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5)页,112.49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224f9aeb50a6d0bce86a263972983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年高二元月期未联考语文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
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患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
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
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
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
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蓝。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彩。民法典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法典是人类法律文明的一面镜子。在古代世界,每一种发达的法律文明都有代表其最高成就的法
典,如巴比伦的《汉漠拉比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中国的《永徽律疏》等。当今世界,一个法治大国不能没有反映其显赫成就的法典。中国民法典作为21世纪全球最
新的民法典,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民法问題的新回应,是对世界既有民法典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新突破,饱含着对世界民法发展普遍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到创见。因此,民法典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留下华彩篇章。(摘编自人民网《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
器》,有删改)材料二:加强民法典的宣传教育要充分认识民法典的重大意义。实施好民法典,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规范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各项制度,保护着人民的合
法权利。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秉持“民商合一”的传统,民法典调整着民商事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交易关系,对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要及时修改民事法律、保证民法典的统一性。我国采
取的是先制定单行法、后制定民法典的思路,民法典的出台,使原来制定的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等单行法同时废止。有些规范同民法典规定和原则不一致,要依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及时修正和废止。要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及时明确法律规定
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利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的制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民事立法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要保障民法典的实施。“
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不只是调整民事主体关系的法律,也是行政机关执法的重要尺度,是衡量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不得侵犯人民的私权利。有权利就有救济,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司法机关必须依照民法典进行民事审判活动,公正
司法、提高审判水平和效率。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要通过社区、工作单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的持续
宣传,让大家了解民法典、遵循民法典、运用民法典,形成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________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民法典的编撰也体现了近些年来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比
如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等。当然,同日新月异的民法实践相比,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还不完全适应。这就要求理论界加快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人们新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摘编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民法典的关键在于“民”,这要求我们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人民群众才能拥有更多的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B.民法典为社会的合作共治提供大量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产生最优的效果,有助于
实现社会的和谐。C.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即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民法典,彰显其正能量。D.古代文明社会都有代表其法律文明的最高成就的法典,如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
摩奴法典》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每段论述都是以总分的方式展开,从四个不同的角度阐释民法典,条理清晰,层次分明。B.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民法典是一部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
升国际法治话语权的大法这一核心观点。C.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思维缜密,语言精确。D.作者在论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要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时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强调民法典
要真正为人民服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法典激励公民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调动自己的主体意识并积极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理成本。B.法治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属性,而秉持“
民商合一”传统的民法典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C.我们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完善民法典体系,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完善。D.只要我们开展民法典的普法工作,对其进
行多渠道的持续宣传,就能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谈论民法典。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5.请完成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填写,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答案】1.B2.C3
.D4.材料一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民法典定性,强调民法典是什么。材料二是谈论我们需要如何实施好民法典,让民法典更好地发挥作用。5.加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要构建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理由:材料二第五段强调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实践,需要加强,随后便提出
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法理论体系”的要求。(意近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桥边的老人【美】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
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
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
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
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
,“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
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
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
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下列对小
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B.“我凝视浮桥,眺望……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可以看出作为战士的“我”热爱战争,期待着战争的爆发。C.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
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争的野蛮和罪恶可见一斑。D.“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老人似乎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
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B.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切的苦难。C.小说渲染敌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但结尾却写“法西
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D.《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精神的尊严”。8.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作者这样写有
何用意?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答案】6.B7.C8.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
、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老人坐在桥这边纹丝不动,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老人内心的无助和对故乡的留恋;③引出了后文“我”对老人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推动情节的发展。9.①叙述方式上:以对
话的方式推进行文,没有过多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而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②叙述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
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④人物形象上:从一位侦察兵的视角
,刻画一位躲避战争灾难走不动的老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战争给其他许多民众带来的种种苦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⑤语言风格上:语言简约,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来渲染,淡化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反映出老人无辜受难,对动物的爱护,对家乡的爱恋
。⑥题目选取上:“桥边老人”之“桥”,是生死攸关的分界,老人过桥即是避开战火求生,而老人为何不过桥?他是因为身体状况,还是返回照看动物?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丰富了人物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领后宫,生寿王瑁,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
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待郎。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欲废太子,九龄谏曰:“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
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由此观之,不可不慎。”上不悦。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
日,黜为下邦令。自是谏争路绝矣。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共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相逼,辄以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上尝陈乐
于勤政楼下,垂帘观之。兵部侍郎卢绚横过楼下,绚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林甫乃召绚子弟谓曰:“尊君素望清崇,今交、广藉才,圣上欲以尊君为之,可乎?若惮远行,则当左迁..。不然,以宾、詹分务东洛,亦优贤之
命也,何如?”绚惧,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乃除华州刺史。到官未几,诬其有疾,州事不理,除詹事、员外、同正。林甫薨,制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除名,流岭南及黔中,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选自《通鉴纪事本未·李林甫专政》,有删改)10.下列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B.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
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C.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D.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
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伺候,伺机候问,文中指李林甫向皇上身边的人打听关注皇上的一举一动。B.庙社
,宗庙社稷。借指国家朝廷。韩愈《元和圣德诗》:“来献阙下,以告庙社。”C.补阙,谏官名。掌讽谏,有左右之分,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D.左迁,降职。《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左降、左黜、左转均为此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林甫心思狡狯,他通过结交妃嫔宦官,得到升迁的机会,仕途顺遂。B.李林甫心胸狭隘,他记恨张九龄的劝谏,寻找各种时机,中伤张九龄。C.李林甫言辞无礼,他暗示谏官禁言,并且以立仗马的比喻来威胁官员
。D.李林甫口蜜腹剑,他起初会向皇帝器重的官员示好,等到位势相通,便会用计除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2)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14.“昔晋
献公……由此观之,不可不慎。”此处张九龄采用了哪种说理方法?请推断并概括原文中所省略的文字内容。【答案】10.A11.D12.C13.(1)李林甫日日夜夜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皇帝渐渐疏远了张九龄。(2)或表面上和人交好,用甜言蜜语引诱他,而背地里陷害他。14.举
例论证/类比说理。晋献公废太子导致国家政局动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子规①吴融②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
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①子规:杜鹃鸟,传说蜀国国王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帝不已。②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典,写亡国之君化身为鸟,离开故土,长年飘零,为
后文抒写悲慨之情做铺垫。B.颈联写子规栖身雨中绿树,月挂中天,夜晚漫长难耐,鸟儿急切盼望第二天的到来。C.尾联如同特写,湘江水逝,暮日将沉,子规声声叫唤,船行水上,更增行人愁怅之情。D.全诗借物抒情,重点描写子规凄切啼声,
抒发诗人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16.本诗颔联手法丰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B16.①用典(或联想):子规(即杜鹃鸟)凄苦啼叫,滴在花上,花瓣因而化为血红。②视听结合:子规啼叫为听觉;花成血、草似烟为视觉
。③比喻:将杜鹃花色比喻成鲜血颜色(此处兼有夸张,写红色之浓),春草繁盛之景比喻成朦胧烟雾。④对比:花开如血,草长如烟,一惨淡悲凉,一欣欣自如,两者形成鲜明对比。⑤虚实结合:山花盛开为眼前实景,旧苑草盛为想象虚景。(答满三点,言之有理即可。)(三)名
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演奏后听众的反应,加上景色烘托,来间
接表现音乐强烈的感染力。(2)《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并非说这“三人”一定都比“我”优秀,而是不管他们优秀与否,自己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教益,这与《(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两句,说的道理相似。(3)中国的新冠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原因众多,其中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例如我们现在一直强调保持社交距离,实行“动态清零”的政策,而非等到疫情扩散再来补救,就与《(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十四章)的思想主张不
谋而合。【答案】①.东船西舫悄无言②.唯见江心秋月白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___________,总是___________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___________。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___________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
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谈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
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摘自《苏东坡传》)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一概而论徒劳无功轻而易举杞人忧天B.一概而论徒劳无益一蹴而就悲
天悯人C.一般而论徒劳无益一蹴而就杞人忧天D一般而论徒劳无功轻而易举悲天悯人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B.像苏东坡这样人物,人间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C.像这样的人物,
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D.人间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A20.①构成:围绕苏轼身份,多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②表达效果:
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强调苏轼身份的多样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
,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①,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颜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语言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摆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②。③,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通过英
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
24-36周的准妈妈,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B.通过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被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的C.通过怀孕24-36周的准妈
妈被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D.超声波扫描技术利用,使得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①②③【答案】21.A22.示例:①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②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③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②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③人才那得如金钢,长在泥沙不速朽。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袁枚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
献才智。—人民日报时评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根据下列任务,完成写作。高二年级召开“人才与祖国论坛”主题班会,邀你作为学生代表参会,发表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为题的演讲,请你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广聚英才,奏响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广聚英才,奏响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的人才,强
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千秋基
业,人才为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步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奏响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爱才重才,为人才强国谋篇布局。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从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
就是决定的因素”,到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人才强国谋篇布局。百年大党求贤若渴、爱才重才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的良好氛围,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接续投身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精彩动人的篇章。改革创新,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因此,释放人才活力是改革的“必答题”。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机制,从畅通人才流动到激励人才发展……一项项举
措环环相扣,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日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让科技人才专注科研、聚焦主业,让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让人才活力竞
相迸发,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厚埴沃土,让人才报国汇聚合力。一身本领投伟业,一片丹心为报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须汇聚起各类人才的合力。伴随着新时代“横琴方案”“前海方案”的出炉,越来越多港澳青年人才来到内地创业兴业;聆
听着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声音,五湖四海英才齐聚共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大量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纷至沓来……厚植成长沃土,搭建广阔舞台,弘扬家国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日益壮
大的人才大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矢志报国、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聚天下英才,续百年华章。奋进新征程,在人才事业发展的春天里,要广聚天下英才,为人才
强国谋篇布局,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让人才报国汇聚合力,奏响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为续写百年华章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