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辑05:科普类阅读讲与练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60.562 KB
  • 2025-01-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辑05:科普类阅读讲与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辑05:科普类阅读讲与练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辑05:科普类阅读讲与练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专辑05:科普类阅读讲与练.docx,共(17)页,60.56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a6c7e1e452077077e1ac322d797a16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辑04科普类阅读讲与练一、基础知识讲解(一)文体知识内涵: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题材:题材十分广泛,从粒子、原子,到地球、宇宙,无论是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

,都可找到科普文章的题材。特点:一般用轻松、活泼的笔调,解说某一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艺术性、知识性等特点。(二)科普文章的阅读要领1、抓特征、理顺序(1)抓特征:阅读科普文章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

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阅读时可从语句语段中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逐层概括、归纳,然后提炼出事物的特征。(2)理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理清文章脉络。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

序,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时,要注意从文中读出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往往有时间名词作标志;空间顺序有空间方位名词作标志;逻辑顺序可以从概括各段落的段意入手来理清文章脉络。2、找方法、品语言(1)找方法:寻找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做比较、画图表、摹状貌,为

了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科普文章还常用拟人、讲故事2等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他们梳理出来,再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2)品语言:品味说明语言。首先要品味语言的准确、周密。科普文章担

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的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功能的词语表意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范围、语气、数量、方位等方面着手分

析。其次,品味语言的生动有趣,如运用比喻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3、感文本、悟内涵感文本: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优秀的科普文章,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文章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

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及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二、综合练习(一)天津的开合桥茅以升开合桥就是可开可合的桥,合时桥上走车,开时桥下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但在我国,这种桥造得很少,直到

现在,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是天津的一种“特产”。南运河上有金华桥,于牙河上有西河桥,海河上有全钢桥、全汤桥、解放桥。这些都是开合桥。为什么天津有这样多的开合桥呢?对陆上交通说,过河有桥,当然是再好没有了。但是河上要行船,有了桥,不但航道受限制,而且船有一定高

度,如果桥的高度不变,水涨船高,就可能过不了桥。要保证船能过桥,就要在桥下预留一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虽在大水时期,仍然能让最高的船通行无阻。这个最小限度的空间高度,名为“净空”,要等于河上航行的船的可能最大高度。根据河流在洪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如果河水涨落差距特别

大,如同天津的河流一样,那么,这桥面的高度就很惊人了。桥面一高,就要在桥面和地面之间造一座有坡度3的“引桥”,引桥不仅增加了桥梁的造价,而且对两旁的房屋建筑非常不利。这在城市规划上成了不易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水陆文通之同的一个矛盾。为了陆上交通,就要

有正桥过河,而正桥就妨碍了水上交通;为了水上交通,就要有两岸的引桥,而引桥又妨碍了陆上交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是要绕道而行的,而引桥两旁的房屋也是不易相互往来的。在都市里,除非长度有限,影响不大的以外,引桥总是一种障碍物,应当设法消除。开

合桥就是消除引桥的一种桥梁结构。天津开河桥多,就是这个原因。开合桥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平旋桥”,把两孔桥联在一起,在两孔之间的桥墩上,安装机器,使这两孔桥围绕这桥墩在水面上旋转九十度,与桥的原来位置垂直,让出两孔航道,上下无阻地好过船。一种“升降桥”,在一孔桥的两边桥墩上,各立塔架,安装机器,

使这一孔桥能在塔架间升降,就像电梯一样,桥孔升高时,下面就可以过船了。一种是“吊旋桥”,把一孔桥分为两叶,每叶以桥墩支座为中心,用机器转动,使其临空一头,逐渐吊起,高离水面,这样两叶同时展开,就可让出中间通道,

以便行船。一是“推移桥”把一孔桥用机器沿着水平面拖动,好像拉抽屉是一样,以使让出河道行船。开合桥桥面不必高出地面,不用引桥,但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水陆交通不可同时进行。特别是,桥在开合的过程中,既非全开,

又非全合,于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水陆都不能通行,这在运输繁忙的都市,如何能容许呢?因此,在桥梁史上,开合桥虽曾风行一时,但在近数十年来,就日益减少了。那么,开合桥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呢?应当说,有几种改进的可能:一是将桥身减轻,改用

新材料,使它容易开动;二是强化桥上的机器,提高效率,大大缩减开桥合桥的时间;三是利用电子仪器,使桥的开合自动化,以期达到每次开桥时间不超过3分钟,如同十字道口的错车时间一样。这些都不是幻想,也许在不久的

将来就会实现。(有删改)18.下列对文中“引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引桥是建造在河的两岸有一定坡度的桥,其作用是引导车辆驶上正桥。B.设计引桥时,需要综合考虑空间高度、桥梁造价、城市规划等因素。C.引桥方便了水上交通,但会妨碍陆上交

通,因为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4D.在都市里,长度过长、影响太大的引桥是一种障碍物,应该设法消除。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合桥成为天津的“特产”,与天津河流水位涨落差距特别大密切相关。B.建桥时,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

C.除平旋桥之外,升降桥、吊旋桥、推移桥这三种都属于一孔桥。D.改进开合桥的关键是尽可能缩减桥的开合时间,提高通行效率。20.请结合全文,概括开合桥的优缺点。参考答案:18.C19.B20.优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无需引桥,经济实用。缺点

:开时不能走车,合时不能通船;开合过程中水陆交通都停顿。【解析】18.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

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C“上引桥的车辆必须绕道”错误。原文为“上引桥的车辆有的

是要绕道而行的”。故C错误。ABD正确。故选C。19.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

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B“正桥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等于河流平时的水位加上桥的净空”错误。原文为“根据河流在洪

水时期的水位,加上净空,就定出桥面高出两岸的高度”。故B错误。ACD正确。故选B。520.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基本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细读题干,明

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相关要点。本文第2段主要阐释天津开合桥多的原因,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阐释开合桥的优点。第2段又提出了引桥的相关弊端,而开合桥就是客服的引桥的弊端而建的。因此与引桥弊端相反的就是开合桥的优点。第3段介绍了不同种类的

开合桥,不同种类的开合桥都是为了河道畅通服务的。第4段最后总结了开合桥近十年来日益减少,而前面日益减少的原因就是开合桥的弊端,可以结合第5段开合桥改进的可能进行概括。(二)说不尽的萤火虫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

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枚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它的光会

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

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内应用在LED生产中。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

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6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

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

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复一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

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徒,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

”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鹤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

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7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它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13.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分)14.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6分)参考答案:12.(5分)CE13.(4分)①萤火

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14.(6分)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

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解析】:12.C项“将其运用……中”的“其”指虫荧光素酶基因,这与原文信息不符,是偷换概念,文章中的表述是“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可用于水质检测的是萤火虫体内的

腺苷磷酸,而不是虫荧光素酶基因。E项“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是其他物种获益”,原文中无此表述。13.解答此题,应先找到信息在原文中所在的位置,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三段。其次,概括要点时,应分点归纳时,答案有条理。814.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萤火虫“也是文化的”即强调了萤火虫体现着丰

富的文化传统等。而前五段从寄托民族审美情趣、能启迪科学家发明荧光灯等、萤火虫的基因研究的价值、萤火虫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等,均表现了萤火虫的“文化”。二是“萤火虫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强调了萤火虫是属于大自然的,应重视其自然习性,遵从自然规

律来对它加以保护。(三)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

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

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是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

,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

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

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9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

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

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

)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

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

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

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

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1020.作者认为有些种

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分)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参考答案:19.①通俗,将发芽比做分娩,来说明发芽过程的不可逆;②幽默,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

所以种子像个深谋远虑的人一样殚精竭虑地寻找机会,诙谐的写出种子为发芽作出判断的努力;③科学严谨,在说明阳光透过树叶时使用数据。知识点归纳:科普文的语言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准确、严谨。往往体现在列数据,画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使用上。二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口语、俗语

等的使用上。20.①萹蓄等依季节循环休眠;②羊腿藜等反季节循环休眠;③雀麦草等适时决定是否休眠。21.①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种子就开始发芽,因此长出更多的杂草;②光敏素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

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土壤表层的杂草被除掉之后,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种子也会发芽,从而杂草也更多。(四)山水画中的地质学11赵野木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

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

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

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

,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

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

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

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12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

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

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

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1.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

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1)这些皴法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不同画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2)为了更13好地表现自然山石,画家不断地丰

富、创新,表现新的山水。2、①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做了铺垫。②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

地质规律的话题。3、(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

,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解析】1、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回答。要分析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的主客观原因,不能盲目下定论。说明理由时,要

结合文本内容,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联系全文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3、解答本题要结合文中相关论述,如“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

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等进行分析概括。(五)古怪的重水叶永烈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

门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14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

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些产品最终还是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那样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

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谁都知道,在标准条件下,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

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

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④在大自然中,普通的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

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

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

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原子能开始被应用在工农业

生产上。人们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15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加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⑧人们

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在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力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

来的燃料”。(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4分)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4分)3.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4分)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

分析。(6分)参考答案:1.①内容上,用地方普通却被间谍重视的对比,写出重水的重要作用;②结构上,讲16述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对下文重水的介绍,与第三段“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当年德国人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

推迟”照应。2.①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②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3.(1)严谨.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

明方法,准确、严谨的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2)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3)朴素。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4)生动。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

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4.(1)合适.“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

世界带来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2)不合适。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重水是大自然

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其重水并不古怪。17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5618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