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B.随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外,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C.随行者中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更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D.随行者中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还有召、毛尹、南宫四大贵族1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B.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位的周王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C.即使
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继位支持,然而无人理会。D.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符合正统的继位的周王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答案】17.B18.A19.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
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同室操戈:一家人动起刀枪来,比喻内部相斗;由“留下王子们”可知,应用“同室操戈”;第二处,明日
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大势已去:形容大局已无可挽回;根据文中的“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王子匄为周敬王”以及“王子朝见”中的“见”字,可知局势的不可逆转,故应选择“大势已去”;第三处,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根据语境“成为中国文
化史上的未解之谜”可知,应为“无影无踪”;第四处,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索尝试或过问;门可罗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根据语境“没有人追问过这批无价之宝的下落”可知,应用“无人问津”。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
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由后文的“如老子,可能辞官,也可能同行”可知,空缺部
分的后半句应是“有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可判定B、D两项错误;由后文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可知,“召、毛、尹、南宫”地位远高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故C项不当。故选A。【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
)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即使离开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
是正統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多次派使者到各个诸侯国去寻求支持,然而无人理会”,“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統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成分赘余,删除“合适”。A项,“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正统继位的周王的合适人选”错误,成分赘余
,且句式杂糅;C项,“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适人选的继位正统”成分赘余,应删掉“的继位正统”;D项,“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符合正统的继位的周王人选”成分赘余,可改为“王子朝仍然认为自己才是符合正统的周王(人选)”。故选B。【点睛】正确使用
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
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②豆蔻梢头二月初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年近知命,
位止方州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
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20岁。②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亦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冠”,男子二十岁。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知天命”是古人形容人到
了五十岁的一种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在追求结果。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不惑”见《论语•为政》“
四十而不惑”。遂以“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
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
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中寿八十耄(mao)耋(
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21.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语句表达都得体的一组是()先生乃三湘大儒,得知我祖籍湘潭,常①叨陪末座,相谈甚欢。我毕业后,特地前往②拜见先生,并③惠赠先生命我画的斗方小品。一日午后,先生翩然④莅临寒斋,品茗小坐。我适有对联新裱,遂张挂素壁,谨求⑤雅教。先生凝视良久
,未发一言。我正待⑥移席请益,先生颔首微笑,端茶闻香,低首品茗。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①叨陪末座:叨:谦
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是谦辞,用来形容自己,而此处是指先生宴请我,语境错误。②拜见:拜访会见--从客人方面说是会见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此处指会见周先生,语境正确。③惠
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指自己赠给先生小品,不合语境。④莅临寒斋:莅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寒斋: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指先生来自己的住处,语境正确。⑤雅教:敬辞,称对方的指教。此处指接受先生的指教,语境正确。⑥移席请益:离开自己的座位
去向别人请教咨询,形容此人谦逊真挚的向别人请教。此处指接受先生指教合乎语境,使用正确。所以正确的为②④⑤⑥,故选C。【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
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
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
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
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④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①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②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③对孔子心悦诚服,但未质疑问难。【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
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管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
不要求质疑、另解。题干为: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时一般借助刻画人物的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或者相关的事件,也可以抓住作者在表述过程中评价性的语句或者关键词。文言文中分析人物形
象重点在于翻译句子的能力。“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可见,他学习勤奋,能够闻一知十,对孔子的话引申挥发。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他安贫乐道;从“于吾言无所不说”可见
,他对孔子心悦诚服,但因不对孔子提出任何质疑或意见,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学说没有助益。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
,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
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只是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四、写作23.我们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那么“己所欲”是否
应该广施于人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范文】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显然是个主观概念,所欲的往往是我们主观认可的、好的东西,可我们必须审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好?我认为的好就是好
吗?甚至,连这个“好”都是极具主观色彩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只有如莎士比亚的文字一般,是主观思想的反映,不具有侵略性的语言的呈现,才使之流芳百世。简言之,为何能施于人?其实就是一个找共鸣的过程,不单单是你“所欲”,就可以让人接受的。“施”就是施加。一个自然的“施加”的流程是呈
现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意图后经由他人的价值判断来决定要不要“被施”,这样的“施”最稳定也最长久。是将“己所欲”化成众人之所欲。而“己所欲,施于人”,则更像是一种不经省察的强加,是种脱节似的反自然行为。甚至,这会引发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种现象,叫作“思想绑架”。很多时候,思想是被责怪的那个。人们会说:“
这个思想太好了,太先进了,你必须得看看。”当我们迫切地需要被认同、被理解时,就会萌生出“思想绑架”的念头。而可想而知的是,几乎没有被绑的人质认同并赞尝绑匪的绑架做法,也就是说“所欲的”不仅未被认可,反而更令人厌恶,与获得认同的初衷显然是违背的。
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话叫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愿意做的事情,也绝不推给别人,这是基于大众所认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一种普遍的认知和感受而成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存法则。显然地,判断“好”比判断“恶”要困难许多。也
就是说“己所欲,勿施于人”是更高的人生准则、处事要求。儒家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其中提出的对君子的要求,其实就是“己所欲,勿施于人”的体现。强调了对双向的互相保留的认同,和不以结党营私为目的的“己欲”的表达。同样含有“施于人”的性质,却是“人欲所欲”的更高境界。也许,“己所
欲施于人”是一种我们以为表达善意的习惯,但“欲”实际上是双向的,再卑微的棋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会拒绝执行你为它们设计的行为。【解析】【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
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首先这是由古语生发的作文题目,我们首先要弄懂原句,然后
再抓住命题的重点后半句进行解读。首先回答“已所欲”是否应该“广施于人”。要回答“是”还是“不是”,不能含糊或模棱两可。“己所欲”是否应该“广施于人”呢?关键看那“欲”是怎样的欲。“欲”分为恶欲和善欲,孔子所讲的“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那个“欲”对己来说是恶果,对己都是恶果,那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孔子哲学“仁”的范畴。那么如果这个“欲”是善欲,会取得好的结果,还是应该广施于人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那么,是善欲,是不是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这就要看方式方法了。如果方法不当,就不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生活中不乏好心办坏事的情况。这样分析,就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了,思维也可走向深入。要注意,概念要界定清楚,比如说“欲”;另外就是一定要客观、公正、
理性地分析,不能情绪化或者观点一边倒。【立意】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修养己所欲,慎施于人【结构】本文作者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己所欲”是否应该“广施于人”的问题认为“己所欲勿施于人”。原因是
“已所欲”带有主观因素,若“广施于人”,“已所欲“化成众人之所欲是“思想绑架”,更像是一种不经省察的强加,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作者进一步指出,“已所欲勿施于人”较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更高境界,强调了对双
向的互相保留的认同,和不以结党营私为目的“己欲”的表达,同样含有“施于人“的性质,却是“人欲所欲”的更高境界。思想周密,论证严谨结构清晰。【素材】1、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的习惯,影响了很多人。每天打开手机,大家就会看到很多条未读消息跃然手机
屏幕,不看吧,不是那么回事,看吧,会让自己特别焦虑烦躁,看到那些在微信朋友圈里里无病呻吟的内容,看到那些喜欢显摆自己的自拍图片,看到那些自以为是的分享,你很想马上关掉手机。2、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对叙利亚战争,这些都是美国扛着所谓的人道、
正义、民主的大旗,对别国的政治强加干预,最后弄的别国国破家亡。也是因为如此,恐怖主义才在这些年横扫全球,让普通民众也深受其害。美国人的做法就属于“己所欲,施于人”。3、不管是恋人间,还是朋友间,还是父母亲人间,“己所欲,施于人”时常发生
。我们能理解也许无法避免,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要求别人的时候稍微思考一下,到底这件事对方会不会喜欢。如果不喜欢,别把自己的东西强加在对方身上,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就是在埋下炸弹,一颗终有一天会爆炸,身边的人都离你而去的炸弹4、有的人明明滴酒不沾,但却要为了表现“好客风范”,不停地给别人敬酒,别
人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场面弄得很尴尬,何必呢?还有,为别人夹菜,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错,但不知你是否了解过别人的口味,倘若夹了别人有忌口的菜,会被人误以为是恶作剧,只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酒敬与不敬,菜夹与
不夹,对错无法评断,也没有什么评断标准,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要学会遵从一个原则。那就是给别人的东西,要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未必是别人需要的。“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施于人的
正是拥有自己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