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doc,共(9)页,462.0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d446ae9dd5fa7796ed13592339fd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诸暨二中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A.①——红山文化B.②——北京人遗址C.③——龙山文化D.④——元谋人遗址2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A.姜寨遗址B.良渚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4.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
化。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①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②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③民本观念的出现④大一统观念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史记.商君列传》中写道,民有二男
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材料中未涉及到的商鞅变法内容有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连坐法④军功授爵制⑤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⑥废井田A.①⑤B.②⑥C.③④D.⑤⑥6.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A.起义成功,推翻秦朝统治B.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C.吴广自立称王,号为“张楚”D.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7.推开斑驳
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其中有这么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典籍是()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8.西汉初
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政策B.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D.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9.司马彪在《续汉书》中
记载,(东汉豪强地主樊氏庄园)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材料反映东汉豪强地主①导致东汉灭亡②土地
兼并严重③垄断政治权力④军事实力强劲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④10.汉武帝时期,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的是A.卫青B.霍去病C.张骞D.董仲舒11.南京历史上曾是多个政权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未定都南京的是A.东吴B.东晋C
.东魏D.刘宋12.阅读“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匈奴羯鲜卑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氏羌寶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①大部分政权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②十六国政权都在黄河流域建立③氐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过北方地区④各族交融频繁差异缩小隔阂消
失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3.“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改鲜卑姓为汉姓B.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C.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14.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诗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看法最恰当的是①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原
因之一②大运河见证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③大运河的开凿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④大运河曾盛极一时但是短命而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唐代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
闻客次第迎。”这主要反映了唐朝A.抑商政策废弃B.边疆治理加强C.中外交通发达D.商业贸易繁荣16.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高宗时编修的A.
《千金方》B.《本草纲目》C.《唐本草》D.《天工开物》17.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
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18.王安石《周公论》载:“立善法于天下者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者则一国兴。"据此王安石变法中“善法”的出发点是A.推动社会转型B.加强中央集权C.整顿官僚
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19.《太平治迹统类》记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为此北宋统治者A.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B.以度支、盐铁、户部
“三司”分割财权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设诸路转运司20.《太平寰宇记》记载当时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的户数占全国的59.1%,以北为40.9%。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北方有2处,南方有3处;5万户到10万户的州,北方有5处,南方有
17处。南多北少的户口分布格局至此定型。据此判断,《太平寰宇记》成书于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21.如图是唐代至清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南北经济差异逐渐消除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2.宋朝社会各个层面与
前代相比,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下列诗句描述的现象与之不相符的是A.“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B.“各糊名、誊录而考之”C.“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D.“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23.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A
.匈奴族统治者B.契丹族统治者C.党项族统治者D.女真族统治者24.宋元时期,地处大运河终点的这座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这座城市是A.洛阳B.大都C.广州D.杭州25.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A.中
书省B.辽阳行省C.宣政院D.宣慰司26.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赋予了宦官很多权力。下列关于内阁和宦官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学士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称为“批红”B.内阁直接领导六部导致其权势日渐增大C.明太祖时期内
阁成为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D.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27.雍正帝在寝宫养心殿旁边,设立了新的中枢秘书机构,负责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它是A.中朝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28.明清农业生产引进和推广种植的新品种有①玉米②甘薯③粟④棉花A.①②B.②
③C.①③D.③④29.明清时期主张“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的思想家是A.李贽B.王守仁C.顾炎武D.黄宗羲30.有历史学家曾说:“清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还有一点与明朝明显不同,就是清
廷与外商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进行。”这里的中介指A.两广总督B.十三行C.土司D.徽商31.清政府鉴于边疆地区与中原之间、边疆各地区之间历史文化传统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反映出清朝治理边疆的基本政策是()A.
扩大贸易B.招抚授官C.因地制宜D.军事控制32.“从雍正时期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又进一步大大提高,就有清一代来说,雍正的君主权力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①设立军机处②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③实行奏折制度④利用司礼监监视官民言行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
.②③④33.中国古代某典籍记载:“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枝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可充笾实,可以酿酒,用地少而利多”。该典籍是A.《齐民要术》B.《四民月令》C.《农书》D.《农政全书》3
4.下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时期措施元朝设宣政院明朝设行都指挥使司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理藩院A.西藏B.台湾C.东北D.新疆35.下面的《耕图》为清康熙帝命画家绘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农业生产。该作品反映出清代A.经
济作物品种繁多B.经济繁荣和人口增长C.长江下游成为重要粮仓D.耕犁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二、非选择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中,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立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
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贯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里交县计薄.中央派监御史监界那域,对年单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
行的政治条件。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材料二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
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
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据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等整理(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主要演变。据材料分析指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代洗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标志。37.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了各个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诸夏民族和若干外族在种族和文化方面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
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列国间重重的关隘和限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融合智慧、发展
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甚至在疆域方面,亦因统一事业的完成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另一方面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区也发挥了巨大的开拓
作用,奠定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版图的基础。——整理自邹纪万《秦汉史》材料二唐代的三省,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之职。隋时,三省的职掌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确定,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的彻底分化,中
书与门下是不免因成见的关系发生公务上的争执。太宗为补这个流弊,因而设A作为三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最初A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虽为宰相,但其他官吏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个制度也承自隋朝。太宗时,命
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此后任何官吏,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衡之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之类的名号,便是实际的宰相。这类名号最初甚为繁多,后来逐渐定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个名称。——傅乐成:《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大一统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形态上、疆域上的表现并指出秦大一统的意义。(2)填写下划线A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
“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材料二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
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在东南、东北和蒙古方面为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