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答案解析.docx,共(4)页,28.3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cff190bbd14872a4d53b00fa091772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佛山一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段考试题历史答案及说明一、单选题(本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选B。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良渚古城遗址,能阐明其通过了考古证实,距今时间、地域、历史时期和文明程度等相关历史要素的,属于历史解释范畴,D选项符合题意;具体针对良渚古城的地点、范围和表现进行介绍的,属于历史叙述,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3.B【解析】根据甲骨文中的“王”“国”“侯”“戎”等词可以判断出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面貌,B正确;宗法关系与“王”“国”等信息不符,且无法得出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甲骨文只能说明当时一种文化,多元性无法体现,排除C;D中的“发展”无法体现。4.B【解析】周公被封在反周势
力强大的商都旧部,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东夷人故地,主要是巩固西周在这些地方的统治,“以藩屏周”达到拱卫王室的目的,故选B项;派王室和功臣去封国,并没有扩大王畿,排除A项;从分封的地方可见不是奖赏,而是利用他们去巩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从被分封的地区,可见主要是建立王畿的屏障,而非笼络
宗亲,排除D项。5.B【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
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6.B【解析】由材料中“严祖”“安祖”“兴祖”“茂宗”等人名信息可知,体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拜,
古人取名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太广,A项与材料的匹配度不是最高的,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没体现选项C、D,排除。7.D【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
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
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8.B【解析】据图反映的“宗法制”“权力核心”等信息,结合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知,王位世袭制体现了“权力继承”,分封
制体现了“权力分配”,礼乐制度体现了“权力维护”,井田制是各种权力制度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有问题,排除。9.D【解析】公元前771年,西北的民族犬戎攻破周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一些大的诸侯国,
纷纷争做霸主。这就出现了题干描述的现象:“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说明周天子地位的下降,王室衰微。10.C【解析】窖藏的货币中有刀币、布币和圆钱,说明这是不同区域的货币,不同区域的货币储存在一处,说明区域间经
济联系密切,故选C;根据货币的形制不能说明秦楚战争频繁,排除A;“蔚然成风”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货币兑换,排除D。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①是主要原因,②③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④是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12.C【解析】材料是强调儒家
思想中的德,体现出儒家思想渊源很深,故C正确。13.D【解析】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14.A【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
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A项正确;B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C项错误;D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15.B【解析】“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表明墨子强调百姓利益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此墨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选B项;恢复前代礼乐制度主张的是儒家,墨子主要强调的是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排除A项;强调社会等级和谐的是儒家,墨子强调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适应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墨家强调非攻,排除D项。16.B
【解析】根据分布图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并且,不同文化圈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华民族文化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此时文化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排除A;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虽然有
一席之地,但此时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排除C;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这并不是政治分裂的原因,排除D项。17.C【解析】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等官职为皇室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出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故答案为C项;“三公
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18.D【解析】由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故选D。如果A项正确,后来的行省制则无需出现,故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郡县制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无法根除,排除C。19.A【解析】根据
题干内容可知,在先秦时期,卿大多是爵位的象征,到秦汉时期,卿除去爵位象征之外,又增加了“官职”的含义,这体现出从秦朝开始,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这属于政治模式演进的范畴,故选A项;“卿”的含义由“爵位”向“官
职”演进,不涉及等级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在秦汉时期,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进的过程,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并没有达到成熟,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卿”的内容变化,反映出贵族政治的弱化,而不是发展,排除D项。2
0.C【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
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21.D【解析】汉初的“休养生息”正是反思了秦朝的重刑罚、过分役使百姓的
暴政教训,故选D项;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汉武帝的推恩令抑制王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调整,排除C项。22.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
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结合所学可知,是汉武帝“推恩令”的结果,故选D项。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诸侯王的利益被削弱,排除B项;汉景帝平定诸侯王的叛乱,排除C项。23.A【解析】材料以古代帝王封禅意图为
考点,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本题可以利用关键句法,材料中引用的《五经通义》中提到“天命以为王”,就是要以天命来神化君权,所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借封禅神化君权,维护统治。答案选A。24.C【解析】从材料信息无法推出铜镜的准确制造时间,故选C项;据材料“郡举孝廉州
博士”得出的历史信息是郡县制,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排除B项;据材料“桼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得出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排除D项。25.B【解析】根据材料“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
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无关,排除A;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不符
,排除D。26.B【解析】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盐铁官营政策解决了王国割据的经济基础;通过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因此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加强、巩固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是在汉初推行的,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是为解决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排除A;材料与开拓边疆地区无关,排除C;儒学独尊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排除D。27.C【解析】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
国家主权,故答案为C项;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28.C【解析】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
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29.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记
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它不可能记载东汉初年刘秀建汉的历史,A项正确。BCD均在《史记》记述历史范围之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0.B【解析】《黄帝内经》包含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故选
B;A是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内容,排除。C主要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故排除;D主要是药物学著作,故排除。31.D【解析】据题意不能说明武帝到东汉中期的皇帝都喜欢大赋,和帝以后的皇帝都喜欢小赋,所以不能反映
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排除A;和帝以后的赋以抒情为主,所以不能说明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排除B;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排除C;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是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换的结果,故选D。32.C【解析】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故①②③正确,故选C。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说其先进的表述是错误的。33.A【解析】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
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打扮上傅粉施朱,故A项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不符合题意。34.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出于黄帝”“万物之元”
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孝文帝改姓氏的作用之一,不是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排除;改姓氏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故D项错误。35.D【解析】材料“五胡不是野蛮人……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
力的气质与气魄。”说明五胡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D项。据材料“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的改变而不是地域分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排除B;据所学,汉族的经济文化相对先进,排除C。36.D【解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
学可知,D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37.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经济的控制是开凿大运河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隋炀帝时国
家是统一而非分裂对峙,排除B项;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与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排除D项。38.C【解析】题干中的“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反映了唐太宗希望保证农时,题干中若非法兴造及增加徭役则问罪,意在减轻人民负担,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不
符合题意。39.C【解析】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
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A项错。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B项错。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40.D【解析】题干信息:通过三则材料
,从不同的风格和细节描述了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A项:《马嵬行》虽然是文学作品,也描写了一些民间故事,但其诗歌的描写也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A项错误。B项:《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作为二手史料,并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真相。
B项错误。C项:史料的可信度,不能通过其成书早晚来判断。C项错误。D项:《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书,对马嵬之变的记载并不相同,其中便受到了史学家情感和立场影响。D项正确。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41题
23分,第42题17分,共40分)41.(1)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4分)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2分)(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
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5分)(3)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每点2分,6分)(4)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
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6分)42.(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每点1分,共3分)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
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每点2分,6分)(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每点1分,共4分)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每点2分,任意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