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历史答案.pdf,共(4)页,221.186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632a7db5977422f0d18842ae814c4e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5届高三年级12月份联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C【解析】根据材料,距今7000——6000年间,西辽河流域、黄土高原、河南东部至河北北部、海岱地区、长江中游、宁绍地区、环太湖地区等区域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各地区陶器也各具风格,据此可知,文化呈现多源并存发展的态势,故选C项。从“
距今7000÷6000年间”判断,我国原始居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但A项强调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多元一体”,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举实际上是与儒家思想相适应的一种选官制度,被举者
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故选D项。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制度,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军功爵制度的兴起,世官制走向衰落,但直到晚清都未终结,排除A项;“郡国每年向朝
廷荐举孝者、廉吏”并未加剧“郡国与中央矛盾”,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排除C项。3.A【解析】根据“为不误农时,太宗特意将冠礼推迟到十月”“以户口增多作为州县官员的考课项目”“省并州县、精简机构,以减轻民众负担”
分析,这体现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与民休息,故选A.项。“选贤任能,虚怀纳谏”虽然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省并州县、精简机构,以减轻民众负担”符合“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但与材料其他信息没有关联,排除C项;“发展生产”符合
材料信息,但“弭兵息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严格管制边境贸易,但民间贸易络绎不绝,这反映出宋辽两国之间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故选D项。“难以为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族
认同感”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以偏概全,排除。5.C【解析】根据“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分析,说明农业呈现出多种经营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
是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而非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A项;“白银普遍流通推动贸易发展”是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现象,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说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D项中“土地兼并”
“买卖频繁”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6.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70年代一大批洋务企业创办,第一次在中国社会引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潮,使得洋务经济在中国初步产生了规模效应,故选C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清末民初达到了高潮,D项不符合时间信息,排除。7.B.【解析】根据“1910年、1911年初”和“越来越相信反对清王朝的暴动不仅是可以期待
的,而且是难以避免的”“清王朝应该对中国不能进步负责任”“北京将会出现一个新政府”分析,说明当时人们普遍认识到民主革命风暴即将来临,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解放成为时代潮流,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趋于汇流,而中国人民
与清朝卖国政府的阶级矛盾急剧上升,C项不符合材料反·1·映的主题,排除;D项与“预示着”不符,排除。8.C【解析】根据“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3000多人运输队随军行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工农群众主动承担带路、描绘地形、递送情报、运送补给、安置伤员,直至参军参战等工作
”分析,工农运动的兴盛成为北伐战争的社会基础,反映出北伐战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C项。A项错在“普遍支持”,排除;“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翻身农民”具体指土地革命时期经过土地革命获得土地的、农民群众,排
除D项。9.D【解析】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阐明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抗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鼓舞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汪伪集团”1940年3
月成立汪伪国民政府,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0.A【解析】中共八大是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党的代表大会,会议肯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
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在理论上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表明中国共产党尝试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选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之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
有企业改革,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1.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
进,故选A项。B、D两项虽然都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2.D【解析】根据“12世纪之前,拜占庭有两部译自阿拉伯文的小说,其故事来自于印度的《七名智者和小公主》”“大马士革的约翰
(675——749年)与阿拉伯人长期共同生活”“《巴尔拉姆与约瑟法特》仿效佛本生故事的模式……伊斯兰王室的王子接受基督教的故事”分析,反映出区域文明在交流中存在交融趋势,故选D项。A项错在“融入”,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其故事来自于印度的《七名
智者和小公主》”“仿效佛本生故事”,说法片面,排除。13.C【解析】根据“用暴力捕捉了几个印第安人”“哥伦布立即实行野蛮镇压,还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的海上探险活动就是殖民侵略
,故选C项。根据“(哥伦布)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可知,印第安人被“变为奴隶”,而非黑人,排除A项;材料并未包含“垄断欧洲与美洲商贸通道”的信息,排除B项;虽然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性商品贸易市场的形成
,但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4.D【解析】工业革命对人口的生产和分布有着巨大的影响。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口是随着工业生产而在城市空间中进行集中的。资产阶级用工厂制度代替了原来的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极
大提高。城市工厂的发展引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人口分布在地理上表现为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大量的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故选D项。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符合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但
与材料信息缺乏关联,排除B项;“工业化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重要表现,也有助于城市化,但与材料不相符合,排除C项。15.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美国试图利用巴黎和会攫取世界霸权,但在1919年并没有远超英法的绝对优势,美国政府对于欧洲
事务也没有很清晰的认知。英法操纵巴黎和会,联合抵制美国,使威尔逊基于“十四点原则”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理想遭到失败,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威尔逊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理想遭到失败”,与“英法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标”无关,排除B项;英日同盟主要针对俄国,巴黎和会上挫败美国霸
权图谋的也不是日本,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6.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拖拉机站由起着领导作用的组织变为技术修理部,这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从而增强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故选D项。将拖拉机站卖给集体农庄无法体现出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对比,
所以无法知道农业是改革的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不能体现出这一措施是否给集体农庄造成了经济困难,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1)变化: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不断完备;由派驻地方到分区监察;由定期到不定期巡视;由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监察法规不断发展。(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官僚制度的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大一统”理念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即可)18.(1)农业成就突出,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番茄等多种农作物;天文历法有其
独到之处;形成多种语言体系和文化习俗。(4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传统土著文化衰落;欧洲文化主导;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响力扩散;族群混合程度较高。(6分,任答三点即可)(3)成因: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外来移
民的涌入;吸收世界多地文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19.示例:论题:近代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精神。(2分)论证: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性人
物之一的康有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发动“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他重视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国与西方的互鉴;撰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用其改造后的传统思想批判现实社会,用西方思想观照
中国问题以解决时弊。康有为重视从当时的情况出发,既张扬传统更重视现实,既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又学习西方文明的长处,既要变革中国振兴中华,又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民族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进步。(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20.(1)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地理属性;意识形
态(社会制度)属性。(4分)(2)示例:力量角色:全球治理的建设者。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作用,主要表现如下:理念引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包容性的全新思路,倡导各国
相互依存、休戚与共,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的零和博弈思维。国际组织贡献:积极参与并在联合国等众多国际组织中承担重要职责,如派遣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维和行动中贡献突出。经济推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了沿线国家
间的贸易往来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促进共同·3·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发展。应对全球性挑战:在气候变化、世界和平与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担当。比如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斡旋俄乌冲突、朝鲜半岛局势等。总之,中国以自身行动、理念的贡献,不断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贡献重要且不
可或缺的力量。(8分,任答两点即可,但不得超过本题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