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39.37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8304fb3553269480c1d0875f64e18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
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
单元《芣苢》《插秧歌》,第六单元《劝学》《师说》。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
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
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
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
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
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
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
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
,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
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
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
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
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
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
《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
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
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D.现
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
么写’,更要考虑‘写什么’。”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
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A4.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
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
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解析】【导语】诗歌的回归现实被认为是解决当下诗坛困境的重要路径。材料一强调诗人需贴近社会与时代,以真实声音引发共鸣。材料二则指出,现实关怀与时代精神是诗人应有的责任与创作源泉,这需要诗人深入生活并保持距离地审视时代。材料三
提出现实主义精神为新诗重建的方向,强调批判和介入态度。这三篇文章共同呼吁通过表达真实社会关注、精神重建,引领新诗复兴。【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由“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
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B.“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由“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可知,只是要求“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但是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D.“概念本质不同”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材料三指出的是“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
现实主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和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的D.“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
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写”的问题。A.符合论述中心。B.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
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观点一:能改变。①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
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材料二“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这说明诗歌回归
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拓展诗歌语言空间,打动读者;②材料二写道“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
、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观点二:不一定。①材料一提到“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
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
系。②“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
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的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现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百合花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
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
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女同志,你
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
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
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
,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
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黑
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
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
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
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
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
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有删节)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开头写分派文工团人员到战斗连去帮助工作,接着写向老百姓借被子,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
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
引发了读者联想。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
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B.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C.“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7.分析新媳妇的态度与情感的转变。
【答案】5.A6.C7.①新媳妇本来不太情愿借被子给小通讯员,并拒绝了他。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嫁妆。但是出于善良,出于对军人的敬意,她最终还是借了出去。②后来新媳妇跟着“我”给伤员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时,非常忸怩害羞,只答应给“我”打下手。③当新媳妇发现小通讯员牺牲了,她受到
震撼,于是不再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拭身体,认真地给他缝补衣服,并把自己的新婚被子给他铺在棺材里,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深切的哀悼和由衷的崇敬。【解析】【导语】《百合花》通过战火中短暂却深刻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丰富。小说采用简洁的白描手
法,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新媳妇和通讯员在战斗前线的动人故事。新媳妇由最初的忸怩到最后的坚定无畏,展现出她内心的成长和对他人的无私关怀。同时,百合花象征了纯洁和美好的愿景,烘托出战争中依然存在的人情温暖,是战争与
人性审美的深刻结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备战全过程”错误,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通过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
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军民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选项“以某战斗连为焦点”“备战全过
程”之说均偏离文意。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错,从“我”和通讯员借被子的过程中可知,并没有表现通讯员看不起新媳妇,“
老百姓死封建”是通讯员对借不到被子的不满;文章写“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斯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但并未写在得知不借被子真相后通讯员有自责之情。故选
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①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他一开始并没有借来被子,可见新媳妇本来不太情愿借被子给小通讯员,拒绝了他,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嫁妆。后来“我”一同前去借被子,她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可见她最终还是把唯一的嫁妆借
了出去。②后来新媳妇跟着“我”给伤员们擦拭身上的污泥血迹时,“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可见她非常忸怩害羞,后来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我的下手。③当新媳妇发现小通讯员牺牲了,她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可见小通讯员牺牲使她受到
了震撼,“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她不再忸怩羞涩,而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擦拭身体,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最后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的深
切的哀悼和由衷的崇敬。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
“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秦观《劝学》)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颇发愤
A自惩艾B悔前C所为D而聪明E衰耗F殆不如曩时G十一二。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借助,与《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意思相同。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
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D.“而常废于不勤”与《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于”用法意思不同。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
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
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寧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12.
秦观为何将所选文集命名为《精骑集》?请简要概括。【答案】8.BDF9.A10.B11.(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
阅览书卷。12.①受《齐史》中孙寨答邢词的启发;②暗示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解析】【导语】荀子和秦观的《劝学》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荀子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善于借助外物、注重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意在说明学习需借助外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秦观则以自身经历告诫,
揭示不勤奋和健忘导致学业荒废,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且借《齐史》之典故以“精骑”为喻,表明摘选精华的学习策略。两者皆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或经历增强说服力。【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
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自惩艾”是“颇发愤”的目的,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自惩艾”后B处断开;“悔前所为”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聪明衰耗”是主谓结构,“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约数“十一二”,故应归
于下句,F处断开。故选BDF。【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借助/借,借给。句意: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B.正确。C..正确。
D..正确。介词,用来引出原因,/介词,比。句意: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只运用了比喻论证”错误,由原文“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为“蚓
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2)“负”,依仗;“自放”,宾语前置句,应为“放自”;“游”,交往。【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可知,受《齐史》中孙搴答邢词的启发;②由原文“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秦观心中赞同喜欢孙搴答邢词中的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可见他所选的对写文章是有用的,是精华。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
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会得到,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
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
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材料二: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个月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
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
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
”“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
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13.B1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
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B。【14题详解】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
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
,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
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
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_____
_,______”两句,赞扬了“同学少年”关心国事,敢于写出抨击时政文字的革命精神。(2)《劝学》中“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答案】①.指点江山②.激扬文字③.金就砺则利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
错字词:激扬、砺、博、贤。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们的印象中,抑郁症病人总是表现出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反应迟钝、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症状,很少有人①。“微笑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多发生在都市
白领或者服务行业人员身上。病症的根源往往与患者无法正确处理外界压力有关。这类人在社会上给人的印象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但是,②,也有困惑、苦恼、无奈、悲伤。由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他们不愿向人倾诉这些负面情绪,白天大多数时间都面
带微笑,这种“微笑”往往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成为情绪的抑郁。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郁症”患者并不是每天缩在床上,与人丧失交往的能力,更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令
人误以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因此,很多家属在他们出现异常行为时,都感受震惊或者难以相信。16.下列句子中的“面子”和文中“面子的需要”中的“面子”,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那些讲究的人,穿的皮袄都是有面子的
,也就是外面罩着布的。B.公司会计挪用890万打赏女主播,为面子一次刷200个“火箭”。C.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市不仅美了“面子”,也富了“里子”是。D.他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6.B17.①将他们与微笑联系起来②这些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18.修改为:“微笑抑郁症”患者并不是每天缩在床上,丧
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甚至令人误以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解析】【分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辨析语境义的能力。文中的“面子”指体面、光彩,看重表面的虚荣心。A.物体的表面。B.指体面,看重表面的虚荣心。C.指城市的外在形象
。D.指粉末。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讲印象中抑郁症病人的表现,如情绪低落、垂头丧气等,空处填很少有人认为这些抑郁症病人……,应该是和“情绪低落、垂头丧气”等相反的词语,结合后文说明“微笑抑
郁症”,应是很少有人觉得他们会微笑之类的意思,可填:将他们与微笑联系起来。②处,需要填一个转折句,结合上文“这类人在社会上给人的印象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下文“也有困惑、苦恼、无奈、悲伤”可知,应是他们不是
如人们印象中那样无所不能,而是和平常人一样,会产生很多情绪,可填:这些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与人丧失交往的能力”中,“与人”作“交往”的状语
,应在其前,可改为: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二是搭配不当,“不是……,更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是“不是……而是……”,可改为:而是拥有比较好的社会功能。四、写作(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在字典中,“担当”作为动词出现,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意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担当”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植根在人们的心灵中。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关系到自己、家庭、国家、社会的一些事情,是怯弱地回避逃离,还是勇敢地站出来,担当这份责任?读了以上
材料,你有何感受与思考?请以“担当”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铁肩担道义,行动见精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简单的十个字诠释了人之为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担当”从语义关系层面看,它有直指的词汇义和所指的社会义两种。而作为人类文化和文明演进记录的符号,它的所指性的社会义与人类紧密关联。正是如此,原本冷冰冰文字就具有了温度和质感。就生命个体而言,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现自己的“担当”行为
,人生才不至于暗淡无光。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径流不息,之所以没有断裂,源于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的肩膀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论健硕,还是孱弱,他们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女娲也好,后羿也罢,亦或是盘古,正是他们开辟鸿蒙,才有了
我们人类的繁衍。从神话走向现实,没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没有遍尝百草而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人类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饱受痛苦的折磨不知道要持续多久。正是有了他们“舍我其谁”的大义担当,才缩短了人类遭受苦难折磨的周期。历史的过往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标注着人类以“担当”推动历史车轮前行的印记。回到当
下,饱受战争的摧残,千疮百孔的中国需要强大,需要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为了这个梦想,科技界、文化界、体育界涌现出无数志士仁人,他们以梦为马、以行为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正是有了他们战天斗地、攻坚克难,才有了“嫦娥探月”、神舟问天、蛟
龙探海,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繁荣,才有了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国际赛场上冉冉升起。如果没有他们的大义担当,积贫积弱的帽子很难摘下,任人宰割的命运很难摆脱。正是有了他们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砥砺奋进,才有了今天我们的扬眉
吐气。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不仅仅是诗者情感的写照,更是一种担当大义铮铮誓言的宣誓;“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漫道真如铁。”既是对漫漫前路的向往,也是一种践行责任担当精神的宣言。前人用他们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也为我们砥砺前行注入了动力。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一个人在享受发展
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一份责任。只有这样,社会的发展才会变得和谐。“青春有我,莫负芳华。”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有鸿鹄之志,也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还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行动。只有三者和谐共
振,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从情境材料的内容看,其核心意义在探讨“担当”的问题。而就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看,三句话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从词语本身意义的角度解释“
担当”的意思;第二句揭示“担当”品质与一个人的关系——是高尚的品质,根植在心灵深处;第三句以“担当”观照人生,说明“担当”品质对于一个人生存和价值彰显的意义。不难看出,该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担当”对于一个人成长与发展,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意义。基于此,该材料可以思考的角度有:“担当”对于实现人生意义有什么价值;我们该如何践行“担当”;这个时代需要不需要弘扬“担当”精神。材料内容指向性明确,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清楚:“担当”为主题,说明构思立意、选材组材都要围绕表现“担当品质”的
主题展开;“你的感受与思考”,即情境材料探讨的话题对“你”产生的思想撞击。写作时,只有把这两点落到实处,文章才符合要求。写作时,可首先根据话题材料的内容和主题要求提出文章的观点——人生因为有了担当精神,并以实际行动践行才有价
值;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用观点观照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担当”精神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最后,回归当下,把观点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阐述拥有“担当精神”的重要性。立意:1.铁肩担道义,践行见风骨。2.人生因为
有“担当”而变得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