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准解析】.doc,共(16)页,24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2ebbb0d64e6ccf93aae96ae292d3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沈阳郊联体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试题历史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一的部分内容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消除诸子矛盾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D.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联系史实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就是“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这里材
料中的“疑生争,争生乱”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这里的“立适子”即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的世卿世禄,故此题应选C项。选项A,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内在纽带,目的在于分封制。选项B,消除诸子矛盾错误,只能是解决矛盾。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障分封制的目的,保障分封制传承秩序的
稳定,继而通过分封制达到长治久安,故目的不在长治久安,故D错。点睛:宗法制的作用主要在于两点。其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其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
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
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3.秦朝倾国家之力,征发70余万人建造了一座宏
伟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军事民主制的作用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村社组织的健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制度可以保证建设一些大型的工程,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
权国家,选项C正确;小农经济发展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军事民主制,排除B;秦朝的地方基层组织是里长制,而非村社组织,排除D。4.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
法的实质是()A.罢出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
权分六部,六部分立国家事务,彼此不相上下,互相牵制,从而强化了皇权,答案为C;A错在缓和君臣矛盾;B错误在各机构平等;材料不能体现D的内容,排除。5.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
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在古罗马,首次完成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B.保障平民利益,适应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C.有章可循,限制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D.作为罗
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可知,这部法律是《十二铜表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意义在于有了成文法便有章可循,限制贵族
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成文法的意义,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B项错误,法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罗马法的成熟。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
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6.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
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征7.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
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B.古代的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C.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D.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不过是城邦中小部分男性公民的民主,至于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可言的,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布满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孕育在黄河流域,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耕,中国是典型的内陆文明,A选项正确,排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权力集中
在君主手中,秦朝之后中国历代都实行君主专制,B选项正确,排除。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是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除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古希腊城邦
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D选项正确,排除。8.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和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材料意在说明“光荣革命”A.确立
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B.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D.推动了英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说明光荣革命为英国近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推动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正
确答案为D。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基本原则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所以A、B错误。和平渐进的变革道路被各国借鉴以偏概全,C错误。9.学者段德敏指出,从原则上讲,美国由非民意产生的最高法院法官们服从的是宪法,他们将自己看作立
国之时所做承诺的守卫者、建国之父们的精神传承人,独立于一时一刻的民意或民选机构的意见,并对后者构成制约。这体现出美国民主政治A.具有内在的一致性B.突出司法的权威性C.防范民主的随意性D.保障民主的真实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独立于一时一刻的民意或民
选机构的意见,并对后者构成制约”可知,该学者认为美国司法独立,有利于防范一时一刻的民意或民选机构的意见,防止民主的随意性,故选C;材料强调司法的独立性,并非美国民主政治的内在一致性,排除A;材料强调司法的
独立性,而非突出司法的权威性、保障民主的真实性,排除BD。【点睛】10.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的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
”。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C.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D.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答案】B【解析】【详解】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和帝国议会由公民普选产生是政治民主化的
表现,排除AC;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显然忽视了议会的作用,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故选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是君主立宪制的内容,英国也保留了国王,所以不算是“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排除
D。11.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可知,五四运动得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支持,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是“全
国性”的,排除B;五四运动的重要目标是政治诉求,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军队对五四运动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阶级的支持是五四运动胜利的重要原因,排除D。【点睛】12.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
质D.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保障公民权利,实行三权分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排除B;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而非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所以选A13.有人认为,“同为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这主要因为A.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肩负起了民主革命的反封建反侵略基本任务,但仍属于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绩是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所以太平天国运
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故答案选B。太平天国运动建立农民政权不会推进现代化,故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主要是清政府,C不是主要作用,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制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
是并没有真正实施,排除D。故答案选B。14.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C【解析】【详解】辛亥革命结束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先河,C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B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排除。故选
C。15.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D.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答案】A【解
析】【详解】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是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劳动力的压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推动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答案为A项。掠夺中国资源不利于中国民族工
业的发展,只有破坏性。故B错误。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主权丧失,只有破坏性。故C项错误。大屠杀是对中国人民生命的践踏,只有破坏性。故D项错误。【点睛】列强侵华既是破坏和掠夺,也是建设和推动。说明列强侵华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侵略使中国丧失了领土等主权,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方面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6.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
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D.都有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选B;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坚持中央的领导下,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排除A;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与“特殊的民族政策”无关,排除C;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不符合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排除D。17.“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下列选项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发表于1949年9月,此时解放战争胜利发展,新中国尚未建立;1949年的政协会议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08年。由此可知,A项正确,BCD错误。18.在新中国参加的某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据此可知,这次会议A.正式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B.说明反对霸权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C.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D.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可知,这次会议是1
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与新兴民族国家的联系,故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提出,排除A;当时时代的主题不是反对霸权主义,排除B;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解除殖民
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19.农民本以为穷是“五行八字命生成”,“命里只有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如今“每个地主的好八字都勿来事哉!”,“敬了几十年神,也没有见过一颗粮,如今有了毛主席,敬神干
什么!”这说明A.民间信仰的彻底衰败B.农民封建迷信思想浓厚C.社会变革改变民众观念D.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敬了几十年神,也没有见过一颗粮,如今有了毛主席,敬神干什么!”,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农民不再迷信鬼神,思想观念
发生变化,故选C;A表述太绝对,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排除D。【点睛】20.192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罗绮园指出:“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凡此种种……犹如莠草,势在铲除。”为此,中国共产党A.组织反帝反封
建的五四运动B.制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标C.积极推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事发1919年,当时中共尚未成立,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由材料“我们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媚外军阀、买办地主、劣绅土豪、贪官污吏”,可见中共的斗争矛头是国内外敌
人,排除B;材料表明中共的反帝反封的立场,为此,应该和其他革命政党和团体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选C;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21.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
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A.具有超越时空的适用价值B.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D.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罗马法是建立
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规定”等关键句可知体现了罗马法适用商品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内容仍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超时空的适用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
隶主专制的工具,与近代公民社会不符合,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张取法西方的兵器、声光化电之技,而后维新派又力主学习西方宪政之术,但都以失败告终。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
发端。1912年,他们制定并通过了《临时约法》。该学者意在强调《临时约法》A.是维新派和革命派共同制定的宪法B.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结果C.确保了共和体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D.在政治制度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答案
】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百日维新后,中国激进主义的政治变革发端”可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承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改良运动而来,由此可以判断,学者强调的是《临时约法》是社会转型的结果,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临时约法》在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名存实亡,因
此并未保证共和制的成功实践,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23.梭伦改革后,庇西特拉图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建立僭主政治,积极发展工商业,坚决镇压氏族贵族,并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由此可见A.中断了政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B.解决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C
.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D.成为了僭主政治的始作俑者【答案】C【解析】【详解】由僭主统治期间,继续发展工商业,在政治、经济上打击氏族贵族,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僭主政治打击贵族势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使雅典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得到稳定,为之后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A项与史实不符;僭主政治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存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和奴隶的矛盾并没有解决,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庇西特拉图是第一位僭主,D项错误。24.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
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A.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B.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C.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D.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姬姓贵
族与异姓贵族间结成亲戚以加强联系,可知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建立血缘联系,巩固统治,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的是婚姻关系,没有提到异姓贵族祭祀特权,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维护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通婚关系是对宗法
制的补充,B项不符合题意;通婚关系,加强王室与其他贵族联系,有利于巩固王权,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5.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D.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使其革命目标由一大时期“推翻资产阶级”,“废除私有制”,发展为“二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D选项符合题意。1921年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共产国际帮助只是客观因素,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不是其原因,是其影响,ABC
三项错误。26.下列关于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此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
的局面D.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答案】AB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ABD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结束
了”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点睛】27.如图罗马法发展情况与其阶段对应不准确的是A.①罗马只有习惯法B.②出现第一部成文法C.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完成D.④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答案】AB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此时已经出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A错误;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意大利,公元前5世纪出现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B错误;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完成,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C错误;故ABC符合题意;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完成,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395年罗马帝国分裂,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D对应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28.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中明确写上“共
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A.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B.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C.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
妥协的产物D.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答案】BC【解析】【详解】根据“被保皇派否决”“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这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故B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是否被阻断,排除A;依据共和国总统的产生方式无法
得出总统权力很大,排除D。【点睛】29.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
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C.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D.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CD【解析】【详解】“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
热情”说明五四运动是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说明五四运动是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故CD正确;AB都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但与材料信息无关
,排除。30.皖南古村西递村的典型的格局是“整个村落以敏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敬爱堂作为当地的家族祠堂反映了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B.嫡长子继承制C.尊崇祖先维系亲情D
.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答案】AC【解析】【详解】根据“家族祠堂”可知,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也体现了尊崇祖先维系亲情,故AC两项符合题意;B项是西周宗法制的特点,D项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D两项。【点睛】第二卷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眼中你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
,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危机与觉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民族危机促进了近
代中华民族的觉醒。阐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号召进行维新变法,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由此可见,先进的中国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奋起救亡图存,促进了民族的觉醒。示例二论题:危机和
希望是民族觉醒的两个条件阐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
存,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看到了希望。他们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号召进行维新变法,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由此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时,在学习西方的基础
上,登上历史舞台,倡导变法维新,促进了民族的进一步觉醒。【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危机与觉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依据材料可得出民族危机促进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的论题。然后
结合所学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进行维新变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促进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等方面进行论述。还可依据材料得出危机和希望是民族觉醒的两个条件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维新派从日本明治维新中看到希望,宣传维新思想,进行维新变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
,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