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2.651 M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d487d8cf9d7c6fbd6632fdbb2bbe9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丽水发展共同体12月联考高一年级化学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页满分1××分,考试时间××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
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K-39Cl-35.5Fe-56Cu-64Ba-137选择题部分一、选择
题(本大题共25小题,1-15题每题2分,16-25题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A.23NaCOB.COC.22NaOD.23FeO【答案】D【解析】【详解】氧化物是指由两种
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据此分析解题:A.23NaCO不是氧化物,是盐,A不合题意;B.CO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是不成盐或者中性氧化物,B不合
题意;C.22NaO是过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C不合题意;D.23FeO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A.B.C.D.
【答案】C【解析】【详解】乙醇是易燃液体,故选C。3.下列物质中,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A.碱石灰、液态氧、碘酒B.胆矾、白磷、磁铁矿C.干冰、铁、液氯D.空气、氮气、小苏打【答案】B【解析】【详解】A.碱石灰是生石灰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属于混合物,液态氧属于单质,碘酒是溶液,属于
混合物,A项不符合题意;B.胆矾是42·5HOCuSO,属于化合物中的盐类,白磷属于单质,磁铁矿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属于混合物,B项符合题意;C.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铁属于单质,液氯属于单质,C项不符合题意;D.空气属于混合物,氮气属于单质,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属于化合物中的
盐类,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下列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是A.铁B.盐酸C.饱和食盐水D.熔融的KCl【答案】D【解析】【详解】A.铁属于金属单质,能导电,铁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项不符合题意;B.盐酸中含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导电,盐酸属于混合
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项不符合题意;C.饱和食盐水中含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导电,饱和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项不符合题意;D.熔融的KCl中含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能导电,熔融的KCl是
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能自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D项符合题意;的故选D。5.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A.烟B.淀粉溶液C.硫酸铜溶液D.氢氧化铁胶体【答案】C【解析】【详解】A.烟是气溶胶,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
出现丁达尔效应,故不选A;B.淀粉溶液是胶体,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出现丁达尔效应,故不选B;C.硫酸铜溶液不是胶体,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故选C;D.氢氧化铁胶体,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会
出现丁达尔效应,故不选D;选C。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酸钠可用于纺织、造纸、制皂、制药、焙制糕点等B.漂白粉既可作漂白纸张的漂白剂,又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C.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D.氢化钠(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答
案】A【解析】【详解】A.碳酸钠可用于纺织、造纸、制皂,碳酸氢钠可用于制药、焙制糕点等,故A错误;B.次氯酸钙具有强氧化性,漂白粉既可作漂白纸张的漂白剂,又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故B正确;C.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过氧化钠可在呼吸面具或潜
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故C正确;D.氢化钠(NaH)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故D正确;选A。7.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金的熔点一定比各成分金属的低B.在我国使用最早
的合金是钢C.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D.储氢合金是利用物理作用吸引氢气的材料【答案】C【解析】【详解】A.合金的熔点不一定比各成分金属的低,如某些汞合金的熔点比汞的熔点高,故A错误;B.在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是青铜,故B错误;C.铝、氧化铝和酸碱都能反应,铝制餐具不
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故C正确;D.储氢合金与氢气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金属氢化物,故D错误;选C。8.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的变
化是A.复分解反应B.结晶C.离子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详解】“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为蒸发结晶;“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反应Fe+CuSO4=FeSO4+Cu,该反应为置换反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没有涉及的变化是复分解反应,故选A。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5Cl与37Cl互为同位素B.162O与183O互为同位素C.2H、2D互为同素异形体D.60C和70C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种核素【答案】A【解析】【详解】A.同位
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故35Cl与37Cl互为同位素,A正确;B.同位素的研究对象为原子,而16O2与18O3为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C.H2、D2是由氢元素形成的同种单质,C错误;D.C60和C70均为单质
,不是核素,D错误;故选A。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molNH4+的质量为18gB.摩尔是描述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C.SO2的摩尔质量为64g·mol-1D.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等于2318g6
.0210【答案】B【解析】【详解】A.+4NH的摩尔质量=18g/mol,1mol+4NH的质量m=nM=1mol×18g/mol=18g,故A正确;B.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B错误;C.SO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摩尔质量为64g•mol-1,故C正确;D.水的摩尔质量=18g/mol,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等于=2323A1118M=mol18g/mol=gN6.02106.0210,故D正确;故选:B。11.下列溶液中含Cl-的物质的量浓
度最大的是A.250mL0.1mol/LAlCl3溶液B.1000mL0.5mol/LNaCl溶液C.200mL0.3mol/LMgCl2溶液D.300mL2mol/LNaClO溶液【答案】C【解析】【详解】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体积大小无关,与溶质的浓度及化学式组成有关,A.C
l-的浓度为:c(Cl-)=0.1mol/L×3=0.3mol/L;B.Cl-的浓度为:c(Cl-)=0.5mol/L×1=0.5mol/LC.Cl-的浓度为:c(Cl-)=0.3mol/L×2=0.6mol/L,D.NaC
lO电离出ClO-离子和钠离子,则溶液中不存在氯离子;故选:C。1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PH=13的溶液中:Na+、K+、23CO−、2S−B.澄清透明的溶液中:24SO−、Na+、3Fe+、I−C.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2Fe+、2Cu+、Cl−、C
lO−D.苏打溶液中:2Ba+、Cl−、K+、OH−【答案】A【解析】【详解】A.PH=13的溶液中呈碱性,碱性条件下Na+、K+、23CO−、2S−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选A;B.3Fe+、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Fe+、I−不能共存,故不选B;C.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呈酸性,2Fe+
能被ClO−氧化,2Fe+能被ClO−不能共存,故不选C;D.2Ba+、23CO−反应生成碳酸钡,苏打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2Ba+,故不选D;选A。13.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磺粉、硝酸钾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的反应为:3222S2KNO3C=KS3C
O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化剂是SB.硝酸钾中的N被氧化C.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D.还原性2CN【答案】D【解析】【详解】A.S、N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剂S、KNO3,故A错误;B.硝酸钾中的N元素化合价降低,
被还原,故B错误;C.S、N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剂是S、KNO3,C元素化合价升高,C是还原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故C错误;D.C是还原剂,N2是还原产物,所以还原性2CN,故D正确;选D。1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
确的是A.小苏打溶液与盐酸混合:2322CO2H=HOCO−+++B.氯气用NaOH溶液吸收:22Cl2OH=ClClOHO−−−+++C.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2NaCuCu2Na++++D.向2CaCl溶液中通入2CO气体:2223CaCOHO=CaCO2H
+++++【答案】B【解析】【详解】A.小苏打是弱酸的酸式盐,与盐酸反应的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22HHOHCOCO−++=+,A项错误;B.用NaOH溶液吸收氯气,生成次氯酸钠、氯化钠和水,B项正确;C.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硫酸铜
反应,Na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C项错误;D.二氧化碳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D项错误;故选B。是15.下列转化中,需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A.2II−→B.23FeFe++→C.32HCOCO−→D.42MnOMnO
−→【答案】B【解析】【分析】加入适当的氧化剂才能实现,选项中应为还原剂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原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以此来解答。【详解】A.I元素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发生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B.Fe元素化
合价由+2价升高到+3价,发生氧化反应,B符合题意;C.无化合价变化,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D.Mn元素化合价由+7价降低到+4价,发生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6.下列有关化学
与职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化学科研工作者是指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B.在自来水出厂前,水质检验员利用化学分析仪器等对水中的一些物质进行检验C.测试工程师通过测出不锈钢中某些组成元素及其含量,即可根据标准确定不锈钢的等级D.考古工作者可利
用14C和15N的测定,分析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这对于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及社会文化风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A.化学科研工作者是指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A正确;B.在自来水出厂前,水质检验员利用化学分析仪器等对
水中的一些物质进行检验,B正确;C.测试工程师通过测出不锈钢中的某些组成元素及其含量,即可根据标准确定不锈钢的等级,C正确;D.考古工作者可利用14C衰变测定装置,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和研究,D错误;故选D。17.
“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符号表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分析反应类型: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B.分析物质种类:图中反应物均为电解质C.分析反应价值: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D.分析表示方法:该反应生成的生成物
分子个数比为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分析,反应物为CO2和H2O,生成物为CH4和O2,反应方程式为CO2+2H2O光照催化剂CH4+2O2。【详解】A.反应物没有单质,生成物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A错误;B.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够导电的化合
物,水是电解质,CO2是非电解质,B错误;C.CO2和H2O都是无机物,CH4是有机物,说明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C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生成物分子数为1:2,D错误;故答案为:C。18.下列关于AN的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11.2LCl溶于水,溶液中Cl−,Cl
O−和HClO的微粒数之和为ANB.常温常压下,24.4gCO与足量22NaO充分反应,生成的2O分子数为A0.1NC.标准状况下,411.2LCH和24CH混合气体中所含氢原子总数为A2ND.物质量浓度为2mol/L的()32
BaNO溶液中,含有3NO−个数为A4N【答案】C【解析】【详解】A.标准状况下,211.2LCl溶于水,部分氯气和水反应,溶液中含氯微粒有Cl2、Cl−、ClO−和HClO,所以溶液中Cl−、ClO−和HClO的微粒数之和小于AN,故A错
误;B.常温常压下,24.4gCO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足量22NaO充分反应,生成的2O分子数为0.05NA,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411.2LCH和24CH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甲烷、乙烯分子中都含4个H原子,所含氢原子总数为A2N,故C
正确;的D.没有明确溶液体积,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32BaNO溶液中含有3NO−的个数,故D错误;选C。19.“类推法”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类推”正确的是A.已知Fe和2Cl反应生成3FeCl;则Fe和2I反应生成3FeIB.已知22NaO和2CO反应
生成23NaCO和2O;则22NaO和2SO反应生成23NaSO和2OC.已知3BaCO能溶于盐酸,溶液变澄清;则3BaCO也能溶于稀硫酸,溶液变澄清D.已知2CO通入()2CaOH溶液中先变浑浊后溶解;则
2CO通入()2BaOH溶液中先变浑浊后溶解【答案】D【解析】【详解】A.Fe与2Cl反应生成3FeCl,由于碘的非金属性弱于氯,Fe与2I反应只能生成2FeI,A项错误;B.2SO具有还原性,22ONa具有氧化性,2SO与22ON
a反应生成24NaSO,B项错误;C.3BaCO和稀硫酸反应生成4BaSO沉淀,溶液不会变澄清,C项错误;D.2CO通入()2CaOH溶液中,先生成碳酸钙沉淀,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会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溶液先变浑浊后溶解;2CO通入()2BaOH溶液中,先
生成碳酸钡沉淀,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会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钡,溶液先变浑浊后溶解,D项正确;故选D。20.应用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ABCD装置目的用Na2O2固体粉末“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制氧气制备Fe(OH)3胶体用铁丝
蘸取碳酸钾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用于除去CO2中的HCl(g)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A.Na2O2固体是粉末状、且与水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故不能搁置在带孔隔板上,该装置不能用Na2O2固体粉
末“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制氧气,故不选A;B.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应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故不选B;C.用铁丝或铂丝蘸取碳酸钾溶液进行焰色试验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钾元素的焰
色,故选C;D.CO2及HCl(g)均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CO2中的HCl(g),故不选D;选C。21.已知X、Y、Z、W、R五种元素,X是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内层电子总数的2倍;Z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其次外层电子数多4个;W元素原子K层和M层电子总数比L层电子数多1个;R元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阳离子与Z的阴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2XZ常温下为
液态B.R与Z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C.Y的一种单质可导电D.W的一种氧化物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答案】B【解析】【分析】X、Y、Z、W、R五种元素,X是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X是H元素;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2倍,Y是C元素;Z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其次外层电子数
多4个,Z是O元素;W元素原子K层和M层电子总数比L层电子数多1个,W是Cl元素;R元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阳离子与Z的阴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相同,R是Na元素。【详解】A.H2O2常温下为液态,故A正确;B.Na与O能形成化合物Na2O2、Na2O,故B错误;C.C单质中石墨可
导电,故C正确;D.ClO2可用作自来水消毒剂,故D正确;选B。22.含Ba的三效催化剂是一种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表面的物质转化分为储存和还原两个进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B.还原过程中生成1m
olN2,转移电子10molC.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D.当NOx中x=1时,储存过程中,反应的NO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NOx与BaO、O2转化成Ba(NO3)2的过程的,N元素化合价+4价变为+5价,化合
升高被氧化,A错误;B.还原过程中生成1molN2,,N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5-0)×2=10mol,B正确;C.根据图示可知,BaO为催化剂,NOx与BaO、O2转化成Ba(NO3)2的过程的,BaO参与储存N元
素,C错误;D.当NOx中x=1时,储存过程中,则是NO与BaO、O2转化成Ba(NO3)2,N的化合价由+2变为+5的,O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为-2价,由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NO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D错误;故选B。23.数字化实验将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相连
,可利用信息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如图是数字化实验得到的光照过程中氯水的pH和电导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氯水pH和Cl−浓度随时间不断减小B.将足量氯水加入NaHCO,溶液中产生气泡,该现象与次氯酸有关C.氯水p
H减小主要原因是光照引起了2Cl溶解度减小D.新制氯水应保存在配有磨砂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答案】D【解析】【详解】A.根据图示,氯水pH随时间不断减小,Cl−浓度随时间不断增大,故A错误;B.次氯酸的酸
性小于碳酸,将足量氯水加入NaHCO,溶液中产生气泡,该现象与盐酸应该,与次氯酸无关,故B错误;C.氯水pH减小主要原因是光照引起了次氯酸分解生成了盐酸,故C错误;D.为防止次氯酸见光分解,新制氯水应保存在配有磨砂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故D正确;选D24.下列实
验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32BaNO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中一定含有24SO−。B对某碱性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颜色为黄色溶液中一定存在Na+,可能存在K+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无色溶液中一定含
有23CO−D将有色鲜花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鲜花褪色证明氯气具有漂白性A.AB.BC.CD.D【答案】B【解析】【详解】A.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32BaNO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是硫酸钡,溶液X中可能含有23SO−或24SO−,故A错误;B.对某碱性溶液进行焰
色试验,火焰颜色为黄色,溶液中一定存在Na+,可能存在K+,故B正确;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23CO−或3HCO−,故C错误;D.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选B。25.有
一水溶液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4NH+、Cl−、2Ba+、3HCO−、24SO−,现取两份100mL的该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已知:2323HCOOH=HOCO−−−++)(1)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
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0mL。(2)第二份加足量()2BaOH溶液,得沉淀6.63g,再用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沉淀质量为4.66g。根据上述实验,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为K+、4NH+、3HCO−、24SO−B.原溶
液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为11molL−C.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Cl−D.原溶液中3HC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molL−【答案】D【解析】【分析】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为1120mL(物质的量为0.
05mol),说明溶液中存在+4NH(物质的量为0.05mol),第二份加足量Ba(OH)2溶液,得沉淀6.63g,再用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得沉淀质量为4.66g,沉淀为BaSO4和BaCO3,n(BaSO4)=4.66g=0.02mol
233g/mol,故n(2-4SO)=0.02mol,溶液中不存在Ba2+,n(BaCO3)=(6.63-4.66)g=0.01mol197g/mol,因HCO-3+OH−=H2O+CO2-3,故n(HCO-3)=0.01m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正负电荷相等,故溶液中要么没有K+
,要么同时有等浓度的K+和Cl-。【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不一定有K+,A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不一定有K+,B错误;C.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C错误;D.原溶液中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0.1mol/L0.1L,D正
确;故选D。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26.按要求填空。(1)2016年IUPAC将第117号元素命名为Ts,则中子数为176的Ts的核素符号是________。(2)漂粉精可做漂白棉、麻、纸张的漂白剂,也可用于游泳池等
场所的消毒剂,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3)目前,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在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2CO和2N。指出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4)现
有NaCl、23NaCO,和()2BaOH三种无色溶液,选用一种试剂把它们鉴别出来,请写出该试剂与()2B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答案】(1)293117Ts(2)()2CaClO(3)1:1(
4)22442Ba2OHSO2HBaSO2=HO+−−+++++【解析】【小问1详解】Ts的原子序数为117,所以质子数为117,因为中子数为176,所以质量数为117+176=293,Ts的核素符号是293117Ts。【小问2详解】漂白精是氯气和石灰乳充分反应制得,主要成分
是()2CaClO。【小问3详解】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2CO和2N,反应方程式为:22222NCONOCO+=+,氧化剂为NO,还原剂为CO,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之比为1:1。【小问4详解】硫酸与NaCl溶液不反应,硫酸与
23NaCO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硫酸与()2BaOH溶液反应有沉淀生成,可选用硫酸鉴别;硫酸与()2BaOH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2442Ba2OHSO2H=BaSO2HO+−−+++++。27.下图是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回答下列
问题。(1)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上述物质中氯元素只具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2)上述物质中NaClO的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若与洁厕灵(主要成分HCl)混用,会产生有毒气体,若标准
状况下产生22.4L气体,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3)利用2Cl可制取“84”消毒液,实验室制取2Cl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4)2ClONO可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请写出对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答案】(1)①.第三周期第VIIA族②.HCl(2)AN或236
.0210(3)2222MnO4H2ClMnCl2HO+−+++++(4)223ClONOHO=HClOHNO++【解析】【小问1详解】氯元素为第17号元素,第三周期第VIIA族,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范围为-1价至+7价,位于最低价态的物质只具有还原性,所以上述
物质中氯元素只具有还原性的是HCl。【小问2详解】NaClO与HCl反应生成的有毒气体为氯气,同时还会生成水,离子方程式为:222HHOClOClCl−−+++=+,若标准状况下产生22.4L气体,即1mol氯气,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转移的电子数为AN
或236.0210。【小问3详解】实验室制取2Cl采用的是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加热,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离子方程式为:2222ΔMnO4H2ClMnCl2HO+−+++++。【小问4详解】2ClONO可与
水反应生成两种酸,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生成的两种酸为HClO和3HNO,化学方程式为:223ClONOHO=HClOHNO++。28.金属单质A和含A元素的化合物B、C、D、E、F、M,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图中没有标出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反应物)。已知A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
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E。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B的化学式________,M的俗名为________。(2)写出E→M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工业上由C制F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_____。A.E属于碱性氧化物B.F、M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C.实验室将A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D.工业上由C制取F,应先通2CO再通3NH(4)探究F的某些化学性质,用2CO传感器测定密闭装置中2CO的分压。实验过程:先往锥形瓶里加F饱和溶液,再加入氯化钙
饱和溶液,片刻后观察到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过程中测得2CO的分压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现象:________。【答案】(1)①.2NaO②.纯碱或苏打(2)①.2222322NaO2CO=2NaCOO++②.23234NaCONHHO=NaHCO
NH++++++(3)BC(4)23322Ca2HCO=CaCOHOCO+−+++【解析】【分析】A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E,A是Na、E是Na2O2,Na和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钠,B是Na2O;氧化钠和二
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M是Na2CO3;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C是NaCl;Na2O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D是NaOH;氢氧化钠和过量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F是NaHCO3。【小问1详解】根据以上分析,B的化学式Na2O,M是Na2CO
3,俗名为纯碱。【小问2详解】E→M是Na2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322NaO2CO=2NaCOO++。工业上由饱和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反应制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234NaCONHH
O=NaHCONH++++++。【小问3详解】A.Na2O2和酸反应放出氧气,属于过氧化物,故A错误;B.NaHCO3、Na2CO3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故B正确;C.实验室将金属Na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故C正确
;D.工业上由饱和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反应制碳酸氢钠,应先通3NH再通2CO,故D错误;选BC。【小问4详解】先往锥形瓶里加F饱和溶液,再加入氯化钙饱和溶液,片刻后观察到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过程中测得放出2C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322Ca2H
CO=CaCOHOCO+−+++。29.中医药典记载木耳具有“和血养营”功效。某实验小组称取一定量黑木耳以检验黑木耳中含有铁元素、并测定铁元素含量。实验过程如下:Ⅰ.定性检验(1)“灼烧”中用于盛装黑木耳的仪器是________。(2)甲同学
往“酸浸”所得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发现溶液的紫红色褪去,因此得出“此酸浸溶液中含2Fe+”的结论。乙同学不赞同甲同学的观点,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Ⅱ.定量分析1——高锰酸钾滴定法(3)取一定量待测液,利用盐酸羟胺(在溶液中可
完全电离出3NHOH+与Cl−)将溶液中3Fe+还原为2Fe+,同时产生一种无污染的气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再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2Fe+,根据消耗的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以计算铁元素含量。(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
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时,下列操作会使铁元素含量测量值偏高的是________。A.没有进行洗涤操作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D.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
外,继续用该未清洗的容量瓶重新配制Ⅲ.定量分析2——吸光度法(5)取10mL待测液,利用吸光度法测得其吸光度为0.600(吸光度与2Fe+的浓度关系如下图所示)。该黑木耳中铁元素的含量(溶液密度为11gmL−)=________(mg/100g
)。【答案】(1)坩埚(2)溶液中的氯离子会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紫红色褪去。(3)323222Fe2NHOH=2Fe4HN2HO++++++++(4)AC(5)0.336【解析】【分析】将干木耳粉碎灼烧后,去除有机物,加
盐酸“酸浸”,再加氯水氧化,使铁元素完全转化为3Fe+,最终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或吸光度法定量测量铁元素含量。【小问1详解】“灼烧”使用的仪器为坩埚,所以“灼烧”中用于盛装黑木耳的仪器是坩埚。【小问2详解】
由题干转化流程信息可知,“酸浸”所得溶液中含有Cl−,酸性条件下,Cl−等杂质可能将4MnO−还原,故往“酸浸”所得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发现溶液的紫红色褪去,得不出此“酸浸”溶液中含2Fe+的结论。【小问3详解】盐酸羟胺将溶液中3Fe+被还
原为2Fe+,同时产生一种无污染的气体,由电子得失守恒和元素守恒可知,该气体为2N,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23222224HN2HOFeNHOHFe+++++=+++,【小问4详解】A.没有进行洗涤操作,会导致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偏低,滴定时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偏
大,铁元素含量测量值偏高,A项符合题意;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会导致高锰酸钾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高,滴定时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偏小,铁元素含量测量值偏低,B项不符合题意;C.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刻度
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会导致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偏低,滴定时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偏大,铁元素含量测量值偏高,C项符合题意;D.转移洗涤液时洒到容量瓶外,继续用该未清洗的容量瓶重新配制,会导致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偏高,滴定时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偏小,铁元
素含量测量值偏低,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C。【小问5详解】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