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部分解析).docx,共(10)页,1.09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357f4b5969295fae9cd73cbc56f6c2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得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据此可知()A.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B.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C.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产物D.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2.关于启的继位
,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取代禅让
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禹传启方式可以认定为历史事实D.占有材料的不同很可能影响作者观点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
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4.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
做法有利于()A.扩大秦朝统治基础B.确保君主专制地位C.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5.《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谚。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楚人
的敌视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6.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以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政区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
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D.制度博弈的常态化7.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祗。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祗,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据此可推知,当时()A.城隍的政治功能较为突出
B.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C.土地的财富作用有所削弱D.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8.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人文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9.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坊市制度崩溃C.土地政策调整D.政府管理失控10.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
,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呼应了存理灭欲的主张C.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D.推动了儒家思想新发展11.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
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C.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12.元代对行省进行监督的行御史台与行
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命权由其直接上级部门御史台掌握,而不是行省。元朝这一制度安排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统治B.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C.变蒙古制为汉地传统D.最大化削弱行省权力1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
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末年()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自由雇佣劳动较为普遍C.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D.工商业市镇经济很活跃14.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说明()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5.康熙
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B.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
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16.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
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别黑白而定一尊”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17.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
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18.洋务重臣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
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呼吁朝廷变法自强B.洋务派开始自强求富运动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要
目的D.魏源的思想主导了洋务运动1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B.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思想条件C.促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D.消除了知识界在革命道路上的分歧20.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④是()A.德国B.英国C.日本D.俄国21.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
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团结工农是革命当务之急C.觉醒民众对社会讲步的重要性D.文化传播必与劳工运动相结合22.中共一大代表的职业大多是
编辑、记者、教师、学生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再到无政府主义倡导的绝对自由,一大代表群体都依次深浅不同地崇拜过、学习过、研究过,甚至实践过。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向应是()A.两大社会矛盾正趋于汇流B.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加
速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从效法欧美转向以俄为师23.九一八事变前,东北货币种类繁多,仅“四行号”发行的货币就有15个币种、136个券种。1932年伪满政府规定:“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这从本
质上反映了()A.东北政局从混乱走向统一B.国家干预经济的世界潮流C.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D.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
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
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表明()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B.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25.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
、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
0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同姓王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以拱卫朝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姓王的势力迅速发展,至文帝时,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解决办法。文帝采纳其建议,分齐国为七国,淮南为
三国。景帝时又采纳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楚之东海郡,吴之豫章、会稽郡,赵之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收归朝廷,遂爆发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国之乱。武帝时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别属汉郡。——摘自白
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贾谊试图通过削藩为皇权消解来自皇族内部的风险,通过服饰礼制的固化消解来自观念的风险,通过仁政施行消解来自民间的风险,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来保证皇室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贾谊身上也可看到他同代人最普遍的政治观念的徘徊:言称向往周制,行却效仿秦法;言必称仁政爱
民,却不遗余力为皇权计。贾谊的时代,皇权政治基本稳固下来,早期藩国的存在,并未能改变郡县制的基本特质,天下一统成为基本模式,“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被重新定义,士人阶层失去独立生存的政治空间;经过法家农战政治的打击,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小农经济,社会层次简单化,传统的士人
阶层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失去生存空间的士人,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在朝为“官”,在野为“道”。以儒家思想本身积极的社会态度而言,在大一统时代“在野为儒”也就失去儒的存在感。——摘自关万维《贾谊与官儒时代的开启》(1)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西汉朝廷在处理封国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西汉朝廷削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贾谊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思想的时代背景。(6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流动”的宋朝材料一①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
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宋史》②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③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或《萍洲可谈》④典卖倚当庄宅
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宋会要辑稿》材料二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官员科举出身荫补出身其他尚书左选925138086尚书右选7721051684侍郎
左选94586926622侍郞右选415117023484——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材料三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宋初制定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
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1)“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4分)(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宋朝“流动”特征的认识。(8分)28.(10分)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
“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
)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与新中国
“一五”计划时期矿业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并简析新中国矿业政策的意义。(6分)29.(14分)甲午乙未前后,近代中国遭受了愈演愈烈的殖民侵略,社会各阶层也在激愤之中更加苏醒,思索如何挽救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约定议以后,光绪帝颁布上谕。面对国家的困局,他向清朝的臣民呼吁“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为清除积弊,实现自强,光绪皇帝在保和殿进行策试时,追问天下贡士:“若淮南子兵略训、杜牧战论、苏轼训兵屡策,见诸施行,果能确有成效否?……国用必有会计,禹巡狩会诸侯之计
,其说何征?”——摘编自《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六六材料二曾任驻英等四国公使参赞的宋育仁,倡言向西方学习,同时又认为:“更律法、厘官制、兴学校、行议院,乃实用策略……外域之治果胜于先王之法,即师外域无伤也,先王之法而包举乎外域,数典而忘祖,则何为哉?师外域而
不害先王之政,无伤也,害先王之政,妨圣人之教,以忘中国之本,则又何为哉?”——摘编自《宋育仁为<陈炽集>作序·陈炽集》材料三维新派相信“变者,天道也,天下之公理也”。樊锥在《湘报》上发表《开诚篇》,提倡:“洗旧
习,从公道,则一切繁礼细故、猥尊鄙贵、文武名场、恶例劣范、诠选档册、谬条乱章、大政鸿法、普宪均律、四政学校,风情土俗,一革从前,搜索无剩,唯泰西是效,用孔子纪年。”而易鼐页也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中主张,为了实现“毅然自立于五洲之间,使敦槃之会以平等待我,则必改正朔,
易服色,一切制度,悉从泰西,入万国公会,遵万国公法”。——摘编自《湘报类纂》甲集上卷(1)阅读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光绪帝、宋育仁、维新派等人解决民族危机的主张。(6分)(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19世纪末中国的救亡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8分)湖南师大附中2
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DCDDAACCCDA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
5答案ACDBCBCCDCCB1.C【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三波浪潮分布于不同区域,且各具特色,最终汇聚为中华文明,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权力。《史记·夏本纪》《战国策·燕策一》均是西汉时期成书的,其中两者对启继位的说法不一,是因为撰写者占有材料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所
致,并不是因为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仅仅在陈述“禹传位于启”这一事件,没有体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正是因为《史记·夏本纪》与《战国策·燕策一》均是西汉时期成书,所记的两则材料均不可能是
第一手史料,道听途说成分居多,对启的继位方式说法不一,更没有说明是哪一种方式更可靠,故C项错误。3.C【解析】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其根源不是士阶层的分化,故A项错误;“士阶层的分化”与土地私有出现均是生产力(铁犁牛耕)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它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故D项错误。4.D【解析】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郡县制有利于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更不是加强君主专制,也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A、B、C三项错误。5.D【解析】“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陈胜起义仍然以“张楚”为号,说明楚人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认
同秦朝,楚地民众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故选D项;材料说明楚人的愿望是亡秦,而不是统一全国,排除A项;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而不是楚人的敌视,排除C项。6.
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表明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这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深化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政区设置的密集化,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的回归,不是受挫,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制度博弈,只能反映民族交融,排除D项。7.A【解析】由材料“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祗”“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可知,当时的城隍承担了较多的行政职能,故A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政府对神灵崇拜的推崇,而神灵崇拜属于宗教方面的内容,与儒学在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引导作用,并未反映土地的财富作用,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之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对比参照,不能反映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增强,排除
D项。8.C【解析】《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可视为图像史料,同时又是美术作品,故C项正确。吐蕃在西南,西域在西北,A项错误;《步辇图》有皇帝、吐蕃使臣、宫女等,是宫廷题材,与市井风情(百姓生活)无关,B项错误;《步辇图》是写实性的
作品,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未见浪漫主义手法,D项错误。9.C【解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因此导致了题干材料现象的出现,故C项正确。A项“经济严重衰退”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排除;B项坊市制度崩溃属于商业发展的影响,与土地
兼并无关,排除;“失控”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10.C【解析】材料中朱熹认为国家以人民为根本,社稷也是为人民设立的,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项。材料说明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和
社稷的存亡,并没有强调君王至尊的观念,排除A项;B项中的“存理灭欲”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朱熹的思想主张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1.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南宋初年杭州餐饮名店众多且闻名于世,个别名店受到
统治者的青睐,表明该地区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繁荣,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当时社会奢靡风气盛行,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市场管理的态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之后的历朝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项中“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12.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加强对地方长官的操控,制约行省的本质意图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因此A项正确。确保对地方监督的独立性也只是手段,不是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本质意图,B项错误;C项不是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削
弱地方行省的权力只是手段,不是本质意图,D项错误。13.B【解析】材料中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表明明末雇佣劳动的需求旺盛,自由雇工
在劳动力市场比较抢手,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当时手工业中对雇工需求多,导致雇工待遇较以前提高,不能反映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的结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明末工商业市镇的相关信
息,故D项错误。14.A【解析】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思想等级观念的变化,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饮食器具使用上由严格规定限制到“普通人
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的变化,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故B项错误;明朝时儒家的伦理文化是最为成熟且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故C项错误;使用玉制器皿的人群不只是低级官员,还有普通人家,且使用玉制器皿与奢靡风气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5.C【解析】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
城”,这些地名应该是新疆地区。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A项错误;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B项错误;准噶尔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16.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军机处只是临时机构,不是正式的国家机关,而且其职能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起到上
传下达的作用,故D项正确;“别黑白而定一尊”指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后皇帝的地位和权力,故A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的进一步强化,而“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言论,故B项错误;“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与朱元璋废丞相有关,故C项
错误。17.B【解析】材料“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表明,该督抚的奏折中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说明当时近代外交观念已经影响中国,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利益,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地方官员只是对朝廷外交事务
提出了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决策,C项错误;从材料中“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以及满清官员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可知,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D项错误。18.C【解析】依据材料“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可知,洋务运动开始改变“水陆战备少弛”的局面,
左宗棠认为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是“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由此可知,学习西方技术从而实现自强、对抗侵略是洋务派的思想先导,同时也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可知,左宗棠已经开始实践变法自强运动,并已取得显著成果,并非停
留在呼吁层面,故A、B两项错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发了洋务派,成为洋务运动的先导,但没有主导整个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19.B【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爆发,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出现了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有人”指的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并不等同于整个思想界,也不等于知识界,C、D两项均以偏概全
,且D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0.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日本则趁机攫取了大量在华特权,故④是日本。英、德、俄变化特点与④不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21.C【解析
】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许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
,B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D项错误。22.D【解析】根据材料“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再到无政府主义倡导的绝对自由,‘一大’代表
群体都依次深浅不同地崇拜过、学习过、研究过,甚至实践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出从效法欧美到“以俄为师”的社会发展趋向,故选D项。中国的两大社会矛盾,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国内阶级矛盾,20世纪初趋于汇流,A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才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项错误;辛亥
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错误。23.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通过“满洲中央银行”控制了中国东北的金融命脉,从本质上看,这体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正确。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实现了全国形势上的基本统一,A项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
,排除。材料“货币制造及发行权属于政府,由满洲中央银行代行之”体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这不利于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排除。24.C【解析】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指出党的工
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工作的中心,故C项正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为1949年,排除A项;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项。25.B【解析】由材料“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
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可知,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讨论有助于解放思想,为引进外资和技
术奠定思想基础,故选B项。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国工业结
构的调整,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措施:文帝“众建诸侯”;景帝“削蕃入郡”;武帝“推恩令”。(任答2点得4分)原因:同姓王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4分)(2)思想特征:兼采儒法思想;强调为现实服务。(2分)时代背景:官僚政治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4分)27.(1)宋代水运交通网促进商品流通,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契约促进土地流转,反映了经济流动性强。(任答1点得2分)随着科举制发展,门第观念淡化,婚姻不问家世,反映了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任答1点得2分)(2)特征:宋朝在阶层、商品等方面的流动性不断发展,但是其流动性有限。(2分)认识:以上流动性的特点与宋代经济变动以及维护集权统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庶族地主壮大,推动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另一方面,政府为增加税收,继续推行官营专卖制度,同时为维护统治阶层的稳定,推行恩荫制度等又使得流动性有限。(4分)宋代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它仍然是封建社会下的局部变化,不应被夸大。(2分)28.(1)特点: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2分)新中国重视匮乏资源开采,
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或答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独立自主开发)。(2分)(2)原因: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任答一点2分)新中国完成“一五”计划的需要;发展工业的需要;推行经济建
设;便于巩固政权。(任答一点2分)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答一点2分)29.(1)光绪帝主张加强、改善军事和财赋;宋育仁主张在不动摇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制定法律和官制,兴建学校和
议院;维新派等人主张全盘采用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法治教育(或全面从各个领域学习西方)。(6分)(2)变化:从沿袭历史传统强兵富国到中体西用,在保持先王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实用知识和技术,再到全盘西化论。
(6分,如回答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不给分)原因:近代中国遭受殖民侵略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或答内因:国内对于民族忧患的认识越发深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