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辑04:报告类阅读讲与练.docx,共(16)页,81.94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23451723c6ddcb5a2e5052c7854a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辑03报告类阅读讲与练一、基础知识讲解(一)文体基础知识内涵:报告: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
导。在已发布的党、人大、政府、司法、军队机关的公文处理规范中,都规定了这个文种。特点:1、内容的汇报性: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让上级机关掌握基本情况并及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指导,所以,汇报性是"报告"的一个大特点。2、语言的陈述性:报告具有汇报性,是向
上级讲述做了什么工作,或工作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情况、经验、体会,存在什么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对领导有什么意见、建议,所以行文上一般都使用叙述方法,即陈述其事。3、行文的单向性: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是为上级机关进行宏观领导提供依
据,一般不需要受文机关的批复,属于单向行文。4、成文的事后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向上级机关作出汇报。5、双向的沟通性:报告虽不需批复,却是下级机关以此取得上级机关的支持、指导的桥梁;同时上级机关也能通过报告获得信息,了解
下情,报告成为上级机关决策指导和协调工作的依据。分类:1.例行报告: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年报等。2.综合报告:全面汇报本机关工作情况,可以和总结工作、计划安排结合起来。23.专题报告:指向上级反映本机关的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某
一方面的情况,要求上级对此有所了解的报告。(二)报告的阅读要领1、定向速读,理清关系,提取碎片信息阅读文本前可先阅读文本后的题目,初步确认在阅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题目的印象对文本进行定向速读。在速读的过程中
,圈画重点关键词,提取碎片化信息,以便做题时随时回归原文进行比对。2、比较阅读,整合信息,对比选项正误阅读报告文本中的图表时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和背后原因,抓住数据变化规律,获取有效信息。同时根据初步阅读时的圈划,比对原文和客观选择题的选项,判定正误。3、
深度阅读,整合要点,善于反思问题报告文本的主观题往往要求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或根据文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阅读中质疑、探究、发现,才能对文本进行正确的整合,推理,判断。筛选信息需把握住表面的和隐含的要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反思文本
中提出的问题。只有真正吃透文本,才能随机应变。(三)报告类文本的阅读解题步骤1、把握材料,了解文体特征。报告首先应把握调查的主题对象、人物或事件;其次要把握调查得出的结论,数据,调查方法等。2、抓要素,把握重要内容。3、明确手法,用好
三步解题:标注敏感点,找准对应点,落实设误点。二、综合练习2018年浙江卷3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
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
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
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
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4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
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
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
、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
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
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
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5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
基因有关。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4分)(1)事实依据:(2分)(2)理论依据:(2分)参考答案:7.(3分)D8.(3分)A9.(4分)(1)(2分)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2)(2分)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2018年北京卷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
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
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
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6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
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
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
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
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时至今日,研究者们
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
构建。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7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C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B.联结主义学派
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材料二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
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
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
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8处理。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
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
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
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
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学科%网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
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
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9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
思维来思考问题。7.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参考答案:1.A;2.B;3.B;4.D;5.A;6.C7.(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
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
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10“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
智能的认识。(三)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
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五四”新文
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
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
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
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11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
》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
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
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
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理应引领时代潮流。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
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一
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12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
大众群体,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材料四: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
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
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
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
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
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
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13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B.“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
在着密切联系。D.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并付诸实践,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9.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B.放任“
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C.审美教育的教育手段为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D.审美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
力量。10.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的一项是()A.“五四”时期的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当下社会上却渐渐刮起“阴柔之风”,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B.日前新闻爆出有学校和幼儿园老师为给自己的偶像应援发动学生参与视频录制,启示我们警惕病态文化蔓
延进校园,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C.北大88年毕业生卢新宁寄语学弟学妹: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14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表现上达到一
种最高的审美境界。11.回望“五四”文化的青春审美心态,反观当前文化领域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请综合材料简析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6分)参考答案:8.CA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
青春教’的宗教信仰”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可见“青春教”只
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不是宗教;“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是这种文学创作的宗旨,并非“宗教信仰”。B项,“‘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可见“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不具有深厚的历
史基础。D项,“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可见孔子重视的是“诗”“乐”的审美
教育价值,而非“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9.DD项,“审美教育……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审美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可见不是将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转化成”情感的感染力量,而是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本身就具有情感感染的力量。10
.AA项,“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说法错误。“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形容从“五四”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到当下社会刮起阴柔之风的现状,以偏概全,夸大其词。11.①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不良文
化侵蚀。②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优秀文化品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③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15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④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⑤学校审美教育坚
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⑥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6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