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3-20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7 青蒿素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Word版含解析.docx,共(7)页,35.7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101fae9c67d12e8c190d5a474dc032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蒿.(hāo)璀璨.(càn)羟.基(jǐng)撒手人寰.(yuán)B.目眩.(xuà
n)畏葸.(sī)栅.栏(zhà)孜.孜不倦(zī)C.疟.疾(nüè)湮.没(yān)福祉.(zhǐ)自鸣.得意(míng)D.肘.腋(zhǒu)杜撰.(zuàn)褶.皱(zhě)衍.生物(qiǎn)答案C解析A项,“羟”应读“qiǎ
ng”,“寰”应读“huán”;B项,“葸”应读“xǐ”;D项,“撰”应读“zhuàn”,“衍”应读“yǎ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的。②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
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无法看见的各种。③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④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A.必需震动历程常常B.必须振动里程往往C.必需振动历程常常D.必须震动里程往往答案C
解析必须: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①句横线前带“所”,自然要选“必需”。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振荡。震动:颤动,使颤动;(重大的事件、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是物理学名词,合乎②句
语境。历程:经历的过程。里程:路程;指发展的过程。③句选“历程”。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④句应选“常常”。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国人对屠呦呦
拿下诺贝尔奖的兴奋尚未退却,又一世界级科研大奖落入我国科学家囊中,引起世人瞩目。2015年11月9日,由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领衔资助的“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成为荣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五个团队
之一。。A.国际科学界对我国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最新肯定,意味着在与世界同行竞争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B.这是国际科学界对我国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最新肯定,也意味着在与世界同行竞争
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C.这意味着在与世界同行竞争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也是国际科学界对我国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最新肯定D.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与世界同行竞争的过程中,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取得的突飞猛
进的成绩,也意味着国际科学界对我国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给予了最新肯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介绍我国科学家团队获得“科学突破奖”。文段首先由屠呦呦的事件引出“世界级科研大奖落入我国科学家囊中”,根据文意,所填写的内容首先应为对取得奖项的评
价,然后是对我国科学家的评价。A项,曲解文意,将国际科学界的“肯定”作为了对我国科学家评价的标准;C、D两项,本末倒置,先评价科学家,再评价奖项,与上文脱节。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
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B.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C.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
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D.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1码≈0.91米),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答案D解析D项,“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1码≈0.91米)”,括号使用错
误,括号在此处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应该紧跟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应紧跟在“码”后,改正后应是“这条50码(1码≈0.91米)长的线路上”。5.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梦想你们也在设计其他的异想天开的技术,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一种
能将在空间广泛分布的氢原子聚集和集中起来用作核燃料的新发明)。②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③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相当于6万亿英里。④物体从高层建筑物上落下时,1秒钟后速度达到3
2英尺每秒,2秒钟后为64英尺每秒,3秒钟后为96英尺每秒,依此类推每秒钟增加32英尺。A.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B.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C.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D.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答案B解析第①句中,“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属于举例子说明,从“例如”一词可以
判断出;第②句中,“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星系”比成“岛屿”;第③句中,“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它从事物的内涵上揭示了光年的含义;第④句中,“1秒钟”“32英尺每秒”“2秒钟”“64英尺每秒”“3秒钟”“96英尺每秒”等运用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屠呦呦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
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
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
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
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选
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有删改)材料二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
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
单:1955年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
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这一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被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在3亿人份以上。《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
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选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三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在找她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正躺在沙发上打电话。这个世界瞩目的老太太卷着裤腿,穿
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绿色对襟汗衫。尽管站在小区里一抬头就能看到人民日报社亮着金色灯光的大楼,这个躲藏在胡同里的小区却似乎从未离媒体如此近过。从早上开始,屠呦呦的小区里停满了车,保安知道小区里有个科学家得了个奖,是“什么第一”,但对这个叫屠呦呦的老人没有什么印象。屠呦呦参加的研发抗疟疾药物的“
523”项目,是在战争背景下开展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这个事比打仗死伤还要高”,屠呦呦回忆,双方都开始寻求治疗疟疾的全新药物。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交给你任务,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8
5岁的老人倚在沙发上,平静地说起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屠呦呦被派去海南岛,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老伴儿李廷钊被派去云南的五七干校。没有人比李廷钊更了解这个粗线条的科学家。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有一次坐火车外出开会,她想在中途停靠的时候下车走走
,竟然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别人还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屠呦呦眯眼笑着看着老伴儿。近半个世纪前,屠呦呦从我国古人将青蒿泡水绞汁的记载中获取灵感,意识到高温煮沸可能会破坏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将原来用作溶液的水替换为沸点较低的乙醚后,获得了更有效果的提取物。李廷钊说,研究青
蒿素的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提及此事,老伴儿李廷钊插嘴道:“人家抗美援朝还志愿牺牲呢,吃药算什么?”“当时动物试验过了,药走不出去,发病季节就过了,那就耽误一年。”85岁的屠呦
呦平静地说,“所以那时候也不考虑荣誉不荣誉,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6.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
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C.屠呦呦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丈夫李廷钊的帮助,或许就没有屠呦呦的获奖。D.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
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答案A解析B项,“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错误,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的爱国情怀。C项,“一切都需要丈夫帮忙”中“一切”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三只是说“她不太会做家务,买菜做饭都要丈夫帮忙”;“如果……或许
就……”于文无据。D项,“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错误,第二、三则材料没有提到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且正面写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7.下列对材料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语言美,文章语言优美舒缓,使屠呦呦
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B.材料二以平实质朴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C.材料二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D.
材料三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彰显优秀科学工作者的本色。答案D解析D项,“材料三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再现了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错误,从材料三来看,在写屠呦呦获奖前的埋头苦干时,并没有运用肖像、动作等描写手法,主要运用语言描写。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越战争中,美国与越南都深受疟疾的困扰,因疟疾导致严重减员。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动支援越南,成立研发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B.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
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无数生命。C.当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时,屠呦呦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对研究青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屠呦呦像无数为人类
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在成功的道路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她捧得大奖,是国人的荣耀,更是对学人的鞭策。答案A解析A项,“中国主动支援越南”错误,由材料三中的“1964年,美国出兵越南后,越美双方都因疟疾造成严重减员……越方向中国求助,屠呦呦加入了科研项目”可知,中国并未主动支援
越南,而是应越南请求。9.材料三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本段叙写了屠呦呦的穿着、语言以及保安对老人无印象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了屠呦呦随意、淡然、默默无闻的形象特征。②与她获得的殊荣形成对比,
突出她淡泊名利的品格。③为后文写她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做铺垫。10.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到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
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②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三、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题。你的科学梦因何?是一板一眼的教科书,还是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后者。科幻,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它不仅能促进读者在一个庞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认知世界,更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
象力。科幻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思考、认识和理解社会以及未来。从科幻作品中获得灵感,然后一步一步将其实现,最终成为改变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克拉克”是指英国著
名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地球静止轨道,正是因为他在1945年预言了“地球静止轨道”的存在。科幻不仅仅属于文学、影视或其他艺术范畴,背后还有科技和文化的底蕴支撑,科幻的繁荣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事实上它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科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全面串
起了过去和现在,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流浪地球》了国人对科幻的热情。许多科技工作者对电影涉及的科技知识也进行了全面解读,这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同时,电影所传达的对家人、朋友、国家、人类的这种责
任感,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共识,传播了我们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启迪想入非非休戚相关引起B.启发想入非非休戚相关引爆C.启迪引人入胜息息相关引爆D.启发引人入胜息息相关引起答案C解析第一处,启迪
:开导。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语境中为“科学梦”,应用“启迪”。第二处,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语境中指科幻故事吸引人,应用“引人入胜”。第三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
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强调科幻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密切关系,应用“息息相关”。第四处,引爆:用发火装置使爆炸物爆炸,比喻使某事物引起轰动效应。引起:一种事情、现象、活动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出现。语境指《流浪地球》引起
轰动效应,应用“引爆”。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不仅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能促进读者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认知世界。B.它不仅能促使读者在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认知世界,更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C.它不仅能激发起
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能促使读者在一个更庞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认知世界。D.它不仅能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能促使读者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认知世界。答案D解析原句中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递
进关系分句顺序颠倒,排除B项。二是搭配不当,“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多含过大或大而无当的意思)。“庞大”应改为“宏大”,排除C项。“促进”,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促进”应改为“促使”,语境意思是使“读者”达到一定目的,排除A项。13.下列
语句中的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克拉克轨道”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C.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D.清朝初
年,统治者重武力而不重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答案A解析A项与文中引号均标示特定称谓;B项标示特殊含义;C项标示讽刺、反语;D项标示强调。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在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很多人工作、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电脑和手机,这也就意味着①,对此许多人也都习以为常了。但是,长时间看屏幕对眼睛危害很大。首先,眼睛长时间看屏幕时,②。由于蓝光的能量比较高,可以透过眼睛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对其
造成光学伤害,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引发白内障等疾病;其次,电子屏幕的频闪会刺激眼睛;第三,看电子屏幕属于近距离用眼,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极易疲劳,更容易发展成近视。总而言之,经常面对电子屏幕的人群,如果不注意休息和控制时
间,久而久之,③,眼睛就会逐渐发展成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