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实战训练》专题02 《小石潭记》(实战训练)(解析版)

DOC
  • 阅读 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60.550 KB
  • 2025-02-07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实战训练》专题02 《小石潭记》(实战训练)(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实战训练》专题02 《小石潭记》(实战训练)(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实战训练》专题02 《小石潭记》(实战训练)(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7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及实战训练》专题02 《小石潭记》(实战训练)(解析版).docx,共(30)页,60.55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a18dd098f28db3f09c4eff34b652e5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小石潭记》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题)阅读《小石潭记》,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A.悄怆幽邃邃:深B.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C.斗折蛇行蛇:蜿蜒曲折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2)下列句

子中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A.而潭西南而望人不知而不愠B.以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C.之心乐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D.乃乃记之而去乃重修岳阳楼(3)下列对课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B.本文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属游记,都借山水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C.一切景语皆情语,第④段所表现出来的凄神寒骨源于作者内心的悲伤、凄凉。D.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

苦闷而作。(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答案】(1)C(2)D(3)B(4)①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②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

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句意: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

,也幽深极了。邃:深。解释正确。B.句意: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坻:水中高地。解释正确。C.句意: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蛇:像蛇那样。解释不正确。D.句意: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清:凄清。解释正确。故选:

C。(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

“以”,来。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第一个“之”,代词;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D.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

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判断正误即可。ACD.分析正确。B.错误;《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3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故选:B(4)本

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皆,都;空,在空

中。句意为: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②句中重点词: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互相交错;知,知道。句意为: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二、(2019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题)12.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甲】自三峡七百

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1)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示数目不确定)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D.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穿过,透)(2)【甲】文段中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3)翻译下列句子。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特点不同,【甲】文段水的特点是:;【乙】文段水的特点是:。4【答案

】(1)C;(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①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4)水势大、水流急;清澈。【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D.正确;C.有误,虽:即使。故选:C。(2)本题考

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是: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该句写出了船行之快。“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

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该句也写出了船行之快。所以这两个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

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自,在、从。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句意: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②重点词:俶

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大,“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流急。【乙】文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5【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

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

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三、(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

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8.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9.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

)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实是欲界之仙都。6⑵潭中鱼可百许头。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答案】8.C9.(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10

.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11.清澈、透明、纯净。【解析】【8题详解】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A项,晓雾将歇(xiē)。B项,沉鳞竞跃(yuè)。D

项,佁然不动(yǐ)。【9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四时”:四季。所以千万不要以

今释古。同时注意双音节的词语,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交辉”对应的是“交相、辉映”。“翠蔓”对应的是“翠绿、藤蔓”。【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

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欲界”:这里指人间。“仙都”:仙境。“可”:大约。“许”:左右。【11题详解】7题干要求说说两文作者笔下的水的共同特点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清流见底”“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等句,通过正侧面描写,刻画出水清澈、透明、纯净的

特点。【甲】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

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

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

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四、(2019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小石潭记柳宗元。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9.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3)俶尔..远逝()(4)以其境过清.()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

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

鱼图。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

探究其深层原因。【链接材料】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的9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

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答案】9.(1).可:大约(2).佁然:呆呆的样子(3).俶尔:忽然(4).清:凄清10.(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11.D12.(1)柳家元写小

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解析】【9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词汇的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

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可:大约。“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呆呆地(停在那里

)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冷清。【10题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

能知道溪水的源头。重点词语:犬牙:像狗的牙齿。【11题详解】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D.“斗折蛇行”,是采用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所以选D。10【12题详解】考查主题思想探究。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柳

宗元被贬的背景。《小石潭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链接材料]“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表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对统

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

(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

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

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五、(2018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4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3分)()(1)水尤清冽冽:___________________(2)影布石上布:__________________

_(3)隶而从者隶:___________________1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

重1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其岸势犬牙差互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

正确的项是(3分)()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C.本文运用了点

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

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答案】17.(1)凉12(2)投射(照映,分布,散布)(3)随从18.C19.其岸势/犬牙差互2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1.B【解析】:17.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根据

句意可知:冽:凉。布:投射,照映,分布。隶:随从。18.A.代词/结构助词;B.代词,可译为“它”/在“如……何”前面加强反向语气;C.都是“因为”的意思;D.于是/是。19.文言文节奏,要根据语言顺序处

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本题中,“其岸势”是主语,“犬牙差互”是谓语。20.翻译文言句子要抓住关键词语,如上句中的“斗”和“蛇”都是名词状语,注意词类的活

用。另外还须适当补充和调整。21.“似与游者相乐”不是“作者与游人同乐”,而是“鱼儿与游人相乐”。【译文参考】: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一条)道

路,顺势往下走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

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周竹林和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13一同去游览的人还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玄宗。随从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

,一个名叫奉壹。六、(2018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3.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快乐B.影布石上布:映照C.斗折蛇行蛇:像蛇爬行那样D.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B.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C.不可知其源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D.乃记之而去马之千里者(《马说》)1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

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14【答案】:13.A14.

B15.C【解析】13.A(乐:以……为乐)14.B(B项,“从”都是动词,跟从。A项,前句“以”,介词,因为;后句的“以”,介词,拿,把。C项,前句的“其”,代词,指小溪;后句的“其”,语气助词,一定。D项,前句的“之”,代词,指小石潭的风景;后句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15.C(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触发了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七、(2018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湖心亭看雪(节选)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丙】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7.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8.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C.从小丘西行百

二十步(西边)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9.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

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

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答案】:7.C8.D9.B10.(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共2分,关键词“但”1分,表达通顺明白1分。)16(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

往轻快敏捷。(共2分,关键词“翕忽”1分,表达通顺明白1分。)【解析】7.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故答案为:C8.(A.念:考虑。B.绝:消失。C.西:向西。)9.甲文没有写水

。10.翻译文言句子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如句子中的“但”和“翕忽”。另外还须适当补充和调整。八、(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

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

,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

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

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17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1)心乐之乐:(2)不可久居居:(3)不里许许:12.下列句子中加线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长尺许者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①乃记之而去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①或投饼于左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①以其境过清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世家》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1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⑤1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1.乐:以……为乐居:停留许:大约12.D1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

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14.B1815.【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解析】1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

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乐”: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2.试题分

析:D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因为”之意。A前者代词;后者副词“难道”。B前者代词;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前者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到”;后者介词“比”。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

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斗”“蛇”“明灭”“然”“跳达”等字词的翻译。“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判断句的翻译。14.试题分析:文言文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

,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定要看准题干的“间接描写水清澈”一句。“水尤清冽”“下深丈许,了若径寸”“喷吐冰雪”都是直接写水,所以答案为B项。15.试题分析:比较阅读。要答好此题,首先要

好好阅读两篇文言文,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注意分析具体语句,特别是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甲文可从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角度作答。乙文可从表现作者欢愉心情的角度作答。答此题,如果

能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答就更好了。【甲】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

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

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19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

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九、(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

文选段,完成7—12题。(14分)【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三】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

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7.解释下列

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遂用之遂迷,不复得路C.战则

请从请从吏夜归D.虽席地不容间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9.下面四个选项哪一项的“之”是代词,指人的?它指的是文中的哪个人?(2分)20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D.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10.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翻译时必须译出“午”的姓名。)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2分)12

.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的祁黄羊?(2分)【答案】:7.(2分)(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可以8.C9.(2分)D解狐10.(4分)(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

的儿子吗?”11.(2分)记叙描写12.(2分)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解析】7.结合句意加以分析可知。(1)回声(2)目光短浅(3)像北斗星(4)可以8.C.都是“请求”的意思

。A.白色的/不加装饰的;B.于是/终于;D.即使/虽然。9.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石兽;C.代词,代县令;D.代词,代解狐。2110.(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晋)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11.这句话交代小石潭的情况,以及两岸的形状,因此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记叙。12.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即可。祁黄羊举荐人才不避讳自己的仇人和亲人,只根据才能进行举荐,可谓唯才是举,值得赞扬。【译文】【一】等到春天和冬天

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

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的三峡巫峡很长,听见三声猿鸣泪水就沾湿了衣裳。”【二】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

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若隐若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

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三】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

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四】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

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长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

祁午合适。”(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22十、(2017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

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

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心乐.之(2)佁然..不动(3)益.信声无哀乐也(4)

恨.僧少可语耳(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3)用斜线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翻译下面句子。23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5)【甲】文

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绪。【答案】1)(1)以…为乐(2)愣住的样子(3)更加(4)遗憾(2)B(3)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①小石潭的

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贬谪的

悲凉(孤寂凄凉)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③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更加。④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遗憾。(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A.①句意为:疲倦时

可以蹲坐在石头上。而:表修饰;②句意为: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24B.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②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C.①句意为: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之:的;②

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当时的情景;D.①句意为: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其:代词,小溪.②句意为: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语气词。故选:B。(3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

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故停顿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

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句意: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5)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

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

情绪的情绪。十一、(2017年河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25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

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B

.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

“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答案】:26(1)D(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3)文章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写:水尤清冽,突出水清;又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从谭中鱼、阳光、影子这些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4)作者心境孤寂,再加上环境清幽,故倍感凄凉。【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隔着竹

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中。闻:使…听到。B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出:在国外。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游:游玩的。D句意:四面环绕合抱着

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采

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是通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科&网Z&X&X&K]【参考译文】:(一)从小丘向

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

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27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

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

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二)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

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

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十二、(2017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题)(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2题。【甲】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节选)28陈寿①先主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先主少孤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见童童②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

凡,或谓当出贵人。②先主少时,与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③。”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③年十五,母使行学④。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者争附之

。【注释】①孤:年幼失去父亲。②童童:覆盖的样子。③羽葆盖车:指皇帝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④行学:游学。20.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⑴水尤清冽⑵以其境过清⑶喜怒不形于色⑷顾自见其耳21.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⑵先主少时,与诸小儿于

树下戏。22.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2分)⑴【甲】文第②段划波浪线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1分)⑵【乙】文第②段可以看出先主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答案】:2920.①凉;②凄清;③脸色

(或神色);④回头看(或往旁边看。21.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②先主年少时,和许多小孩在树下嬉戏。22.①水清。②少有大志(或有远大理想)。【解析】2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

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冽:凉。②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③句意为: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色:脸色。④句意为: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顾:回头看(或往旁边看)。2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

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斗: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句意: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

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②重点词:于:在;戏:嬉戏.句意:先主年少时,和许多小孩在树下嬉戏.22.①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方法的能力.甲文没有直接描写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是从侧面进行描写,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水清。②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阅读乙文第二段,从“吾

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中可以看出,刘备少有大志(或有远大理想)。【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30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的见,时而看

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

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乙】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刘备很小时,父亲便过世了;他与母亲一起织草鞋,

编竹席卖以度日。所住房屋东南方有根桑树,高五丈多,远远望去,一片簇团,好似皇帝出行时的舆盖。过往的人都为这树的非凡非凡外表感到惊异,(于是)有人说(这里)一定会出贵人出贵人。刘备少年时,与同族人中的小孩子在树下嬉戏,说:“我一定要乘坐这羽葆盖车.”他的叔父子敬说:“你不

要说这狂妄的话,会灭我满门的!”刘备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让他去学习.刘备不很喜爱读书,却喜爱狗马、音乐、漂亮的衣服.身高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可盖过膝盖,回过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言语很少,对下人很友善,喜怒的情绪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刘备喜欢结交性情爽快的侠士,少年都争相依附他。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8262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