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备课 同步课件《红烛》.pptx,共(53)页,18.57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54353e91d795b409cbe8dd07735ed7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2课红烛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激趣导入素养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
,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3.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课堂环节01知人论世民主斗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
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
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
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3.了解“新月诗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
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后期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
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4.了解“三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
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
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02初读感悟1.读准字音吐出(tǔ)烧沸(fèi)捣破(dǎo)脂膏(zhīgāo)慰藉(jiè)耕耘(gēngyún)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
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诵读指导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
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诵读时,需要注意其
中的格律美、情感美。•朗读任务◼任务1:聆听配乐诗朗诵,标划节拍和重音,并练习朗读。◼任务2:朗读展示,并描述所体会的情感。示范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场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这正
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红烛啊!字韵饱满,充满激情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烧破世人的梦,排比句式,接续紧凑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
坚定而有力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聆听配乐朗读03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
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节数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七节第八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思考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
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
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任务活动二抓住意象,品画面美任务说明:“画面美”可以理解为由生动典型的意象
,引发读者的创造性想象,进而营造出意境特点鲜明、景物彼此和谐、情感意蕴充沛的完整的画面,并从之得到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意象带来的整体意境美。“味魔洁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文学作品的“画面美”。把握住意象,体会“画面美”,能够让读者在联想中走
近作品深处。思考1: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
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明确色、光、泪、灰“色”是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灰”象征着
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任务活动三锤炼语言,曲径探幽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要求:具体品读语句的内涵、特色及作用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
颜色?明确“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远比“掏”字爽快率直。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
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明确“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
,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④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明确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⑤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明确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
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任务活动四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任务说明: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往往将情感注入字里行间。或直抒胸臆,用文字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情感;或即事抒怀,在叙述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或咏史抒怀,在古今对比中,寄寓深沉
的情感;或托物言志,以物作喻,阐明高洁的志向;亦或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情感寄寓于环境之中,物我合一,天人化境。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
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
神。思考2:试分析本诗的情感结构明确《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可以简单地以图示来表达: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
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总结任务活动五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二、三节,先说红烛“一误再
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明确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
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思考2:《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领起,发
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请分析其手法及作用。使用反复、呼告和拟人的修辞手法①使整首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第一节中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这是扬;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第七节诗人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这是
扬;第八节诗人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这是抑;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柬全诗,表达出诗人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是扬。②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抒情线索清晰。诗歌以“红烛啊”开头,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以与红烛对话的形式抒发
诗情,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成为全诗的抒情线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了诗人求索人生真谛的过程和结果。【小试牛刀】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的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
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
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坚韧的灵魂。【示例1】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你用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我们,你用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着我们。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坚韧而不屈的灵魂。【示例2】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凌霜傲雪的梅花,
你冷吗?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你怒放的身影,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任务活动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
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阅读《红烛》和下面的文字。冬(之一)穆旦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
黄,/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冬晚
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
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1976年12月思考: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
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C.《冬(之一)》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D.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
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答案】BB项,“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分析错误,“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04思考延伸烛光灯影中的诗韵◼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
的梦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烛光灯影中的诗韵◼泣血的烛泪是
无限思念的延长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烛光灯影中的诗韵◼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
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烛光灯影中的诗韵◼恍惚的烛影是心事难圆的象征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解读:暗淡的烛影寄托着诗人孤寂凄冷之情,寄托着诗人寥落不遇的身世之感。他所感受的痛苦是人生根本性的痛苦。所以,以烛影象征心事难圆的无奈,是
很恰当的。对点练习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刘郎①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注:①刘郎: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
,行迹渺然。对点练习思考1: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明确①全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②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③借用刘郎的典故,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
恨。④借景抒情。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侧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对点练习思考2:分析尾联用典
的效果。明确借用刘晨的故事来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1分),这种艺术手法让诗歌变得委婉含蓄、典雅精练。(2分)让古代事典和作者目前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可读性,意蕴更丰厚。(1分)作业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