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3)页,1.85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374d591141694fdb8232c10e37cf0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雅中学2023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历史一、选择题1.如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祖先的大祭,代指天神。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
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帝”字本指神灵,指代宗教神权;商代晚期“帝”字开始用作商王的称号,同时指代世俗王权,神权和王权集于商王一人之身,说明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商王对宗教信仰或宗教活动的干预,
排除A项;商王称“帝”说明其利用神权加强王权,不能说明政权和神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王用神权加强王权,无法说明迷信思想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2.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
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了()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墓葬是多阶层、小间隔,城址从国都以下逐级递减,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稳固而强大。秦国墓葬两极分化,缺乏中小城市,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相对萎缩。说明东方六国
与秦国在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商鞅变法,排除A项;战国时期西周的社会制度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并未严格遵行西周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排除D的项。故
选B项。3.5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汉地传统钦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北魏这些措施意在()A.整合民间
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C.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D.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魏入主中原后根据
汉地传统施政,有利于获得汉人的认可与合作,从而强化政治认同以维护鲜卑统治,C项正确;据材料“依照魏晋惯例广泛吸纳汉人士族步入官场,放宽世资核算的标准,并充分满足其提升门第的利益诉求”,目的是整合民间力量以扩大统治基础,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是根本目的,
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加快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是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4.《文苑英华》专列唐朝中后期“中书制诰(诰:上告下:古代的一种告诫性的文章)”与“翰林制诏(诰)”两大品类,其中“中书
制诰”占四十卷,而“翰林制诏(诰)”却占到了五十三卷。由此可见,唐朝中后期()A.扩大了宰相选拔的范围B.科举制提高了文官地位C.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翰林侵夺了三省的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中后期……其中‘中书制诰’占四十卷,而‘翰林制诏(诰)’却占
到了五十三卷。”及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在传统三省六部制的决策运行体系之外,“翰林”(古代官名)参与机要,承旨办事的比重更大,体现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这对法定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产生了一定冲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宰相选拔范围的变化,与题干信息不符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文官地位的影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翰林制诏多于中书制诰,侵夺了中书省的权力,而不是三省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5.书院祭贤始于北宋的岳麓书院,祭祀对象主要
包括儒家的先圣先师、先贤先儒、乡贤先祖。祭祀的祠宇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书院之外的人员也可以参加书院祭祀活动。据此可知,宋代书院()A.具有社会教化功能B.推动了科举教育发展的C.受佛道思想的影响D.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祭祀的祠宇具有开放性与公共性,书院之外的人员也可以参加书院祭祀活动”可知,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是对外开
放的,社会上的人员也可以参加,所以祭祀活动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也会随着这些人渗透到社会之中,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A项正确;书院的祭祀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B项;书院的祭祀主要与儒家思想有关,不涉及佛道思想,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6.明代在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
刑按察司,同时设立督抚,形成了三重监察网络。此外,皇帝还时常派监察御史巡视州县,察举“天下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明代的这些举措旨在()A.增大地方的司法权力B.实现吏治的有效整饬C.惩治民众的不法行为D.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明朝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监察,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实现吏治的
有效整饬,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没有体现司法权力信息,排除A项;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的目的是对官吏的管理,而不是惩治民众,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地方吏治的管理,而非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占比变化情况表,对表中现象解读
正确的是A.清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德行成为清代选官的主要标准C.甲午战败加剧了卖官鬻爵现象D.战争导致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占比变化情况表,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764年-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比例中,捐纳入仕人数整体上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争不断,清政府财政出现问题,清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财政收入,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科举入仕人数虽
然整体在下降,但是仍然占比47.9%,说明科举制仍然是清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清代选官的主要标准是科举考试和财富,排除B项;1895年捐纳入仕比例有所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8.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A.改革加速了革命进程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D
.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预备立宪”成为骗局激化了矛盾,这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B项;政府实行“新政”
“预备立宪”是在经济困难、政治危机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是被迫的,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9.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
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为反对袁世凯独裁
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可以看出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是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政党也可以是反对专制的工具,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北洋派内部纷争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10.1943年《新华日报》报道,严豫区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团结了各抗日党派和阶层:国民党人达慎斋损词赞颂“一制”政权是“各阶层团结之旗帜”。同年6月,正面
战场以得了石牌要密保卫战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国()的A.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B.“三三制”团结了国共两大政党C.民主政治得到了盟国支持D.国民党和共产党努力坚持抗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
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已坚持了近六年,并取得了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胜利,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采用“三三制”,团结了各阶层共同抗日,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正面战场取得了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胜利”说明国民党仍然在坚持抗战,排除A项;石牌要塞保卫战的胜利和“三三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得到盟国支持,此时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折之后的反攻阶段,西方盟国对中国
战区有观察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为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的场景(补拍),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B.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C.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D.改革
亟需解放民众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向阳政府“换牌”时,县委却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这说明民众思想还未完全解放,故D正确;这不是经济体制改革,故A错误;此
时拨乱反正工作还未完成,故B错误;这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轻视舆论宣传,故C错误。12.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
。”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C.英国的君主立宪制D.法国的三级会议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欧洲)。据材料“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
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权力过大,王权式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合作,进一步强化王权,D项正确;雅典城邦民主制下,
并没有国王,排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是一种共和政体,并没有国王,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C项。故选D项。13.11世纪,西欧大陆尤其是意大利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产关
系日益复杂,这迫切需要一种能调整各种商业关系并符合契约精神的法律。同时,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包含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内容,可以成为加强君主权力、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据此可知,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A.得到了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B.罗马
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C.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D.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1世纪的西欧和意大利兴起的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恰恰迎合了市民阶级的这一需要,因此罗马法复
兴的原因是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D项正确;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市民阶层的需求,并不是由于各国君主的支持,排除A项;罗马法与时俱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1世纪的西欧还没有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14.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的历史进程B.教会权力演变进程C.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过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到13世纪,教会权力上升,王权下降;13世纪到17世纪王权上升,教权下
降;到17世纪晚期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王权下降,议会权力上升。因此图示反映的是西欧王权演变的历史进程,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教权在8世纪到13世纪上升,13世纪到17世纪下降,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8至13世纪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C项;
17、18世纪市民权力上升,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令内容。从这一历程可看出英国()183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人民代表修正案》取消和削减"衰败市镇"代表名额,在空出来的143名代表议席中,65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58名分配给其
他不足议席的各郡1867年改革法案在城市,凡缴纳贫民救济金的房主和每年缴10镑以上房租,定居不少于一年的房客才有选举权。在农村,每年在私有土地上的收入达5镑或缴纳12镑租金的佃户才有选举权1885年改革法案选区重新划分,每5万人可选派议员一名A.君主
立宪政体缓慢形成B.议会至上原则逐渐确立C.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D.公民的普选权逐渐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
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对议席的重新分配、对选举权的限制以及选区的重新划分,反映了代议制民主的不断完善,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排除A项;对君主权力的限制,体现议会至上原则逐渐确立,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对选举权的限制,不能体
现公民的普选权逐渐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美国国会1923年通过《职位分类法》,将文官职位性质分为专门技术类、次专门技术类、文书行政和财务类、保管类、文书机械类五大类,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这一法案的制定说明()A.文官制度在美国正式建立B.文官脱离
党争保持中立C.技术革命助推了国家治理D.美国文官制度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
。材料突出的是技术类的官职,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科技的重要性凸显,C项正确;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文官职位的划分,无法体现其政治中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文官制度达到了完善状态,且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
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开创了全国高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以后各朝代继承。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这一过
程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是为中国法律制度传统的确立。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
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了根本改革法律制度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实际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很大程度上只是“书面法”而已。——均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1)根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效果。【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法律儒家化;稳定性强。原因:维护君主统治;儒
学影响加深;唐律礼法结合典范。是(2)特色:救亡图存;学习欧美:相对滞后于社会变动效果:推动中国法律近代转型;推进政治民主化;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有限。【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一“
秦朝开创了全国高度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为以后各朝代继承。”可得出继承发展;由材料一“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可得出法律儒家化;由材料一“宋元明清时期中
国的法律制度在总体上不再有重大的发展,唐律先是被宋朝沿用,又被明朝当作立法的蓝本。明律本身被清朝沿用。”可得出稳定性强。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一“两汉时期,经过改造的儒家礼教逐渐成为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因素。魏晋时期,立法频繁,礼教
被确认为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可得出儒学影响加深;由材料一“这一过程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是为中国法律制度传统的确立”及所学可得出唐律是礼法结合典范;结合所学可得出维护君主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
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特色,由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再次发生巨变,而法律的变化却相当滞后。”可得出相对滞后于社会变动;由材料二“但是这种尝试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可得出救亡图存;由材料二“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
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可得出学习欧美。第二问效果,由材料二“中华民国时期迅速制定并颁布了一批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法典,其实际施行的情况相当有限”可得出推动中国法律近
代转型;影响有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法律有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保护民族工业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
,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
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
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材料二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
,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
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
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英两国
选官制度的演变作出合理解释。【答案】中国:清政府时期,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科举制的弊端、西学的传播,在各方人士的推动下,政府改革(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辛亥革命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西方三
权分思想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英国:由于旧文官制度容易造成贪污、运转低效的弊端,以及对外战争惨败的刺激,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对高素质行政官员的需要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推动了官职改革,最终相对独立于各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选官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改革调整;选官制度的改革应该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详解】中国:根
据材料“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清政府时期,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科举制的弊端、西学的传播,在各方人士的推动下,政府改革(新政),科举制
度被废除,设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
行政两分”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和西方三权分思想的影响,随着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等改革。英国:依据题干所给材
料中“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可归纳为原有文官制度的弊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可归纳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依据题
干所给材料中“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可归纳为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可归纳为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
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分析归纳。19.中国古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图1图2图3图4(1)指出以上四幅图所对应的朝代,并说明判断依据。(2)依据历史时序,从以上历代疆域的变迁中,你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案】(1)图1是
唐朝理由:都城在长安;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唐朝时吐蕃统一了青藏高原地区。图2是西汉理由:西汉都城在长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图3是清朝依据:都城为京师(北京);设立乌里雅苏台、伊犁等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管辖边疆地区;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图4是元朝依据:都城是大都;地方行政
区划名称为行省;设有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2)中国历史是在多民族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从秦汉至元清,中国古代疆域不断扩展;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本题
要求根据图示内容判断朝代,可依据王朝的都城和疆域等因素进行判断。图1中都城在长安,设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而且吐蕃实现了统一,由此可知是唐朝;图2中都城在长安,有西域都护府等机构,由此可知是汉朝;图3中都城为北京,设立的管理的边疆地区的机构有乌里雅苏台、伊犁将军等,由此可知是清朝
;图4中都城是北京,设立行省、宣政院等,由此可知是元朝。(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多民族交流交融的过程,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而且从秦到元清,中国古代疆域不断扩展,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
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