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百校大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1.23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e43490b4587f44c0fef8b9342025d6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历史考试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为湖北屈家岭遗址的聚落格局。这可以用来说明屈家岭文化时期()A.
聚落民众开始定居生活B.社会等级色彩比较明显C.聚落布局形成一定规制D.公共权力部门已经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湖北屈家岭遗址中,功能分区比较明确,说明聚落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制,C项正确;根据聚落的布局并不能体现“开始定居”,排除A项;仅根据聚落的布局无法体现社会等级色彩比较明显和公共权力部门已经出现,排除B、D项。故选C项。2.秦占
领楚地迁陵之初,即以秦的户爵制度整编新“黔首”,但并不剥夺楚人原有楚地爵位,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在册,并据以分配田地资源及赋役。这表明,战国末期的秦国()A.延续楚国户籍政策B.积极恢复旧的等级制度C.有序推广小农经济D.努力调和秦楚治理体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
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末期(中国)。据题意可知,秦国占领楚地后,虽然以秦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对楚地民众进行重新管理,但还保留了楚地原有的爵位,体现了对楚地风俗的尊重,说明秦国意图调
和秦楚之间的差异,D项正确;秦国没有延续楚国的户籍政策,而是采用秦国的户籍制度,排除A项;秦国是保留了楚地的爵位,但不能说是积极恢复旧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国的户籍管理,并不能体现推广小
农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重新制定汉族士族门第高低序列的标准,士族门第的高低基本上取决于当时的权势,即以祖上在北魏担任官爵为主要标准,魏晋旧门只是作为其中的参考条件而已。北魏孝文帝重新制定门第序列标准主要是为了()A.巩固北魏政
治统治B.消弭族群间的矛盾C.确立门阀政治秩序D.完善官僚选拔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重新制定汉族士族门第高低序列的标准,以祖上在北魏
担任官爵为主要标准,这样做可以使更多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与北魏政权的利益紧密结合,增强他们对北魏政权的忠诚度和支持度,从而巩固北魏的政治统治,A项正确;重新制定门第序列标准主要是为了调整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对于消弭族群间的矛盾并非
是直接和主要的作用,排除B项;门阀政治在魏晋时期已经存在,孝文帝此举并非是为了确立一种全新的门阀政治秩序,而是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排除C项;重新制定门第序列标准并非重点在于完善官僚选拔制度,其出发点更多是从政治统治的角度考
虑,排除D项。故选A项。4.唐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扬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苏州、杭州、越州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以一般州府所在地为三级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城为四级区域中心城市,以新兴的镇市和草市为第五级区域中心城镇的五级
城市体系”。这一城市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江南地区()A.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B.城市的经济职能得到了加强C.区域内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D.社会群体间流动性日益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后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唐朝后期,江南地区形成了规模较为庞大的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说明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城市的经济职能也得到增强,B项正确;出现了规模较为庞大的城市群并不能说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升和区域内产业形成分
工和专业化,排除AC项;仅根据城市群的出现也不能说明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5.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取
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A.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B.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D.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金朝时期,朝政的处理由皇帝与贵族共同决定到皇帝独自听取跪奏,由此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和地位,B项正确;这一调整主要是提升了皇帝的权威但
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政治稳定运行,更不一定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AC项;这一调整下皇帝独自做出决策,反而有可能增加政府决策的失误,排除D项。故选B项。6.宋代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中,很多俗曲“其言至俚”“街巷鄙人多歌”,备受士大夫的青睐。苏东坡对“街谈市语”,“全
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这可用来说明宋代()A.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B.士大夫与平民审美旨趣趋同C.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风格D.理学世俗化推动文化的创新【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代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一些市井俗曲成为士大夫诗歌创作的素材。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得到发展,C项正确;宋朝时期,世俗文化虽然得到发展,但并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排除A项;“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俗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体现理学的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C项。7.清代,苏州布商发放布匹,
委托包头(坊长)在踹坊进行。包头租赁房屋,置备生产设备,同时管理外来踹工,踹匠的工资由布商字号交踹坊包头支付。这反映了清代()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C.城乡经济存在着互动与联系D.商人资本渗入生产环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商人资本渗入生产环节”,布商发放布匹,委托包头管理踹坊和踹匠,并支付工资,这表明商人的资本不仅仅用于购买和销售商品,还参与到了生产过程中的
组织和管理环节,充分体现了商人资本渗入生产环节,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以及手工工场。在题目中,虽然有布商、包头和踹匠的分工协作,但这种关系还比较简单,不能明确认定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充分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踹匠对包头或
者布商有强烈的人身依附,踹匠的工资由布商交包头支付,这更倾向于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非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排除B项;题干主要讲述的是布商在城市,踹坊在乡村,但是对于城乡之间具体的经济互动与联系描述并不充分,排除C
项。故选D项。8.1775年,乾隆皇帝宣称明末殉节之人忠义品格值得嘉奖,下令“一体旌谥”。次年,乾隆帝下旨编纂《明朝殉节诸臣录》。该书先是加入大量死于民变的官员事迹,其后又加入明初“靖难之变”的殉节者。这些做法旨在()A.强化传统的忠君思想B.削弱沿海地
区反清势力C.总结明清易代的教训D.完善儒家纲常伦理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殉节之人”、“死于民变”
的官员多是对于君主忠诚的官员,所以乾隆皇帝表彰这些官员是为了强化传统的忠君思想,A项正确;乾隆皇帝之所以表彰这些官员是为了强化忠君思想,并不是为了削弱反清势力,排除B项;乾隆皇帝表彰这些官员是为了强化传统的忠君思想,与总结明清易代教训无关,排除C项;乾隆皇帝嘉
奖明末殉节之人忠义品格不能完善儒家纲常伦理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9.有学者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影响时称:魏源著《海国图志》时,其主旨也不是基于“自强”之需……是立足于应对上的计谋与方策,所谓“驭外夷者”的“兵谋”而已,即“以守为攻,以守为
款,用夷制夷”。该学者的研究从侧面反映出鸦片战争后()A.士人阶层的学术研究领域发生转变B.西方侵略引发了国人的深刻反思C.地主阶级对西方侵略认识日益深入D.士大夫依然坚守夷夏有别的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魏源的《海国图志》的主旨并不是真正为了自强,其本质还是为了迎合统治阶层的需要,宣扬夷夏观念,由此可从侧面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士大夫阶层依然坚守夷夏
有别的思想,D项正确;该学者仅评价了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此不足以说明士人阶层的学术研究领域发生转变,排除A项;该学者的研究说明西方侵略并未真正引发国人的反思,排除B项;当时国人并未对西方的侵略进行深刻反思,地主阶级也就不可能对西方侵略的认识日益深入,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图所示
为1867——1895年中国棉纱、棉布进出口指数(以1872年为100)变化情况。对图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日益加速B.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C.土布已占据国内棉布主要市场D
.西方棉布丧失了竞争优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从1867年到1895年,中国进口的棉纱和棉布指数不
断上升,土布出口的指数也在上升,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导致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加速,A项正确;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B项;图示内容反映的是土布出口,并不能说明土布占据国内棉布的主要市场,排除C项
;“丧失了竞争优势”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1940年,陕甘宁边区某农村妇女在当选村长后向群众保证:“你们大家伙儿选上俺,俺就努力地办吧!不过,今后大家伙儿都得认真办事,可不能把公事马虎,就是被
选的委员和代表一样,要负起责任。”这反映出边区()A.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B.实现了基层政权的自治C.民众政治觉悟得到提升D.人民民主权利得到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村长由群众选举,而当选的村长也保证为人民服务,由此说明民众的政治觉悟得到提升,C项正确;陕甘宁边区的政权性质不是工农民主政权,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不是基层政权自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
息,“扩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1955年10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前夕,展览会广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如图)。这表明当时()A.中日两国外交关系逐渐改善B.中国利用民间渠道拓展外交空间C.资本主义
阵营内部出现分化D.西方对华孤立政策开始走向失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
员会在日本举行中国商品展览会,并在日本主流媒体《读卖新闻》上做广告,这是通过民间的经济交流和宣传活动来加强与日本的联系,是利用民间渠道来拓展外交空间的一种方式,B项正确;在1955年,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关系尚未实现根本性的改善,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在日本举行商品展览会的
相关内容,并没有直接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情况,C选项与材料关联不大,排除C项;材料重点是中国在日本的活动,不能直接得出西方对华孤立政策开始走向失败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3.古埃及早王朝时代,新王即位要
举行加冕礼,典礼往往选择在代表万物开始的某一天举行,而国王以的神人双性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以神性的身份出现的国王头戴白冠,以人性的身份出现的国王头戴红冠。这反映出当时的埃及()A.神权高于王权B.农耕经济色彩浓厚C.专制权力膨胀D.政治与宗教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题意可知,埃及的法老具有神人双性,国王既具有宗教身份,又拥有王权,所以体现了政治与宗教的结合,D项正确;法老具有神人双性的特点,并无法体
现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地位高低,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农耕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埃及的政治特色,并不能说明专制权力膨胀,排除C项。故选D项。14.1765年英国《印花税法》通过后,几乎所有英属北美殖民地抗议性文件均未纠缠税额是否合理以及征税带来的经济后果,而是直接把它归为自由和权利问题
。英国根本无权向殖民地征税,如果强行征税,就是对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必将导致自由的丧失。这表明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A.较少遭受英国的经济掠夺B.民主权利意识开始觉醒C.未能看清殖民侵略的本质D.深受西欧启蒙运动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
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中后期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据材料可知,1765年英国《印花税法》通过后,几乎所有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抗议性文件均未纠缠税额是否合理以及征税带来的经济后果,而是直接把它归为自由和权利问题。英国根本无权向殖民地征税,如果强行征税,
就是对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必将导致自由的丧失。这表明当时的英属北美殖民地深受西欧启蒙运动影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掠夺(通过税收的方式),A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英国根本无权向殖民地征税,如果
强行征税,就是对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利的严重侵犯,必将导致自由的丧失”,并未涉及民主权利意识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侵犯了殖民地居民财产权和自由权利,殖民地人民看到了英国侵略的本
质,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表所示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双语政策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法案主要内容《1965年新加坡共和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新加坡当地族群之一的母语)的国独立法》和英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国语应为马来语,
并应以罗马文字书写1979年《吴庆瑞报告书》以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华文、马来文及泰米尔文,视学校本身沿革而定,招生时不限定种族)A.推动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B.顺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C.动摇了
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D.降低了移民群体的适应成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加坡规定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并且在1979年的政策
中以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还视学校本身沿革而定,招生时不限定种族。这充分考虑到了新加坡当地多种族、多语言的文化特点,顺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材料中
并未有直接的体现,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加坡国内对于语言政策的规定,而非与国际教育交流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新加坡的双语政策对西方文化霸权地位产生了动摇,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对多种语言的重视和安排,以适应多元
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侧重于降低移民群体的适应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海上贸易与文明交流]材料一宋朝政府虽积极采取招徕蕃舶、鼓励贸易的政策,但为了保障抽解和博买,
防止商税透漏、走私贸易及重要物资外流,仍实施以防范和限制为主的管理制度。如宋朝政府对辽、金、交趾等,禁通海上贸易;禁止中国商船擅自搭载外国人入宋;禁运铜钱及军用物资出海;禁止与蕃客私相交易;等等。因以上诸般禁防,宋政府禁止舶船私自出海,“自来有市舶处,不许私
发番船”。凡船出海贸易,皆须申请公凭,经市舶司检验,对于出港不经检验而无公凭者,“许诸色人告捉,船物没官”。而对于商船从哪个港口出发,从哪个港口返航,皆有限定。——摘编自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材料二南宋对外贸易交通
路线图史载,南宋“又自置市舶于浙、于闽、于广,舶商往来,钱宝所由以泄”,当时有大臣认为,“藩舶巨艘……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富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为此,南宋政府屡次禁止铜钱出境。嘉定十二年(1217年),认为“以金银博买,泻之远
夷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摘编自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海上贸易相较汉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海上贸
易路线长期繁荣的原因。【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进一步扩展;严格控制重要物资的进出口;防止钱币及贵金属外流。管理机构:设置了市舶司等专门机构。(2)原因:中国古代丝绸、茶叶等物品的海外市场广阔;海外贸易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宋代海上贸易
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灵活运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仍实施以防范和限制为主的管理制度”可知严格控制重要物资的进出口;根据材料“禁运铜钱及军用物资出海;禁止与蕃客私相交易”可知防止钱币及贵金属外流;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进一步扩展。管理机构:根据材料“自来有市舶处,不许私发番船”和所学知识可知设置了市舶司等专门机构。【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宋朝政府虽积极
采取招徕蕃舶、鼓励贸易的政策,但为了保障抽解和博买,防止商税透漏、走私贸易及重要物资外流,仍实施以防范和限制为主的管理制度”可知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灵活运用;根据材料“藩舶巨艘……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
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富贵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可知海外贸易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根据材料“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绸、茶叶等物品的海外市场广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不断发展;
宋代海上贸易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17.[新型社团与政治近代化]材料一——据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整理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关心国事的士人为新型社团寻找合法性时,认为清末社团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文人组织,即“自无所谓沿袭”。这些有章程、宗旨、专门旨
趣、会员缴纳会费的新型社团,本质上“实袭西洋体制”。这些士人列出1895年至1911年成立,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的148个维新社团组织,并总结这些学会的宗旨是:“于文化观点,极尊尚儒术经学:护卫本位文化。
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于学术理想,则讲究格致之学,推广西方知识,而有兴办学堂,创设图书馆、博物院之热忱。于社会风气,则崇质简,务实际,尚平等,并倡禁鸦片缠足等陋习。”——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1)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新型社团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新型社团发展的背景。【答案】(1)特征: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组织形式和宗旨呈现出多样化;受西方体制影响;大多以改革为目标;许多社
团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发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发展;清政府政治控制力下降;19世纪末,西方民主思想日益传入中国;清末社会矛盾尖锐,官僚腐败,
经济面临困境,民众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征:根据材料二“关心国事的士人为新型社团寻找合法性”可知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这些有章程、宗旨、专门旨趣、会员缴纳会费的新型社团,本质上‘实袭西洋体制’”可知受西
方体制影响;根据材料二“这些士人列出1895年至1911年成立,由知识分子(绅士)组成的148个维新社团组织”可知组织形式和宗旨呈现出多样化;根据材料二“于政治态度,则尚变法,求富强,重经世致用”可知大多以改革为目标;许多社团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
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大背景、思想解放、政府实力、阶级矛盾等角度去思考,具体分析可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发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觉醒(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发展;清政府政治控制力下降;19世纪末,西方民主思想日益传入中国;
清末社会矛盾尖锐,官僚腐败,经济面临困境,民众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18.[法国大革命与社会教化]材料一雅各宾派(法国政治派别,资产阶级激进派)认识到,要建立道德理想国,需要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学校,通过报刊、文艺等多种形式,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为此,1793年国民公
会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设置了由知识精英组成的“国民教育委员会”,全面铺开新人教化。一大批不符合革命道德的报刊被停刊,《山岳派日报》《铁嘴报》等少数报刊成为政府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雅各宾派还大力发展图书、档案、博物馆等事业,但对馆藏图书进行严格审查,以
免含有不道德内容的“毒草”流传。政府严禁有伤道德风化的戏曲上演,鼓励弘扬革命主旋律的文艺创作。——摘编自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材料二自大革命爆发起,法国民众在爱国热情和革命情绪的驱使下,抹除带有旧制度象征意味的
艺术品,这种自发行为一直存在。国民公会既鼓励这种带有强烈自由、平等倾向的举动,又对之忧心忡忡,屡次颁布法令保护文化遗产。1795年,布瓦西·丹格拉代表十一人委员会发表讲话,提倡纳税选举制,并认为有产者才能享有政治权利。在丹格拉的讲话中,依然不乏“美德”的身影,但其
含义却指向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为此不惜在国民中制造区隔。以公民美德和公民身份来界定政治权利的政治话语逐渐消退。——摘编自叶树彬《美德与革命:法国大革命中的德性政治》(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国民公会
施行道德教化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对内统治政策的变化,并予以评价。【答案】(1)目的:维持革命的意识形态,防止旧制度、旧思想的反扑;统一社会价值观;推动社会稳定和革命理想的实现;确保舆论和文化传播符合革命道德;塑造符合革命理想的新型社会。【(2)变化:从激进转
向保守:从强调平等主义转向维护财产和秩序;限制政治参与:政治权力向有产者集中;政策更加注重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评价: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减少革命后的社会动荡;背离了大革命初期的平等理想;加剧了阶级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是近代法国。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国民公会施行道德教化的目的根据“要建立道德理想国”、“一大批不符合革命道德的报刊被停刊,《山岳派日报》《铁嘴报》等少数报刊成为政府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政府严禁有伤道德风化
的戏曲上演,鼓励弘扬革命主旋律的文艺创作”等信息可知,主要是为了维持革命的意识形态,防止旧制度、旧思想的反扑;统一社会价值观;推动社会稳定和革命理想的实现;确保舆论和文化传播符合革命道德;塑造符合革命理想的新型社会。【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1795年法国过敏工会对内统治政策变化根据“自大革命爆发起,法国民众在爱国热情和革命情绪的驱使下,抹除带有旧制度象征意味的艺术品,这种自发行为一直存在”、“以公民美德和公民身份来界定政治
权利的政治话语逐渐消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从激进转向保守:从强调平等主义转向维护财产和秩序;限制政治参与:政治权力向有产者集中;政策更加注重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根据“但其含义却指向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为此不惜在国民中制造区隔”并结合所学
内容可知,这种变化有助于恢复社会秩序;减少革命后的社会动荡;背离了大革命初期的平等理想;加剧了阶级矛盾。19.[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从大历史的全球比较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程。新中国成立
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完成了多重超越。层面主旨主要内涵第一重超越从计划到市场,对苏联发展模式的超越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超越承认和利用资本、防控和驾驭资本并举。社会主义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区别不在于存在不存在资
本、市场经济,而在于以什么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的最高标准,以资本为最高标准的是资本现代性,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原则的是社会主义现代性第三重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西方化”路径的超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尊重人
类现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尊重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考量——摘编自张占斌《从比较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多重超越》上述三重超越中任选一重或多重,结合所学知识,
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阐述:1953年,面对较为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适应了当时形势变化的需要。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
成,1964年“四个现代化”正式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符合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四个现代
化”为主的物质领域的现代化扩大到政治、精神领域的现代化,中共十九大提出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上所述,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稳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现代
化理论不断深化。示例二论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与创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在经济体制、价值选择和对外关系
方面与西方现代化和苏联现代化模式存在本质性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单向度追求资本增值的逻辑,又克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实施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缺陷,彰显了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
用。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和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也没有效仿苏联向同盟国推广“苏联模式”,而是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综上所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借鉴西方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经验基础上实现的突破、超越和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14-1979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阅读材在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
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完成了多重超越”可以拟定论题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不断深化。然后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期,到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深化,如1953年,面对较为恶劣
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适应了当时形势变化的需要。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64年“四个现代化”正式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
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符合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四个现代化”为主的物质领域的现代化扩大到政治、精神领域的现代化,中共十九大提出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后,
总结归纳,完成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