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中学、金湖中学、清河中学、清浦中学等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2)页,38.6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bcd506b77d75f951341ca064b7af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聘娶婚是我国传统的婚姻制度,萌芽于商代,创立于西周初年
,成熟则在春秋末战国以后。自汉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婚嫁须行纳聘之礼后,婚姻六礼便成为传统社会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形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②
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
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③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
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④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郑重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
,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贽。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贽”。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贽,不敢见”和“自卑而尊
人”的原则。⑤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
娶妻的。唐代财婚盛行,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⑥亲迎是六
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
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嫁,有障
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⑦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
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⑧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郎,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
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郎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
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⑨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
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
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焦杰《古代婚俗礼仪漫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礼节齐备,经过六礼才能结成夫妻,其中纳征是关键的环节。B.先秦时夫妻共食
一份肉食,共饮交杯酒就算完成婚礼仪式,但第二天女方定会去男方家祝贺。C.唐时,女儿嫁人上车出发,家人拦车表示不舍时,恶少与无赖会趁机敲诈男方,勒索钱财。D.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拦门”习俗尤为盛行,新郎常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和杖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
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阐述纳征之礼和亲迎之礼,二者论述的顺序可以互换。B.文章选取聘娶婚的六礼作为论述对象,详细阐述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C.文章末段与首段呼应,强调无论纳征礼如何攀比成风,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D.文
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秦汉前后两个时期,更偏向秦汉前郑重诚信与承诺的纳征礼。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女曰鸡鸣》)B.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通鉴外纪》)C.唐天祐中
,南平王钟传女适江夏杜洪子,时及昏暝,令人走乞障车文於汤贫,贫命小吏四人,各执纸笔,倚马而成。(明·张萱《疑耀》卷三)D.婚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4.下列诗文不是描述聘娶婚六礼的一项是(3分)()A.尔卜尔筮,体无咎
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汉·司马迁《鸿门宴》)C.双杯行酒六亲喜,我家新妇宜拜堂。(唐·王建《失钗怨》)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5.文章是如何论述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之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
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价值余清平①初春的下半夜,大山里很寒冷。锄奸队长张德应借着微弱的月光察看山头的动静。突然,夜枭的叫声划破黑夜,钻入耳朵。他高度警惕的心情顿时宽慰了些,因为,这是
湘南游击队接应的暗号。②张德应带着三个孩子。他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他知道孩子需要他的抚摸,这样,可以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们黑豆似的瞳仁,告诉了张德应。为了这三个抗日英雄的遗孤,张德应的两个战友已经牺牲。现在护送孩子的担子,他独自担着。③张德应记得临出发前,首长神情严肃地说:“
派你护送这些革命烈士的后代,你虽然是湘南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群众基础好。记住,三个孩子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安全送过梅关,交给湘南游击队藩哲夫队长。”首长又安排了两个锄奸队战士,一个叫何小山,广东花县人,一个叫谢回平,湖南常德人。首长更嘱咐:“你们到了珠玑巷,游击
队有人来接头的。”张德应回答:“一定完成任务,首长!”④可是,在横穿清远公路时,何小山牺牲。当时,张德应指挥谢回平带着三个孩子穿越公路,何小山在后掩护。日本便衣队发现他们追了上来。何小山说:“队长快走,我掩护。”⑤何小山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本来他可以跑掉的,但为了让孩子获
得安全,他跳上石头吸引便衣队。护送孩子跑上山头的张德应看到何小山子弹打光了,与便衣队拼刺刀,负伤被抓。便衣队将他吊在大榕树上一刀一刀剐他的肉,他也没哼一声。⑥谢回平是在晚上牺牲的。当时,是深夜,他们绕过英德的一个村子,孩子们饿得走不动
。谢回平要求去弄点吃的。起先,张德应说不行,危险。可是,当他看到孩子饿得口水直流。就从身上摸出两个银元塞到谢回平手里,说:“注意安全,快去快回。”谢回平摸到村边,谁知道村庄里驻扎着鬼子兵。鬼子的狼狗一叫,谢回平就被包围了。张德应想去
接应,但三个孩子怎么办?突然,他听到“轰,轰”两声巨响,是谢回平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与鬼子同归于尽。⑦张德应含着眼泪背起三个孩子一阵猛跑,直到累得瘫下来,才住脚。张德应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危险,就将三个孩子安顿在山洞里,自己去田地里找了些半烂的山芋、红薯给孩子充饥,才继
续带着孩子继续北进。好在这一路走来,山高林密,再没遇到多少危险。⑧张德应抬头看看,翻过丹霞山,就进入珠玑巷。现在,虽然听到山上传来自己同志的暗号,但张德应也不敢大意。他从腰里抽出两支快慢机,握在手里,带着孩子在密林中穿行。好不
容易到了山顶,突然,从树上飘下四条黑影。张德应一摆手中快慢机,挡在孩子身前。⑨“桃花源陶渊明。”来人压低声音问。张德应一听,是接应同志的暗号,连忙回答:“珠玑巷张九龄”。从树上飘下的四个人是湘南游击支队的同志,带头
的是游击支队长藩哲夫。藩哲夫让其他队员在梅关警戒,自己则带领三个队员下来接应。张德应握着藩哲夫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⑩藩哲夫也摇着张德应的手说:“辛苦了,张队长。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接应你们,保证安全。”藩哲夫让同来的游击队战士取下背上背着的包袱,打开
来,里面是用米粉烙的饼,让孩子们吃。三个孩子们吃饱后,藩哲夫在前,三个游击队员背起三个孩子在中间,张德应殿后,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⑪藩哲夫说:“走过这段山路,前面的路平坦很多。”张德应听了,一愣,忽然想起多年来抗日的艰辛,就如这走路一样,走了这么多年艰难
困苦的路,现在是该走平坦的路了,鬼子这几年的兵力捉襟见肘,在缅甸被国军击败,在中原,更被八路军打得焦头烂额,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将鬼子赶出中国。⑫“我们抗日的路也会平坦多了。”张德应接了一句。藩哲夫听了,会意地笑了。⑬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已是曙光初绽。张德应说:“我们快点行动,翻过梅关,那边就
是你们湘南游击队的活动范围。”话音未落,刹那间,两发炮弹从南雄县城那边呼啸而来,有一枚落在他们的身后。⑭“快卧倒!”张德应急忙扑倒后面那个背着孩子的队员……张德应中弹牺牲。那时,正是1945年2月。⑮建国70周年,我在常德一所学校给孩子们讲教学课。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孩子们都哭了。我想
起多年来曾有人问过我“三个优秀战士为了护送三个孩子而牺牲,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我走下讲台,一一抚摸这些孩子。我想我得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我说:“孩子们,先烈们艰苦抗日,献出生命,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书读,有平安的日子过!”⑯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张德
应烈士牺牲时说的话。我就是三个孩子中的一个。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挨个在孩子的脸上抚摸了一下”,可以看出张德应对孩子们的关爱,此举也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B.面对凶恶的敌人,何小山“没哼一声”,张德应“挡在孩子身前”,都体现了锄奸队
员的大无畏精神。C.小说中的接应暗号“桃花源陶渊明”“珠玑巷张九龄”既有文学气息,又与护送遗孤的线路相关联。D.小说的结尾以“我”和孩子们的交流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呼应了小说的标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
说开篇的环境描写颇为用心,既交代夜晚寒冷昏暗的特点,也烘托出张德应等待接应前的紧张心情。B.“像一枚楔子钉在路上”,用“钉”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何小山掩护三个孩子毫不畏惧的英勇气概。C.“曙光初绽”暗示胜利在望,话音未落,张德应中弹牺牲,前后情节
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D.小说叙事采用“线性结构”,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抗战写到建国70周年,时间跨度大。8.有人认为第⑪⑫两段与主线无关,属于闲笔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4分)9.这篇小
说入选《寻找证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微型小说作品精选》,请试着从编选者的角度谈一谈它入选的理由。(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
4题材料一:昔我先君(郑)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材料二:三十三
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
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材料三: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
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
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选自《淮南子·人间训》)10.材料三画波
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凡袭A国者B以为C无备也D今E示F以知G其情H必不敢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贿,指财物,与《诗经·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贿”词义相同。B.淹,指停留,与屈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淹”词义不同。C.闲,指让……清闲下来,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
”中的“利”用法相同。D.其: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与韩愈《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军路过周都城北门的时候,只有战车左右的士兵脱下头盔步行,且不久又跳上车子,可谓轻狂无礼,王孙满预测
秦军一定失败。B.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先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接着让皇武子下达逐客令,杞子等人知道事情败露,分别逃到齐国和宋国。C.材料二写外交辞令有特色,弦高的话谦恭有礼,弦外有音,有明确暗示;皇武子的话旁敲侧击,客气委婉中又揭露了敌人的阴谋。D.《左传
》是史书,《淮南子》是哲学著作,所以写弦高犒师的目的不一样,《左传》侧重叙述史实,《淮南子》侧重引出哲学思想。13.把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
犒师。(4分)(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4分)14.弦高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却能在国难之时,救了国家,且拒绝奖赏,据此,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弦高的优秀品格。(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春日即事吕
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即事感怀,春天来了,作者
虽然还在病中,但仍然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并进而生发情怀。B.颔联依首联“庭下探花期”展开,写景时不仅仅是注目风景,而且把自己嵌入景中,人与景物融合成一片。C.颈联选取蝶、蜂、葵、麦等意象,把自己的感情
移入物中,使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带有感情,衬托出主观思想。D.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尤其是颈联,还运用联内句自对,分别用“乱蝶”对“狂蜂”,“兔葵”对“燕麦”。16.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多情”,但意思和生发的原因不一样,请结合两
首诗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鲍照的《拟行路难》当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集会那天气候宜人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客至》中,描写所居草堂环境幽美、生活恬淡闲适的句子“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此时,我同家里早已断了书信。祖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也几乎完全不清楚。偶尔从德国方面听到一点
消息,由于日本是德国盟国,也是全部谎言。杜甫的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把它改为“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这样才真能符合我的情况。日日夜夜,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揪住了我的心。祖国是什么样子了?家里又怎样了?叔父
年事已高,家里的经济来源何在?婶母操持这样一个家,也.真够她受的。德华带着两个孩子,日子不知是怎样过的?这一切都是我时刻想念的。连院子里那两棵海棠花也时来入梦。这些东西都使我难以摆脱。真正是抑制不住的离愁别恨,数不尽的不眠之夜!①当我同祖国和家庭完全断掉联系
的时候,我思母之情日益剧烈。母亲入梦,司空见惯。②但可恨的是,即使在梦中看到母亲的面影,也总是模模糊糊的。③原因很简单,我的家乡是穷乡僻壤,母亲一生没照过一张像片。我脑海里那一点母亲的影子,是我在十几岁时离开她用眼睛摄取的,是极其不可靠的。④可怜我这个失母的孤儿,连在梦中也难以见
到母亲的真面目,老天爷不是对我太残酷了吗?18.下列句子中的“也”和“也真够她受的”中的“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水的冰点是0度,也就是说0℃以下水会结冰。B.既然大家都已尽力,这事儿也只好如此了
。C.他很聪明,但有时也会犯一些简单的错误。D.连七八岁的孩子也能熟练地用智能手机了。19.文中画线的两个重叠形式“日日夜夜”“模模糊糊”,和“日夜”“模糊”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20.“我特别经常想到母亲。”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
.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①。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
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②,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
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
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侯的,③?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
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快感的阅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将修改后
的句子写出来,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生命如烛,有人认为烧蜡成灰才能大放光芒,但也有人认为全躯保体才能留存长久。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A(B项,“但第二天女方定会去男方家祝贺”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第二天去男方家祝贺是秦汉时期的风俗,先秦时期没有。且原文是“众人”
去祝贺,不一定指女方。C项表述以偏概全。根据原文“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可知,不是唐朝所有的婚礼都会被恶少和无赖敲诈。D项,“新郎常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
和杖打”错,原文是“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意思是说绝大部分新郎会受到戏弄,但杖打不是常常遭受的。)2.D(A项,“二者论述的顺序可以互换”错,二者顺序
不可互换,首先纳征之礼在亲迎之礼前面,且纳征之礼是决定婚姻达成的关键,因此必须放在前面进行论述。B项,“详细阐述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错,文章虽有阐述六礼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但“详细”谈不上。C项
,“文章末段与首段呼应”错误,文章首尾并不呼应。首段写聘娶婚的流变及影响当代的婚俗礼仪。末段再次强调纳征礼的本义,指出即使其逐步形成攀比之风,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3.C(C项,描述了唐代婚礼中的障车和催妆习俗,可以证明第六段中,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迎亲仪式繁复多样的观点。A项,强调夫
妻生活和谐美满。B项,指出男女嫁娶产生的时间和以成对的鹿皮为聘礼。D项,强调君子重视婚姻的原因。A、B、D三项和文章第六段观点无关。)4.B(A项描述的是纳吉和亲迎;B项,亲家之间,女方之父叫“婚”,男方之父叫“姻”,没有描述聘娶婚六礼;C项描述的是亲迎;D项
描述的是请期。故选B项。)5.①首先引用《唐律疏议》中的话来证明纳征之礼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②然后引用《礼记·郊特牲》中的话来证明先秦时期纳征之礼的意义,即体现男方对联姻的郑重、诚信和承诺。③最后列举汉惠帝刘盈、汉相陈平以及唐王朝的纳
征之礼等例子,证明随着经济和财富的增加,纳征之礼沾上买卖婚色彩。(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让张德应获得了安全感”有错,应为孩子们需要安全感。7.D小说采用“非线性结构”,突破时间限制,不断采取倒叙、时间跳转的方式叙事。8.
示例1:不可以删去。①点明了当时的抗战形势,交代了小说的时代背景。②舒缓情节节奏,与后文张德应牺牲的情节形成反差,使叙述张弛有度。③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展现了张德应积极乐观的性格特征。④由山路联想到抗日之路,显示了抗战胜利的必胜信念,丰富了主题。
(一点2分)示例2:可以删去。①删去后情节更加紧凑,第十段结尾“一行人一起向珠玑巷奔去”与第十二段开头“一行人快走到了珠玑巷时”衔接紧密。②主题更集中,凸显了革命先烈的牺牲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的主题。(一点2分)9.①小说写锄奸队长与两位战士舍命护送三个烈士遗孤的故事,表现了革命
志士英勇不屈、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彰显了红色革命文化的主旋律。②小说开篇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视野开阔,客观全面,便于读者了解故事全貌,结尾转入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激发读者的共鸣。③历史与现实贯通
融合,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给读者以新奇感。(一点2分。学生如能从创作意图、写作技巧、读者体验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H11.B(B两句中的“淹”都是“停留”的意思,D
“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猜测语气)12.B(应是“郑穆公先派人去查看杞子等人住的地方”)13.(1)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
得分点“市”、“乘”、“韦”、句意)(2)臣小时候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一直到成人自立(得分点“不行”、“至于”、“成立”、句意)14.(1)有坚守契约的精神,(2)有爱国情怀,(3)讲仁德道义(一点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
共两小题,9分)15.A(“病起”是“病愈”的意思)16.(1)吕诗:作者兴致高涨——春天到来,产生探春赏春的想法(2分);惆怅伤怀——折柳相送,却不知送给谁,因而孤独(2分);(2)苏词:作者多愁善感——感光阴虚掷、壮
志未酬。(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D(D中的“也”和“也真够她受的”中的“也”都表示强调。A表示和前面
所说的情况或状态相同;B表示委婉;D表示转折。)19.①“日夜”表示白天黑夜,重叠之后“日日夜夜”表示每一个日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程度更重。②“模糊”表示不分明,不清楚。重叠之后表示对事物的认识不清楚,似有若无,不甚明了,
较“模糊”程度要轻。(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20.A(从后文“母亲入梦,司空见惯”开始,作者开始写自己对母亲印象模糊,与“我特别经常想到母亲”语义上不连贯。)(二)语言文
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①会多次关注这把刀②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③为什么偏用尖刀呢(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22.示例: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第二句缺少主语,应添加“读者”;“快感的阅读”语序不当,应为“阅读的快感”。每处2分,共4分)四、写作(60分)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这让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
墨客都感慨不已。那么,如何让人生变得有意义成了我们人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生命如烛,是拼搏努力、绽放光华,还是修身养性、韬光养晦?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有人认为烧蜡成灰才能大放光芒”,可以从进取奋斗的角度进行思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
往也”。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有勤劳勇敢的美德。考生可以从个体奋进到群体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但也有人认为全躯保体才能留存长久”,近几年来,“躺平”成了网络热词,进取似乎不能一定达成目标,人们就容易懈怠,产生退却的心理。但这句话并非鼓励躺平之意,而是要修身养性、调和
性情,才能长久地享受生命的乐趣。考生也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话题,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懂得劳逸结合,方能让生命张弛有度。如此,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二)参考立意①燃烧生命,绽放青春;②修身养性,享受人生;③劳逸结合,行稳致远;④秉烛
而行,照亮前路;等等。文言文参考翻译材料一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们都是从周朝迁居出来的。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互相信赖。誓辞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不要强买你的东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
过问。”仗着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材料二(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
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
。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
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
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材料三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去偷袭郑国。孟盟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疾速穿过其
他诸侯国境,看他们那副架势,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是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的。现在如果我们有个办法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我国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
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的。现在郑国派人来慰劳我军,这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看来难以成功。”于是秦军就只好往回撤。郑国的国
君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就要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那么,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
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稍讲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弦高在推辞了奖赏后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以后终身都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是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的,聪明的人是不会
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的。圣人深谋远虑,蠢货目光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