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语文答案.pdf,共(6)页,673.257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a6281ec3e89dad7045206c2cf45bed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B(A项,“只读实体书而不读屏的要求”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的内容可知,作者在开学头一天要求学生在读指定的读物“从华兹华斯等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这样的小说”时要读实体书,而不是要求所有读物都必须是实体书。C项,“长期累积会让高级认知功能受到影响
”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中说的是“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不会让这种重大改变发生”,且“如果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高级认知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只是一种假设,而“显然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直接否定了“高级认知功能会受到影响”这一假设情况的存在。D项,“材料一的看法更有价值”于文
无据。综观材料一和材料二,两位作者的看法都有合理之处,都能给人以启发,没有充分的依据判定哪一个看法更有价值。)2.C(“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
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知,纸质书籍中也有一部分是浅层读物;另外,材料中也没有信息表明“浅层阅读依托的是电子设备”。)3.D(“深入剖析其各自存在的利弊”错误,材料一只是剖析了“电子阅读”的利弊以及“纸
上阅读”的好处,并没有剖析“纸上阅读”的弊端。)4.A(“比喻论证”错,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中的“网络阅读和网上冲浪确实会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但这种改变与买汽油、看到陌生人微笑改变大脑的思维架构类似”,将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人们日常
活动对大脑的改变进行类比,运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方法。)5.(6分)①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为文章提倡深度阅读的观点提供依据。②借艾柯的话语,指出互联网时代让每一个人都必须阅读文字(或互
联网对文字阅读的影响)。③引出下文“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的论断。④引艾柯的话语,使文章的论述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即为满分)论述类阅读文本梳理材料一:第一、二段:以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出
纸上阅读与电子阅读的话题。第三段:引用艾柯的话,阐述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互联网对文字阅读的影响。第四、五段:剖析电子阅读的利弊及纸上阅读的好处。第六段:以摄影与肖像画的关系举例论述电子阅读可能帮助纸
质书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深度阅读。第七段:指出通过分工可以使书籍回归深度阅读。材料二:总(第一段):摆出要辩驳的观点——互联网使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分第二段: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互联网对大脑的改变与买汽油等日常活动对大脑的改变强度差不多,不足以使
注意力无法集中。第三段:采用因果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论述大脑的适应性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保守的和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伪命题。第四段:举现实生活中年轻人集中注意力观看长电影和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的例子,反驳了“互联网使年轻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看法。6.B(“此时的他还认为干农活最重要”错误。
根据小说第四段中的“他仍心思不宁……留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拿起枪,才有过河的希望”可知,此时的他只是心系家里,并没有认为干农活最重要。)7.C(“引出下文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错误,句子③写的是关于掩护
战术的细节,引出下文对战斗技巧的回忆,而对他被击中两颊的情节没有引出作用。)8.(6分)①第一次主动选择,在是否参军的矛盾中选择了从军战斗;②第二次主动选择,是在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和过河回家之间选择了保家卫国;③第三次主动选择,
是在享受伤残军人待遇和回乡劳动奉献之间选择了回乡。④他的主动选择,是以国家、集体为重,不计个人祸福得失的爱国奉献精神。(每点1分)9.(6分)①构思上,既描写了紧张的战斗场景,又交代了主人公参军的前后经历,叙事丰富,拓展了时空。②人物上,把现实战斗中的英勇和回忆中从农民
到战士的逐步成长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③叙事节奏上,现实战斗紧张激烈,回忆或温馨或平静,两者交织穿插,形成缓急交错的叙事节奏,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每点2分,分析、作用各1分,意思对即可)10.CEF(原句标点:诸将欲散归诸城
,光武决迎敌之志,诸将不从,倾覆随之。)11.C(两句中的“俟”词义相同,词义都是“等候”。)12.B(“怒斥他没有认清形势错”,是将领们轻视刘秀,怎么敢说这种话?)13.(8分)(1)(连续发射的)
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城中人背着门板才能打水。(得分点:“矢”“户”“汲”各1分,句意1分)(2)勇气,并不是气盛(自负自满),而是在生死存亡时恬淡自然又不失去他的气度。(得分点:“气矜”“泊然”“度”各1分,句意1分)14.(3分)①光
武帝是一个有大作为的人。②在生死存亡之际,光武帝笑对诸将,淡然(坦然)处之。(采分点:大有作为,淡然坦然;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概括相关内容要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本题
的主要信息在“此大有为者所以异于一往之气矜者也”与“慎谋于未举事之前,坦然忘机于已举事之后,天必赐之以勇”两处。15.B(B.颔联的意思是满眼的荷花正长日盛开,转眼之间,秋风起,秋收季节很快就要到了。“禾黍便西风”为虚写,不是此时“放眼望去”看到这些景色,是作者的
想象出的图景。)16.(6分)①首联中诗人初见西湖,便想到西湖开浚,灌溉农田,官民同乐,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②颔联中诗人由眼前的“芰荷”而想到秋日粮食丰收,体现其心系百姓的仁爱精神;③尾联“一心忧国愿年丰”,直抒胸臆,心忧国家百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解析
】朱熹的《游西湖(其二)》通过描绘福州西湖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和对国家的忧虑。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湖开浚后水波荡漾的美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荷花、稻谷、湖光
、潮汐等景物,展现了西湖的广阔与生机。最后,诗人以“不夸风物好”的态度,表达了对国家丰收的期盼,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17.(1)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鸿雁长飞光
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18.(6分)(1)如果散热太快(2)就是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3)衣服里存的空气就越多19.A(这句话放在【甲】处更合适,能顺承上文的“热导率比较低”,也能引出下文“空气层”的概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0.C
(“湛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特征代本体,代指瓦尔登湖。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蝉蜕比作空屋。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冷静”将铁轨人格化;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樯橹”借指水军战船;D.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
法,将光和影比作名曲,将视觉诉诸听觉。)21.(5分)①“虚掷”“挥霍”本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指的是浪费、糟蹋,本句贬词褒用。(1分)②“虚掷”写出自己在很多个上午泛舟瓦尔登湖,突出了享受偷闲的快乐;(2分)“挥
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要纵情享受瓦尔登湖的一切美景,突出了对瓦尔登湖的喜爱之情。(2分)22.(4分)①一开始用“他”称呼瓦尔登湖,是客观地描绘,突出瓦尔登湖“大勇者”的形象,表达了我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与敬佩;②以“你”称瓦尔登湖,作者像在与湖对话,增
加亲近感,抒发了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之情。(每点2分,原因、情感各1分)23.作文(60分)1.概念解析:(1)“真正的发现之旅”:通常指经过探索研究认识或找到前人没有认识或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或对固有并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事物进行批驳、考证,
从而得出新的论断。(2)“新的天地”,如新地点、新疆界、新领域。对个人而言,新天地是超越个人生活的世界,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突破,对社会而言,人类不断发展、进步,正是源于对新天地不断地探索。(3)“新眼光”一般是指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看待事物的新态度、判断事物的新取向,它包括人能够突破固有
的视角,凭借自己的新眼光来探索“旧的天地”中值得开发的领域,也能够以审美眼光发现习以为常生活的美好等等。(4)不在于……而在于……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前后两句形成一组对立的关系,通过否定“找寻新天地”对于“发现之旅”的意义,进而肯定了“拥有新的眼光”。同时,“不在于”也说明了通常人们对于这个问
题的误解,有为“发现之旅”厘清概念,以正视听之意。2.立意参考:“新眼光”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向内发掘;“新天地”则指向外部世界,考生如果赞同题目中的观点,那么可将思考的重点落在对日常琐碎生活抱欣赏的态度上
,在好奇心、探索欲的驱使下,或去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中的不同寻常的一面,或是发现固有事物中蕴藏的新的规律、意义,更新自己的体验,完善已有的认知。如果反驳这一观点,那么则可以从当今最紧缺的,也是最需要的原创性探索、创新入手,从而思考人们不应固守旧物,而要创造出全新天地的价值,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
中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当然,考生也还可以对题目的观点进行补充,从而拓宽题目的内涵。——赞同题目观点真正的发现之旅不能建立在寻找新天地之上,真正的发现之旅在于拥有新眼光。拥有新眼光的过程:常常需要自省、反思、敏锐的观察,心态的调整……,而这个过程发现的不仅是熟悉的、旧的事物中的新意,也是对
自我的重新认识,因此是真正的发现之旅。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流年》中提到:天地属于过去与当下,眼光属于未来,源于自身,又归于自身。真正“新的眼光”是向内的,发现之旅的终点不是天地,而是发现自己。今天的社会变化之快,新生事物之多,人们应接不暇,当人们疲于去寻找新天地时,却常常忽视了“发现之
旅”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应求于外在,否则人永远是被新东西所裹挟,人处于被动的应对的状态。——不赞同题目观点拥有新眼光当然是一种发现,但人不应满足于这种发现,这不是真正的发现。“真正的发现”应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里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是对个人,更应该针对社会、人类的进步而
言。如果人只追求在旧有的东西中寻找新意,并以此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发现,那么人类将不会进步。科学家的伟大发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是因为人不满足于在旧的事物中拥有新眼光,而是在寻找新天地,突破人类已有的界限,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因之一。例文1:真正的发现之旅21世纪再难有哥伦布发现新大
陆的壮举,惶恐于发现之旅的消逝,有人提出: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二元的问题。诚然,发现之旅不局限于物质层面对新天地的发掘。陶渊明“载欣载奔”回归田园诗对内心深处不为世俗婴心的桃源的发
掘,《独立宣言》自由平等的呐喊更是对平等这一渴望与真理的发掘。可以说,精神层面上的发现之旅不逊于物质上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拥有新的眼光便可阐释“真正”的发现之旅。难道古今中外伪科学者所持眼光不新颖奇特?但其荒谬的理论,来源便是与物质世界的不相符。未经实
践验证,新的眼光便仅仅是眼光,永远无法转变为发现之旅。推其本质,真正的发现之旅应是人类个体发现自己意义的旅途,更是探寻真理,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旅途。人生而无所知,因为万物待于被发现。在与世界的交互中,个体从被定义的“自在”成为主动选择的“自为”状态
。在这样的一声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喟叹中,个体走在了发现自我何所往的旅途上。而伊卡洛斯飞往太阳又葬身大海的神话已由古希腊传承至今,更代表着在发现自己后,探索人类集体认知边界的精神永不得息。这里的坠落并不指代愚
蠢,而只证明方法有误、认知有误。误区并不可能消失殆尽,因而人类通往真理的发现之旅永无止尽。那些错将发现之旅认识为仅仅找寻新天地或拥有新眼光的人,便是犯下了将手段错认目的的谬误。拥有新眼光是发现自己的表征,而寻得新天地知识发现之旅可能得附带结果。真正的发现之旅,是先对自己进行精神层面上
的发掘,再以实践验证其可行性,最终得到反馈结果,并对其修正的过程。在此之后,才有可能寻得物质上的新天地。在这个对物质世界探索已至瓶颈的时代,对发现之旅的渴望表明人们对创造力的珍视,害怕被困于狭小的茧房,失掉哥伦布的勇
气。对此,解决方法应有一条,便是认清发现之旅的本质,然后向内求。认清自己,并朝着真理的方向,超越自己,才是可行的通路。真正的发现之旅,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迷茫于创造力的消逝,那就行往精神深处。例文2:发现之广与深①有人
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的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而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可以二分的简单是非对错的问题。②何为“找寻新的天地”?即凭借一定的标准与角度,对于新物质新领域的探究。而“拥有新的眼光”指建立新标准,新探究
思维方向来研究物质与世界。这两者并不矛盾,其实应当是互为补充的内部逻辑关系。因此,发现之旅不能仅仅是找寻新的天地,更要拥有新的眼光。③诚然,找寻新的天地是一种发现之旅:通过原有模式,在世界范国内不断探察“新”。由于当前人类
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探究尚不充分,这种“找寻新的天地方法”依旧是可行的,的确可以扩宽我们发现、认知与研究的广度。④但是,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因而人类能够探索发现的事物与领域总会有穷尽的一天。彼时,通过找寻新的天地便无法促使我们继续发现。由此,一味盲目地找寻新的天地来
发现事物,徒劳扩充发现的广度,并非深度,只会让我们的思维片面化、矮化,无法充分探索与发现。⑤所以,我们需要拥有新的眼光拥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发现事物乃至人的内心世界,都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以便于其发现外延的部分。“人是有思想的
动物。”思想是人区别于万物最核心的特征,因而人可以转换思维的方式,而拥有新的眼光。拥有新的眼光可以促使发现事物的深层特征与人文的深刻内涵。⑥不仅如此,拥有新的眼光有时候还能助力找寻新的天地,从而更好的发现事物。物理史上著名的对光粒子性与波动性讨论后,德布罗切换了传统二元
论的思维定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开创了物质波动性新领域。拥有新的眼光促进找寻新的天地,反之亦然。⑦找寻新的天地,也可以促进新眼光的形成,两者在本源上相互两者在本源上是相互促进,一体两面的。通过找寻新的天地,抓住新的天地中基本特征,有时也可以帮助形成
新的观念来发现物质。正如站在一定高度上,便具有一定目光延伸度,可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观察,或许发现尚未探索的部分。⑧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受互联网的桎梏,亲手将自己锁在信息茧房中,不与新思想接触,仅仅固执拘泥于自身陈旧甚至
迂腐的观念,阻碍人们对于人文情怀的认识与发现。我们应当跳脱出,拥有新眼光。⑨综上所述,找寻新的天地与拥有新的眼光应当“两马并驱”,才能使发现之旅这台“轿子”四平八稳”!【参考译文】材料一:初始,王莽征集天下懂兵法的六十三家共数百人,并任为军
吏;挑选训练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出师的盛况,是秦、汉以来所没有过的。光武帝统兵数千,在阳关拦截王莽军。诸将见王寻、王邑军队强大,掉头逃跑,奔回昆阳,都很害怕,担心妻室儿女,想分散返回各自的城邑。光武帝提议说:“现在我们兵力和粮草都少,而外寇强大,合力抵抗,功绩或许可以建立;如果分
散开来,势必都不能保全。而且宛城没有被攻占,那边的部队不能救助我们,昆阳一旦被攻破,一天之内,我们各部都将被消灭掉。我们现在怎能不同心协力共同谋取功业名声,反而想守住妻子儿女和财物呢?”诸将愤怒地说:“刘将军怎么敢说这种话!”光武帝含笑起立。这时恰好瞭望敌人的骑兵回来,说大量的
敌人将到城北。诸将连忙相互说道:“还是请刘将军出主意对付。”光武帝又为大家谋划成败策略。这时王莽军队已有近十万到了城下,光武帝差点儿走不出城。严尤劝王邑说:“昆阳城小而坚固,现僭称帝王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快速派遣大军攻击,他们必定逃跑;宛城兵败,昆阳自然归服。”王
邑说:“我过去以虎牙将军身份围攻翟义,因不曾活捉他而受牵连,因此受到责备。现在率百万大军,碰上城池不能拿下来,怎么说得过去呢?”于是将昆阳包围几十重,扎营数百个,立起云车,高十余丈,旗帜遍野,金鼓之声闻数百
里。有的部队挖掘地道,有的部队用木童车楼车攻城。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城中人背着门板才能打水。王寻、王邑自以为成功在顷刻之间,意气闲逸自得。六月初一,光武帝便与军队一同前进,亲自率骑兵步兵千余,在王莽大军前四五里
布阵。王寻、王邑也发兵数千交战。光武帝冲杀敌军,斩首数十,部众乘胜进击,斩敌成百上千。材料二:昆阳之战以后,光武帝威震天下,王业的中兴从此开始了。王邑、王寻所统率的军队,号称百万,去攻打瓦合的汉军,这实在是光武帝生死存亡之际。诸将想散归各城,光武
帝下定决心迎敌,如果诸将不从,则汉军的覆亡必将接踵而至。光武帝刘秀心中明白吉凶祸福,却难以说服无知的诸将,这固然是慷慨地争论、痛哭流涕地请求他们听从自己安排的时候了。可刘秀却微笑而起,等待诸将的请求而不急着与他们说
,万一诸将不再问他如何迎敌,而是惊慌失措,四散溃逃,刘秀能不与众人一起败亡吗?哎!这就是有大作为的人与一时气盛的人不同的原因。广大的天下,生死的事情,兴废的时机,不是旷然超于其外的人,就不能深入其中而掌握其关键。在事情发生前谨慎地谋划,在事情发生
后坦然忘记巧诈的心思,上天必定会赐给他们勇气。勇气,并不是气盛(自负自满),而是在生死存亡时恬淡自然又不失去他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