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万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共(21)页,66.20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bcb973ff002437bee5a11b9771fe78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万州二中教育集团高2022级高一(下)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50分钟150分)命题:高2022级语文备课组审题人:张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命题人杜艳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互
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平面纸质阅读到手机阅读、社交阅读等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这一发展趋势给传统
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加入学习任务群,使之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媒介”一般指传播介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
视频等电子文本。由于文本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阅读”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元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
媒介阅读具有参与度高、自主性强、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记录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跨”既强调“跨越”,更注重“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求同存异,将之有机整合并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来,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
,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与生活的联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阅读以不同媒介为载体的信息,首先应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而非目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
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
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时代发展的前沿,彰显语文学科的自我成长,意
义重大,但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
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虽然还面临很多挑战,但
只要广大师生能积极面对时代发展给语文的“教”与“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拓宽跨媒介视野,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摘编自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
挑战》材料二:2018年的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VR诵经典”古诗词虛拟现实体验等数字阅读的多媒介互动展示,而引人入胜的沉浸式体验让读者了解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像这样的“VR+书”的跨媒介阅读场景正逐渐泛在化,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
“姿势”。首先发生改变的是阅读习惯。读者开始习惯于多种媒介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与阅读传统文字印刷的文本相比,阅读时读者眼球的转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另外,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协同化。所谓协同化,实质上就是个体阅读逐步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我们说阅读
是很个体化的,一个人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在一个地方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在阅读之前,总会先上网翻看网友的评价。那么如果某一个平台不推送某本书的相关信息,你还会不会关注它?这是不是影响了你的阅读习惯?当阅读入口开始发生改变,只要你愿意开放自己的“书架”,别人就可
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人的批注、圈阅,这会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认知呢?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
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在跨媒介阅读中,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然而,“跨”之后如何成功地阅读才是关键,要知道,语文课中基于影视作品的跨媒介阅读和一些地区开展的影视教育活
动是截然不同的。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跨媒介里面有很多元素,戏剧有戏剧表现语言,绘画有绘画表现元素,数字艺术更是元素众多,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
。这种分拆和关联背后,实际上是分类思想,先分类再建立关联,然后重新将关联以后的知识结构化,形成一种思想,让阅读成为一个体系。跨媒介阅读不止于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形成新的跨媒介阅读知识图谱。(摘编自吴钟铭《跨媒介阅读改
变了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跨媒介阅读通过跨越整合传播介质,加强语文学习与时代、生活的联系。B.多元媒介对教学造成了许多干扰,可见开展跨媒介阅读实践活动面临严峻挑战。C.在
跨媒介阅读中,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的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D.跨媒介阅读不仅要阅读浏览不同媒介信息,更要聚合思维和思想。2.根据相关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跨媒介阅读中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
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B.跨媒介阅读应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及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C.跨媒介背景下的阅读会改变传统的阅读形式,使协同化程度加深,个体阅读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D.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够正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实
现的。3.下列做法中,不属于跨媒介学习的一项是()A.观看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后给剧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B.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学生将这首词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C.教师
用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的名作《虾》,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描绘自己看到的虾。D.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段,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剧本大纲。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时
,应该规避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你的建议。【答案】1.C2.A3.B4.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跨媒介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②接着阐释“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
涵与实施策略,强调“跨媒介习读与交流”活动应该围绕言语活动展开;③然后论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面临的挑战;④最后展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5.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②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③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④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⑤要注意对阅读元素的分拆
和关联,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读懂不同媒介语言间转化过程,就能读懂思维之美”说法绝对,由原文“要想读懂思维之美,首先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可知,“读懂不同媒介语言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只是条件之一。的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结合是常态,影视作品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无据,由原文“比较容易形成的形态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使
得影视阅读成为跨媒介阅读的首选”可知,说的是文学阅读与影视阅读相结合的形态比较容易形成。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与“散文化的语言”同属于文字媒介,不属于跨媒介学习。故选B。【4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由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背景,引出阅读文本的生产、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媒介多样化趋势不可阻挡,从而提出“跨媒
介阅读与交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中心论点。第二段由“媒介”的内涵引申到“阅读”的内涵。然后又说到跨媒介阅读和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具有的特点,又强调“跨媒介习读与交流”的实施策略。第三段说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第四段说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意义重大,但是仍面临
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抵御多元媒体对教学的干扰问题。第五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展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从本质上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但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不是新闻传播学范畴的,而是语文学科范畴的‘媒介素养’,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反思并适应媒介技术对母语习得的影响,在不断接触、分析、判断、评价的
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合”可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避免培养成新闻学素养。由原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
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可知,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规避海量的跨媒介信息对学生的认知造成的困扰。由原文“新媒介的引入可以增加信息容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拓宽学生的阅读与交流空间,但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
、视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如果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追求声、光、电的交响,而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内容,则得不偿失”可知,要规避声、光、电等媒介对学生的干扰,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阅读内容之外。由原文“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一个成功的、良
性的跨媒介阅读活动,植根于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跨媒介阅读不能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形态改变”可知,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要规避只注重表面形态改变的做法。由原文“思维之美的另一种体现是要注重阅读元素的分拆和关联,形成图谱化的个人阅读知识体系”可知,要注意对阅读元素的分
拆和关联,避免不同的媒介元素的混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命题人骆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麒麟踏雾来付淇琳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
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然后呢,然后呢?”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
了。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爹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
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
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在青莪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能自由出门以后
,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那你觉得谁是王者?”“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
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
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那你唱一个!”“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怪文绉绉的。
”陈轸摸了摸脑袋。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嚢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
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
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
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
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劏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
,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K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
手中的笔。“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
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B.芸川与陈轸在
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C.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7.关于文中与“雾”相关的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中的“云雾”是少女芸川青春萌动时复杂情愫的具化。B.“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中的“云雾”暗示了时局变幻,推动了情节发展。C.“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中“夜雾”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渲染
了热烈悲壮的氛围。D.小说标题“麒麟踏雾来”中的“雾”既指岭南山城特有的气候环境,也是对战争的隐喻。8.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9.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
年的夸赞与爱慕。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9.①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文中相对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
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个性鲜明特征。的③语言优美、生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议论、叙述等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少女口吻、有限视角”错。叙述人是奶奶,全知视角运用。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C.“热烈悲壮”错,“夜雾”具有神秘感。故选C。【8题详解】本
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可知
,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达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结合“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可知,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合“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
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可知。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的传承。【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结合“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
天……”“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可知,小说中的“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情节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结合“小芸川费尽周章从
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可知,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缺少丰富化和鲜明特征。可见,小
说虚化人物。③结合“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叙述生动,运用比喻、拟人修辞
,“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描写形象生动,“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议论形象。文中综合使
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命题人王成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
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
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
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
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的为者/始皇崩/C.其年七月/
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B.会稽:中国
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C.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去世。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
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13.把文中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14.始皇下令没收《诗》《书》及诸子百家之语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A11.C12.C13.(1)秦始皇
许可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14.①以愚百姓;②使天下人无以古非今;③不
实行分封制(而是坚持郡县制,维护大一统局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沙丘”是“
至”的地点,不能断开,应在“沙丘”后断开,排除CD;“公子扶苏”是“赐”的对象,不能断开;“曰”是对话标志,后面断开,排除BD;“已封”是“书”的谓语,不能断开;“未授”是下句的谓语,其前断开,排除B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
文化常识的能力。C.“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诸侯去世称“薨”,大夫去世应称“卒”。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张
冠李戴,从原文“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知,是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而不是李由。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可”,许可;“愚”,使动用法,使……愚昧;“无”,不能;“以古非今”,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2)“乃”,表判断,是;“黔首”,百姓;“驽下”,才能低下;“擢”,提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始皇可其议,收去
《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可概括出:以愚百姓;使天下人无以古非今;结合“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可概括出:不实行分封制(而是坚持郡县制,维护大一统局面)
。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颂秦始皇的威力和功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统一了天下,然而您的子弟还是平民,如果突然有田常、六卿那样的祸患,在朝中没有辅佐之臣,怎么相救呢?事情不效法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
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啊。”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排斥他的言辞,就上书给始皇。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
秦始皇许可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视察各地,在外平定四夷。李斯都出了力。李斯的长子李
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都嫁给秦国的公子。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忌讳太过分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
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富贵到极点了。然而事物繁盛到极点以后则将衰萎,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视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掌管印信,发布命令等事,都随同前往
。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上,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为将军。小儿子胡亥受宠爱,请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跟随。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
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诏书和印章都在赵高那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五六个受宠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的群臣都没人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韫
辌车里,百官奏事和进献食物还和过去一样,宦官就从辒辌车中(假托始皇的命令)批复各项上奏的事。(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命题人杨李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苏武庙温庭筠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②,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词人。②汉武帝逝世后葬于茂陵。苏武归汉,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15.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是想象苏
武骤然见到汉朝的使者时,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B.“古祠”一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写出了庙的苍古肃穆,表达了诗人崇敬追思之情。C.颔联形象地写出了苏武牧羊绝塞时单调、孤寂的生活,环境、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D.颈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虽有些
板滞,但“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16.本诗歌颂了苏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歌颂了苏武坚贞不屈、心系故国、忠于君主的精神品质;诗人意在借古讽今: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张扬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忠于故国,是时代的需要。【解
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D项,“虽有些板滞”表述错误,无“板滞”的毛病。“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
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歌颂了苏武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苏武精神品质”“深意”。解答此题,应结合着关键“借古讽今”联系写作背景分析。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
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
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命题人尹琪瑛)17.名篇名句默写。①《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以水为例,从反面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河海设喻,说明君王应重视广纳人才。②《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
感叹六朝往事如流水,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两句是写月华星辉,波光水色的景象,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一片琉璃世界。【答案】①.河海不择细流②.故能就其深③.六朝旧事随流水④.但寒烟衰草凝绿⑤.素月分辉⑥.明河共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择”“
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命题人戈洪玉)(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______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
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______。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
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______。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
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炙手可热B.
取而代之司空见惯如虎添翼C.取而代之见怪不怪炙手可热D.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虎添翼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副词中蕴含着对“他们”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20.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18.B19.①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②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和上文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反过来说明人
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文中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
应用“取而代之”。第二空,“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见怪不怪”,看到奇异事物,镇定自若,不大惊小怪。文中是形容低头族非常常见,应用“司空见惯”。第三空。“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靠近。“如虎添翼”,好像老虎增加了一对翅膀,比喻得
到了有力的帮助,势力更加强大。文中是形容新技术为出版业增加了新的能力,应用“如虎添翼”。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又”
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手机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
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网络信息技术
”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命运,所以“暴君”这一比喻从反面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春季
是传染病高发期,但服药需谨慎。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___①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___②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___③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
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①就有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②药物浓度会渐渐上升③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语段介绍了有关药品使用的
相关知识。①处,根据横线前“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若使用不当”可以推断出,此处强调药品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伤害,可填写“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逐渐被吸收进血液”和横线后“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可
以推断出,此处指随着时间推移,药物浓度会越来越高,可填写“血液中药物浓度越来越高”之类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然而”和横线后“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可以推断出此处强调药物浓度有限度,可填写“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之类的句子。22.认真观察下面的坐标曲线图,按
要求答题。(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变化的趋势。(2)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木材消耗比例逐年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比例在经历了一个增长期之后均呈下降趋势,核能与太阳能的消耗比例逐年上升。(2)高能耗、高污染能源正逐步被清
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的类型,本题所给的是坐标曲线图,故考生要注意曲线的变化趋势,注意每条曲线指代的内容。本题包含两个
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变化的趋势”,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图表反映的对象,从曲线图中看,它包含了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等多个对象,因此,概括变化趋势时,要分析每一个对象的变化趋势,然后按照
共同点进行合并归纳,从图上来看,木材消耗比例是逐年降低的,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比例在经历了一个增长期之后都呈下降趋势,核能与太阳能的消耗比例逐年上升。第二个问题是“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解答本题,考生要能从前面概括的变化趋势中总结问题
,可联系生活实际,从各能源的特点方面入手分析作答。对于图文转换题,考生应先分析图的类型,主要包括漫画类、徽标类、图标类、框架图类等,然后分析考查的方向,主要包括内容概括、寓意拟写、标题拟写、建议拟写等,不同类型的图,其题目的考查有所
不同。四、写作(60分,命题人张燕)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
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以上事例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国旗下的演讲稿。【答案】例文:我们的使命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浩荡中华悠悠,浪滚黄河东流。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承前人之精髓,弘爱国之大志,做爱国之士,乃新时代青年之重任!抚今追昔,不忘历史,面对先贤,前赴后继。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要大声
高呼:立志报国,是我们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青年应承前辈们立志报国之精神,树立远大目标!翻开厚重的典籍,铺开历史的画卷,君可见历史深处那终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君可见当年毛泽东屹立橘子洲头壮怀高歌“问苍茫大地、谁主沈浮”,一声数昂之音响
彻山河。忆往昔,常立报国志。遥想历史,历代爱国志士中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振臂高呼;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勇于担当;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有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鞠躬尽瘁。无数先辈们为祖国抛洒一腔热血,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看今朝,数风流人物。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力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天才少年曹原投身科研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非凡贡献
。邹承鲁怀揣理想坚持不懈,带领团队攻破人造生命的第一步。黄文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不息,最终因山区洪永远长眠在她守护的那片土地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国志士!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弘扬先辈的爱国精神,担起我们的使命,从
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君请看,疫情中的“90后”扛起了时代重任,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他们的爱国行为感动着每位中国人。君请看,凉州救火与抗洪救灾中有“00后”的身影,他们累到身心疲惫,却毫不懈怠。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殷殷报国情
,值得我们每位青少年学习和传承!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欣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珍惜和平,捍卫和平,保家卫国!展望未来,爱国,是永恒的主旋律!愿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怀赤胆爱国心精忠报国,完成我们的使命!我的演讲结束,谢谢
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指出,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第二句话对
两个人的选择做出了评价: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材料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材料的主旨,提出了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这个话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
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马克思和林觉民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
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只为小我而活,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之中,融入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得到高尚的快乐。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时移事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
做新时代具有远⼤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尚品格的接班⼈,做维护⼈民利益的忠实践⾏者。文体是演讲稿,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开篇语、正文、结
束语。考生可以在演讲稿中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演讲稿,层次要清晰,主旨要鲜明。立意:1.新时代需要新的使命。2.为国家谋复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3.每个人都
应该负起自己的使命。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