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共(8)页,46.27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8e615cb55669a35f02985b1173f8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语文三月份月考答案1.C2.D3.C4.①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②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①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
感和归属感。②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④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轻视人道”于文无据。原文
“儒家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道相贯通,礼就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故在礼的设计上,处处依仿自然,使之与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据”可知原文并无与人道的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D.“只要……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表述过于绝对;且“复兴”的说法也不合文意,材料二说“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说的是“适应”和“契合”。故选D。【3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A.表明古代某些礼仪不适合现代社会。B.表明现代礼仪颇受欢迎。C.表明中国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是“礼”。D.表明礼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国人礼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际”“……这一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其后经孔子与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扬和完善,礼乐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礼记
》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且成为历朝制礼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在理论层面提出礼……”
“为了唤醒人的文化自觉,儒家把礼作为文明与野蛮相区别的标志”“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历史论述礼乐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与内涵等,其中着重阐述礼乐文化的内涵。由材料二“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对于传
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去芜存菁,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扬弃”“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可知
,材料二立足于现实论述如何对待礼乐文化,其中着重论述怎样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在宏观层面,我们应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
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有计划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原文“现代社会,礼乐文化要想
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需要在微观层面,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知,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原文“在推广普及礼乐文化方面,学校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在持续开展,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
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可知,学校和媒体要积极推广普及礼乐文化。由原文“无论是传统礼乐文化,还是新推出的现代礼仪,要想在现代社会扎下根、传下去,都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中国礼中国乐》中的《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
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从古至今其实一直是贯通的”可知,努力使传统礼乐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6.C7.D8.①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②路遇支书,担心河里
发水;③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④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⑤沉下小船,堵住口子;⑥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9.心理:①第一次“笑”是为中秋舍弃小船并成功地堵塞住河岸口子而感到轻松、高兴;②第二次“笑”是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为他小小年纪就
有如此见识感到欣慰。作用:从侧面衬托了中秋机智果断、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美好形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把小船撑得‘像要飞起来’,以致震塌河岸的土块”说法错误。原文中只说“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
”,这更有可能是由于河水浸泡而塌下来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将清丽幽静的水乡风景与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有机结合”中“清丽幽静”说法错误,小说中的景物特点应是热烈、绚丽、生机勃勃的;“天人合一”也不妥当,大家众志成城,用小船
堵住缺口,体现了人定胜天。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小说的开头,从“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可知,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接着,从“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
水?鱼们等着接水头?”“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可知,中秋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从“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
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等内容可知,中秋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从“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可知,中秋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从“只见他把小船用
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可知,中秋沉下小船,堵住口子。最后,从“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
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可知,中秋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支书第一次“笑”,“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此处支书笑了,是因为经历刚才的险情,如果不是中秋大公无私
的舍弃小船,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庄稼可能就会受灾。所以此处的笑是支书因中秋舍弃小船并成功地堵塞住河岸口子而感到轻松、高兴。支书第二次“笑”,“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
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支书点点头,笑了笑”,此处支书的“笑”以及“点头”,表明支书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中秋年龄不大,却对事物看得如此通透,从中也可以看出中秋大公无私和爱惜财物的品格。支书是感到欣慰的“笑”。两次“笑”的描写,都
是为了塑造中秋这一人物形象,点明小说的主旨。因为中秋大公无私的行为,为了集体的庄稼不受水灾,他舍弃了自己钟爱的小船,但他又对财产非常爱惜,不愿让财产无端受到损失。所以,对支书两次“笑”的描写,侧面衬托了中秋机智果断、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
美好形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10.B11.C12.C13.(1)每当军队出动,就召来各部长官,交给他们兵器,让他们授予士兵,即使弓箭也在上面写上姓名。(2)后来哥舒翰率兵攻打石堡城,攻下它,士兵差不多死光,正像忠嗣所说的
那样。14.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战死后,他拜见皇帝,伏地哭泣,皇帝抚摸着他,说他就像霍去病的遗孤一样,要将他养大做将军,并赐予他“忠嗣”这个名字。(意思对即可)【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忠嗣上奏说:“吐蕃全国守卫石堡城,如果在坚固的城池下屯集军队,损失几万士兵,然后才可以图谋,我担心所得不能相抵所失,请求做好准备,窥伺敌人的瑕隙来攻取它。”“城下”为一个完整的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所得不雠所失”为“恐”的宾语,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尔”,人称代词,你/指示代词,这样。句意:以后你会是良将/问我为何能这样。B.“方”,副词,正/介词,当……时。句意:忠嗣认为他的实力正
当强盛/当时正好攻破荆州。C.“含义不同”错。“遗”,两者均解释为“丢失”。句意:遗失了弓箭/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D.“劝”,两者均解释为“鼓励、勉励”。句意:因此部下人人自我勉励/鼓励学习。故选
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修筑城池,充实边防,运用计谋,最终杀掉米施可汗”错。根据原文“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以其方强,特文降耳,乃营木刺、兰山,谍虚实。因上平戎十八策,纵反间于拔悉密
与葛逻禄、回纥三部,斩米施可汗。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自是虏不敢盗塞”可知,“修筑城池,充实边防”是在杀掉米施可汗之后。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付”,
交给;“兵”,兵器;“志”,做标志。(2)“引”,率领;“拔”,攻占;“略”,大致,差不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开元二年,吐蕃寇陇右,诏陇右防御使薛讷御之,以海宾为先锋。
进战长城堡,诸将媚其功,按兵顾望,海宾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始名训,授尚辇奉御。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更赐今名,养禁中”可知,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战死后,他拜见皇帝,伏地哭泣,皇帝抚摸着他,说他就像霍去病的遗孤一样,要将他养大做将军,并
赐予他“忠嗣”这个名字。参考译文:王忠嗣,华州郑县人。父亲王海宾,担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开元二年,吐蕃侵略陇右,皇上诏令陇右防御使薛讷抵挡,任命海宾做先锋。进兵长城堡,众将嫉妒他的功劳,按兵不动进行观望,海宾战死。忠嗣当时年龄九岁,当初取名为训,授予尚辇奉御。入朝拜见皇帝,趴在地上大
哭,皇帝抚摸着他说:“这是霍去病的遗孤啊,一定要养大他,让他做将军。”并赐给现在的名字,在皇宫中抚养。等到长大后,他勇武刚毅沉默少言,有用兵谋略,皇上和他谈论军事,他对答如流,皇帝器重他,说:“以后你会是良将。”萧嵩出兵河西,多次任用他为部下。萧嵩
将要入朝,忠嗣说:“跟着您多年,没有什么回朝报答天子。”于是请求几百精兵袭击敌人。正赶上吐蕃大头领赞普在武郁标川阅兵,部下想撤军,王忠嗣不听,提刀攻入敌阵,斩杀几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萧嵩上奏了他的功劳,皇帝非常高
兴。天宝元年,向北征讨奚怒皆,在桑干河一带作战,三次遭遇敌人三次取得胜利,在漠北炫耀武力,大举盛会而回。当时突厥刚刚发生内难,王忠嗣进军碛口筹划防备它。乌苏米施可汗请求投降,忠嗣认为他的实力正当强盛,只是假装投降,于是在木刺、兰山结营,刺探虚实。随后又进献《平戎十八策》,在拔悉密
与葛逻禄、回纥三部中施行反间计,斩杀米施可汗,修筑大同、静边两座城池,迁调清塞、横野的军队充实边防,从此敌军不敢侵犯边塞。忠嗣本来以勇敢自负,等到担任将军,却能谨慎稳重安守边疆,不生事端,曾经说:“太平时代担任将军,安抚人民罢了。我不想竭
尽国家的实力来求取功劳和名声。”所以训练兵马,一旦缺损,随时整治补充。军中士气旺盛,日夜思念作战,忠嗣施行欺诈反间的计策,窥探敌人的空子,时常派出奇兵袭击敌人,所向之处没有不胜利的,所以士兵也乐意为他所用。每当军队出动,就
召来各部长官,交给他们兵器,让他们授予士兵,即使弓箭也在上面写上姓名。军队回来,如果遗失了弓箭,都按名单评定罪责。因此部下人人自我勉励,兵器、铠甲充足。皇帝正要兴兵攻打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的计策,忠嗣上奏说:“吐蕃全国守卫石堡城,如果在坚固的城池下屯集军队,损失几万士兵,然后才可以
图谋,我担心所得不能相抵所失,请求做好准备,窥伺敌人的瑕隙来攻取它。”后来哥舒翰率兵攻打石堡城,攻下它,士兵差不多死光了,正像忠嗣所说的那样。所以当时称他为名将。15.C16.16.①不同:苏轼与陶渊明时代不同,经历也不同,陶渊明短暂出仕后便辞官归隐
,而苏轼一生都在宦海浮沉。②相似:两人都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千载”“百世”之后都为人所敬仰。【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然后借苏轼人品赞渊明”说法错误。应是然后借
渊明人品赞苏轼。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对于苏轼和陶渊明的不同点,通过平时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积累,苏轼是北宋人,而陶渊明是东晋南北朝时代的人。所以两人时代不同。二人在人生经历上也不同。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他在短暂出仕后便辞官归隐,此后一直醉心田园生活。而苏轼则是一生都在宦海浮沉,卷入北宋中期神宗朝的党争,是当时旧党的代表。二人的相似点,二人都是旷达的性格,都不以贫富得失萦
怀。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中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其行事任真率性而行,志趣脱俗,人品高尚。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经打击,但其不改放任旷达的性格。对贫富得失并不在意。如他的代表
作《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超越态度。所以,诗中所写“千载”“百世”表明两人都为人所敬仰。(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18.示例:①不可磨灭②欣欣向
荣③喜闻乐见19.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效果:将古籍比作“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石”“开展文化交流的宝库”,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揭示古籍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鲜明有力。20.示例: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
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充分地阐释、转化。【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依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影响深远,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热爱文化、崇尚知识
的精神底色”可知语境强调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巨大,因此可填写:不可磨灭。不可磨灭:形容永远不会消失,具有永久存在的价值。常指功业、功绩、印象等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第二处,依据“我国古籍事业发展迅猛,从保护到整理、从研究到出版
、从人才培养到大众普及”和后文“我国每年出版的古籍整理类图书有1800种左右”“古籍普查登记数据270余万部,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85万叶,培训古籍从业人员1万余人次,制定颁布古籍保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7项”可知语境
强调古籍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可填写:欣欣向荣。欣欣向荣:原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第三处,依据“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可知语境强调要采取人民群众喜欢听,乐意看的形式为人民群众提
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因此可填写: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形容适合人们兴趣,很受欢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古籍比作“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推动文化
创新的基石”“开展文化交流的宝库”,生动形象,从不同角度揭示古籍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创新、交流的重要意义。从形式上看,“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石”“开展文化交流的宝库”结构一致,运用排比修辞。从内容上看,三个短语从不同角度揭示古籍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增强了语
势,突出了古籍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的重要意义。【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成分残缺,语境强调“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代”具有“契合性”,因此,
应在“当今时代”前添加介词“和(同、与、跟)”;“转化、阐释”语序不当,“转化”意思是转变,“阐释”意思是阐明陈述并解释。因此,应改为“阐释、转化”。21.示例:①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②不同植物散发气味不同③周围的植物收到求救
信号后22.示例:邀请语言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或鸟兽以完成繁衍任务而使花或果实散发出某种气味。【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从后文“为什么植物会散发气味呢”可知,这是人们发出的疑问,故可以填入“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第二空,从后文
“吸引到的昆虫也会有所不同,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恶臭的”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和“吸引到的昆虫也会有所不同”相联系的,应是“散发气味的不同”,不同的植物才会散发的气味也的所不同,由此可知,可以填入“不同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第三空,从后文“即使自身未受侵犯,也发出驱赶气味,使昆虫被迫退却”
可知,这是在周围的植物收到求救信号后采取的行动,所以应该填入“周围的植物收到求救信号后”。【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从文中“植物的气味大致上可以分为邀请语言、警告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等”可知,邀请语言是植物散发的某种气味,因此就得到“
邀请语言”的属概念:植物散发的某种气味。可得句式为:邀请语言是……散发出的某种气味。又根据文中“虫媒花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以吸引蜜蜂等昆虫”“无独有偶,植物的瓜果成熟了,也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吸引鸟兽”“植物正是靠着自己的气味完成了繁衍任
务”可知,邀请语言的目的是吸引昆虫或鸟兽以完成繁衍任务。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邀请语言是植物为了吸引昆虫或鸟兽以完成繁衍任务而使花或果实散发出的某种气味。23.略【23题详解】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写好这篇文章,首先要理解所供材料的内涵,材料由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
通过具体的情景介绍了三种“免疫力”,即机体免疫力、价值免疫力和心理免疫力。第二个层面是总述性的结论,即不但要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要提高其他的免疫力。“其他的免疫力”除了包括前面提到的机体免疫力、价值免疫力和心理免疫力,还可以有另外的免疫力。很显
然,材料中的免疫力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指的“免疫力”,它更多的应该是虚指的“免疫力”,即是它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主要是指精神的或心理的免疫力。综合这两个层面,我们可以确立文章的写作方向,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具有身体的机体免疫力,更要具有心理
的、精神的免疫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多彩复杂的人生,写出此时此刻的“感悟与思考”。主要有以下一些立意角度:(1)提高免疫力,走好人生路。(2)免疫力,不可缺。(3)身体、价值、心理三种免疫力,一个都不能少。(4)生命与免疫
力同在。优秀范文:提高免疫力,走好人生路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在生活中,有和风细雨,春暖花开,同时也有狂风暴雨,荆棘丛生。跋涉于这条人生之路
上,我们会遭遇挫折,遭受苦难,甚至蒙受各种各样的折磨,这时候,就少不了“免疫力”来保驾护航。我们需要免疫力,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有属于人性的弱点。畏惧、怯懦、犹豫、欲望、邪念……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我们,如果稍有松懈,减弱了免疫力,
我们就会遭受一记重击,轻则疲惫不堪,重则遍体鳞伤。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有不可抗拒的免疫力,以及由此产生的顽强不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就是因为他具有强大的免疫力。为什么有的人会不堪一击,就是因为他具有缺
少免疫力或者免疫力薄弱。文天祥出使元营,曾被高官厚禄收买,但他不为所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一心想着的还是自己的祖国。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威逼利诱,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可以说,这两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免疫力。免疫力是我们的铠甲,
是我们一路前行的保护神,它可以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抵挡一路的风雨。我们的一生十分短暂,而心中的理想往往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孔子曰:“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我想孔子除了想表达生命短暂之外,更重要的是强调“任重而道远”吧。而要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担负沉重的责任,免疫
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没有机体的免疫力,你就随时有染病的危险;没有心理的免疫力,你就随时有崩溃的危险;没有价值的免疫力,你就会浑浑噩噩、一事无成。那些我们所敬仰的楷模,都是对“病毒”有着强大的免疫力。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国为民,可谓功
绩赫然,而他坦然面对外界的风言风语,也不羡慕那些可以让人光鲜亮丽的功名利禄。人类发展史上,被我们铭记的多是这样的人。谁能说,这些人没有受过各种各样的冲击?只不过,他们强大的免疫力战胜了这些冲击,他们坚守
了自我的本色,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大厦坍塌。免疫力并非生来具有,而是在我们不断的学习和修炼中形成并逐渐强大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那些颠扑不破的真理,还有那些用一生去探寻人生价值的楷模,这些都是我们群体免疫力的源泉。免疫力,不可缺。增强国家和
民族的免疫力,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