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共(7)页,277.1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629e6429d5f6f91f88fd8f24c8f98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明德中学2024年下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检测历史2024.10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审定:高一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人类中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是()A.元谋人B.龙山人
红山人D.河姆渡人2.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早期C.春秋时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3.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这一文化遗存是()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良渚文化D.河姆渡文化4.距今约12000-800
0年的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据此可知(A.湖南先民率先进入定居农业阶段B.原始社会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C.该地区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5.河南境内新石器时代的贾湖
遗址与商朝的殷墟遗址相距不过300公里。两个遗址的先民都曾经在龟甲等器物上刻了一些记事标记(见下图)这些标记符号体现了()A.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带遗址分布广泛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商周时代石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D.殷墟先民来自贾湖6.2022年6月,四川广汉三星堆8号“祭祀坑”新发
现一件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下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材料表明(鸟足曲身顶尊神像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B.巴蜀地区青铜
制造业技术更为发达C.西周时期商业贸易出现跨区域交流D.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7.据祭祀坑与甲骨卜辞中的用牲记载,商朝用于各种仪式的牲畜往往少则数头、数十头,多则二三百头,甚至经常准备着上千头牛。这反映了()A.商朝与方国间的战争频繁B.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C.商朝时牛
耕技术得到推广D.商代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8.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它维持了周朝四百余
年的统治9.孟子介绍某种田制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以下关于这种田制说法错误的是()A.它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产物C.私田所有权属于耕种农民D.生产力的发展是其解体的根源10.西周
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分封的主体是()A同姓王族B.有功之臣C.先代贵族的后代D.豪强地主11.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夏朝的君主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力
。这反映出夏朝()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B.统治方式简单粗暴C.权力意识开始萌发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12.周人提出“惟命不于常”,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据此可知,周人的天命观()A.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B.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色彩C.蕴含人对自然的敬畏D.体现了鲜明的民主特征1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地区(今天河南兰考地区),并立盟约规定:诸侯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
。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万邦并立、王位禅让B.天下归嫡、贵贱有序C.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国家一统、中央集权14.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出现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15.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
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政治秩序的规范B.铁犁牛耕的出现C.分封制度的强化D.争霸战争的频繁16.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原文化影响最大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C.华夏民族认同形成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17.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B.
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C.礼乐制度日益完备D.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18.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A.土
地私有制已确立B.青铜铸造技术发达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19.下列哪条不属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A.授田百姓,什伍连坐B.剥夺贵族特权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普遍推行县制2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
期有魏国的“引漳溉邺”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A.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B.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C.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D.是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21.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下列说法能支持此观点的是
孔子(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主张“有教无类”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倡导“以德治国”2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说明当时()A.人的主
体意识在增强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C.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D.诸子思想相互影响23.《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这些思想()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D.导
致了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的解体24.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A.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B.中央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皇权至上与皇帝独尊D.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5.《秦律杂抄》记载,士兵
战场上宁死不屈,应将爵位授予死者的儿子。如果后而那个未死的士兵回来后,则要处以“隶臣”的严厉处罚。以上措施(A.说明秦国基层管理严密B.反映秦国社会等级森严C.有利于秦国加快统一进程D.折射秦国赋税徭役
沉重26.下表为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一览表。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太仆负责宫廷车马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A.建立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C.已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D.政治制度体现家国同构色彩27.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和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据此可见,秦始皇这一举措旨
在()A.削弱儒家学说地位B.推动实用之学的发展C.巩固封建专制统治D.维护“大一统”思想28.秦始皇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可以用来说明此时()A.秦朝已经建立对地方的控制机制B.推广郡县
制违背历史潮流C.秦始皇巩固统一的行为不得人心D.秦朝存在严重的统治危机29.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宣称“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
秦始皇此举旨在()A.批驳不义战争B.歌颂郡县制度C.强化政治认同D.宣扬皇权至上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当时()A.官僚体制运转高效B.皇帝制度遭到破坏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D.相权严重威胁皇权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24分
,32题16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
、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秦新破六国,丞相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
见,废古封国制而以另一制度去代替,这种制度是以地缘本位的地方政权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本位的地方政权,这是地方政权封建化的主要标志。-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
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并就这一机制予以评价。(10分)2.根据材
料二,分析郡县制推行的历史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社会各方面有何变化。(8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封面--摘自张海鹏、徐蓝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就《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何选择长城作为封面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历史参考答案2024.10一、单选题(60分)1-5ADCDB6-10ADACA11-15ABCDB16-20BBCC
A21-25BAACC26-30DCDCA二、非选择题31.(24分)1.宗法制与分封制。(2分)积极: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稳定了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与团结;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促进了边远
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每点2分,任答3点6分)局限:地方的权力过大,具有独立性,易形成割据;贵族政治影响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流动;用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秩序,难以持久。(每点2分,任答1点2分)2.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局面;有利于官僚政治的确立;是一种制度创新,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对后世的地方管理体制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世所沿用。(每点2分,任答3点6分)3.政治:由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转变为专制君主;封邦建国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转变;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注重血缘宗
法向注重地缘的编户齐民转变;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变。(政治每点2分,任答2点4分)-治国理念:王道德治向霸道法治转变,由敬天保民向愚民弱民转变;经济:由石器锄耕向铁犁牛耕转变;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转变,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社会风
俗:从相对自由向加强管理和整顿转变,思想的相对活跃向大一统转变。(政治以外的领域:每点2分,任答2点4分)32.(16分)长城是中国古代抵御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军事工程。它始建于春秋,后经历代扩建,保
留至今的大多是明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汗水和智慧。古代,长城主要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内地农耕经济的发展,维护中原王朝安全。它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交融,对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积极作用,它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近代,随着列强的入
侵,民族危机的加深,尤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长城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起到了凝聚了中华民族意志,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激发了国人抵御外侮的斗志,使中华民族再次实现了独立与自由
。现代,长城被时代赋予了新内涵。随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中国主动融入世界,长城成为我们对外交往的名片,成为展示厚重中华文明的窗口,成为我们加强中外交流的桥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物质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长城成为了旅游胜地,成为我们追寻历史足迹的方式,更成为我
们珍爱和平、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象征。总之,中国的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也是灿烂文化的象征。基于此,长城被选作《中外历史纲要(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