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3.007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5b92690f573c67ca351da422db4c9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内江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案全部填涂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Al-27S-32Cl-35.5Fe-56Cu-64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1.下列各项中使用的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A.“神舟十四号”上搭载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B.路灯使用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C.用于吊装港珠澳大桥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吊绳D.应用于5G手机中的石墨烯导热膜A.A
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石英是二氧化硅,新型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不选;B.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不选;C.聚乙烯纤维吊绳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选;D.石墨烯是碳单质,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D不选;答案选C。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是A.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B.氯化铵的电子式:C.N2的结构式:N≡ND.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微粒:86C【答案】C【解析】【详解】A.氯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8,其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B.NH4Cl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N2中N原子之间是氮氮三键,结构式为N≡N,故C正确;D.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微粒为:146C,故D错误;故选:C。3.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其中生成氨气速率最快的是A.υ(N2)=0.3mol·L-1·min
-1B.υ(NH3)=0.5mol·L-1·min-1C.υ(H2)=0.6mol·L-1·min-1D.υ(N2)=0.2mol·L-1·min-1【答案】A【解析】【详解】对于反应N2+3H22NH3,都转化为氮
气的反应速率进行判断:A.υ(N2)=0.3mol·L-1·min-1;B.υ(NH3)=0.5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转化为υ(N2)=0.25mol·L-1·min-1;C.υ(H2)=0.6mol·L-1·min
-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转化为υ(N2)=0.2mol·L-1·min-1;D.υ(N2)=02mol·L-1·min-1;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答案选A。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O2能使品红、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等物质褪色,体现了SO2的漂白性B.硝酸应保存在棕色、细口、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C.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常温下铝与浓硫酸不反应.D.N2→NH3,NH3→NO均属于氮的固定【答案】B【解析】【详解】A.二氧化硫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发生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还原性,品红褪色是体现二氧化硫漂白性,故A错误;B.硝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故应保存在棕色、细口、带玻璃塞试剂瓶中,故B正确;C.常温下浓硫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常温下铝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在表面生成一薄层致密氧化物薄膜,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错误;D.游离态氮转化为化合态氮为氮的
固定,NH3→NO不属于氮的固定,故D错误。故选B。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0mL、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加热反应,生成SO2分子的数目为0.46NAB.12.8gCu和0.2molS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C.常温下,将2.7g铝片投入足
量的浓硝酸中,铝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D.22.4LSO2与足量O2充分反应,生成的SO3分子数为NA【答案】B【解析】【详解】A.铜只能和浓硫酸反应,和稀硫酸不反应,故浓硫酸不能反应完全,故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个数小
于0.46NA个,故A错误;B.Cu与S反应生成Cu2S,2Cu~S~Cu2S~2e-,12.8gCu为0.2mol,0.2molCu与S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故B正确;C.常温下,铝片投入足量的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无法计算铝失电子数目,
故C错误;D.2SO2+O2⇌2SO3,反应为可逆反应,所以22.4LSO2,即1molSO2生成的SO3小于NA,故D错误;故选B。6.化学反应A+B→C(吸收能量)分两步进行:①A+B→X(吸收能量),②X→C(放出能量)。下列示意图中表示总反应
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A.B.的C.D.【答案】D【解析】【详解】A.化学反应A+B→C(吸收能量)的反应,说明反应物A、B的总能量比生成物C的总能量低,图示是反应物A、B的总能量比生成物C的总能量高,反应属于
放热反应,与反应事实不吻合,A错误;B.化学反应A+B→C(吸收能量)的反应,说明反应物A、B的总能量比生成物C的总能量低,图示是反应物A、B的总能量比生成物C的总能量高,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与反应事实不吻合。反
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反应①A+B→X(吸收能量),而图示A、B的总能量比中间产物X的能量高,反应是放热反应,也与反应事实不吻合,B错误;C.化学反应A+B→C(吸收能量)分两步进行:①A+B→X(吸收能量),而图示显示的反应物A、B的总
能量比中间产物X的总能量高,反应是放热反应,与题意不符合,C错误;D.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吸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低。图像显示反应事实吻合,D正确;答案选D。7.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装置①是洗气装置,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B.实验
室用装置②制取氨气C.装置③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D.装置④可验证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答案】D【解析】【详解】A.装置①可以收集氯气。若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导气管应该“长进短出”,故A错误;B.若用装置②制取氨气,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B错误
;C.氢氧化亚铁易被氧气氧化,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需要隔绝空气,故C错误;D.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故D正确;选D8.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原电池工作原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
片上的反应为2Cu2eCu+−+=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发生还原反应D.a和b用导线连接时,溶液中2Cu+向铜电极移动【答案】C【解析】【详解】A.a和b不连接时,铁片和硫酸铜溶液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铁能将金属铜从其盐中置换出来,所以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故A正确;B.a和b用导线连接时,形
成了原电池,铜作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Cu2eCu+−+=,故B正确;C.a和b不连接时,铁片和硫酸铜溶液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铁能将金属铜从其盐中置换出来,a和b用导线连接时,形成了原电池,加快了铁将金属铜从其盐中置换出来的速度,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铁片均发生
氧化反应,故C错误;D.a和b用导线连接时,形成了原电池,Fe为负极,Cu为正极,铜离子移向铜电极,故D正确;答案选C。9.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N2、O2、SO2、NO、NO2,现将此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下列对于该混合气体成分
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肯定有NOB.肯定只有SO2C.可能有N2和O2D.肯定没有的气体只有NO2【答案】A【解析】。【分析】混合气体为无色说明混合气体中没有Cl2和NO2气体,混合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混合气体中含SO2,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
含有气体NO,则混合气体中不含O2,据此解答。【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肯定有NO,故A正确;B.由分析可知,气体有SO2和NO,故B错误;C.气体中有NO,不可能有O2,故C错误;D.由分析可知,肯定没有的气体是Cl2、NO2、O2,故D错误;答案选A。10.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
正确的是A.图1所示装置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图2可表示()22BaOH8HO晶体与4NHCl晶体反应的能量变化C.图3所示的锌锰干电池中2MnO发生还原反应D.图4所示装置可验证金属活动性:M<N【答案】C【解析】【详解】A.装置未形成闭
合电路,所示装置不能构成原电池,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B.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为放热反应,而()22BaOH8HO晶体与4NHCl晶体反应为吸热反应,B错误;C.锌锰干电池中锌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2Mn
O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D.装置为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产物为H2,则金属N为正极,金属M为负极,负极金属活动性强,活动性M>N,D错误;答案选C。1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
是A.22OHO223NNOHNO⎯⎯⎯→⎯⎯⎯→放电B.()2HONaOH22323SiOHSiONaSiOaq⎯⎯⎯→⎯⎯⎯→C.22HO23/NNHNO⎯⎯⎯⎯⎯⎯→⎯⎯⎯⎯→高温、高压、催化剂催化剂加热D.()2HOHCl233FeFeOFeClaq⎯⎯⎯→⎯⎯→高
温【答案】C【解析】【详解】A.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故A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生成硅酸,故B不符合题意;C.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氨气和氧气
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故C符合题意;D.铁和水蒸气再高温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亚铁和水,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12.对于以下反应:A(s)+3B(g)⇌2C(
g)+D(g),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体积可变的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就可确定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A的浓度不再改变B.容器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C.B、C、D的分子个数之比为3∶2∶1D.B的消耗速率和D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
∶1【答案】D【解析】【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物质的百分含量都不变,注意该反应中,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不能从压强的角
度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详解】A.A为固体,浓度视为常数,不管是否达到平衡,A浓度均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气体体积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容器体积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C.B、C、D
的分子个数之比取决于起始物质的配料比以及转化的程度,不能用以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D.B的消耗速率和D的消耗速率之比为3∶1,说明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故D符合题意。答案选D。13.利用“价-类”二维图研究物质的性质是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图是硫、氮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与g的水溶液不会发生反应B.k受热易分解,能生成2OC.d与氯水混合漂白能力一定增强D.d和k都是酸,二者不会发生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左侧是N元素的“价-类”二维图,g为氨气,h
为N2,i为NO,j为NO2或N2O4,k为HNO3,l为硝酸盐;右侧为S元素的“价-类”二维图,a为H2S,b为S,c为SO3,d为H2SO3,e为H2SO4,f为硫酸盐;【详解】A.H2S溶液与氨水会发生反应生成(NH4)2S或(NH4)HS,故A错误;B.浓硝酸受热分解生成氧气、二氧
化氮和水,故B正确;C.二氧化硫与氯水均具有漂白性,但二者混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盐酸和硫酸均无漂白性,所以二氧化硫与氯水混合使用漂白效果减弱,甚至消失,故C错误;D.硝酸为强氧化性酸,亚硫酸具有还原性,两种酸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B。14.将等物质的量的A、B
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gBgxCg2Dg++,经2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以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11vC0.25mol?
L?mi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速率为v(B)=0.125mol·L-1·min-1B.该化学方程式中,x=2C.2min时,A的物质的量为1.5molD.2min时,A的转化率为60%【答案】D【解析】【分析】经2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
L,v(D)=0.5mol/L2min=0.25mol•L-1•min-1,C表示的平均速率v(C)=0.25mol•L-1•min-1,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2,设A、B的起始物质的量均为n,生成D为2L×0.5mol/L=1mol,结合
三段式分析解答。【详解】经2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v(D)=0.5mol/L2min=0.25mol•L-1•min-1,C表示的平均速率v(C)=0.25mol•L-1•min-1,由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
比可知,x=2,设A、B的起始物质的量均为nmol,生成D为2L×0.5mol/L=1mol,则()()()()()()()3Ag+Bg2Cg+2Dgmolmol1.50.512minmol-1.nn0011nn5-510.开始转化c(A)∶c(B)=3∶5,则1.50.5−−
nn=35,解得n=3。A.v(B)=0.5mol2L2min=0.125mol•L-1•min-1,故A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x=2,故B正确;C.2min时,A的物质的量为3mol-1.5mol=1.5mol,故C正确;D.2min时,A的转化率为l1.5mo3mol
×100%=50%,故的D错误;故选D。15.乙醇燃料电池广泛应用于微型电源、能源汽车、家用电源、国防等领域,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5222CHOH3O2CO3H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5CHOH和2HO通入的一极为负极B.正极反应式为223O12H12e6HO+−++=C.负
极反应式为2522CHOH3HO12e2CO12H−++−=+D.H+从正极经传导质子的固体膜移向负极【答案】D【解析】【分析】乙醇燃料电池25CHOH和2HO通入的一极为负极,负极电极反应式:2522CHO
H3HO12e2CO12H−++−=+,空气通入的一极为正极,正极电极反应式:223O12H12e6HO+−++=,据分析答题。【详解】A.燃料电池燃料通入的一极为负极,因此25CHOH和2HO通入的一极为负极,A正确;B.空气通入的一极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23O1
2H12e6HO+−++=,B正确;C.负极乙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2522CHOH3HO12e2CO12H−++−=+,C正确;D.在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因此H+从负极经传导质子的固体膜移向正极,D错误;故
选D。16.38.4gCu与一定量浓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恰好溶解在NaOH溶液中得到3NaNO和2NaNO的混合溶液,反应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A.硝酸在反应中既体现氧化
性又体现酸性B.氮的氧化物和NaOH溶液反应时,NO作还原剂C.混合气体中24NO的物质的量是0.2molD.若浓硝酸体积为200mL,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1mol/L【答案】C【解析】【分析】铜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氮的化合物,38.4gCu为0.6mol,所以生成硝酸铜0.6mol,则硝酸铜
含有硝酸根离子1.2mol,生成氮的化合物为0.9mol,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NO3和NaNO2,根据原子守恒可知:()()()nn=n=0.lNa=NoNaOH5L2mlL=1mo,所以硝酸的
总量为1.2mol+1mol=2.2mol,若浓硝酸体积为200mL,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2.2mol=11mol/L0.2L;【详解】A.铜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氮的化合物,硝酸部分被还原,作氧化剂,有部分生成盐
,表现出酸性,故A正确;B.氮的氧化物和NaOH溶液反应时,NO转化为高价态氮,故作还原剂,故B正确;C.由题意可知0.9mol氮的化合物转化为钠盐的量为1mol,则混合气体中四氧化二氮的物质的量是1mol-0.9mol=0.1mol,C错误;D.由
分析可知,若浓硝酸体积为200mL,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1mol/L,D正确;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空2分,共52分。)17.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制备某气体并验证其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装置A中分
液漏斗盛装浓硫酸,圆底烧瓶盛装铜片。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mol·L-1的浓硫酸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
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A.铁粉B.BaCl2溶液C.银粉D.NaHCO3溶液(2)若装置A中分液漏斗盛装浓硫酸,圆底烧瓶盛装木炭。①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设计实验证明装置C中含有CO2时,所需的试剂有___________(填标号)。a.NaOH溶液b.澄清石灰水c.品红溶液d.稀盐酸e.酸性KMnO
4溶液(3)若装置A中分液漏斗盛装浓盐酸,圆底烧瓶盛装MnO2粉末。①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止水夹K并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溶液是___________。②D中品红溶液的现象为___________,加热试管时
溶液的现象为___________。【答案】(1)①.Cu+2H2SO4(浓)ΔCuSO4+SO2↑+2H2O②.AD(2)①C+2H2SO4(浓)ΔCO2↑+2SO2↑+2H2O②.bce(3)①.饱和食盐水(合
理均可)②.品红溶液褪色③.溶液颜色不变【解析】【小问1详解】①Cu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为:Cu+2H2SO4(浓)ΔCuSO4+SO2↑+2H2O;②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的浓度逐渐减少,当变为
稀硫酸时,反应停止,可向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加入铁粉或NaHCO3溶液,若产生气泡可证明有余酸;【小问2详解】①木炭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为:C+2H2SO4(浓)ΔCO2↑+2SO2↑+2H2O;②用澄清石灰水证明
CO2之前,必须除尽SO2,因为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方案为:混合气体→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或混合气体→足量酸性KMnO4溶液→澄清石灰水。SO2、CO2都与NaOH溶液反应,SO2、CO2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不能选
用二者除SO2;【小问3详解】①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l2,多余的Cl2可贮存于装置B中,排出的液体进入长颈漏斗,为减少Cl2的溶解,B内应为饱和食盐水;②实验的尾气中含有Cl2,氯气有强氧化性,能漂
白品红溶液,故品红溶液褪色;氯气漂白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加热后不发生变化,故溶液颜色不变。18.农业生产离不开氮肥,几乎所有的氮肥都以氨为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装置制备氨气,图2装置探究其相关性
质。.Ⅰ.实验室制取氨气。(1)图1装置中生成3N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检验圆底烧瓶中已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Ⅱ.探究氨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验证氨气的性质及部分反应产物。(2)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___________;有同学认为需要在无水硫
酸铜的后面再接一个装有2CaCl固体的球形干燥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3)该实验缺少尾气吸收装置。下图中能用来吸收尾气的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4)实验中观察到a中CuO粉末变红,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并收集到一种单质
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答案】(1)①.()42322ΔCaOH2NHClCaCl2NH2HO+++②.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瓶口,若试纸变蓝色,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合理均可)(2)①.检验是否生成水②.吸收空气中水蒸气,防止干扰实验(3)BC(4)3
22Δ2NH3CuO3CuN3HO+++【解析】【分析】图1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可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氨气;图2氨气是与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单质铜、N2和水,无水硫酸铜用于检验水蒸气;【小问1详解
】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可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322ΔCaOH2NHClCaCl2NH2HO+++;检验圆底烧瓶中已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烧瓶口,若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则证明NH3已经收集满;【小问2详解】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验是否生成
水;在无水硫酸铜的后面再接一个装有2CaCl固体的球形干燥管,这样做的目的是吸收空气中水蒸气,防止干扰实验;【小问3详解】氨气极易溶于水,会造成倒吸,A装置没有防倒吸作用,B装置采用隔离法,可以防倒吸,C装置的球形干燥管可以防倒吸,防倒吸装置是
BC;【小问4详解】实验中观察到a中CuO粉末变红即生成Cu,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生成水,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是氮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22Δ2NH3CuO3CuN3HO+++。19.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
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图为2N(g)和2O(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①该反应为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②该反应中,每生成1molNO(g),放出(或吸收)热量_______kJ。(2)某实验小组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请判断b中温度______
_(填“升高”或“降低”)。反应过程_______(填“a”或“b”)的能量变化可用图乙表示。(3)潜艇中使用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①电极a是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②电
解质溶液中OH-离子向_______移动(填“电极a”或“电极b”)。③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答案】(1)①.吸热②.90(2)①.降低②.a(3)①.负极②.电极a③.O2+4e-+2H2O=4OH-【解析】小问1详解】①吸收的总能量为(946
+498)kJ=1444kJ,放出总能量为2×632kJ=1264kJ,吸收的总能量大于放出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②根据上述分析,生成2molNO时,吸收的热量为(1444-1264)kJ
=180kJ,即生成1molNO,吸收的热量为90kJ;故答案为90;【小问2详解】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图乙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图a为放热反应,图b为吸热反应,
因此a的能量变化可用图乙表示;故答案为降低;a;【小问3详解】①电极a中NH3→N2,N的化合价升高,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电极a为负极,电极b为正极;故答案为负极;②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OH-离子向负极移动,即向电极a移动,
故答案为电极a;③电极b为正极,其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答案为O2+2H2O+4e-=4OH-。20.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MN、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反应达到最大限
度的时间是___________min,该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M)=___________,N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3)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填序号)A.该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都
为零B.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C.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D.该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N的同时,消耗1molM(4)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是_________(填序号)A.升高温度B.容器容积不
变,充入惰性气体ArC.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D.使用催化剂【答案】(1)2N⇌M(2)①.6min②.0.25mol/(L·min)③.75%(3)CD(4)AD【解析】【小问1详解】反应进行到6min时,N减少8mol-2mol=6mol
,M增加5mol-2mol=3mol,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M;【小问2详解】根据题图可知反应进行到6min时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因此反应达到最大限度的时间是6min,该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
率28mol-2molvN)==0.5mol/(Lmin)2L6min(;【小问3详解】A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能为零,错误;B密度是混合气体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因此在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错误;C正反应体积减小,则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D该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消耗2molN表示正反有速率,消耗1molM,表示逆反应速率,一正一
逆,速率之比为化学计量是数之比,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小问4详解】A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B容器容积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C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Ar容器容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D使用正催
化剂,反应速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