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1月)历史答案.docx,共(3)页,21.29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fc7b79e41a6dd33791398fee519c9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南山中学2020年高一上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宗”代表着祖先,它的数量增多表明对祖先更为重视,“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说明对人的重视程度更大,因此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仪式的问题;B选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天人合一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到嫡庶尊卑的问题。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项表述错误,排除。根据题目中“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而且西周时期没有加强专制王权,可知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权力更为集中”
可知C项正确;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3.【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周王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则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不难看出周代宗法制有一套比较完整周
密的规则,故答案选C项。4.【答案】B【解析】题干表格中“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表明司马迁赞扬秦朝的法律制度,“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表明柳宗元赞扬秦朝所开创的郡县制,“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表明张居正赞扬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
响,据此可知,表格中的三个史料的着眼点是秦朝所进行的制度创新,故选B项;题干表格中的三个史料赞扬的是秦朝,而不是秦国,排除A项;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法的严苛,而该内容在题干表格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在题干表格中的三个史料中没有涉及秦始皇的个人品行问题,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两汉时的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可知古代中央对选官制度的控制权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才学
并不是唯一标准,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古代选官制度虽有变化,但也并非完全不同,都是由中央任命官员来负责,排除C项;古代选官制度是为政治服务,并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排除D项。6.【答案】A【解析】科举制不是以官举士,而是分科考试取士,A项说法不正确
,符合题意,故选A项;题干中“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相对公平公正,扩大官吏来源,激发向学风气,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扼杀创新精神,所以BCD三项说法
正确,不符合题干要求。7.【答案】A【解析】御史大夫始设于秦朝,负责监察百官,刺史始设于汉朝,为地方的监察官,故选A项;三司使是始设于后唐并被宋朝沿用的主管财政的官员,不负有监察职能,排除B项;监御史是秦朝郡的长官,负责监察,但枢密使始设于唐后期,在不同朝代的职责不尽相同,但并不
负有监察职能,排除C项;节度使是唐朝地方官员,掌管军政大权,但并不负有监察职能,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材料“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皇帝宠信司礼时,司礼尽夺内阁权力;否则就是权相出现”说明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均来源于皇帝,即内阁和司礼监的设置调整是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排除A项。内阁制度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并非政治形式的新变化,排除B项;据材料“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可知,“相互牵制”说法片面,排除C项。9.【答案】C【解析】
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是由于礼仪外交的争端而导致的,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故C正确。材料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礼仪外交的争端,没有揭示出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根源是英国工业革命要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材料说到了战争
的原因是礼仪外交的争端,没有忽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战争是必然的,排除D。故选C。10.【答案】C【解析】题目中“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发动起义,“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体现了太平天国要求推翻清政府反封建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纲领,太平天国运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虎门销烟并没有借助宗教同时没有反封建的作用,故A项错误;三元里抗英是近代第一次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反割台斗争同样没
有借助宗教也没有反封建的作用,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李鸿章
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战争上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说明了两国民族意识的不同,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
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12.【答案】D【解析】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B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
,故B项错误;C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C项错误;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使美国“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D项正确。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可知“二大”的目标更符合当时的国情,故选D项;“二大”召开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国共第一
次合作的实现是1924年,二大召开于1922年,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由材料“农民正手举锄头锄向帝国主义和军阀;帝国主义吓得趴在地上,军阀倒在他身上作惊恐状”可知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故
选D项;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当时没有军阀,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反军阀,也没有直接把斗争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五四运动由青年学生发起,工人广泛参与,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取消国家祭孔”“举行盛大纪念典礼”“将孔子诞辰日定为
教师节”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对孔子诞辰的重视是为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能够凝聚人心,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故选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对孔子态度的变化,并非“战时教育”,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为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矛盾是主要矛盾,服务抗战是这一时期主要任务,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积极抗日,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材料“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这反映了随着民族矛盾的加深,中共的政策不断调整,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故A项正确;B项是土地革命时期;C项是国
民革命时期;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点睛:材料“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是解题的关键。17.【答案】B【解析】刘永福是反割台斗争的领袖,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张自忠是枣宜会战抗击日军壮烈牺牲,他们都为捍卫国家主权作出了贡献和牺牲,所以
研究的的课题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18.【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胜利开展不
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统计表可知《时代》周刊对中共的报道以负面为主,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故C项正确;美国并未放弃扶蒋反共,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9.【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及优胜者“获得橄榄枝花冠并彰显
父辈和城邦的荣耀”、“获得城邦人民的敬重、塑立雕像和唱颂赞歌”,可知一些“重大场合及庆典活动中举行竞技比赛”可以团结雅典城邦民众的凝聚力量,故选C项;竞技比赛可以展示出雅典城邦男性公民的英雄主义,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项;题干述及了通过竞技比赛可知展现男性的
力量和勇气,没有提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排除B项;英雄人物的塑造与竞技比赛有一定关系,但不能说源于竞技比赛,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梭伦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体现不出民主原则,排除;B项成
立四百人议事会,成员有抽签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的色彩,故B项正确;C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是在伯利克里时期出现的,排除D。21.【答案】C【解析】从表中信息不难看出罗马法的条文比较明晰,实用性强,故选C项;从表中信息无法看出罗马法的阶级性如何,排除A项;B项是万民法的特点,表
中信息所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排除B项;D项是习惯法的特点,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1832年改革法是英国在1832年通过的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然而马歇尔认为,“尽管”广大公众的力量非常强大,“尽管”1832年改革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但是”广大公
众的利益在下院依然无法体现(不能在下院变成票数),因此这说明当时贵族及资本家掌控着英国议会,故D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完善,排除A项;人民即“公众”没有享有比较充分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排除C项。23.【答案】A【解析】由材料“这些
分立的机构,以精心创造的牵制与平衡的方式相互钳制,任何一个机构若得不到另外一些机构的支持和认可,就不能有效地行动”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行政原则,权力分散使用并彼此制约会影响行政效率,故选A项;材料强调分权制衡原则而非联邦制原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
政治体制而非中央集权,且美国的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弊端,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仅有“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
,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不能充分说明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时期,但是材料中“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这已经是19世纪中
期,启蒙运动早已经结束),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不能充分说明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故C项错;根据题干“规定成一纸空文”、“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但保留专制色彩”可
以知道,反映德国6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故D项正确。25.(24分)【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统一礼仪到中央集权。(2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秦朝建立中央
集权体制的推动。(4分,任答2点即可)(2)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进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9分,其中事件各1分,意义各2分)(3)地位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点2分,2点3分)胜利原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低柱;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协作、配合作战。(1点2分,任意2点4分)26.(28分)【答案】(1)历
程:①公元前449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②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所产生的所有法律,统称为公民法。③伴随着扩张和政治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万民法体系。④共和国晚期,西塞罗提出自然法
思想。(8分)地位: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分)(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国民享有人身等自由、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自由平等);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独立(每点2分,任答3点6分)(3)(12分)示例一:观点:宪法/宪政的形成是矛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2分)阐述:①英国《权利法案》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统一的产物。②1787年美国宪法是南北、大小州等多种势力较量的
结果;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宪法却未能保障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1791年之后,美国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及司法案例,化解宪法在公民权利规定方面的不足,使宪政不
断完善(美国宪法史实任意阐述一个方面即可)。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结果。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保皇派与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8分,阐述任意两例即可)总之,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形成是矛盾调和的产物,体现了新阶级与旧势力的妥协。其形成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政局,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示例二:宪法/宪政的形成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