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97.131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97.13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1326f813653bdc33b560fbdaaeecd4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皆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

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C.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D.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2.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六部官员拜相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

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也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这表明当时()A.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B.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C.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D.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3.某学者对唐朝三省制有一段精辟的叙述:“坐庙堂者,商订于造命之初,毋或擅权而好胜;居纠驳者,审查于出令

之后,不惮纠过以弼违,则上下之间始无旷职,而三省之设不为具文。”这体现了唐朝()A.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B.宰相逐步丧失行政大权C.决策权与行政权开始分离D.中枢机构形成制衡关系4.806年,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

诸学士之上)十七年间(805—821年),由郑(郑絪)至杜(杜元颖)十一人,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A.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B.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C.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D.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5.秦代至汉初,县尉相对独立,或别

为治所,县尉负责徭役征派、戍卒管理、军事治安,县尉所统士吏、发弩、髳长、亭校长构成县内武吏系统。武帝以降,县尉所统士吏、发弩、髳长逐步退出日常职官序列,只设亭校长且降为佐史,辅助令史处理文书。这一变化()A.不利于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B.凸显了郡县体制的治理优势C.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反映了行政体制战时性弱化6.西汉初年,全国共有60多个郡,受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其余均为异姓诸侯王占据。汉高祖剪除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后,同姓王

占据35个郡。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等举措,全国达到110个郡国,均处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上述变化()A.提高了地方郡守的权威性B.增强了西汉政权的合法性C.加强了行政运作的合理性D

.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7.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各地州牧,如“诏(岑)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辄行太守事”“帝嘉其(鲍永)略,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等。但两年后,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刘秀对刺史制度的调整()A.立足于政治局势的变化B.改变了地方行

政区划C.反映了诸侯势力的削弱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8.西汉初,功臣集团因军功得封列侯。汉文帝创立侯国制度,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受地方严密监控。功臣前往封地居住,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这一变革()A.有效巩固了皇权B.解决了王国问题C.提升了列侯地位D.埋下了政治隐患9

.北宋初年开始,地方行政实行“分离制”,一个高层政区有多个行政组织、一个组织有多个上级长官并立且分权。南宋时期,在同级的不同机构之间,官员互相兼职的现象日益普遍,在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一级“跨高层准政区”。这一调整()A

.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弱化趋向B.确立了分权制衡的体制C.意味着权力中心的逐渐下移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10.公元前406年,在阿吉纽西战役中,雅典的25条战船沉没,许多水手丧命。八名将军因为没有营救遇难水手而集体遭到控诉。公民大会

拒绝将军家属提出单独审判的请求,而且不允许他们为自己辩护。材料可用于说明雅典()A.将军已丧失民众信任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公民大会有至上权威D.政治运行缺乏约束机制11.亚里士多德说:“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

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机会。”他描述的政体应是()A.雅典城邦民主B.斯巴达寡头政治C.罗马共和政体D.马其顿君主专制12.“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

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帕尔默提出的观点。下面文献可以作为这种观点依据的是()A.13世纪《大宪章》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1689年《权利法案》D.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3.有学者指出,民初的党人只知道要造成责任内阁制,须造成拥护内阁

的政党,却不知拥护内阁的政党,还要有民众站在它的后面去拥护他。从唐绍仪内阁到赵秉钧内阁,同盟会派只恨内阁不能全操己党手中,以为还是党势太弱,极力扩张党势。该学者意在强调()A.国人缺乏对民主的深入了解B.政党政治不符合国情C.制度缺陷致使权力难以制衡D.同盟会改组势在必行

14.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一些地方举办自卫团训练班,并采取两种方式组建自卫团:一是通过对旧式民众自卫武装组织改造,二是开展群众突击运动组建。这些措施()A.适应了人民战争需要B.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C.增强了正面战场军事力量D.完善了革命根据地政

权建设15.1948年10月,中原局正式发出整党学习指示,规定由分局或区党委直接领导,在半年内完成县委以上、地方武装营或大队以上干部整党工作。新解放区的整党侧重打通干部对新区政策调整的思想问题,力求团结,并明确要求不处分或者少处分人。中原局的该项要求()A.加快了解放军战略反

攻步伐B.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的需要C.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16.战国时,各国普遍按田亩征税,连贵族大臣都不得逃避。赵奢在赵国担任田部吏,平原君手下人拒绝纳税,被赵奢诛杀九人,吓得赵国再也无人敢拒缴赋税。这一做法旨在()

A.推广按亩征税B.承认土地私有C.打击贵族豪强D.增加国家收入17.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商学会,创办《湘报》。维新派创办

这些报刊()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B.促进维新思想走向成熟C.意在利用报刊启迪民智思想D.推动了清政府新政改革18.清末新政中,政府规定十年内禁绝吸食鸦片,由政府成立戒烟所让各级官员在六个月内实现禁吸,并对禁烟不力的官员革职查办。对于普通百姓发放吸食牌照,规

定售卖和吸食的限度,关闭烟馆并禁售烟具,加大对私售烟土的打击。这些做法()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缓解了政府的内外困境C.推动了鸦片贸易合法化D.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19.东汉名儒大吏去世,门生故吏采嘉石立灵碑

是常见情形。太尉刘宽墓碑背面刻录的门生姓名超过350人,其中各级官员97人,包括县令长37人、郡太守4人、州刺史2人。这反映出当时()A.累世公卿现象严重B.政治势力的集团化C.选官制度较为成熟D.社会阶层固化初现

20.隋朝时期,察举、荐举、萌官等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在分科考试中,应举者必须由地方州县或朝廷高级官员荐举,获得举人资格后,才能参加由尚书省吏部统一组织的考试并根据成绩划分等级授予官职。据此可知,隋朝()A.人才选拔制度出现紊乱B.选官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C.选官标准依然看重家

世D.传统选官制度制约科举制发展21.763年,礼部侍郎杨绾认为科举考试造成了“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而“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则皆同挂壁”的现象。由此可知,杨绾主张()A.增强考试

的公平性B.确立儒学主流地位C.改革官员选拔制度D.抑制文学艺术发展22.唐代的蒙学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官宦士大夫之家,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开始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不仅在京师州县有官办的小学,在偏僻的乡村也有学生家长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唐代这种“圣人之教”遍于乡野现象的出现折射出()A.私学开

始兴起B.科举制度的作用C.官僚政治形成D.商品经济的发展23.有学者将“五世内有三世及其以上进士成员的家族”定义为进士家族,下表为唐宋时期进士家族数量统计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一世(个数/人数)二世(个数/人数)三世(个数/人数)总计(个数/

人数)唐代15/4044/11618/9677/252宋代201/428287/72184/591571/1740A.得益于选官制度的发展B.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C.拓宽了平民入仕的途径D.权力被世家大族垄断24.1968年,英国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后,政府机

关中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数目大大增加,到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人员已达450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据此可知,这次改革()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反映了英国高等教育的领先C.确立了政治中立的原则D.受到了技术革命发展的影响

25.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而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诸如“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成为各级学校正规的课程名称。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近代意识的增强B

.教育体系的完善C.宗藩体制的解体D.清末新政的实施26.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规定在边远省区文官考试中,若应考人数实到在五人以上而无一人及格,可以从宽录取一人。并且拥有“各该省区中小学校或专科以上学校

毕业证书、该省区检定考试及格证书或服务证明文件,并由保证人保证其确实”的人才享有从宽录取的待遇。这()A.加强了国民政府的中央集权B.标志着文官选拔制度的形成C.有利于促进边远省区的发展D.有利于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2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基础上取得

了一定进步与发展,具体表现在()A.甄别审查措施实施B.文官考试进行选拔C.杜绝拉帮结派现象D.女子参加考试选拔28.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标志性

事件,对应正确的是()①清政府设立学部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②《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除③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通过A.①B.②C.③D.④29.《汉书·刑法志》规定:“吏坐受赇枉法,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

《晋律》规定:“吏犯不孝、谋杀、受财枉法及掠人和卖、诱藏亡奴婢,虽遇赦,皆除名为民。”这些规定()A.体现了对封建官僚行为的制约B.是封建时期礼法结合的产物C.以法律形式削弱官员政治权力D.保证了反贪立法的有效

实施30.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材料主要反映唐

代的法律制度()A.体现封建等级B.要求规范执法C.彰显礼法并用D.服务国家治理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14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

上升为法律规范。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日

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

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依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建设历程的主要因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8分)(1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王朝建立伊始,对于如何治理南方少数民族,朝廷有不同

意见。朱元璋认为“溪峒蛮僚杂处,其人不知礼义,顺之则服,逆之则变,未可轻动”。这种“顺而治之”的原则,成了朱元璋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土司制度的指导思想。土司一经任命,朝廷即赐予诰敕、印章及冠带等信物,作为朝廷命

官的凭证。明代允许土司世代相袭,但为了有效地对土司进行控制,明王朝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比元代更为严密的承袭法,如凡土官承袭,必须赴京受命,以示朝廷威柄;土官袭职后,先要学习礼仪三个月,然后方准“回任管事”。——摘编自许力坤《明代土司制度述略》材料二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

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土司制度下,土司、土目、土舍、土民阶层固化,土司社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

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郗玉松《土司参加科举与科举制度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土司治理的

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土司参加科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6分)(14分)3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

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

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材料二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

,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

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

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6分)(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

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8分)历史答案1.【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在分封时充分考虑了受封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例如,伯禽在鲁国以商政治理“殷民六族”,唐叔在晋国以夏政治理“怀姓九族”,而吕尚则根据齐地

的习俗来治理。这明显体现了分封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根据受封地和受封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灵活治理,而非单纯的文化传播,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分封制如何强化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而是讲述了如何根据受封地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治理,排除B项

;虽然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分封制直接来源于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2.【答案】C【解析】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以及六部官员参与政事堂会议,都表明原本由尚书省独

立裁决的政务开始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更多影响。政事堂作为决策中心,其权力逐渐增强,反映了中枢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故选C项;在唐代,中书省和门下省是中央的重要决策机构,而非单纯的秘书侍从机构。它们与尚书省共同构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核心,负责国家的决策和行政,A项史实错误,排除A项;题目中

描述的现象实际上是中书、门下两省与尚书省之间的职能有所重叠和转移,而非分工更加明确。相反,这反映了中枢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制约关系,且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相权始终受到皇权的严格控制,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材料明确提到了“坐庙堂者”(可能是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居纠驳者”(可能是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即“商订于造命之初”和“审查于出令之后”,这体现了三省之间既有相互牵制,又有明确的分工和配合,故选A项;材料叙述并未提及宰相

行政大权的丧失,而是强调了三省之间的协作与制约关系,排除B项;虽然三省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但此叙述并未直接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此外,唐朝时期的行政权并未完全从宰相手中分离出来,C项的表述过于

绝对,排除C项;虽然三省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但说中枢机构“形成制衡关系”可能过于夸大。制衡关系通常指不同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平衡,而三省制主要是皇权下的中央官制,其核心仍是维护皇权,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近臣和顾问,他们的地位逐渐提升,并有多人后来晋升为宰相,这明显反映了唐朝中央政治结构中权力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翰林学士的崛起和他们在朝廷中影响力的增强,都是中央内部权力调

整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从题目描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决策过程失控的直接证据。相反,翰林学士的晋升和宰相的任命都是在皇帝的掌控之下进行的,排除A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翰林学士的晋升,但并未直接说明这是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翰林学士的晋升更多是基

于其才能和皇帝的信任,而非新的选拔方式,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君权(皇帝)和相权(宰相)之间的矛盾。相反,它更多地是在描述翰林学士这一群体在朝廷中的地位提升和他们的晋升路径,排除C项。5.【答案】D【解析】从题目描述中可以看出,秦代至汉初,县尉及其

所统辖的武职人员负责徭役征派、戍卒管理、军事治安等具有明显战时性质的职能。然而,到汉武帝时期后,这些武职人员逐步减少并降级,只保留亭校长且职责转变为辅助处理文书,表明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军事和治安职能被削弱,即行政

体制的战时性在弱化。这与汉武帝时期国家相对稳定、战争减少的背景相吻合,故选D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问题,且地方行政体制中军事和治安职能的转变,并不直接等同于对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不利影响,排除A项;虽然郡县制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但题目中描述的变化并未直接凸显郡县体

制的治理优势。相反,它更多地反映了地方行政体制内部职能的调整,排除B项;题目中描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内部的变化,特别是县尉及其所统辖武职人员的减少和降级,这并未直接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通常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调整,而

非地方行政体制内部的具体职能变化,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控制的郡国数量急剧扩大,世袭官僚大量减少,官员流动性增强,扩大了中央政府选官的范围和方式,推动了

察举制的发展,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开放性,故选D项;增加了地方郡守的数量,不等于提高了其权威性,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不是强调西汉政权的合法性,排除B项;郡国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运作是否合理,二者之间并

无必然关联,排除C项。7.【答案】A【解析】由“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各地州牧”、“但两年后,刘秀‘罢州牧置刺史’”等信息及所学可知,为了使手下将领具有更大的权力,从而加速统一全国的进程,刘秀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州牧,但随着全国统一,州牧的存在

势必又会影响东汉王朝的皇权集中、政治稳定,为此,他又罢州牧、置刺史,可见其对刺史制度的调整是立足于政局的变化和自己的统治需要,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改变地方行政区划,只是对地方官员及其职权的调整,排除B项;

材料仅提到了地方的州牧和刺史的设置与调整问题,并未涉及诸侯,所以也就不能据此得出诸侯势力的变化,所以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了地方的州牧和刺史设置与调整问题,并未涉及打击豪强地主的信息,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

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实际是为了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从而巩固皇权,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据材料“受地方严密监控”“逐渐淡出中枢政

治舞台”可知,这一变革不是提升列侯地位,排除C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政治隐患是从一开始的刘邦分封诸侯王导致的,不是因为汉文帝侯国制度导致的,排除D项。9.【答案】D【解析】从北宋初期的“分离制”到南宋时期的官员互相兼职和“跨高层准政区”的出现,这种行政体制的变化确实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官员之间的互相兼职减少了职能重叠和冗员现象,使得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顺畅;而“跨高层准政区”的设立则有利于中央政府更好地掌握和协调地方行政事务,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率和响应速度,故选D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南宋时期中央政府和高层政区之间出现了“跨高层准政区”,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中央集权

的弱化。反而,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的政治形势,以提高行政效率。此外,宋朝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在地方行政和军事上的控制,因此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的政治体制仍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高

度集权的制度,分权制衡并非其主要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到权力中心的逐渐下移。宋朝一直将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始终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和监督,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描述

,八名将军因未营救遇难水手而遭到集体控诉,公民大会不仅拒绝了将军家属单独审判的请求,还不允许他们为自己辩护。这一事件反映出雅典政治运行中,即使是高级军事将领,在面对公民大会的决策时也难以维护自身权益,显示出政治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衡机制,权力过于集中在公民大会手中,故选

D项;材料并未提及将军之前是否已丧失民众信任,仅从此事件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排除A项;虽然公民大会的决策显得强势,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雅典政治生活整体缺乏法制保障,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虽然公民大会在此事件中显示了其权威,但材料的重点

在于政治运行中的约束机制缺失,而非单纯强调公民大会的权威,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由“城邦”、“君王”、“长老院”、“监察制”可知,这指的是斯巴达寡头政治,故选B项;雅典城邦民主下,并不存在君王和长老院,所以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罗马共和政体下,不存在君王,而是有执政官,排除C项;

马其顿君主专制下,不存在长老院,也不会让平民有入选监察制的机会,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宪政主义……它们溯自中世纪”可知,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以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力进行限制,故选A项;1875年《法

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世纪”不符,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与材料“中世纪”不符,排除C项;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与材料“中世纪”不符,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党人只知道.....

.还要有民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从唐绍仪内阁到赵秉钧内阁,同盟会派的人只知道利用内阁夺取权力,认识不到党势太弱的原因在于看不到民众的力量,这折射出了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民初政党政治的不足,得不出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权力制衡的问题,排除C项;1912年7月,同盟会本部召集全体会员会,讨论改组问题,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1938”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一些地方举办自卫团,这有利于动员群众进行抗日战争,即适应

了人民战争的需要,故选A项;群众路线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材料中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中共组建的自卫团增强了敌后战场的军事力量,

排除C项;革命根据地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1948年”可知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且已经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结合所学解放军开辟了许多新的解放区,为巩固解放区政权,在这些解放区中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干部,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干部,故选B项

;结合所学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原局的该项要求是解放军战略进攻的结果,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

对象、性质、动力、前途等问题,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材料强调在解放区培养干部的要求,两者主旨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要求,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材料强调在解放区培养干部的要求,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

将按亩征税的对象扩散至贵族大臣,对拒绝纳税之人采取雷霆手段惩罚,这既体现征税范围扩大,也体现征税是战国国民强制义务,其目的是为满足国家财政收入需要,故选D项;材料强调按亩征税的对象扩大就是推广按亩征税本身,

这是其表现,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按亩征税的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按亩征税的客观作用是打击贵族势力,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用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启迪民智,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不是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项;报刊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不是走向成熟,排除B项;这些报刊只是促进维新思想传播,启迪民智,不能推动清政府新政改革,清末新政在戊戌变法之后,排

除D项。18.【答案】D【解析】政府通过禁烟政策,如成立戒烟所、对官员和百姓分别采取不同的禁烟措施、关闭烟馆和禁售烟具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少鸦片的吸食和销售,从而改善社会风气。鸦片在当时被视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健康和道德的毒品,因此禁烟政策的实施无疑有利于社会的整

体进步和健康发展,故选D项;禁烟政策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公共卫生和道德问题,而非经济层面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的禁烟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会风气,但并未直接解决清末政府面临的内外困境。政府的内外困境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军事等

多方面的复杂因素,而禁烟政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无法单独解决所有问题,排除B项;从题目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是坚决禁止鸦片吸食和销售的,包括关闭烟馆、禁售烟具、打击私售烟土等,这些都与鸦片贸易合法化相悖,排除C项。19.【答案】B【解析】由于太尉刘宽墓碑背面刻录的门生姓

名中包含了多名各级官员,这说明官员之间因师从同一位名儒大吏而形成了某种政治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出一种政治势力的集结或集团化倾向,故选B项;累世公卿是指那些世代担任高官的家族,材料并未提及家族世代为官的情况,排除A项;东汉时期主要选官制度是察举

制,但其已逐渐沦为世家大族把控仕途的工具,九品中正制要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实行,科举制则是隋唐时期才开始出现,故无法体现选官制度成熟,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情况,且魏晋时期开始的九品中正制推动社会阶层固化,排除D项。20.【答案

】B【解析】题干中提到了传统的察举、荐举与新兴的科举制并行,这表明隋朝的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创新,故选B项;题干信息说明隋朝多种选官制度并行,并没有提到人才选拔制度出现紊乱,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到选官标准看重家世,而

是强调了需要通过荐举和考试,排除C项;题干信息表明科举制需要通过荐举才能参加,这表明传统制度对科举制有一定的影响,但“制约”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杨绾观察到科举考试导致学生过于注重当

代诗歌,而忽视了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的学习。这反映出科举考试的内容设置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故选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而非考试的公平性,排除A项;儒学在汉代已经确立了其主流地位,这一地位在唐代并

未动摇。杨绾的言论更多是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一种批评,而非要重新确立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杨绾的言论并未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抑制态度,他只是指出科举考试内容的不平衡,并未主张限制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代的蒙学教育……集资延师设立的小学校”可知,唐代

蒙学教育发展,士大夫及平民百姓均重视蒙学发展,这与唐代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采取考试的形式有关,故选B项;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私学开始兴起,与材料“唐代”时间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制标

志着由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与材料“唐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朝因科举制而重视蒙学教育,注意教育的发展,此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唐代到宋代,进士家族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这很可能与唐

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唐代以科举制为主,但门第观念仍然较重;而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种选官制度的发展,为进士家族数量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故选A项;虽然科举制在一定

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的是进士家族的数量变化,而非社会阶层的整体流动性,排除B项;表格中的数据确实显示了科举制为更多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平民入仕的途径”这一表述过于宽泛,且表格并未直接体现“平民

”与“进士家族”之间的直接关系,排除C项;表格数据显示的是进士家族数量的增加,而非权力被某一特定群体(如世家大族)垄断。实际上,科举制的推行正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让更多的士人有机会进入仕途,排除D项。24.【答

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政府的专业化程度日益加强,科技人员的作用日益显著,这促使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故选D项;据材料“专家人员已达45000人”可知,材料只

是提到了专家和技术人员数量的增多,但未体现整个文官队伍数量增减情况,无法说明财政负担的增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类似情况进行对比,“领先”说法有误,排除B项;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时间是1927年,这一原则在英国通过议会专门法案得到确立,排除C项。25.【答案】A【

解析】材料提及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样,多使用“中国”一词,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国”概念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共抗外侮,故选A项;“教育体系的完善”不合

题意,与材料提及《奏定学堂章程》多使用“中国”一词构不成逻辑关系,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宗藩体制终结,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实施”不合题意,其不能有效解释“最能说明”,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特殊

规定降低了边远省区文官考试的录取门槛,为那些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但可能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及格线的人才提供了机会。这样的政策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在边远省区服务,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故选C项;虽然文官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对官员选拔的控制,但材料中的特殊规定主要是关于边远

省区的文官考试,并未直接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了《考试法》中关于边远省区文官考试的特殊规定,并未说明这是文官选拔制度形成的标志。此外,文官选拔制度在此之前可能已经形成,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济危机或相关政策与经济

危机的关系。此外,文官考试制度的调整与经济危机的应对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27.【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也效仿北洋

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表现继承性,未体现进步与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依旧采用文官考试进行选拔,排除B项;结合所学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与南京国民政

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同样注重制度的公平性,杜绝拉帮结派现象,属于两者之间的共性,排除C项。28.【答案】D【解析】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在中国的正式形成,是中国近代以来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一个标

志性事件,故选D项;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1904年初,《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是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的标志,排除A项;《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13日,但科举制的废除

是在1905年,排除B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29.【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书·刑法志》和《晋律》中的规定都明确了对官员贪污受贿、枉法行为的惩罚,包括弃市(即处死刑)、除名等严

厉措施。这些规定明显体现了对封建官僚行为的制约,以防止他们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故选A项;虽然封建时期的法律确实受到儒家礼教的影响,但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侧重于对官员贪污受贿的惩罚,并未直接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排除B项;这些规定虽然对官员的某些行为进行了限制,但并未直接削弱

官员的政治权力。它们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而不是削弱其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只是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但并不能直接保证这些法律在实际中得到有效实施。法律的执行还需要依赖其他制度和社会环境,排除D项。30.

【答案】D【解析】“轻重不在刑书”是对古代中国贵族阶层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种概括性表述,它反映了古代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等级和特权方面的特点;“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则体现了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可以酌情宽容的原则。因此唐代的法律制度既

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也要求规范执法,同时还体现礼、法结合,这主要反映了唐代的法律制度服务国家治理,故选D项;“轻重不在刑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地位,体现了封建等级,但其与材料其他部分无关,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A项;“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

,违者笞三十”体现了规范执法,但其与“轻重不在刑书”等无关,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B项;“诸犯死罪非十恶……奏报裁决”彰显礼法并用,但其与“轻重不在刑书”等信息无关,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31.(1)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法

律宽简公平。影响:唐律经多次删繁就简,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促成中华法系的形成;对周边国家立法产生重要影响。(2)因素: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受英国法律思想的影响;受传统法律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受国家传统影响,

具有历史性;法律的制定有利于保护政治成果,稳定社会秩序;法律的制定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32.(1)特点:因俗而治;土司世袭;受中央严格管控。(2)影响:推动了科举制在当地的传播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当地文化教

育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3.(1)特色:普遍适用于各种事务官职;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通才”为标准设计考试内容;重视人选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青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等等。(2)内容: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科举选官;寓科举于学堂教育之中;给予学堂优秀学生科名出身;等等。进步意

义:促进了选官制度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