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PDF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322.399 KB
  • 2024-09-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pdf,共(18)页,322.39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62305c1197391bf064e2f9990755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屯溪一中高二年级线上教学效果检测历史(文)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反映了宗法制A.维护了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B.

消除了贵族内部的矛盾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D.保证了贵族血统的纯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天子”、“诸侯”、“大夫”、“嫡子”等关键词可知,题干反映了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题干“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

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故C正确;宗法制主要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非调解家庭关系,A错误;“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B错误;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也还是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D排除。故选C。【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

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

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些出土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推动改革措施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

据题干“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颁发秦朝统一铸造“大量的秦权、秦量”等,从而保证了各项政策的落实,故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改革政策的落实,没有体现中央对各地

的管辖、防范贵族反抗,AB排除;题干强调的是经济政策而不是文化方面,D排除。故选C。3.唐穆宗时,李逢吉为宰相,“势倾朝野”,身处内廷、作为“顾问”的翰林学士李绅,“常-2-排抑之”。对李逢吉拟出的官员任用名单,李绅也“多所

臧否”。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内廷对相权形成了制约B.从制度上限制了相权C.翰林院分散了宰相权力D.宰相逐渐丧失决策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皇帝利用亲信近臣,作为秘书咨询官员,以此限制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限制相权

的制度,排除B;翰林院学士身处内廷,备皇帝顾问,并不具有宰相权力,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决策权,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身处内廷、作为‘顾问’的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分析解答。4.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

、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推动词曲文学发展C.提升用人取士信度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平民百姓与权贵子弟可以平等竞争,严禁考官营私和考试作弊,将选拔关键放在个人知识才能上,考试的过程、内容和评判更加标准化,这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信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未体现其对词曲文学发展的影响;D选项错误,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

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3-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答案】C【解析】【详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

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有利于强化二者的相互牵制监督,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明确地方行政区划、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无关,排除AD;材料主要强调“督抚同城”相互牵制的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督须与抚循

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6.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A.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B.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D.大力发展教育,维

护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关键是题干中的“新”字,因此A项的“保护传统经济”、B项的“加强集权统治”、D项的“维护传统文化”都不是新的内容,都不对

。只有C项符合。“近代文明”是指民主、工业与启蒙思想等,这对中国来说,是新的。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鸦片战争·影响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

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4-【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项

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8.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

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这学者旨在A.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B.强调

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D.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答案】C【解析】【详解】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总体是清政府战前判断失误、战争中指挥失误,即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故答案为C。该学者主要是总结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没有体现要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和主张进行

改革,排除AB项;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并不意味这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落后于日本,排除D项。故选C。9.学者们认为,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极大觉醒,表现在A.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C.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D.各阶层

民众的广泛动员和参与【答案】D【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动员和参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D正确;ABC面表述都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10.如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根据地的示意图。图中所示根据地开辟出现

的背景是-5-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C.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答案】C【解析】【详解】从地图上看,“陕甘宁”“延安”并结合所学可知,陕甘宁根据地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在抗日战争后及解放战争前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都是在延安,直到粉碎国

民党重点进攻阶段才进行转移,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期间中共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故A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时期中共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故B错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的中央机关已经从延安转移,故D错误。故选C。【点睛】图片材料型

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1.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报,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

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的主要活动是A.促成国共合作抗日B.出席政治协商会议C.争取抗战最后胜利D.商讨和平建国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曰”可知,该事件反映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是重庆

谈判的主要成果,双方在协议中同意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共同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与其他政党合作-6-组建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所以谈论的主要问题的和平建国问题,故D正确;1937年9月国共两党已再次实现合作,A错误;政治协

商会议是1946年初,B错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战的胜利,C错误。故选D。12.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

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主体、三

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

此D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错误;据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错误。13.据统计,自1993至199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公司法》《保险法》等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

48部,共核查修正了28部有关司法体系的法律。政府开展大小法律知识讲座达数万次。这些举措说明A.国家治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B.依法治国方略逐步取得成效C.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建立D.法律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1993年是中国国家治理方式的转折点,其主要在于“法治

”的实行,故选A;材料不能看出依法治国方略的成效,排除B;21世纪初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初步建立,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法律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排除D。14.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

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是历史趋势,是正道。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下面有关台湾问题的表-7-述正确的是:A.“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台湾同胞普遍认同B.和平统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C.台湾

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的方针D.“九二共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故D正确;台湾仍然存在台独分子,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排除B;“九二共识”是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非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的方针,C错误。15.如图是1950年创作的版画《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该

作品A.继承了中国画注重写意的基本风格B.反映了农民珍惜社会主义建设成果C.折射了美苏对抗的国际政治局势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从《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这一标题及19

50年的时间来看,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折射了美苏对抗的国际政治局势,故C项正确;该画是写实的,排除A项;此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还未显现,排除B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排除D项。16.195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

至1970年,两国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8-会谈,双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成果,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A.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有所改变B.意识形态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C.中美两国存在保持

接触的沟通途径D.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95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1970年,两国陆续进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可以得出,中美两国保持着接触和沟通,故C正确;由材料“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

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可以得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阻碍的信息,故B不正确;中苏关系处于敌对,恶化状态,故D不正确。17.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最高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立法束缚,以公平、正义理念审理纠纷,成为罗马法

的一部分。外事裁判官的设立A.基本上放弃了传统公民法B.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形成C.平衡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标志着罗马法体系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从题干中“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

与异邦人之纠纷”可以看出,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有利于推动罗马万民法的形成,故B正确;“放弃了传统公民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A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平衡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C错误;罗马法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6世纪《查士丁

尼民法大全》的颁布,D错误。故选B。18.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

】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9-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9.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

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B.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C.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答案】B【解析】《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在立法、征税、召集部队等方面都具有对国王的约束权,只是尚未完善,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依然掌握了较大的行政权力,尚未完全成为虚位君主;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政府内部也没有做到协商一致。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存在许多缺陷,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中叶基本形成的,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并未被破坏,材料只是表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制度方面仍存在缺陷,故D项错误。2

0.“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

表明A.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B.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D.资产阶级即将要退出历史发展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文字说明马克思肯定了资产阶级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

“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表明资本主义自身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弊-10-病,即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故A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主旨的重心所在,排除;题干主旨不是强

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是否成熟、资产阶级是否要退出历史舞台,CD排除。故选A。21.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A.挑起巴黎公社的内

部矛盾B.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C.防止普鲁士军队支持公社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凡尔赛当局目的是强调公社战士孤军奋

战,没有外援且公社战士已经不纯洁,其用心是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D正确;据材料“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内部矛盾,且巴黎公社革命运动中并没有工农

联盟,不存在破坏一说,A、B错误;普通鲁士军队不可能支持巴黎公社,C项错误。2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A.世

界霸主地位开始出现动摇B.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分权制衡原则发生巨大变化D.国家政策受到冷战格局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关于福利国家的立法方案被否决,加强国防的方案获得支持可知,美国的政策受到与苏联争霸(冷战格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美国注重国防并不能说明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排除A;依据所学,20世纪60年代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提出的方案需受到国会的制约,说明分权制衡原则没有发生巨大变化,排除C。故选D。23.1958年7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

访问巴黎。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国-11-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出A.法国已成为世界大国B.两极格局下政

治力量的变化C.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守势D.马歇尔计划实施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58年”“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欧洲”“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致”可知,当时戴高乐总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试图摆脱美国的

控制,这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法国试图摆脱美国控制,而非强调法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1958年美国处于攻势,排除C;马歇尔计划这一时期已经结束,且题干与这一计划无关,排除D。24.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

决定不加入。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的入欧申请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2020年1月,英国正式

脱离欧盟。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A.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B.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C.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更为不利【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选择加入或者脱离欧洲,衡量的主要标准是国家利益,

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C正确;A不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历史潮流,排除;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是英国的国家利益,排除B;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有利,排除D。第II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朋党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大大阶层内部形成的对立的政治集团。北宋时期朋党之间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内斗不休。欧阳修作《朋党论》提出君子、-12-小人皆有党,君子有党喻于道,小人有党喻于利。君主应该亲道远利,重用

君子之党安定天下。明清时期朝延厉禁党争,但党争尤盛……明代东林党人除清议论政、反对权贵外,还强调工商业对国家的作用,这一立场使东林党运动突破了士大大阶层范围,得到市民工商阶层的支持。王夫之认为朋党之争“始于君子,两终不胜于小人,害乃及宗社、生民”。雍正皇

帝认为朋党“假同道之名,以济同利之实”,干扰皇帝决策,危害社会秩序必须坚决打击。——摘编自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材料二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稳定的政党创度又深刻影响了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英国是现代政党的发源地之一,先有现代政党,然后才形成

了现代政党制度。英国政党政治有一个从王权至上之下的党派议政,到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政党参政,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转型的发展过程。——刘红凛《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变迁:以英国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

代与明清时期朋党政治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朋党政治相比,英国近代政党政治的进步之处。【答案】(1)异:宋代皇帝利用朋党,允许朋党的存在,明清皇帝坚决打压朋党;宋代朋党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内部,

明清参与规模扩大(民众参与其中)。同: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都是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党同伐异,加剧政治混乱;危害社会和人民生活。(2)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广泛的选民基础;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政治活动;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政党制度

。【解析】【详解】(1)异,据材料“北宋时期朋党之间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内斗不休”“明清时期朝延厉禁党争”可得出宋代皇帝利用朋党,允许朋党的存在,明清皇帝坚决打压朋党;据材料“士大大阶层内部形成的对立的政治集团”“突破了士大大阶层范围,得到市民工商阶层的支持”可得出

宋代朋党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内部,明清参与规模扩大。同,据材料“朋党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政治集团”可得出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据材料“朋党之间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内斗不休”“干扰皇帝决策,危害社会秩序必须坚决打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朋党之争都是统治阶层内部的斗争,相互间的斗争不利于政治稳定,危害社会和人民生活。(2)据材料“现代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稳定的政党制度又深刻影响了本国的民主政-13-治发展”可得出英国近代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

治的产物,对本国的民主政治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据材料“先有现代政党,然后才形成了现代政党制度”可得出推动了本国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据材料“到议会权力至上之下的政党参政,再向现代大众型政党转型的发展过程”可得出有广泛的选民基础。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为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比较两个周年的纪念邮票,指出其中一处的不同,并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不同: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

变。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

日战争全过程。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本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和意义。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更全面、-14-更完整地反映历史。示例二:不同:50周年与40周年相比,增加芒友会师。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

主战场。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

企图;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1942年1月,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与美、苏协调对日作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配合,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结论: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战场歼灭日军大部分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示例三:不同:70周年与60周年相比,突出抗战

纪念馆。观点: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论述:通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东北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率先吹响抗战号角的历史;通过淞沪会战纪念馆,人们可了解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的英勇事迹;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通过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国共两党同心杀敌的勇气决心和战胜日本的希望;通过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共艰苦奋斗、自力更

生、团结全国人们抗战的历史;通过滇西抗战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的历史。结论:70周年邮票上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反映了抗日战争全

貌,人们可以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解析】【详解】不同:从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的邮票来看,前者增加了1931年至1937年之间的内容,拉长了抗战的时间跨度,因此可以得出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

事变,长达十四年。论述:论述过程从拉长抗战时间跨度对国人全面了解抗战的意义、全面反映日军侵华历程以-15-及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之间的关联三个角度展开。根据表格中“东北烈士纪念馆”可以看出,中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

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来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军从

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角度来看,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是将日本挑起九一

八事变作为挑起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而中国人民的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因此“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结论: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侧重这一提法对完整反映历史过程

角度提炼总结。27.【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末,传统的中华法系走向崩溃,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近代中国司法改革由此开始了艰难、复杂的转型过程。引发这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

”的模式改刑部为负责司法的法部,大理寺改名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并负责法律解释。同年,清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

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1910年,颁布《法院编制法》,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学习借

鉴西方司法模式和司法体制;司法改革与政治改革紧密结合,改革艰难曲折;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律师辩护制度;初步形成了近代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框架。(2)影响:开启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近代司法制度的

基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们的权利,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1)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法律发展开始向西方看齐”“引发这-16-场法律改革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895~191

0年的清末维新运动和预备立宪”“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规定全国审判机关的分类以及独立监察机关的配置”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清末司法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第一小题总结出的特点,

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开启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近代化,奠定了近代司法制度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们的权利,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来回答。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7年3

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三天,杜鲁门主义出笼,从此美苏开始了全面的冷战对峙……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

场,又同意接受法国的意见……在1947年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不仅只字不提肤解德国的要求,相反法国外长皮杜尔私下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准备与美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摘编自王国范《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变化的主要影响。【答案】(1)变化:由强烈要求肢解德国到扶植德国。原因:美国对法国的拉拢与施压;对抗苏联的需要

;法国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2)影响: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程度;为后来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础。【解析】(1)从材料“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在1947年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

会议上……法国准备与英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中可以分析出二战后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答案。(2)根据材料“法

国准备与英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等方面说明法国对德国政策改变的影响。-17-29.材料1905年,张謇日渐成为立宪运动的领军人物。发起和组织了三次全国赴京请愿团,要求早开日成立責任内阁,均遭到清廷拒绝

和镇压。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对清廷彻底绝望,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上海光复后,张謇以人望所属,函电四出,各省多闻声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上遇到极大困难,他曾以大生资产为担保,向日本或通过其他渠道筹借了80万元。面对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

的政权对峙,张謇劝导袁世凯顺应潮流,赞成共和。他的每一步转向都带有强烈的反思和自我修正的意见,这是近代社会变迁在他身上的留痕——摘编自谢俊美《再论张謇与辛亥革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所做的努力。(2)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政治转向出现的历史背景。【答案】(1)努力:领导立宪运动,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赞成共和,以个人威望和行动,支持辛亥革命;为新生政府筹措资金,解决财政困难;劝导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促成南北统一,防止国家

分裂。(2)历史背景:个人的反思和修正;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清政府逐步沦为列强统治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民主共和成为潮流;先进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责任和担当。【解析】【详解】(1)根据“发起和组织了三次全国赴京请愿团,

要求早开日成立責任内阁”、“以大生资产为担保,向日本或通过其他渠道筹借了80万元”、“劝导袁世凯顺应潮流,赞成共和”等信息可知张謇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哈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有领导立宪运动,赞成共和、支持辛亥革命、为新生政府解决财政困难、劝导袁世凯和促成南北统一等。(2)根据“到清廷拒绝和镇压。武昌

起义爆发后,他对清廷彻底绝望,转而归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从张謇个人的反思和修正、近代社会转型、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他个人的责任与担当等方面概括张謇政治转向的背景。-18-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5225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