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共(28)页,57.4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c38f2a6289fa49c2e57e0acebf95e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年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2024.06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
,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中国人更多地用镜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
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颠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所谓根本
的颠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
”(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从这里产生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反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
来思索自己的本性。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
。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这样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再只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要从旁边来看看这个“自己”或“我
”的真实内涵,从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我”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立体化。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自我反省是属于伦理道德和“天地良心”方面的事。一个人做错了事,我们叫他“好好反省一下”,殊不知,真正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就“干净”、对社会习俗是否本来就
合理的一种怀疑和探求。一个人,光是强调自己做事的动机是好的,主观道德上是高尚的,或像孟夫子所说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哪怕干下了多么残酷的事,也觉得自己“光明磊落”,这种人很难说有什么自我意识。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
—只要他心里没有“私心”。“宇宙即是我心”,这是闭着眼睛就可以断言的梦话。(摘编自邓晓芒《镜子的故事》,有删改)材料二:关公的形象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和英勇无敌外,更多的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至于关公的内心世
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
,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而津津乐道。他写竞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
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
完全不同的。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之,如果外部世界
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
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摘编自邓晓芒《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
琉斯的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哲学中的“反思”学说,源于柏拉图著名“洞喻”理论中对理性之光的阐释,认为人应通过客观对象审视本心。B.在作者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与“吾日三省吾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本性
。C.《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而是极力地表现其忠义仁勇等传统道德,关公的形象被概念化、“脸谱化”。D.关公和阿喀琉斯,都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受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前者像道德楷模,后者则更像现实生活
中的平凡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强调“人之镜”的根本颠倒,并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认知思维,而是启示人们在更深层面增强自我认识。B.探究外界对象需要具有主动性,但中国人常把人心当作镜子,抹杀了认识自我能动性,所以中国人往往迷失自我。C.
不反省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干净,却单纯认为外部世界是自己反映出来的样子,就有可能做了错事反而认为是高尚的。D.诗人荷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进行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地描绘,多方面多层次地烘托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
来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马克思认为,人到世间来没有携带镜子,人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在他的产品上体现他的真正本质。B.《百合花》中的小战士不是“高大全”形象,而是在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性格弱点的人物。C.《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声中,作者通过复杂社会
关系暴露人性弱点,揭示悲剧性根源。D.《复活》通过描写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4.两则材料均出自当代哲学家邓晓芒的著作《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请简要说明这两则
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5.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的剪辑错了的故事①茹志鹃
“你听着,老寿,领导已决定把柴园砍掉,让出地来种麦。”“啥?”“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他晃晃悠悠走进屋子,又走出来,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
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那是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老寿走
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
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等老寿叫来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
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
愣来。七棵枣树,他想起老伴儿,那年他们打下的枣,几乎都慰劳了解放军。鸡叫三遍时,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脖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
,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鸡叫第二遍了。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抱着膝盖,嘴里喃喃着什么,像傻了一样。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老寿一下子老了,整天
坐在那两棵枣树下,一动不动地望。这朦胧的双眼,有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怀念老甘。谁知道呢!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好多天,老寿都迷糊着同一个梦。反侵略战争爆发了,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村里有那胆小的,没经过战争锻炼的,就像掐了头的苍蝇瞎闹。这时
候,老寿打定了主意,站出来,他对大伙儿说话了:“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是要组织起来,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民兵呢,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祠堂的屋顶高,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敌机来了,就吹号报警,大家就钻洞。敌机一走,再吹号,咱该干啥干啥。”不知怎么
的,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而且腿脚也灵便了。“第二要紧的事,是把老甘找回来,我这就去。”老寿告辞了乡亲,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山哪,好高哦!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但是老寿目不旁顾。他翻过一架山,翻过更高的山,还有更高更高的山。山上没有人迹,有的是奇寒
、大雪、冷风,还有山石上的冰凌。他拔着霜雪,涉过溪流,穿破了山鞋,挂破了衣裳,终于爬到了山巅,老寿张开双臂,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声呼号——“……老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荒山深峪里的回声,也似乎在帮他寻找,“
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几天以后,老寿疲惫地回到家里,打好背包,换好了鞋,把干枣灌进干粮袋,准备再去我老甘。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啊!这不是老甘吗?他就是这么敲门的。老寿赶紧拔栓开门,不禁吓了一跳。进来的是甘书记,他蓬乱着头,身上
又是雪又是泥,没一个跟随的人,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气喘吁吁地说:“我是你们的领导。快给我装上干粮,我带领你们行动。”“我没有粮食。”老寿决断地说。甘书记冷笑一声,说:“不装也不要紧。我是干部,有你们吃的,就有我的一份。”说着从口袋里掏
出一张纸来,晃了晃说:“这是有文的,规定的。”说着就要抢干粮。老寿气得正要爆发,忽然响起了“砰!”“啪!”两下震耳的声音。“爷爷,爷爷!”孙儿摇着老寿,“咱大队炼出钢来啦!快去看呀!”“炼钢?谁炼钢?那,那老甘呢?仗不打啦?”“
你说啥呀,爷爷?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啦!有了钢,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哦!拖拉机……”老寿想起很早很早以前,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他全白的长眉下面,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慢慢地,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珠。他还想在梦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但现在连这也消遁了。“为什么不真的找
老甘去?”老寿猛然睁大了眼睛,醒悟过来,“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颤着走出村去……(有删改)【注】①本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寿在屋檐上拽了两把屋草填进
灶膛点着了火这一细节,侧面反映了柴草缺乏的状况,为下文砍枣树埋了伏笔。B.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老寿虽然在感情上不接受把梨树砍掉,但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C.“鸡叫”多次出现,别具匠心,使小说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展开矛盾冲突,又巧妙完成回忆和现实间的自然转换。D.文章通过砍枣树与砍梨树两个生活事件,联结回忆与当下,对比历史与现实,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7.关于文中老寿的梦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A.着力渲染寻找老甘的艰难,更能体现老寿的决心和其对干部优良作风的热切期盼。B.老寿在梦中呼喊“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有揭示主旨的作用。C.梦中的老寿敢于顶撞领导,这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D.老寿的梦
境是基于他对现实的深切忧虑而产生的,尽管是虚幻的,但不乏合理性。8.同一个人在小说中却有“老甘”和“甘书记”两种称呼,请简要说明理由。9.小说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而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这样叙述有何好处?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诏:“诸州大狱长吏不亲决胥吏旁缘为奸逮捕证左滋蔓逾年而狱未具。”上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四月,上亲躬听断
,京城诸司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是岁自春涉夏不雨,上意.狱讼有冤滥。会归德节度使推官李承信市葱有烂者,笞园户,病创数日死。己卯,承信坐弃市。先是,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左拾遗张齐贤上言:“刑狱繁简,乃治道弛张之本。”先是,开封府女子李击登闻鼓,自言无儿
息,身且病,一旦死,家业无所付。诏本府随所欲裁置之。李无他亲属,独有父,有司系之。六月己丑,李又诣登闻,诉其父被系。上颇骇其事,谓宰相曰:“此事至小,岂当禁鞠?辇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广,安得无滥枉乎?”即日诏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两浙等道审问刑狱,吏之怠者,劾
其罪以闻。若临事明敏,刑狱无滞,亦以名来上。七月乙卯,上谓宰相曰:“颠闻台中鞫狱,御史多不躬亲垂的帘,雍容以自尊大。鞫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滥,岂可得也?”乃诏自今决狱,御史必须躬亲,毋得专任胥吏。十月辛丑朔,上录京城诸司系
囚,多所原减,决事连至日旰。近臣或谏以劳苦过其,上曰:“不然。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上虑.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己卯,置审刑院于禁中,兼置详议官六员,凡狱上奏者,先申审刑院印论,以付
大理寺、刑部斯覆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中覆裁决论,以付中书省,当即下之。盖.重谨至也。(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宗皇帝》,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长吏(A)不亲决(B)胥吏旁缘为奸(C)逮捕(D)证左(E)滋蔓逾年(F)而狱(G)未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怀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B.虑,担心,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的“虑”含义相同。C.路,宋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的含义相同。D.盖,大概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的“盖”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太宗针对案件滞压的现象,设立了三种限制断案时间的制度,所以京城各司狱有疑点
的案件,大都临时得到了裁决。B.宋太宗怀疑是因为诉讼有冤案,引起了长期不下雨的异象,恰逢官员李承信因买到烂葱打死了园户,于是对他处以极刑。C.李氏敲击登闻鼓,申诉自己苦衷,太宗诏令开封府听任她的意愿裁断处理;李氏再次击鼓申诉其父被抓,太宗震惊。D.宋太宗
在审查京城各官署在押的犯人时,决断事情持续到日暮。有人进谏认为他太辛劳,太宗认为只要讼案公平允正就值得。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鞠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滥,岂可得也?(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14.宋太宗设置审刑
院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的的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
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
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16.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
____”,而信尾“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仰慕之情。(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__________”,而秦一方面“__________”,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3)诸侯为了“一夕
安寝”,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但是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只会“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
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汇”处的县城。从县城向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聂景区。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①;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②。被原始
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欢快的
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由得手挽手③。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最后一段首句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B.可怜楼上月排回,应照离人妆镜台。C.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
茶去。D.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山中色彩变换,一日间四季轮转”,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又过
了三个月,大成和白甜美夫妻俩住进了每月只需要缴纳九角二分钱房租、两角多钱水费、七角多钱电费的两间共三十二平方米的平房里。Z城不是农村,什么都要掏钱购买,Z城又不是地地道道的城市,没有城市的全覆盖商业设施与社会服务,
什么都要自己跑自己找自己办。他们砌灶烧饭,他们挖窖藏贮,他们锯木钉凳,他们挂板置物,他们拉绳搭衣,他们养鸡取蛋,他们凭票排队购粮,他们自行车驮麻袋买西瓜,他们粉刷房室、四白落地,他们修建土暖气,他们自备小锅炉……在白
甜美眼中,一切废旧物资都是宝贝,一切辛苦都通向改善与享受生活……使大成觉得分外威风的是,他在同事的帮助下,在甜美的怂恿下,②他自己建立了自行车装修车间,一套家伙什,拿龙、补带、正把、紧条,前叉子、座子、筐子、挡泥板、瓦圈、链子与自行车全身各个轴碗滚珠钢管,无
不自力更生装修。于是飞鸽、永久、红旗、生产、凤凰直到英国的兰铃、凤头、菲利普,东德倒蹬闸的钻石牌,二六、二八,各种新老车辆纷纷光顾。2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大量并列的词语,但读起来节奏一慢一快,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效果?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夫妻俩
搬家后的生活,每一句都用“他们”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出自《韩非子·喻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陷入困难的境地;认真地处理细小环节,就可以远离大的危害。请根
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2024.06注意事项:1.答卷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
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数千年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从根本上把客观世界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努力,而总是看见把人的内心当作平静的湖水,认为真正的本心是“虚静”“无事”“空”。中国人更多地用镜
子来比喻人心而不是外界对象,镜子的作用不是用来认识自我,而是用来反映世界、“玄览”万物、呈现宇宙本体的,即是说,镜子(人心)本身是看不见的,在镜子里看见的都是外界事物;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
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进入现代,我们热烈地讨论“自由”“人性”和“独立人格”,但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时代思潮如果不涉及“人之镜”的根本颠倒,终将只是过眼烟云。所谓根本的颠倒是指:不再仅仅把人心看作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的“明镜”,而是
要能动地从外部世界中去获得自我的“确证”。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从这里产生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反思”学说。“反
思”(reflexion),也就是反映、反射,它与中国古代“吾日三省吾身”的那种反省不同,不是直接检查自己干净的心地上沾染了哪些灰尘,而是从对象上回过头来思索自己的本性。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
人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
,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这样形成的自我意识,就会不再只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而是要从旁边来看看这个“自己”或“我”的真实内涵,从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这个“我”的丰富的可能性,这才能使自己的人格立体化。
我们中国人通常认为,自我反省是属于伦理道德和“天地良心”方面的事。一个人做错了事,我们叫他“好好反省一下”,殊不知,真正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就“干净”、对社会习俗是否本来就合理的一种怀疑和探求。一个人,光是强调自己做事的动机是好的,主观道德
上是高尚的,或像孟夫子所说的“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哪怕干下了多么残酷的事,也觉得自己“光明磊落”,这种人很难说有什么自我意识。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只要他心里没有“私心”。“宇宙即是我心”,这是闭着眼睛就可以断言的梦话。(摘编自邓
晓芒《镜子的故事》,有删改)材料二:关公的形象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人们喜爱关公,除了外表上的美和英勇无敌外,更多的是对他所体现的仁义道德的敬重。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诗人荷马对这些细节如此感兴趣,几乎可说是沉溺于其中而津津乐道。他写竞技赛车,写饮宴,写山羊背和肥嫩的小猪腿的烧烤
过程,写营帐里垫席的颜色、衾被的柔软。光是写阿喀琉斯的盾牌就花了整整一页篇幅;上面描绘着大地、海洋、日月星辰;一座城池在举行婚礼,还有一座城池正在进行攻防战;有和平的田野,耕者与耕牛,起伏的麦浪和葡萄园;有伴着音乐的跳舞者,蜿蜒的河流,以及牧牛
和猎狮的场面……而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突现出人物的完整性格,烘托出与性格相适合的强烈气氛。关公和阿喀琉斯的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正说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对于“人”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
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也必然对各种细节尽量加以简化、抽象化、白描化,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彻;反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
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坚信这些描绘最终都是对人心的描绘,且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关公的形象
可以用“忠、义、仁、勇”几个抽象的道德概念概括无余,他的童年、他的教育、他的内心世界,都是你不熟悉而且也不必知道的;阿喀琉斯的形象却是一言难尽,尽管他一半是“神的儿子”,又是王子,他却比曾经“逃难江湖”的关云长更接近凡人、更真实、更具有鲜明的“性格”。(摘编自邓晓芒《品格与性格:关云长
与阿喀琉斯的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哲学中的“反思”学说,源于柏拉图著名“洞喻”理论中对理性之光的阐释,认为人应通过客观对象审视本心。B.在作者看来,“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与“吾日三省吾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本性。C
.《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而是极力地表现其忠义仁勇等传统道德,关公的形象被概念化、“脸谱化”。D.关公和阿喀琉斯,都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受人喜爱的英雄形象,前者像道德楷模,后者则更像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强调“人
之镜”的根本颠倒,并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认知思维,而是启示人们在更深层面增强自我认识。B.探究外界对象需要具有主动性,但中国人常把人心当作镜子,抹杀了认识自我的能动性,所以中国人往往迷失自我。C.不反省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干净,却单纯认
为外部世界是自己反映出来的样子,就有可能做了错事反而认为是高尚的。D.诗人荷马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进行精雕细琢、浓墨重彩地描绘,多方面多层次地烘托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马克思认为,人到世间来没有携带镜子,人
通过劳动生产才能在他的产品上体现他的真正本质。B.《百合花》中的小战士不是“高大全”形象,而是在典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性格弱点的人物。C.《祝福》中祥林嫂惨死在祝福声中,作者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暴露人性弱点,揭示悲剧性根源。D.《复活》通过描写
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4.两则材料均出自当代哲学家邓晓芒的著作《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请简要说明这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5.李斯作《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
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文章暗合了材料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答案】1.C2.B3.D4.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①材料一从中西方对人的不同认知中,提出了以客观世界为镜才能更好地认识
自我的观点;②材料二则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通过借助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塑造的阿喀琉斯形象比关公形象更丰满,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5.①援引秦国逐渐壮大的客观历史,引导秦王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暗合材料“以客观对象为镜”的观点;②分
析秦王尽享当下外来珠宝美人却排斥外来人才的矛盾,引导秦王反思驱逐客卿的错误,切合材料“理性地反观自身心性”的观点;③揭示驱逐客卿对于秦国未来发展和秦王壮志实现的危害,引导秦王认识到重用客卿方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契合材料“贯通人性与对象世界方能真正把握客观世界”的观点。【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三国演义》没有描绘关公的内心世界”错。原文是“尽管他的思想感情理应是《三国演义》中最复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在书中却恰好总是以白描手法一笔带过”,“一笔带过
”说明描写了关公的内心世界,只是比较简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抹杀了认识自我的能动性”说法绝对化。原文“人们从镜中反映的外界事物得知镜子的存在,但却不能把握那独立于一切外界事物的镜子实体的形象”,但不能就此认为完全抹
杀了认知自我的能动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描写聂赫留朵夫解救玛丝洛娃时内心的痛苦挣扎,呈现其从忏悔走向复活的心路”,没有体现从“外部视角”反观自我,不能作论据支撑“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这一观点。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观点和材料的关系:①材料一对比了中西方的不同认知,“中国传统的反省是以人的‘心性’为出发点的,人心被假定为已知的、人人相同的、平静一色的,但这恰好使人
心本身成了视觉上的一个‘盲点’。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从中西方对人的不同认知中,认识到“这种从外向内不断深
入的过程表明,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真正的‘自我意识’”“因为他缺乏一面外部的镜子,一心以为对象就是他心里反映出来的那个样子”,从而提出了以客观世界为镜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的观点;②材料二则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先说中国的关公“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
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再说“相反,阿喀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的形象则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分析了有这样区别的原因“如果作家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那么他在描绘一个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把
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不变或‘以不变应万变’的……反之,如果外部世界是人心的镜子,那就可以放手对各种各样色彩丰富的外部细节加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并指出“只有尽可能生动而毫不遗漏地表现出这些细节,人心才会完整地呈现出
其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形象”,通过借助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塑造的阿喀琉斯形象比关公形象更丰满,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认为,应该以客观对象为“镜子”,“人先要认识对象,然后才能认识自己”。《谏逐客书》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
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这是援引秦国逐渐壮大的客观历史,引导秦王意识到客卿的重要,暗合材料“以客观对象为镜”的观点;②材料一“西方的反思则是从对象出发的,人心被看作有待于认知的,这就使得人不断地从外面转回头,不是为了‘返本归原’,而是要对人性、人心做步步深入的探索”“真正
的反思正是对自己内心是否本来就‘干净’、对社会习俗是否本来就合理的一种怀疑和探求”。《谏逐客书》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分析秦王尽享当下外来珠宝美人却排斥外来人才的矛盾,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引导秦王反思驱逐客卿的错
误,切合材料“理性地反观自身心性”的观点;③材料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通过‘洞喻’,以理性贯通人性和对象世界,认为人只要运用他的‘理性之光’反观自身,对自己的固有本性加以‘回忆’(洞中囚徒回转头,发现
了真实事物),就能触及并把握客观的世界本体”。《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并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把“宝物”跟“逐客”联系起来照应上文说明事理相悖,损己而利敌,进而说明国家必将危亡,以使秦王
权衡轻重收回成命。这样揭示驱逐客卿对于秦国未来发展和秦王壮志实现的危害,引导秦王认识到重用客卿方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契合材料“贯通人性与对象世界方能真正把握客观世界”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剪辑错了的故事①茹志鹃“你听着,老寿,领导已决定
把柴园砍掉,让出地来种麦。”“啥?”“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他晃晃悠悠走进屋子,又走出来,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
鸡叫了一遍。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那是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
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
。”等老寿叫来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
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散了会,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七棵枣树,他想起老伴儿,那年他们打下的枣,几乎都慰劳了解放军。鸡叫三遍时,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脖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
回头一看,是老甘。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鸡叫第二遍了。老寿坐在窝棚前的地上,抱
着膝盖,嘴里喃喃着什么,像傻了一样。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老寿一下子老了,整天坐在那两棵枣树下,一动不动地望。这朦胧的双眼,有
人说是气恼苦闷的表现,有人说是他在回忆过去,怀念老甘。谁知道呢!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好多天,老寿都迷糊着同一个梦。反侵略战争爆发了,飞机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村里有那胆小的,没经过战争锻炼的,就像掐了头的苍蝇瞎闹。这时候,老寿打定了主意,
站出来,他对大伙儿说话了:“咱眼下第一要紧的事,是要组织起来,我说得分一拨人去挖防空洞。民兵呢,得在仓库前面站一个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动哨,祠堂的屋顶高,在那里再安一个防空哨。敌机来了,就吹号报警,大
家就钻洞。敌机一走,再吹号,咱该干啥干啥。”不知怎么的,老寿变得怪能说话了。而且腿脚也灵便了。“第二要紧的事,是把老甘找回来,我这就去。”老寿告辞了乡亲,直往西边的大山奔去。山哪,好高哦!岌岌的悬崖,沉沉的深渊,怪
石流沙,没有现成的路。但是老寿目不旁顾。他翻过一架山,翻过更高的山,还有更高更高的山。山上没有人迹,有的是奇寒、大雪、冷风,还有山石上的冰凌。他拔着霜雪,涉过溪流,穿破了山鞋,挂破了衣裳,终于爬到了山巅,老寿张开双臂,从肺腑里发出一声声呼号——“……老甘!……老甘!……回来!……回来
!……商量!……商量!……”荒山深峪里的回声,也似乎在帮他寻找,“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几天以后,老寿疲惫地回到家里,打好背包,换好了鞋,把干枣灌进干粮袋,准备再去我老甘。忽然有人轻轻叩了三下门。啊!这不是老甘吗?他就是这么敲门的
。老寿赶紧拔栓开门,不禁吓了一跳。进来的是甘书记,他蓬乱着头,身上又是雪又是泥,没一个跟随的人,手里捏着一条空空的干粮袋,一进来就把门关上,气喘吁吁地说:“我是你们的领导。快给我装上干粮,我带领你们行动。”“我没有粮
食。”老寿决断地说。甘书记冷笑一声,说:“不装也不要紧。我是干部,有你们吃的,就有我的一份。”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晃了晃说:“这是有文的,规定的。”说着就要抢干粮。老寿气得正要爆发,忽然响起了“砰!
”“啪!”两下震耳的声音。“爷爷,爷爷!”孙儿摇着老寿,“咱大队炼出钢来啦!快去看呀!”“炼钢?谁炼钢?那,那老甘呢?仗不打啦?”“你说啥呀,爷爷?我说咱大队自己炼出钢啦!有了钢,咱就可以造拖拉机了。”“哦!拖拉机……”老寿想
起很早很早以前,老甘是说过耕地不用牛的。他全白的长眉下面,眼睛又朦胧地合了起来。慢慢地,从他那合起的眼睛里,迸出了两颗浑浊的泪珠。他还想在梦中去找回那威武雄壮的故事来,但现在连这也消遁了。“为什么不真的找老甘去?”老
寿猛然睁大了眼睛,醒悟过来,“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颤巍巍地站了起来,颤着走出村去……(有删改)【注】①本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寿在屋檐上拽了两把屋草填进灶膛点着了火这一细节,侧面反映了柴草缺乏的状况,为下文砍枣树埋了伏笔。B.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老寿虽然在感情上不接受把梨树砍掉,但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人物形象立体而生动。C.
“鸡叫”多次出现,别具匠心,使小说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展开矛盾冲突,又巧妙完成回忆和现实间的自然转换。D.文章通过砍枣树与砍梨树两个生活事件,联结回忆与当下,对比历史与现实,在广阔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塑造人物。7.关于文中老寿的梦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着力渲染寻找老甘的艰难,更能体现老寿的决心和其对干部优良作风的热切期盼。B.老寿在梦中呼喊的“回来!……党的光荣,胜利的保证……”有揭示主旨的作用。C.梦中的老寿敢于顶撞领导,这是他真实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D.老寿的梦境是基于他对现实
的深切忧虑而产生的,尽管是虚幻的,但不乏合理性。8.同一个人小说中却有“老甘”和“甘书记”两种称呼,请简要说明理由。9.小说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而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这样叙述有何好处?【答案】6.B7.C8.①称呼“老
甘”是因为他一心为公,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心系百姓,而群众对他也爱戴亲近,反映了干群关系的密切融洽;②称呼“甘书记”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官僚专断,脱离群众,罔顾群众利益,而群众对他心存隔阂,反映了干群关系的疏远生分。9.①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老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
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②将现实和历史、回忆与当下、真实与梦幻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干群关系的变化,凸显作品主旨;③照应了题目“剪辑错了”,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跳跃性和戏剧性,使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灵活自由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在B.“又为炼出钢来而感动落泪”错误,老寿流泪是因为找不回一心为公的“老甘”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C.“也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错误,在梦中“我没有
粮食”是事实,看不出是顶撞“老甘”,“老寿气得正要爆发”也是真情的流露,说“是他党性真正觉醒的开始”属于过分拔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副区长老甘来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回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烙肥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
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你说!”,此时的“老甘”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
虑,以至于几天的时间就“瘦落了形”;“老寿走到门口,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腔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问遇见啥困难了”“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那年,这个不算大的村落
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群众理解老甘一心为公,所以也愿意为老甘分忧解愁。可见,称呼“老甘”是因为他一心为公,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心系百姓,而群众对他也爱戴亲近,反映了干群关系
的密切融洽。“今晚上就要组织劳力干了。甘书记不是说了限三天三夜?要放倒树,整好地,下好种,要改变面貌,这是要上报的”“……大伙儿……大伙儿都指望着今年的梨呀!”“他眼睁睁地看着那汽灯抬来了,锯子斧子搬来了,
社员们举起斧子,梨树倒下来了,那用纸包裹着眼见就要收获的青梨,也跟着掉在了地上”“甘书记完成了任务,如今是县里分工抓棉粮油的书记了”,“甘书记”不顾群众的利益,是为自己完成任务,而群众也对他心存隔阂,所以改称“甘书记”。可见,称呼“甘书记”是因为他追名逐利,官僚
专断,脱离群众,罔顾群众利益,而群众对他心存隔阂,反映了干群关系的疏远生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谋篇布局的技巧的能力。“老寿心里像是插上了一把刀”“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想起那年的淮海战役……”“……老
甘!……老甘!……回来!……回来!……商量!……商量!……”“对呀!我找老甘去”,老寿面对今天追名逐利、官僚专断的甘书记,内心伤痛,想找回曾经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老甘却不得,文章以老寿的心理活动来结构全篇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出老寿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现实中甘
书记罔顾群众利益,将即将收获的梨树砍掉;而曾经老甘为了革命事业殚精竭虑。现实中老寿对老甘的不满、彼此变得疏远生分是;所以他在梦中想找回曾经的老甘。小说将现实和历史、回忆与当下、真实与梦幻巧妙结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干群关系的变化,从
而凸显作品主旨;小说虽老寿的心理活动而不断地由现实写到历史,由回忆再回到当下,真实与梦境相互转换。照应了题目“剪辑错了”,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跳跃性和戏剧性使情节曲折有致,叙事灵活自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平兴国六年
三月,诏:“诸州大狱长吏不亲决胥吏旁缘为奸逮捕证左滋蔓逾年而狱未具。”上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四月,上亲躬听断,京城诸司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是岁自春涉夏不雨,上意.狱讼有冤滥。会归德节度使推官李承信市葱有烂者,笞园户,病创数日死。己卯,承信坐弃市。先是,
诸州罪人皆锢送阙下,道路非理而死者十常六七。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左拾遗张齐贤上言:“刑狱繁简,乃治道弛张之本。”先是,开封府女子李击登闻鼓,自言无儿息,身且病,一旦死,家业无所付。诏本府随所欲裁置之。李无他亲属,独有父,有司系之。六月己丑,李又诣登闻,诉其父
被系。上颇骇其事,谓宰相曰:“此事至小,岂当禁鞠?辇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广,安得无滥枉乎?”即日诏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两浙等道审问刑狱,吏之怠者,劾其罪以闻。若临事明敏,刑狱无滞,亦以名来上。七月乙卯,上谓宰相曰:“
颠闻台中鞫狱,御史多不躬亲垂帘,雍容以自尊大。鞫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滥,岂可得也?”乃诏自今决狱,御史必须躬亲,毋得专任胥吏。十月辛丑朔,上录京城诸司系囚,多所原减,决事连至日旰。近臣或谏以劳苦过其,上曰:“不然。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
以为适,何劳之有?”上虑.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己卯,置审刑院于禁中,兼置详议官六员,凡狱上奏者,先申审刑院印论,以付大理寺、刑部斯覆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中覆裁决论,以付中书省,当即下之。盖.重谨至也。(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
事本末·太宗皇帝》,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长吏(A)不亲决(B)胥吏旁缘为奸(C)逮捕(D)证左(E)滋蔓逾年(F)而狱(G)未具1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怀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B.虑,担心,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虑”含义相同。C.路,宋朝的行政区划单位,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
的含义相同。D.盖,大概因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盖儒者所争”的“盖”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的A.宋太宗针对案件滞压的现象,设立了三种限制断案时间的制度,所以京城各司狱有疑点的案件,大都临时得
到了裁决。B.宋太宗怀疑是因为诉讼有冤案,引起了长期不下雨的异象,恰逢官员李承信因买到烂葱打死了园户,于是对他处以极刑。C.李氏敲击登闻鼓,申诉自己苦衷,太宗诏令开封府听任她的意愿裁断处理;李氏再次击鼓申诉其父被抓,太宗
震惊。D.宋太宗在审查京城各官署在押的犯人时,决断事情持续到日暮。有人进谏认为他太辛劳,太宗认为只要讼案公平允正就值得。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鞠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民之不冤,法之不滥,岂可得也?(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1
4.宋太宗设置审刑院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答案】10.BCE11.D12.A13.(1)审讯拷问的任务,委托给小吏,想让百姓没有冤屈,法律上没有滥刑,怎么可能做到呢?(2)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待起
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14.目的:①案件审理公正公平,不违法曲断。②加强对大理寺、刑部官吏的监督(或者“加强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思想:①重视刑狱,慎刑思想。②体现了宋太宗仁爱思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长吏不亲自审判,小吏相互勾结做坏
事,逮捕证人,祸患滋长扩大超过一年但是案件没有判决。“胥吏”为后句主语,其前B处断开;“胥吏旁缘为奸”中“为奸”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逮捕证左”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胥吏”,是说(小吏)逮捕证人,表意完整,其后E处断开。综上应在BCE三处断开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怀疑;料想。句意:皇上怀疑诉讼案件有冤枉失实的。/然而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够先入关攻破秦的国。B.正确。句意:皇上担心大理寺、刑部的官吏玩弄文字诋毁构陷。/担心(
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C.正确。D.错误。大概因为;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句意:(这么做)大概因为极为重视(刑狱)啊。/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所以京
城各司狱有疑点的案件,大都临时得到了裁决”有误,原文为“上亲躬听断,京城诸司狱有疑者,多临决之”,意思是“皇上亲自听取有关案件的陈述而判决,京城各司案件有疑点的,大多亲自裁决”,是皇上亲自裁决。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鞠按”,审讯拷问;“委”,委托;“滥”,滥刑。(2)“割”,割让;“夕”,夜,夜晚;“安寝”,安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目的:原文说到“傥惠及无告,使狱讼平允,不致枉挠,朕意深以为适,何劳之有”“上虑大理、刑部
吏舞文巧诋,己卯,置审刑院于禁中”。所以设置审刑院的目的即:①案件审理公正公平,不违法曲断。②加强对大理寺、刑部官吏的监督(或者“加强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思想:从文中“此事至小,岂当禁鞠?辇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广,安得无滥枉乎”“盖重谨至也”等可以看
出他重视刑狱,慎刑的思想以及仁爱思想。参考译文:太平兴国六年三月,(皇上)下诏说:“各州重大案件,长吏不亲自审判,小吏相互勾结做坏事,逮捕证人,祸患滋长扩大超过一年但是案件没有判决。”皇上不想天下有滞留的案件,于是设立三种限制断案时间的制度:大的案件四十日,中等的案件二十日,小的案件十日。四月,
皇上亲自听取有关案件的陈述而判决,京城各司案件有疑点的,大多亲自裁决。这一年从春天到夏天不下雨,皇上怀疑诉讼案件有冤枉失实的。恰逢归德节度使推官李承信买的葱有烂的,抽打园户,园户受伤几日后死去。己卯日,李承信被定罪处以弃市之刑。在此之前,各州的有罪之人都被禁锢押送到京城,在道路上不合常理
死去的常常有十分之六七。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左拾遗张齐贤上书进言:“刑罚的繁简,是治国政策松紧的根本。”在此之前,开封府女子李氏击登闻鼓,自述没有子嗣,身体还有病,一旦死去,家产没有托付的人。皇上诏令开封府听任她的意愿裁断处理这件事。李氏没有其他亲属,只有父亲,有关部门拘囚了他。六月己丑日,李
氏又到登闻院,控告自己的父亲被拘囚。皇上对这件事感到十分震惊,对宰相说:“这件事极小,怎能监禁审问呢?京城尚且这样,天下极广,怎么会没有滥狱冤狱呢?”当日就下诏派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别前往江南、两浙等道审问刑事狱案,官吏中有怠于职守的,就检举揭发他的罪过上报朝廷。如果办事聪明机敏,刑事
狱案没有滞留的,也将其名字上报。七月乙卯日,皇上对宰相说:“素来听说御史台中审理案件,御史大多不亲自断案,闲居无事、从容不迫,认为自己尊贵伟大。审讯拷问的任务,委托给小吏,想让百姓没有冤屈,法律上没有滥刑,
怎么可能做到呢?”于是下诏说从今天起判决诉讼,御史必须亲自处理,不得让小吏专门负责。十月辛丑初一,皇上审查京城各官署在押的犯人,大多宽恕或减刑,决断事情持续到日暮。近臣中有人进谏认为皇上过度辛劳,皇上说:“不是这样。假如惠及上告无门的人,使讼案公平允正,没有导致违法曲断,我就会
感到十分满意,有什么辛劳的呢?”皇上担心大理寺、刑部的官吏玩弄文字诋毁构陷,己卯日,在宫中设置审刑院,同时设置六名详议官。所有上奏朝廷的案件,先申报审刑院备案,以交付大理寺、刑部断罪复核让皇上知晓。再下达审刑院仔细审议,申请审核判定完毕,再交给
中书省,马上下达结果。(这么做)大概因为极为重视(刑狱)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
》:“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
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16.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
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解析】【15题详解】本题
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
高尚情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作者开篇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
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易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了诗人本性纯朴高洁。其次,“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
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净,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亦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心”是不会
因贬谪而受污染的。体现出诗人襟怀达观超脱以及坚守自我的心志。再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沧浪清可爱”,看似描写水色清澈可亲,其实是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这沧浪之水如何可爱?它平明如镜,
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正是服务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最后,“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
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
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中所写的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诗人看到所处环境清静优美如同画境一般,在作者看来,这里正可以涵养情操。由此可见,作者虽遭贬谪,但并无消
极颓丧之意,志向高远的作者,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没有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而是在如画景中涵养情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
____”,而信尾“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仰慕之情。(2)《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__________”,而秦一方面“__________”,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3)诸侯为了“一夕安寝”,
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但是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只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③.人亦念其家④.取之尽锱铢⑤
.奉之弥繁⑥.侵之愈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锱铢、奉、弥、繁、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
汇”处的县城。从县城向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聂景区。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①;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②。被原始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
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欢快的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由得手挽手③。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身
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人”与文中最后一段首句中加点的“人”,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A.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B.可怜楼上月排回,应照离人妆镜台。C.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D.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山中色彩变换,一日间四季轮转”,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答案】1
8.①熠熠生辉②油然而生③翩翩起舞19.D20.①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②原句“变幻”一词表现“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
此处形容阳光照射下是白雪的样子,可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②此处指不自觉地产生亲近感,可填“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对应欢快的舞曲,此处指村民与游客手挽手跳舞,可填“翩翩起
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人”泛指“人”。A.指“人品”;B.特指“某个不在身边的人”;C.特指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D.泛指“人”。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以“率性”描绘大自然,赋予其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大自然“随意、任性”的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其色彩缤纷的特点。“变换”和“变幻”的区别:变换是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是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
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是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是指不规则地改变。原句“变幻”一词侧重“变化多端、没有规律”,更突出大自然变化无常、不可捉摸的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①又过了三个月,大成和白甜美夫妻俩住进了每月只需要缴纳九角二分钱房租、两角多钱水费、七角多钱电费的两间共三十二平方米的平房里。Z城不是农村,什么都要掏钱购买,Z城又不是地地道道的城市,没有城市的全覆
盖商业设施与社会服务,什么都要自己跑自己找自己办。他们砌灶烧饭,他们挖窖藏贮,他们锯木钉凳,他们挂板置物,他们拉绳搭衣,他们养鸡取蛋,他们凭票排队购粮,他们自行车驮麻袋买西瓜,他们粉刷房室、四白落地,他们修建土暖气,他们自备小锅炉……在白甜美眼中,一切废旧物资
都是宝贝,一切辛苦都通向改善与享受生活……使大成觉得分外威风的是,他在同事的帮助下,在甜美的怂恿下,②他自己建立了自行车装修车间,一套家伙什,拿龙、补带、正把、紧条,前叉子、座子、筐子、挡泥板、瓦圈、链子与自行车全身各个轴碗滚珠钢管,无不自力更生装修。于
是飞鸽、永久、红旗、生产、凤凰直到英国的兰铃、凤头、菲利普,东德倒蹬闸的钻石牌,二六、二八,各种新老车辆纷纷光顾。2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大量并列的词语,但读起来节奏一慢一快,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效果?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夫妻俩搬家后的生活,每一句都用“他
们”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21.①句的并列词语作长句的定语,修饰租赁的房屋,且具体列出价钱,以强调费用之低和夫妻俩的贫穷,读起来节奏较慢;②句的并列词语简短且密集,轻快灵活,表现大成对新生活的热情,读起来节奏较快。22.①每句都以“他们”开头
,依次排开,形成铺排,突出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事事都亲力亲为、勤劳能干;②大量运用“他们”,更好地呈现出夫妻二人开启新生活的图景,更有画面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
词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可以从这些并列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表意内容,句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①句“九角二分钱房租、两角多钱水费、七角多钱电费……共三十二平方米的平房里”三个并列词语。从内容来看都是说具体的价钱,无非是几毛钱。不管是房租、水费
还是电费,这三样是大成夫妻进城后的日常生活开支的大头部分。这三个短语在句中充当定语,共同修饰中心词“平房”,数额来看都不贵,但反映出夫妻二人生活的拮据,读起来节奏稍慢,有突出强调作用。②句“拿龙、补带、正把、紧条,前叉子、座子、筐子、挡泥板、瓦圈、链子与自行车全身各个轴碗滚珠钢管”
等并列词语,都陈述的是进城后的大成为自力更生而准备的一套家伙什。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工具的名称,不仅说明大成为自力更生做了充分准备充分,而且能说明聪明能干的大成对进城后的新生活充满热情,因此朗读时语速很明快。【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
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他们砌灶烧饭,他们挖窖藏贮,他们锯木钉凳,他们挂板置物,他们拉绳搭衣……”,概括起来就是说夫妻俩进城后的系列生活。每一句都用“他们”开头,从句式来看,形式一致,构成的排比句,增强了气势,表现了夫妻俩日常生活中的亲力亲为、勤劳能干;同时,每句用“
他们”开头,突出强调的是夫妻不畏现实的困难,团结一致、并肩携手共同开创新生活。开头连用“他们”,除增强句子语气外,还能增强阅读画面感,进而凸显夫妻的团结协作,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考生据此作答即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出自《韩
非子·喻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陷入困难的境地;认真地处理细小环节,就可以远离大的危害。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
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韩非子·喻老》中名句“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表明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危难,慎重地处理细小的事就可以远离大灾。意在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不欺小节,才能走向成功与辉煌。由此看来,在思想上,做事应该有注重细节的意识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应该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穷尽各种可能的情况,覆盖容易忽视的细节,才能把好事办好。在行动上,做任何事都应该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因此,注重细节是成败的关键。材料的中心
是讨论“易”和“难”、“细“和“大”关系。易与难、细与大,既对立又统一,充满着辩证的哲理。能把容易的事一件件做好,难事就会随之迎刃而解。若对简单的事不屑去做,或缺少恒心半途而的的废,或敷衍了事不求细节,终究难成
大事。而慎重对待、专心做好简单的事并不简单,这往往是对一个人意志、作风、品质的有力检验;把简单的小事做好,才能继续做更大更难的事。一个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有限,在关键环节和重要抉择上往往能全神贯注、慎之又慎,不
容易出现差错。很多时候,问题和祸患反而出现在看似容易之事、产生于细微平常之处。谨慎对待小事、易事,不因事小而不为、事杂而乱为、事难而怕为,于细微、容易之处避危难之事,如此方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行文思路上,首先由名句内涵
引出中心论点,成功都从做好小事、易事开始。然后设置分论点,一方面,不管面对什么情况,都应保持谨慎之心。另一方面,处理难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做成大事要从细微之事做起。可用引证法,如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苏轼“慎重则必成
,轻发则多败”,胡宏“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等,可用例证法列举古代圣贤成功的事例,往往都是因为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既是生存智慧,也是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只有由小及大,从易至难,方能
谨慎持重,攻坚克难。立意:1.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2.祸患常积于忽微。3.尽小者大,慎微者著。4.于小事处下功夫,于细微处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