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专题0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021年高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论述类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共(11)页,35.41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9fcd867fe57135dcb335b23ce0dde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专题0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解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
心。考查“重要概念”常常以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的形式考查,常见的“重要概念”包括: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文章深层意义的词语;③代表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关键作用的词语;⑤内涵丰富或者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具有特殊指代意义
的词语。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设题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一考点。典例示例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联觉与艺术通感①艺术通感就是不同艺术感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例如,我们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会随旋律的变化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视觉形象,好像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共读、离别、化蝶等
生活场面。一座美妙的建筑和园林又会引起类似音乐的感觉。综合艺术如歌舞剧、电影等就是利用艺术通感来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共同的意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音乐与舞蹈动作是那么和谐一致,以致我们单凭音乐欣赏就能体验到戏剧情境。所以,传统说法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
音乐的回声。②由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通感,才能把感性意象转化为审美意象。音乐家在生活中找不到现成的音乐和旋律,他没有模仿对象,他必须把生活中的感受转化为音乐意象。贝多芬失聪后,正是凭视觉印象来
创造音乐意象。他在森林中散步,衣袋里放着铅笔和五线谱纸,以便把视觉印象用乐谱记录下来。他在记下音乐主题的同时,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森林中是幸福的——树木在讲话——”,“每一棵树都在向我说话哪,多么神
圣啊!森林之中太美妙了”等等。《田园》交响乐、《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2曲》就是这样写出来的。③艺术通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是联觉现象。所谓联觉,就是各种器官的感觉互相沟通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沟通。联觉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可以推断,在人类童年和
动物意识中,联觉也是普遍现象。由于这种联觉现象存在于原始心理结构中,所以,与原始意识同构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现代出现了一种色彩音乐,就是用电子手段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色彩转换同步进行
,造成视听觉混合的奇妙意境。现代诗歌大量采用联觉手法,如“黑色的哭泣”“透明的笑”“磨硬了的感叹”等等,它有助于传达那种微妙的内心体验,使表现更形象化。④联觉在审美意识中不是简单地重复儿童意识行为,而是把它改造为构成和传达审美意象的特殊手段。唐代书法大师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受到感染,
结果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审美心理结构就像一个魔术师,能够把各种感官印象沟通起来,互相转换。如果没有这种联觉功能,就不会形成艺术通感,许多艺术门类也就不会存在(如音乐)。⑤艺术通感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共同的审美意象。不同感官的感性意象是不同的,但进入审美意象创造..过程..,通过联觉作用,就变成
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审美意象舍弃感官形式,变成一种内部语言,它可以翻译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其本身是没有固定形式的。比如对西湖“三潭印月”的景色,可以用绘画、诗文、音乐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但这种审美感受本身则无固定形式。究竟形成音
乐意象还是视觉意象,要根据主体哪一种表现能力更强而定。诗人艾里略指出:具有理想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只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所谓得意忘言,也就是只领会审美意象,而舍弃意象材料。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意境相同,就可以用不同
的感性意象构筑审美意象,表达为不同的艺术形式。★1.第⑤段中加点的“创造过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本文,以下对“艺术通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艺术通感有其生理基础和心理结构原型。B
.艺术通感在作品创作中也在作品欣赏中。C.艺术通感是离不开联觉这一必要条件的。D.艺术通感发生时意象和感官形式即舍弃。33.依据第⑤段画线句,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琴曲《月夜》与诗歌《月夜》的感性意象相同,所以它们的意境相同。B.琴曲《月夜》与诗歌《月
夜》的意境相同,所以它们的感性意象相同。C.《荷花淀》小说表现的意境,是可以通过钢琴曲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D.《荷花淀》和《黄河大合唱》都有抗日内容,所以它们转换自同一意境。4.第③段中,你认为对“审美意识也必然存在着联觉
和艺术通感的特征”的论证是否充分?请说出理由。5.小宝同学是位聋哑生,她想学习舞蹈并以此为职业,但她父母说:“节奏是构成舞蹈的要素,舞蹈节奏以音乐节奏为基础,聋哑人怎么以跳舞为职业呢?”请你依据本文,从
科学的角度劝说小宝父母,让他们同意小宝的选择。真题在线(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
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
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
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
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4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
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
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1.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
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静电。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
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
自行驱动和负重。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5名师点睛一、“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是指:体
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重要的指代性词语;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二、弱项分析及对策1.弱项:停留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不能有效解释重要概念的属性、内涵、外延。2.对策:论述
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注意文中与概念的属性、内涵、外延相关的语句的理解。需要寻找答题区间、确定句段、筛选提取本质的词语组织答案。三、解题思路1.寻找解释概念的区间。2.明确哪些语句、段落含有对概念内涵、外延的解
释,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其内涵为基础。3.筛选提取出能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词句,根据题干要求,与选项内容进行对比考点通关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论散文结构①中国传统文论相当重视文章的结构,只不过,古典文论家心目中
的结构,更多属于谋篇布局、行文章法一类的“文章作法”,例如,金圣叹在评点作品时就特别强调“文法”,并列出了“倒插法”“草蛇灰线法”等等文法范例。②到了现代,人们对文章结构依然认识不足。具体到散文结构上,一般都认为:“我国的整个散文创作,尤其是古典散文,在结
构上同我国江南园林的布局,大体保持着一致的风格,那就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或者认为散文结构应讲究起、承、转、合,应有一种严谨的结6构美。从总体上看,这些论述都是从外在的谋篇布局来把握散文的结构形式的。③正
由于许多作家和理论家总是从外在的组织方式来理解散文的结构,五十年代后散文的结构逐步陷进了程式化和单一化的境地。这一时期散文结构的特点一般是开篇先来一段写景,中间写一件或几件事,以事来喻某一个人,最后是抒发感情,升华哲理。这种线性结构或曰苏州园林式的散文结
构,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叙事和抒情散文的常见套路。值得注意的是,当历史进入到新时期以后,仍然有不少散文作家将这种“三段式”奉为典范,而在某些散文研究者那里,它们也仍然有极大的艺术魅力。④我并不否认园林式的散文结构自有其美学上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上应该有所偏爱,但散文结构不能仅仅是一种线
性结构。那种认为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散文,都应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事件或物象贯穿其中,而且要按照时间的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来谋篇布局,结构要有头有尾、严谨匀称、连贯完整的要求是科班..的、不符合散文的实际的。在我看来,对散文结构的这种要求不仅有悖于散文这种体裁的现
代性诉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作家的手脚,抑制了作家自由自在挥洒的激情。⑤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学作品除了显在结构外,在文本的字面底下,还深藏着超越具体的叙述顺序和表层文字的潜在结构。借鉴这一观点,散文的结构其实可以分为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除了“披上大衫”,沿着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荷花和联想起江南采莲风俗的表层结构外,近期有学者指出,此文还有一个从“颇不宁静”到“寻找宁静”、从“暂时宁静”到“再复不宁静”的潜在心理结构。又如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其说作者是在寻找“家”
,不如说她是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是对历史的忏悔和反思,当然也是在寻找理想和精神的归宿地。这样,只有几百字的一篇短小散文,却具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还乡”的抽象哲学意蕴。⑥应当看到,散文结构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开放性系统,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
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用狭隘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散文创作,只在某种线条单一的表层结构上下功夫,只能是固步自封。实际上,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的主体的解放、心灵模式的深化、艺术思维的多元化,散文的结构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态势,涌现
出诸多超越“线性结构”的辐射结构,表现出多蕴藉、趋丰富的特点。例如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都通过暗示开拓了散文的结构空间。尤其是寓言结构,在当今作家的笔下增添了超现实的现代意味,极具发展前景。⑦总之,散文结
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和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潜在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应看到:结构的类型和表现形态往往是多种多样且变化交错着的。好的散文一般以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结构方式。这种以不同的结构方式
互为宾主、互为补充、交相渗透的组织方法,使散文较好7地避开了单线条的平铺直叙,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式的结构方式。这当然是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散文文体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有删改)1.根据第①②段的论述,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因果判断是否成立。2.第④段加
点词“科班”原指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教学组织,在文中是指_____。★3.依据文意,能够对第⑥段各类散文结构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从结构类型看,线性结构等于表层结构。B.从结构类型看,意象结构属于辐射结构。C.从作品效果看,辐射
结构差于线性结构。D.从作品效果看,寓言结构优于心理结构。4.以下对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总结散文结构的艺术特征与多元化形态,使论述更准确。B.总结散文创作中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论述更严谨。C.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结构方式的综合性,使论述更周
密。D.进一步阐明好的散文来自散文家的探索,使论述更完整。5.小星同学读完全文产生了疑惑:既然作者不否认园林式散文结构的价值和意义,也主张艺术审美应有所偏爱,为何还要撰文批评园林式散文结构?请向小星谈谈你的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道德失语症的危
害性向玉乔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8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
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作出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
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
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
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扬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扬善抑恶就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
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
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
。治疗道德失语症患者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9(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道德失语症患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跟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相比,道德失语症患者在对语音、语法、语义
等的理解和表达上并不存在阻断性障碍。B.道德失语症患者缺少对善恶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更不愿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表达对善恶的态度。C.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因缺乏道德勇气而保持沉默是道德失语症患者的一种习惯性行为。D.如果道德失语症患者群体得
不到“治疗”,人们的道德生活世界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如果一个人因为对善恶进行判断时出现失误而偶然性地没有维护道德,那么他不是道德失语症患者。B.医学上的失语症是人脑的一
种严重病变,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不是生理性疾病,是选择性的。C.那种维护道德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就是道德勇气,它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D.人类只要拥有了基于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意德”,就能修炼道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3.请结合
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治疗道德失语症的主要方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钱理群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
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
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10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
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
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
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
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
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我强调“发挥”,也就
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
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选自20
16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B.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
络读书。11C.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
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便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
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B.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
不同的创造。C.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