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

PDF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665.904 KB
  • 2024-09-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2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8月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pdf,共(25)页,665.904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b2b73f1930c1210eed247082707005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页(共24页)泉州市2022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2021.08一、现代文阅读(35分)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两个部分。(一)现

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信息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以及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材料一摘编自张春颖《中国航天文化的特色及内涵研究》,材料二摘编自[英]莫莉·西尔克《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特的航天文化》,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

解。1.(3分)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材料一第一段说“中国航天文化贯穿于航天事业的各个历史进程

及各个领域”“中国航天文化是一种优秀的社会文化”,第二段说“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沿革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文化跟从航天事业的诞生而来。航天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先进文化代表”,选项综合以上信息进行

转述,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意。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一第二段说“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与浪漫的飞天情结为航天事业与文化的开创奠定了文化基础”,因此,选项前半句说“传说故事、飞天情结为中国航天文化奠定文化基础”是正确的。“传说故事”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

贵精神财富,“飞天情结”包含着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太空的不懈探索精神;另外,材料二第二段说“有三种重要‘精神’或历史影响使得这种新兴的航天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传统精神”。综上不难理解,“传说故事”“飞天情结”都代表着某种传统精神,

作为传统精神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航天文化形成典型的中国特色是有所帮助的;同时,材料一第二段又指出“航天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特征之外,又有着显著的时代色彩”,这里的“鲜明的民族性”与“典型的中国

特色”是密切相关,没有“鲜明的民族性”就谈不上“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选项说“传说故事、飞天情结……有助于中国航天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和民族性”也是成立的。故B项正确。C项,来源于材料二第三段,“中国航天文

创致力于通过教育活动、文化产品甚至是旅游向青少年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可见,“向青少年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航天文创的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页(共24页)一个努力方向”是成立的,但“

文化产品”“旅游”等只是中国航天文创向青少年宣传航天事业的载体,“文化产品”的发展趋势应与文化产品有关,“旅游”的发展趋势应与旅游有关,虽然“文化产品”“旅游”的发展与“向青少年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向青少年宣传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它们的发展趋势,因

此把中国航天文创的努力方向当作是这些载体本身的发展趋势是缺少依据的。故C项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D项,来源于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二第三段。材料一最后一段说航天产品“是指经过航天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航天人创

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可见,航天产品的创造主体是“航天人”;材料二第三段说“现在很常见的是,中国品牌与中国国有航天机构合作,打造出大量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主题产品”,举了森宝积木公司与中国航天文创联名推出与航天有关

的系列模型的事实,可见,中国航天文化产品的创造主体是公司企业和中国航天文创。因此,虽然中国航天产品和中国航天文化产品有较密切的关联,但其创造的主体是有区别的。故D项正确。2.(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

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A项是对材料一最后一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推断,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中国航天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三大构成要素”“随着航天科技转化与应用的加速,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要得到更深

层次的拓展”,可见,航天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要得到更深层次拓展,确实是需要从构成航天文化内涵的精神、物质与制度三大要素进行全面建设,但说三要素的建设要按照精神、物质与制度的先后顺序则缺乏依据,因此A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

确。B项是对材料一第二段和最后一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推断,材料一第二段指出“航天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特征之外,又有着显著的时代色彩。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文化吸收了许多先进元

素,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先进文化代表”,可见,航天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与它吸收许多先进的元素密切相关,这也体现其包容性;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和广泛学习航天文化,可以确保航天文化在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体现的是弘扬

学习航天文化对航天文化的重要意义。弘扬的方式可以是不拘一格的,但把“航天文化不断吸收各种先进的元素,在包容中与时俱进”作为社会各界对航天文化不拘一格弘扬的必要条件,则缺乏逻辑依据。因此B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C项是对材料二第一段相

关内容的分析与推断,材料二第一段说“中国在外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不断成为全球各地的头条新闻。当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上时,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是不断高涨的中国独特的‘航天文化’热潮”,可见,中国在外太空领域的成就之所以

不断成为全球各地的头条新闻,是因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至于“航天文化热潮的高涨”,不能作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领域”。因此C项的分析与推断有误。D项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做出的分析与推断,材料二最后一段说“中国航天活动和商业产品新热潮正逐年

高涨,巩固了国家航天事业。虽然这些产品仍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但以将中国置于太空探索前沿为主题的传媒产品已经开始渗入国际意识,比如翻译成其他语言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3页(共24页)的《三体》小说三部曲和能够在奈飞频道上观看的电影《流浪地球》”,说明

“这些产品”目前虽然“面向国内市场为主”,但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因此,选项根据“随着以探索太空为主题的中国传媒产品国际意识的加强”,作出“中国的航天文化产品有望深入推向国际市场”的推断是正确的。故D项的分析与

推断正确,是本题的答案。3.(3分)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最能支持“航天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国航天文化的文化符号”这一说法的一项,答案是A。A项,“东方

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属于航天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自力更生,发奋进取的拼搏精神”,说明它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符合文化符号的要求。故A项正确,是本题的答案。B项,“两弹一星”精神属于精神文化,选项体现的是这种精神文化

的作用。故B项不正确。C项,以“嫦娥”命名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说的是航天器的命名方式,选项体现的是这样命名的意义。故C项不正确。D项,电影《流浪地球》不属于航天文化的范畴,也不属于物质载体,选项体现的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故D项不正确。4.(4分)①航天工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②

中国航天零缺陷质量意识的树立和提升。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①应针对“质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生命”这一观点去说明。②考生答案没有从论证的角度答题,不给分。③考生答案没有分

点或者说明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④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对“质量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生命”的论证在材料一的第四段,第四段先指出航天工程由于事业的特殊性

而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其成果事关国家的声誉和安危,这是从航天工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角度进行论证;接下来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阐述了零缺陷质量意识是如何树立和提升的,这是从中国航天零缺陷质量意识的树立和提升的角度进行论证。5.(6分)说明: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

为其国民冒险精神的传承者,与中国航天事业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进行类比。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4页(共24页)分析:①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航天产品的做法;②有助于改变西方对中国太

空活动的某些偏见,使其能够接受中国也应该属于太空的观念。答对说明给2分;答对分析给4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①应依据谈及“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时的相关内容去说明和分析,否则不给分。②应针对类比的手法去

说明,并分析其作用,否则不给分。③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说明、分析不够准确清晰,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④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表达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

考生要明确题干中指出的内容范围,理解提到的类比手法,从材料二中找出与之对应的部分,加以说明并作分析。材料二在最后一段是这样谈及“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的:“正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成为美国国民冒险精神的传承者一样,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也能够强化以下说法:

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其主要意思是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其中的航天产品,强化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这一观点。本材料为英国学者所写,为了帮助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点,材料把“中

国的航天事业也是其文明的自然延续”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成为美国国民冒险精神的传承者”进行类比,读者不难发现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这样表达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将自身历史融入航天产品的做法,特别对西方读者来说,

能够改变对中国太空活动的某些偏见,进而能够接受中国也应该属于太空的观念。【讲评建议】1.要引导学生掌握复合文本的基本特点,快速理清说明的逻辑思路,辨析说明方法,判断论点和论据的一致性。2.要引导学生明确复合文本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综合、评价运用材料

内容的能力。3.要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材料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提炼和表达信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能够依据文本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对接社会发展要求。4.要注意指导学生精准细

致地分析语句,准确捕捉其传递的信息,以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5.解答客观题时,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综合比较,提炼有效信息,辨析选项信息是否源自文本,其理解分析是否符合原意,评价推断是否合理。解答主观题时,要

引导学生审清题干,根据题干指示,整体把握,紧扣文本分点作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5页(共24页)文学类文本《孔子的自白》是顾随创作的一篇小说。顾随(1897-1960),本名顾

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理论批评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究专家。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选择这篇小说作为文学类阅读材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篇小说内容正面,主题积极。小说叙写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冷落却初心不改的故事,并通过孔子的“自白”,塑造了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伟大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圣贤先哲的敬仰与赞颂,有助于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

。二是这篇小说艺术特色显明。小说以“孔子的自白”为题,主要通过对话与内心独白来塑造人物形象,形式新颖,感染力强;同时,小说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论语》中的有关记述为创作基础,并进行大胆的串连和糅合,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既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在教与学中注意古今融合、教考衔接。为适应考试要求,易于考生理解和把握,选用这篇小说时在文字上作了部分删改,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6.(3分)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的考查点是对小说内容的分析鉴赏。小说开头写叶公询问子路,叶公话中的“仲尼”是孔子的表字,古人对尊长一般称字,对晚辈和自己一般称

名,所以选项说叶公“以‘孔仲尼’尊称孔子”是正确的。叶公话中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其言外之意是孔子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没什么大成就,概括起来说,就是选项后半部分所说的“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

,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对于叶公的这一问题,子路是什么态度呢?小说在后文作了这样的交代:“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可见,子路固然本就对叶公没有好感,但激发子路对叶公不满恼怒的直接原因还是叶公问询孔子其

人其事时的语气和内容。综上可见,A项的分析鉴赏正确。B项的考查点是对小说艺术手法和内容主题的分析鉴赏。小说在写叶公询问子路后,通过子路的联想对叶公形象作了一番叙写,叙写内容与刘向《新序》中“叶公好龙”的典故内容基本一致,

因此,B项前半部分说“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是正确的。另外,小说用“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来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等细节描写叶公见天龙的情形,显然语带夸张,把叶公描绘

成一个小丑样的漫画人物,因此选项说“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也是正确的。小说对叶公的描写虽然是通过子路的联想来完成的,但作为小说的内容之一,显然也会带有作者的某种写作意图,结合全文内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里

面也包含了作者对好名不务实者的讽刺。综上可见,B项的分析鉴赏是合理正确的。C项的考查点是对小说内容、主题和人物描写技巧的分析鉴赏。小说中子路对叶公之问昂然不答,表现了子路的耿直执拗;而孔子却批评子路的不答,认为答复叶公可以阐明孔

子的为人与理想,是一次难得的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从中可见孔子的宽容睿智。因此选项说这一细节“刻画师徒的不同形象”是正确的。但选项后半部分接着说这一细节“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则是对小说内容主题的错误理解,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

的确存在处世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6页(共24页)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

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由此可见,C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D项的考查点是对小说整体艺术特色及效果的分析鉴赏。本篇小说采用故事新编的艺术形式,这是小说最突出明显的艺术特点,但仔细品味小说,读者还应该可以发现,作者创作的重心并不在于“新编”,而是在于“故事”,即小说的诸多

细节,包括孔子的“自白”,大都是对《论语》有关记述的“翻译”和糅合,而《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真实性已得到人们的普通认同,因此,小说以《论语》有关记述为基础而创作,其艺术效果自然就是选项所说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综上可见,D项的分

析鉴赏正确。7.(3分)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领悟作品感情、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对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

。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性格特点较为鲜明的一个,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

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因此选项评价《论语》中的子路形象与本文所塑造的子路形象基本一致,显然不够合理。故A项的说法有误。B项考查对作品中重要语句的艺

术手法的分析鉴赏。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故B项不正确。C项考查对

作品内容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的积累掌握。小说中提到的石门“晨门”与子路的故事,记录在《论语·宪问》中,也选入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考生对此应该不陌生。《论语》中“晨门”的原话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呢?小说文本给出了回答:首先,孔子

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由此可见,“晨门”评价孔子的‘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既可理解为讥讽也可理解为褒赞。故C项理解正确,是本题的答案。D项考查对作品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及相关作品思想主题的整体把握。小说中“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一句本来是孔子教导徒弟的话,其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

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现实,而“恐怖”则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些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心态。这句话既是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推行仁道那一段生活的总结,也颇具普遍性、哲理性,如果我们拿它来观照古今中外的许多

作品,也的确能从中体悟到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如《祝福》中,“我”就是发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农村封建意识这一“人世的真实”,才产生了愤怒、悲哀等“恐怖”之情;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我”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7页(共24页)就是发现了埋葬别里科夫并没有改变当时俄国的

禁锢之风这一“人世的真实”,才产生了深深的“恐怖”之情。但沈从文的《边城》,描绘的是湘西地区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的是人性的善良美好,如果说《边城》中的翠翠、傩送等人物也发现了“人世的真实”,那么这些“人世的真实”是

纯净美好的,它给人们带来的也不是“恐怖”之情。因此D项的说法不正确。8.(4分)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评分说明】①答案应当紧扣“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作阐释。考生答案不是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而是解释原因或概括孔子的形象特点等,不给分。②考生答案照抄原文相关文字,缺少必要的概括与整合,应酌情扣分,

得分不能超过2分。③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分点标准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④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概括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小说中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一共有三次,其中第

二、三次是对第一次的强调,孔子所看见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准确回答“东西”所指的内容,就要回到第一次写孔子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的文本中,结合前后文有关孔子的心理描写及对孔子形象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概括整合。前文写到,孔子正在为此次出游没取得预期成果而伤感

,于是便有了“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的想法,并因此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可见,孔子第一次

在对面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就是因为之前的联想,所看见的“东西”的主要内容,也应当是关于未来的某些值得期待的情景。结合小说所要着力刻画的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看见而当时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应当是孔子对自己未来生活和理想追求的愿景,因

为是孔子个人的想法而尚未告诉弟子们,而且弟子们也没有孔子的眼界和乐观态度,所以这些愿景只是孔子看见而弟子们“不能看见”。理清这样的答题思路后,便可以结合前文对孔子的心理描写内容作概括了。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孔子南游于楚”的交代,

将教育弟子的晚年生活场景准确表述为“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结合《论语》中对孔子思想的阐述,将文中“我的道”具体阐述为“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9.(6分)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

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8页(共24页)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

分。【评分说明】①题干中“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表明本题的答题角度是写作技巧,考生如果不是从这一角度组织答案,而是回答为概括孔子“自白”的内容,不给分。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专指运用写作技巧所带来的作用及效果,考生如果不是针对

“好处”来组织答案,应酌情扣分。③对“好处”有不同的理解,且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的,可根据理由充分、阐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给满6分为止。【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对于写人物的小说而言,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主要

任务;而在众多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中,侧重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刻画人物是最常见而有效的艺术手段。通过人物的内心写人物,犹如用人物的眼睛来看世界,透过这个被主观化的世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人物丰富的内心和独具一格的性格

,还可由此窥见作家寄寓于人物身上的独特情怀,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本文所采用的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一是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二是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以上两种人物描写技法表现

形式不尽相同,其运用的好处基本一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孔子内心独白和幻觉的形式,可以直接坦露孔子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写出孔子从伤感楚国之游的失败到决心重新选择人生努力方向的心路历程,表现孔子的自我剖析精神和伟大人格,进而表现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二是采用孔子演说式自我陈

述的形式,可以借此合理地融入孔子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理想志向不被理解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实现理想志向道路上不懈怠、不懊悔、不悲观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从想与做、人与事等不同角度立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小说格局,有利于更真实地表现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三是采用人物“自白”的形式,可

以通过孔子的内心独白、幻觉和直接倾诉,把孔子的内心世界直接坦露在读者面前,不但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加了文本的抒情性,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讲评建议】1.要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学会分

析小说的场景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情感及其相互间的关系。2.要适当补充人物描写、场景、题材、主题、情感、审美接受等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发现并理解小说的个性特色。3.要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从中获得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进而分析鉴赏文202

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9页(共24页)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4.要指导学生加强审题训练,能分清“好处”“艺术效果”等设问的不同;并能根据题干的答题限制,合理推断答题要点,并力求答案组织富有逻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

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文言文阅读,包括5道小题。文本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原文篇幅较长,有12989字,根据需要作了删节,最终文本为621字。从整体上看,选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对考

生具有教育意义,适合对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进行考查。10.(3分)A【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本题在B、C项各设两处错误,在

D项设三处错误。B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与“得浑邪王使”中间应断开;B、D两项中“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与“为汉所杀虏数万人”中间不可断开,应合为一读;C、D两项中“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中的第一个“汉”字应属上,与“谋降”合为一读;

C、D两项中“上得浑邪王使”中的“上”字应属上,与“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合为一读。A项没有错误,是本题的答案。B、D两项中“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应合为一读,“浑邪王居西方”与“为汉所杀虏数万人”二读之间不应点断,点断

后“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则意为“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将“浑邪王驻守西部”作为单于恼怒的原因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点断后的“为汉所杀虏数万人”则意为“(单于)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也显然与前后句衔接不顺畅

,合为一读意为“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用以说明单于恼怒的原因,语意才能贯通而下,顺理成章。C、D两项的断句应是“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第一个“汉”字若属下,作为“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的主语,意为“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

汉人”,则语意不通,第一个“汉”字应属上,与“降”字一起作为“谋”的宾语,意为“(浑邪王)谋划投降汉朝”,语意通顺流畅。B、C、D三项的断句应是“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与“得浑邪王使”二读之间应点断,意为“这时,大行

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大行李息)见到浑邪王的使者”,语意贯通而下,“上”字若属下,“上得浑邪王使”意为“皇上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看似语意可通,但“即驰传以闻”则意为“(皇上)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显然语意不通,“上”字应属上,即“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大行李息)得浑邪王使”“(大

行李息)即驰传以闻”,这样才能文从字顺。全句的意思是: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

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11.(3分)C【试题分析】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0页(共24页)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考查的是古代官职。大行,即大行令,古代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典客,秦官,掌诸

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由此可知,大行令是主管外事、蕃务的官名,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事务。选文中,马邑县豪强聂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建议攻打匈奴,浑邪王派使者后经由大行令李息向汉朝传递投降意愿,由此

,也可推知大行一职主管外事蕃务,负责接待使者宾客等事务。由此可知,此项的解说是正确的。B项考查的是外交政策。和亲,指汉族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选文中马邑县豪强聂壹向汉武

帝建议攻打匈奴的原因是汉武帝执政初期维持了和匈奴之间的政治联姻,与匈奴友好往来,匈奴因此亲近信任边地百姓。由此可知,此项的解说是正确的。C项考查的是帝王称号。谥号是指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去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庙号是指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特立

为某祖、某宗的名号。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如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曹魏高皇帝曹腾等。选文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可知选文中

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且古代史书称呼皇帝有比较统一的成例,唐朝前称谥号,唐朝开始称庙号。所以此项解说有误,是本题的答案。D项考查的是民族称谓。先秦时代,中原地区的王朝将与华夏四邻的民族称为“蛮戎夷狄”,泛称我国东方各族为“

夷”,南方各族为“蛮”,西方各族为“戎”,北方各族为“狄”。“夷狄”后也用以泛指除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选文中汲黯劝谏汉武帝时,将“夷狄”与“中国”(华夏族、汉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居四方之中)对举,告诫汉武帝不要用国

家疲敝来服侍外族人。由此可知,此项的解说是正确的。12.(3分)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概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基本能贯穿全文

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述。B、C、D三项的概述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A项“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的概述是正确的。但“王恢则认为无

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的概述则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

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1页(共24页)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因此A项是本题的答案。13.(8分)(1)(4分)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2)(4分)统率十八万骑兵,旌

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评分说明】第(1)小题①译对大意给3分,“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相望”译对给1分。②“行十余年”译为“经过了十多年”“经历了十多年”等,大意对给1分。③“苦不聊生

”译为“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生活艰苦,无法生存”“生活艰难困苦,无法维持”等,大意对给1分。④“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译为“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自缢在道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一个”“在路

边的树上上吊自杀,死者接连不断”等,大意对给1分;“相望”译为“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给1分。⑤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第(2)小题①译对大意给3分,“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

奴”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见”译对给1分。②“勒兵十八万骑”译为“统率十八万骑兵”“统领十八万骑兵”“指挥十八万骑兵”等,大意对给1分。③“旌旗径千余里”译为“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千余里内旌旗飘扬”“旌旗绵延一千余里”

等,大意对给1分。④“以见武节,威匈奴”译为“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以显示军威,气势威震匈奴”“以显扬勇武的气节,威势震慑匈奴”等,大意对给1分;“见”译为“显示”“显扬”“显现”“展示”等,给1分。⑤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

为B级。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及句式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为“相望”。“相望”的意思是“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如“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中篇》)、“宫室兹侈,道殣相望”(

《左传·昭公二年》)、“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春秋》),成语“旗鼓相望”“项背相望”“冠盖相望”等。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为“见”。“见”的意思是“显示”“显扬”“显现”“展示”等,如“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自荐》)、“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成语“见素抱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14.(3分)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2页(共24页)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答对“劝谏的方法”给

2分,答对“劝谏的目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①主父偃的第一种劝谏方法,答“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先援引《司马法》中的观点”等,给1分。②主父偃的第二种劝谏方法,答“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

被围之事”“后举高皇帝不听劝谏而遭到‘平城之围’的事例”等,给1分。③主父偃劝谏的目的,答“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以劝谏汉武帝对匈奴不应过度用兵”等,给1分。④考生答案照抄原文语句,不能分点概括说

明,或答案不完整,意思不明确等,应酌情扣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拟制意在引导考生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要求考生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文章内容,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和归纳概括,能答出所述事件的发展、结果等。根据题干“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所采用的劝谏方法,根据“《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可知,主父偃先采

用了引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先援引《司马法》中的观点”等;根据“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可知,主父偃后采用了举例的方法,可概括为“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

而被围之事”“后举高皇帝不听劝谏而遭到‘平城之围’的事例”等。根据题干“以达到什么目的”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劝谏的目的。主父偃先引用的《司马法》中指出“好战”与“忘战”两个方面,借此既委婉地告诉汉

武帝“好战”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忘战”的危险,之后又举用高皇帝刘邦执意对匈奴用兵导致被围平城一事,进一步强调了“好战”的危害。据此可知,主父偃旨在劝谏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时应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忘战”,更不能“好战”。由此,可概括为“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以劝谏汉武帝对

匈奴不应过度用兵”等。明确答案所对应语句后,考生只要组织好语言,分点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它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

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它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

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

的外面,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3页(共24页)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

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票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

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

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

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

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

【讲评建议】1.要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不能过分强调答题技巧和答题套路。2.讲评断句题时,要向学生强调读懂文本,关照所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不要过分强调如虚词、句子对称等所谓的断句技巧。3.讲评加点词语内容解说题时,既要了解词语的词典义,更要重视词语与文本内容的联

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4.讲评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题时,要强调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5.讲评翻译题时,要强调对句意的准确理解,翻译时要关照上下文,注意语意要连贯,表达要通顺,有省略

的需补充完整,有倒装的要还原语序。6.讲评简答题时,要强调审清题干的关键词句,锁定阅读答题区域,学会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本题选用岑参的诗《赴犍为经龙阁道》作为鉴赏材

料。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当时诗人以库部郎中的身份出任嘉州刺史,赴任途经龙门阁时有感而发,写作了本诗。作为一首边塞诗,本诗既着力描写龙门阁地形的险峻和旅途跋涉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因此产生的厌烦和忧愁;也在篇末点出了作者不畏蜀道险阻,希望在地方官任上

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后人论岑参此诗,有“路险且长,梦愁更多,况参以库部郎中而出为边远之中州刺史乎?今云‘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诗人之忠厚非前贤所及”这样的评价,可谓中肯。15.(3分)B【试题分析】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

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4页(共24页)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及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诗歌前四句描写龙门阁栈道的高险难行:仅容行人通过

的小路紧贴着草木丛生的石壁,高高的栈道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嘉陵江,行走在这狭窄逼仄的小道上,俯视栈道下的水流漩涡,不禁令人冷汗直流,心胆俱碎。接下来四句描写行道所见所闻:“骤雨暗溪谷”写蜀地天气多变,一时

间溪谷天色昏暗,大雨不期而至;“归云网松萝”写傍晚时分天空云朵向山间汇聚,松萝密布在高大的松木上面,好像一张网网住了松树。诗句中的“暗”“网”等字眼,不但绘色绘形,而且写出天色变化与云朵飘飞的动态,显示了边地风光的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屡闻羌儿笛,厌听巴童歌”写道中所闻,“羌

儿笛”和“巴童歌”是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对于一个由中原入蜀地的行人而言,应当是奇特而有吸引力的,但由于道路险阻,行道日久,诗人不但不觉得这些音乐有吸引力,反而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因此本诗中写“羌儿笛”,意在以乐声写愁绪,而不在于写蜀道之静,从前后诗句看,

诗人行走的这段蜀道紧靠嘉陵江,水声轰鸣,也难说静谧。另外,B项提及的诗人的另一诗句“胡琴琵琶与羌笛”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该诗句之前还有“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可见,写“胡琴琵琶与羌笛”意在表现宴会的热闹,并不存在“以声写静”的用意。诗歌最后四

句写诗人行道感悟:“江路险复永,梦魂愁更多”顺接前八句,写出行人因道路险阻而产生的愁闷之情;“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则结合诗人出行目的,站在为国效力和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高度,扭转了前八句较为沉闷忧愁的诗歌格调,表现了诗人不退却、愿有为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心态。综上所述

,可见B项“以声写静”的鉴赏分析有误,是本题的答案。16.(6分)第一问:高,险。第二问:①本诗在正面描写蜀道的“侧径”“青壁”“危桥”“鸟道”的同时,还以诗人“汗流”“胆碎”等侧面描写,突出蜀道的高险难行。②《蜀道难》先以善于高飞的黄

鹤“不得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也愁“度”进行侧面烘托,再用“何盘盘”“百步九折”进行正面描写,突出蜀道的高和险。第一问2分,答对一点给1分;第二问4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

说明】①第一问答案应紧扣“共同表现的蜀道特点”作简要概括。考生答案如果不是概括蜀道特点,而是具体回答两诗所写的诗人在蜀道上的所见所想,应酌情扣分。②第二问答案应紧扣“各是”“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三个要求,分别回答两诗相关诗句正、侧面描写的运用情况。

考生答案如果不是分析“正、侧面描写”,不给分;如只回答“正、侧面描写”的作用效果而没有具体运用情况的分析,或不分别回答两诗“正、侧面描写”的运用情况而将两诗混杂在一起分析,应酌情扣分,最多给2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诗歌内容和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2022届监测(

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5页(共24页)试题分两问,第一问要求概括两诗相关诗句共同表现的蜀道特点,第二问要求回答两诗相关诗句各是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的。第一问是第二问的重要铺垫。回答第一问,首先要明确两诗的诗句范围。本诗的范围是“前四句”,而

《蜀道难》的范围则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四句,由于《蜀道难》为高中教材的默写篇目,故题干只给出起止诗句,考生应根据题干提示,将《蜀道难》的相关诗句准确回忆出来。其次,根据两诗的诗句内容归纳出蜀道的特点,并用准确的词语加以概括。《蜀道难》为教材篇

目,考生较为熟悉,答题时应先概括《蜀道难》相关诗句所表现的蜀道特点,然后再以这些特点来观照本诗的相关诗句,看本诗诗句能否表现这些特点,最后再推导出答案。《蜀道难》中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衬其“高”,以“猿猱欲度愁攀援”衬其“险”;而“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则直接写蜀道的曲折盘

旋之状。本诗中“侧径搏青壁”直接写蜀道之“险”,“危桥透沧波”则写出蜀道的“高”和“险”;“汗流出鸟道,胆碎窥龙涡”从行人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蜀道的难行,从中也可看出蜀道的“高”和“险”。从以上的分析

中提取相同的关键词,即可概括出两诗相关诗句共同表现的蜀道特点是“高”和“险”。回答第二问,首先要有对“正、侧面描写”有正确的理解。正面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则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因此理解“

正、侧面描写”的前提,是准确判断描写对象,并明确运用“正、侧面描写”的目的。就本题而言,两诗相关诗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蜀道”,运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蜀道”的“高”和“险”。其次,答题要紧扣“如何运用”的要求,将两诗哪些内容属于正面描写,写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写出蜀道的什

么特点等明确地指出来。本诗中,“侧径”“青壁”“危桥”“鸟道”等属于正面描写,直接写出蜀道的高险难行;诗人行走蜀道时“汗流”“胆碎”的表现,不属于直接描写蜀道,而是以行人的感受和表现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高险难行。四个诗句中,正、侧面描写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而《蜀道难》

中这四句,诗人先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进行侧面描写,写善于高飞的“黄鹤”不得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也发愁,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蜀道,却能生动形象地烘托出蜀道的高险;然后再用“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正面描写青泥岭岩峦耸立、蜀道曲折盘旋的样子,以体现其既高又险的特点。四

个诗句中,前两句侧面烘托,后两句正面描写,二者的区分较明显。【讲评建议】1.关注诗歌的解读。强调整体观念。要通过分析诗歌中各联各句的情感逻辑关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品评诗歌表达技巧

的运用及效果。强调文本意识。要在整体把握内容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进而鉴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强调读懂一首诗。要避免“扣帽子”,避免以“类”代“一”;讲解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技巧等,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做到

解读精细、用词精当。强调教考衔接。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诗歌的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教材与试题中具有共性特征的诗歌,具体分析它们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的异同。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6页(共24页)2.关注

答题的规范。客观题要引导学生认识试题的能力要求,根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原则,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加以辨析。主观题要引导学生过好审题关和表达关。答案力求做到紧扣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内容,要点清楚,逻辑严密,表达流畅,书写工整。(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2)剽掠其人弃掷逦迤(3)示例①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②开岁才几时春社忽已及(陆游《春社日效宛陵先生体·社雨》)③林间鼓冬冬迨此春社时(陆游《春社日效宛陵先生体·社鼓》

)④前时春社毕今日燕来飞(梅尧臣《新燕》)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评分说明】①有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分别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杜牧《阿房宫赋》和陆游《游山西村》、陆游《春社

日效宛陵先生体·社雨》、陆游《春社日效宛陵先生体·社鼓》、梅尧臣《新燕》等。其中《阿房宫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出师表》《游山西村》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讲评建议】1.要指导学生审题。理解性默写不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书写,也考查学生审题、推导

的能力。讲评时,要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试题语境与默写句之间既有提示又有限制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由语境关键词合理推导默写句的方法。2.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应对默写题的重要前提是熟悉教材,对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考生既要能背会

写,而且要充分理解这些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以避免默写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3.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写工整,避免因字迹潦草而被误判。4.要提醒学生注意同音或形近的字,以规避错别字的出现。5.对高考曾考过的篇目及近几年还没考过的篇目,都应充分重视。三、语言文

字运用(20分)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表达题组成。前面2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包括词语使用题和语病辨析修改题;第3题为语言运用分析表达题,6分,这3道题拢合在一个语段中进行综合考查。后面1道选择题和1道表达题拢合在另一个

语段中进行综合考查,其中考查衔接连贯的选择题3分,考查根据规定句式概述的表达题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7页(共24页)18.(3分)D【试题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答案是D。本题给出的语段缺了四个词语,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选择恰当的词语。第①空白处要辨析“连续”和“持续”两个动词。“持续”意为“延续不断”,“连续”意为“一个接一个

”,此处的主语为“热度”,无法与“一个接一个”搭配,故选用“持续”恰当。第②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美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此处用于修饰“舞蹈”,选用

“精美绝伦”更恰当。第③空白处要辨析“展示”和“展现”两个动词。“展示”意为“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展现”意为“显现出”,此处的受动对象是“鲜活的生命力”,是无法“清楚地摆出来或明显地表现出来”,故选用“展现”更

恰当。第④空白处要辨析“踟蹰”和“徜徉”两个词。“踟蹰”意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是一个形容词,“徜徉”意为“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是一个动词,此处意在强化当代观众对古老文化的接受与传播,“踟蹰”一词具有的迟疑之义会削弱这一语意的表达,故选用“徜

徉”恰当。19.(3分)D【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有语病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答案是D。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两处语病。其一,“出

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超的境界,与“创意”搭配不合理。其二,原句“出神入化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意味着三个短语的中心语“创意”“科技”“历史记忆”处于并列关系,共同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根据上下文语意可知,创意、科技这两者

与历史记忆显然不是并列关系,且“历史记忆”也无法主动演绎为时代风采,可见在“泛黄的故纸堆里”前少了一个使令动词,导致整个句子结构混乱。A项,添加了“让”字,对结构混乱的问题进行了正确的修改,但未对“出神入化”与“创意”的搭配不当进行修改。B项,添加了“被”字,但仍未对“创

意”“科技”“历史记忆”三者并列所导致的结构混乱进行正确的修改,也未对“出神入化”与“创意”的搭配不当进行正确的修改。C项,将“出神入化”换为“别出心裁”,“别出心裁”意为“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与“创意”搭配得当,修改了原句搭配不当的问题;添

加了“被”字,但仍未对“创意”“科技”“历史记忆”三者并列所导致的结构混乱进行正确的修改。D项,对两处语病都进行了恰当的修改,且表述通顺合理。此外,C、D两项还存在一处表达不同,即C项表达为“正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增添光彩的科技”,D项表达为“正是

创意的别出心裁、科技的增添光彩”。这两种表达强调的语意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与后文都能衔接,都不存在语病。综上可见,D项是本题的答案。20.(6分)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8页(共24页)示例:原文使用整句,句式更为整齐;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

感;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分说明】①“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规定了答题的角度和方向,考生如果不是从表达效果这一角度组织答案,不给分。②“更好”专指原文句子与修改句子对比而产生的

表达效果,考生如果不是针对“更好”来组织答案,应酌情扣分。③每点2分,包括对原文表达特点的具体说明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考生答案如果具体说明与分析不对应,应酌情扣分。④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分点标准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⑤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

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进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考生辨析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将改写之

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结合语境分析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使用整句,而改句为散句,从表达效果来看,整句的句式更为整齐;原句使用顶真修辞,而改句没有使用任何修辞,原句也就具有了顶真修辞所带来的音韵美感;原句将传承与创新,

共鸣与互动各自之间的关系作了“传承需创新”“共鸣需互动”的阐释,能更好地承接上文“水下飞天洛神”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创新,引领下文《国家宝藏》节目在点赞评论的互动中共鸣,逻辑关系更为严密,而改句将“传承”“创新”并列

起来,“共鸣”“互动”并列起来,忽略了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从表达效果来看,原句的表达更严密。本题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1.(3分)B【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答案是B。补写处前一句为“当人类思考时”,补写处后一句为“人类进行不同的思考活动时,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从前后文的语意逻辑看,补写处之后的句子应是对补写句及前一句的

补充解释,由此可见,补写句的陈述对象应为“神经元”,这样,前后文陈述对象才能一致。而分析比较本题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C两项均以“电流”为主语,D项以“大脑皮层”为主语,只有B项以“神经元”为主语,从陈述对象的角度来看,B项最合理。此外,从补写处后一句中“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以

及第二段中“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这种方式可以在头皮上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等句子的语意来看,“激活的神经元”主要指神经元的“放电”,所谓“放电”,意即电流由无到有,而不是指电流由大到小、由小到2022届监测(一)语文

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19页(共24页)大的变化。比较四个选项,只有B、D两项中“产生微小的电流”才能表达“电流由无到有”的特点,而D项主语不当,应予排除。综上可见,B项衔接最恰当,是本题的答案。22.(5分

)示例:侵入式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不够精准。语意完整连贯,给4分;逻辑严密,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超过字数酌

情扣分。【评分说明】①考生如果没有运用含有“虽然……但是”的复句来概述,不给分。②考生答案与“两类脑机接口的优缺点”无关,不给分。③“两类脑机接口”与各自的优缺点对应出现错位,不给分。【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运用简明连贯的语言对语段进行压缩及变换句式准确表达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运用含有“虽然……但是”的复句分别概述第二自然段两类脑机接口的优缺点,分别概述两类脑机接口意味着写出来的句子应分别以两类脑机接口为表述主体;运用含有“虽然……但是”的复句概述优缺点,意味着构成复句的分句当以优缺点为主要内容,且内部构成转折关系。语段的第二自然

段所涉及的两类脑机接口为侵入式脑机接口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优点是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缺点为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的优点为可以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缺点

为不够精准。综合以上信息和要求,答案可以表述为“侵入式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精准地监测到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会对大脑造成一定损伤;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虽然可以监测到群体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但是不够精准”。本题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和组合方式

,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可酌情给分。【讲评建议】1.词语使用题,讲评时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近年来高考词语题的常见设错类型,引导学生注意常见成语的语义、色彩、适用对象与场合等,注意常见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恰当运用问题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常见动词、名词、关联词

等词语的正确使用。2.语病辨析修改题,讲评时要注意讲析清楚高考常见的六种语病类型(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可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帮助学生提高辨析修改的能力。3.语言运用分析题,讲评时要注意引导

考生关注语音、词语、句子等各个层面的修辞手段,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顶真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各种修辞手段运用的作用与效果。4.语篇衔接

题主要是从语篇关系的层面设题,应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根据上下文形式衔接与内容照应的原则进行推断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句式合理,语意连贯,内容照应,逻辑严密。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0页(共24页)5.压缩改写题应引导学生

理清材料信息,避免信息的遗漏,根据分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和要求的句式结构,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并选择合适的组合方式。6.语用题对应的考点较多,题型多变,讲评时,既要讲清楚稳定题型的应对策略,也要关注题组可能出现的变化。7.指导学生化整为零,做好全面复习和知识积累的工作。四、写作(60分)第

四大题综合测试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1道写作题构成。23.(60分)(略)(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

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

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内容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评分说明】(一

)基础等级评分,主要说明三点。1.关于“题意”“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①符合题意完成题目所规定的全部任务,结合材料内容

作文。对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有明确的态度,能够紧扣“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写作任务,角度明确、稳定,阐述看法能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作出理性思考和分析说理。在“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1页(共2

4页)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一等(20~16分)。在“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二等(15~11分)。②基本符合题意基本能完成题目所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能结合材料内容,大体上能围绕“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

美’”展开阐述,角度基本明确、稳定,阐述看法尚能自圆其说。其内容项评三等(10~6分)。③偏离题意未完成题目所规定的主要任务,未能结合材料内容,主要内容游移于材料和写作要求之外,与“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基本上没有关联,角度不明确、不稳定,只是

从材料中随意生发出一个话题,如“高尚人格”“诗情画意”等。如架空“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写作任务,孤立谈“科学与艺术”“音乐的作用”“拓展思维”“艺术熏陶”等,也属于偏离题意。其内容项评四等(5~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2.关于“内容不

当”针对性不明确,写作内容与“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和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罗列名言事例与看法没有逻辑关系。其内容项评四等(5~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3.关于“文体”试题明确要求“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写的应是驳论文,它需要指出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针锋相对地提出

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做到破中有立、破立结合,使自己的观点在辩驳中得以明确,在阐述中不断深化,并最终得出有启发意义的结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①符合文体要求以驳论文的形式写作,阐述认识与思考要破中有立,破立结合,有的放矢,观点明确,交流文明,重

点突出,针对性强,富有说服力,能体现自身性、批判性、思辨性、建设性。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一等(20~16分)。注重分析说理,阐述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提出希望与建议有一定的启发性。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

项评二等(15~11分)。驳论文属于论述类文章范畴,议论为主,叙述为辅,不宜写成记叙类文章。②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以驳论文的形式写作,基本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基本把握,有一定的认识,能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在“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

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三等(10~6分)。③不符合文体要求未采用驳论文形式写作,其表达项评四等(5~0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2.丰富:④

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2页(共24页)(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

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本

题是依据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精心设计的一道有关美育意义,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时下热点的材料作文题,具有鲜明价值观导向。命题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任务,把写作和人生体验相结合,把任务指令和生活现实相结合,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防套作

和防宿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文材料来源于著名教育家的经典论述和著名科学家的即席发言,命题立意高远又贴近考生的实际,立足引导学生关注美育的目的、作用和意义,体现了思想教育与素养考查的高度统一。试题在材料的选用方面下足了功夫,所提供的两则材料不拘一格、创新组合,

一则是著名教育家对美育目的的经典论述,一则是著名科学家总结艺术对自己科学事业的帮助的即席发言,它们都契合当今时代主题,共同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念。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当下的时代热点——美育的目的、作用和意义。材料一和材料二蕴含着美育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格、丰富认识、拓展思维等意义,这本身就是对“美育只为

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的辩驳。试题由两则材料构成,预留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足够的思辨探析空间,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找到可写的角度,有利于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真实写作能力的考查。命题精心设计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写作任务,力求科学合理地对考生的写作水平进

行全面考查。本题的任务指令非常具体明确: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有人认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辩驳这种观点。“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的“认识与思考”都必须是由材料“触发、联想与思考”而来的,必须

是本于材料,源于材料的,凡是脱离材料的“认识与思考”都不符合本题的写作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则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必须与两则材料提供的思考点凝结在一起,形成密切的联系,不可以油水分离,牵强附会,偏转空谈等。但同时也应注意适当、合理的延展,不宜只停留在对材料内容的肤浅议论和

简单叙写上,而要充分考虑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要注重分析,增强思辨,不能仅是自圆其说,还要顾及不同的看法,或接纳或反驳,要有读者意识。“有人认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辩驳这种观点”的写作任务指令,首先明确了写作的任务要求,这是写作任务中的

关键部分。考生应结合两则材料,并围绕“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任务写作。试题明确要求“辩驳”“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它需要指出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考生可以指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的片面和浅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

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试题的两则材料正可以引导我们思考美育的这些丰富内涵和巨大价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

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3页(共24页)值。“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窄化了美育内涵,忽略了美育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等方面的价值。而这种对美育价值的窄化,又与对美的对象的窄化有关,美不但包括艺术美和语言美,还包括心灵美、礼乐美

、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等等。这些丰富的美的对象正指向美育的丰富内涵。与片面性相伴生的是“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的浅薄,它只关注到美育眼前的、表层的功能,没有关注到它深远的、本质的功

能。美育悦人耳目、明辨美丑,进而启人心智、陶冶性情,再进而塑造人格、美化社会,诚如试题材料所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蔡元培还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考生如能恰当引证马克思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论断,或引证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美学家的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思考,对美育的意义也当能做出更深刻的阐发。需要注意的是,辩驳不等于全盘否定,美育固然不只为娱乐和审美,但娱乐与审美也当是美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此外,写作时应有所侧重,不要面面俱到,避免陷

入浅层粗糙的写作窠臼,最好能做到“抓住一点,深入下去”。比如,可以侧重思考美育的育人功能,指出“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的片面和浅薄;或可以探讨“美育只为娱乐和审美”这一观点产生的原因,思考泛娱乐化倾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呼吁美育育人功能的回归;或可以思考美育对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或可以思考美育对丰富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意义;等等。其次,它还在文体方面规定写驳论文,就作文要求而言,考生要写的驳论文属于论述类文章范畴,议论为主,叙述为辅,不宜写成记叙类文章,需要表明自己对“美育只为娱乐和审

美”这一观点的认识与思考,有破有立,有批判性、思辨性和建设性,尽量写得透彻、详细、具体,做到有的放矢、中心突出。本题贴近考生的实际,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考场上有写作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读者意识、交流意

识,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有助于纠正考场作文写作中随意性的倾向,从而考查出考生的真实写作能力。【讲评建议】1.应强化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要重视对复杂材料整体含意把握的指导与训练,杜绝话题作文式的审题指导与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提炼复杂材料含意的能力。2.要加

强学生对驳论文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驳论文的文体特征,必要时,可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驳论文与学生共同分析。要引导学生注意交际语境写作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强化写作的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读者意识、交流意识等。3.要强化学生的审题和扣题意

识,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具体任务及写作要求,根据任务和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任务意识和问题意识,明确写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思考和联想,以提炼和深化主题,丰富写作内容;写作时,既要分析具体事件,又要超越具体事件,

达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高度。5.多启发学生学会从他人立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立意,倡导谨慎、开放、求实、公正的理性交流态度。6.重视思维训练,特别是聚合思维、因果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与训练;思维重在准确、合理和深刻,而不在于刻意求新。7.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要在解决“对不对”的基础上,

努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2022届监测(一)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第24页(共24页)高度重视本校本班学生习作的反复修改升格,在反复修改中提升写作能力。8.注意比较、总结所写过的写作题在材料提供、任务设计

、写作要求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试题采用不同的写作策略,杜绝套作与宿构。9.开阔学生的写作格局,引导学生思考美育意义,关心美育文化,在理性思考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公正说理的能力。10.要强化考场作文的完

篇意识,避免遗漏标题、缺少结尾、字数严重不足,此外还应强调卷面书写整洁,不乱涂乱画,乱加标记。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