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 历史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61.053 KB
  • 2024-09-2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 历史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 历史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 历史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 历史 含答案.docx,共(9)页,161.05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d570c858f2d56f158e3d6a04f28579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那么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

“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的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D.淡化了民众等级的观念2.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

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A.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B

.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

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4.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官僚系统越完备,对君主个人的品德、才能要求就越低,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只靠他一人的血缘身份便可以推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表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A.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B.有利于

加强社会治理的力量C.有利于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D.有利于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5.下列图片反映了12~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演变。其中正确的表述是()A.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C.由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专制转变D.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

6.下表内容最适合用来论证的主题是()时间和文件1215年《大宪章》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9年《权利法案》制定者封建大贵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多数的议会内容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贵族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税以法律限制王权,特别是征税权,没有议会同意,国王

不得随意征税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不彻底性B.君主立宪制不是完美的政治制度C.民主政治的建立过程具有渐进性D.法律是保证中央权力的重要武

器7.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

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8.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

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9.“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

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又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具有双重的作用B.说明了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D.指出察举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

官权10.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

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11.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温仁和主持会试时有舞弊行为,都察院御史张钦奏劾之。万历三十八年会试,翰林院右庶子汤宾尹为同考官,其乡人韩敬试卷不佳,汤宾尹将其

试卷从别房抽出,列入高第,结果“御史孙居相劾宾尹私韩敬”。御史的上述举措A.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B.导致官员与士人之间的关系紧张C.推动了官员考核制度日趋完善D.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12.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

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体现了()A.政治中立利于政策的连续性B.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C.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D.责任内阁制下议会制约力强13.1906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举行一次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

、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士人。这些举措()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B.关注了新旧体

制的衔接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14.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

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15.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

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A.严惩腐败原则B.甄别审查机制C.党管干部原则D.干部任用改革16.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

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各国强调加强立法工作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17.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

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18.《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

.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19.坚持程序公正是近代西方司法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特点。为了保证程序公正,西方国家的普遍措施是()A.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B.注意保护个人

权利C.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D.强调保护私有财产20.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

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人邻地拾取之”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而获得解放”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21.宗教改革后

,新教不仅认为“勤劳和努力而来的财富都像土地上的收入一样是上帝的荣耀”,而且还承认资本信贷、银行及大规模贸易的必要性和利息的合法性。新教的这些思想A.维护了封建世俗王权的统治B.否定了基督教的神学理论C.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恢复了基督教的原始形态22.197

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该宪法也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一些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这表明我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民主法治建设曲折发

展C.社会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依法治国D.公民权利得到制度保证23.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

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B.高度重视保障人权和“依法治国”C.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D.与五四宪法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4.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

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25.宋朝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

”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同时也出现《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人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A.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依赖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C.体现了商业和城市繁荣D.

展现了中原文化的优越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8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的还不是完整意义的民主

制,上院成员主要楚贵族,下院的选举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选区布局也不合理。早在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了要求改革议会制度的激进主义运动;进入19世纪,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进一步推动了改革运动发展。1832年,迫于强大的

社会压力,反对改革的贵族势力只好让步,辉格党提出的改革法案最终获得通过,改革的内容包括降低选举资格和调整选区两个方面的内容——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

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

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通过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捃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0

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

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

。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摘编自顾新生《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征。(8分)28.中国法律体系是以“刑”为开端,逐步形成诸法并立局面;西方法律体系以习惯法为开端,公法与私法相互渗透,形成西方法律体系。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

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

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

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

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卷》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4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

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

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BDAADCCDCB111213

14151617181920ACBDCCBACB2122232425CBCDB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那么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的士与广大庶民,国与家相辅相成的观念比较

淡化,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题干材料突出了血缘联系,弱化了政治联系,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项;分封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特征,强化了民众的等级观念

,排除D项。2.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廷议分封制、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北宋讨论政事的谏院和明朝的大学士密疏言事等,都具有集思广益的特点,重在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只是材料中相关制度的任务之一,不是重点,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本质是服务皇权,并未有效限制皇权专制,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制度不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C项错误。3.答案:A解析: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决策的失误率,故A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的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不是三省六部制,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明朝时期,排除B、C、D三项。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完备的官僚系统中,君主的作用降低,即官僚制度有利于弥补君主执政能力的不足,故选A项;“社会治理”不合题意,应为“国家治

理”,排除B项;“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官僚系统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排除C项;“巩固封建君主的地位”与题干中“君主也就愈表现为一个纯粹的权力符号”相悖,排除D项。5.答案:D解析:从材料

可以看出,图片左边是等级制度,而右边实际上体现的也是等级制度,只是左边存在着公侯伯子男等封建爵位,而右边是教会、世俗贵族,所以体现了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1215年的《大宪章》到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再

到1689年的《权利法案》,制定者由封建大贵族变为议会,君主的权力逐渐变小,议会的权力逐渐变大,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具有渐进性,故选C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

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可知,共产党的上述举措有利于联合小资产积极和富农,共同反对外来侵略,故选C项;1924年开始国共合作企图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共产党联合小资产阶级和

富农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土地革命是1927年到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争取小资产阶级和富农的联合是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尚未建立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

政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一党专政营造合法性,没有体现捍卫民主政权、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科

举之制,又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C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科举制并未扭转门第观念,只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排除B、D两项。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实质上”,可

知管理水平是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县官考核制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提及D项,故排除。11.答案:A解析:明朝后期,御史揭露科举考试中官员的舞弊行为,有利

于发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A项正确;打击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利于缓和官民关系,而非导致官员与士人之间关系紧张,排除B项;材料与官员考核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保证了科举考试公平公正的

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强调的是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受政党政治的影响较小,C项正确。13.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士人”反映出清政府在废除科举制后关注新旧体制的

衔接,故选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A项与1906年清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出教育制度的变革,但没有体现出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完善,排除C项;题干材料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无法体现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项。1

4.答案:D解析: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

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

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可知,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严惩腐败原则,A项错误;材料所述提醒、函询和诫勉是党管干部原则,而不

是审查机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没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项错误。16.答案:C解析:材料中郑国、晋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故选C;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

济生活,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强制性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7.答案:B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18.答案:A解析: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

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

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1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实行无罪推定原则,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C

项正确;为了保证程序公正,西方国家的普遍措施是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20.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对私有财产的维护,A项反映的反对特权,人人平等的观念,与材料条款不一致,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

条款均反映保护私有财产的理念,故B项正确;C项反映家长与子女关系,与材料保护私有财产不一致,故C项错误;D项反映的是遗产继承问题,与材料反映精神不一致,故D项错误。2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

教改革的实质是在宗教外衣下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迎合资本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因此根据材料“勤劳和努力而来的财富都像土地上的收入一样是上帝的荣耀”可知宗教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项正确;宗教改革维护的资产阶级利益,与维护了封建世俗王权的统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新教打破了教会的权

威和中介作用,非否定了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排除B项;宗教改革提出了迎合资产阶级需要的主张,非恢复了基督教的原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22.答案:B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改

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可知“八二宪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发展,C项正确;“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排除A项;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与材料所述时间“八二宪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八二宪法”

的作用,并非其与五四宪法的相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24.答案:D25.答案:B二、非选择题26.(1)历史背景:原有议会选举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壮大;群众斗争的推动;辉格党的积极推进;反对势力

的让步。(8分,答对四点即可)(2)特点: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4分)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建设提供借鉴。(6分,答对两点即可)27.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

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法制化,专业化。(8分,答对四点即可)28.(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注重继承前代成果;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4分,答对两点即可)(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强调法律至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法

律体系;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中国古代法律的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突出其教化作用。(4分)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4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答案:示例一:科举制

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

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8分)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2分)(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示例二: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2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

行“南北榜”。(8分)由上述史实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录取方式等发生变化。(2分)示例三: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2分)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

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8分)由上述史实可知,科举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促进儒学发展的

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