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64.060 KB
  • 2024-09-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4)页,64.06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f9c428a8c4fba2796cb5702c8d16db2c.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海南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题高二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

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分封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扩大,

也就是在强调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向外传播,没有体现出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问题,故D项错误。2.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

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

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

B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C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

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刺史是地方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且材料主要强调监察制度的作用,A项错误;门下封驳是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监察制度,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制度

,D项错误。4.“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封建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非常突出C.科举制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D.君主未采取抑制相权的措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宋代封建君主专制没有受到严重削弱,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B;宋代统治者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采取重文轻武政策,他们重视士大夫的作用

,而且也敢于放手让士大夫参与政治,实现“共治”,C正确;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相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

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5.《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

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

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6.梭伦执政时期,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

公民必须帮助其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儿子赡养自己。这些规定A.直接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权力B.阻碍了雅典农业经济的发展C.导致雅典道德沦丧世风日下D.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答案】D【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时期,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并给予公民权,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发展经济的需要,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公民权力,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阻碍农业发展,B错误;C在材

料中不能体现,排除。7.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家萨杜尔尼奴斯把犯罪分为四大类:行动、言论、文字、会商(同犯),并将其进一步解析为动机、身份、地点、时间、性质、数量和结果等要素。这样,通常受过训练的法学家即可通过运用这两个层次11个要素透彻地解剖一个犯罪现象。据此可知A.人性本恶是西方立法依据B.司

法定罪依赖法学家解释C.罗马法法理蕴含理性精神D.罗马公民法注重司法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学家将犯罪列为四大类七要素,其他受过训练的法学家就可以将犯罪现象进行推理演绎和还原,这蕴含了科学理性的精神,故C符合题意;A选项和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AD不符合题意;材料意思是

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设置以便逻辑推理,并非进行定罪,故B不符合题意。8.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苏格拉底一案

的审判过程显示A.民主自由导致多数人的暴政B.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C.雅典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D.雅典法律没能保证苏格拉底权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抽签的方式”、“自愿报名”、“两轮投票”、“多数票”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陪审团成立和审判中的程序公正。但最终

结果却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结果是不公正的。这说明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结果公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准确,雅典民主可能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但并非必然;C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司法审判过程体现了公平公正性,符合规定,并非缺乏严格程序;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

治的缺陷,不是雅典法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9.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A.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B.追求

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C.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D.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智者学派认为公平、正义只是对统治者而言的,普通百姓则不这样认为,故正义是相对的,C项正确。智者学派强调个人自由,容易导致公民的道德沦丧,排除

A。材料未提及智者学派追求个人功利的主张,而是强调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排除B。智者学派倡导感性自由的生活态度,而并非是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排除D。10.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B项正确。

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错在“导致,排除。C项说法错误,魏国实行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都推动了井田制瓦解,推动了社会转型,不能说是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而是强

调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

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善于积累经验D.提倡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在一定

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生产特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史学家

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编订鱼鳞图册C.确定土地私有权D.实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至唐朝前期,实

行均田制,将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和巩固统治,符合材料中“为民制产”,D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首倡重农抑商,此后历代沿用,但不能看成是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A项错误;鱼鳞图册是在明代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

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错误。13.研究表明,宋廷岁入税钱额,北宋时最高为6000万贯,相当于晚唐时的7.5倍;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达到8000万贯,仅绍兴府征收的免役钱、折帛钱等杂税就有100万贯。这一变化A.保证了政

府收支平衡B.表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C.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D.说明宋朝国力强于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相当于晚唐时的7.5倍”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这会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

故选C;材料没有提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状况,其是否能保证收支平衡,我们无从得知,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北方的赋税状况,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国力的强弱还和政治、军事等因素相关,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14.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

,止行亲属礼”。清雍正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A.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B.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产生D.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

据材料“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可知,通过皇帝诏书的方式规定地主和佃户之间不允许存在歧视和私自压迫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地主和佃农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限制地主对佃户的控制,反映了

佃户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完全和地主平等,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地主与佃户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不能反映传统等级秩序的遭到破坏,D项错误。15.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

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专卖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

的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将一部分产品像商人一样投入市场获利,与商人争夺市场利润,体现了对商业的限制,反映出政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政府对物资的控制,并没有涉及到解除封国的权利,所以不能

解决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将一些物品转运其他地区获利,并没有说对哪一些物品进行掌控,没有体现专卖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将收上来的产品进行分配,没有涉及到增加农民的税收,也不会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C项。16.《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倒)。”“风行草偃”表明儒家强调A.个人修养B.环境影响C.教化作用D.客观规律【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显然这里儒

家强调“在位者”的思想品德要高尚,体现出思想教化的作用,故C正确;个人修养只是思想教化的一部分,故A错误;环境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错误;客观规律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1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

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不阿贯”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A项

“言而信”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排除;C项是道家思想,意思“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主张无为而治,不要因压迫百姓而引起反抗,故C排除;D项是墨家的节俭思想,故排除。18.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

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答案】C【解析】【详解】“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子的“节用”思想,“和而不同”属于儒家的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

思想,儒家主张“仁爱”,C正确;无为是道家的思想,A错误;主张战功是法家的思想,B错误;“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等统治天下的政策,属于法家思想,D错误。19.西汉时期董

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能,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反映了A.“君权神授”的主张B.“天人感应”学说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的学说【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

舒的“君权神授”的主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强调是为了让人们变善才立王的,这是天意,这是神的意志,是神授予君主的权力,即材料反映了“君权神授”的主张,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思想,选项B不符

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大一统”主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的学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20.先秦民

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

化的需要C.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答案】C【解析】“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说明君主的权威性,荀子显然强调要尊君,体现出君民关系的相通性,故C正确;材料是贯通君民思想

,故A错误;专制统治是秦朝以后,故B和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边疆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地理、人文原因,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

发展与内地有着一定的差距,容易引发多种多样的边疆问题。因此历朝统治者在规划行政区划的过程中一般都重视边疆政策的制定,积极经略边疆。譬如秦朝设立辽东郡,以便中央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

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元朝设立云南、四川行省进行管辖,并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省,并直属中央政府管辖。——摘

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积极意义。【答案】(1)措施: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贵族头领管理地方行政;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

力平定分裂势力;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通过屯垦戍边,开发经济等。(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扩大了国家版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在规划行政区划的过程中一般都重视边疆政策的

制定”“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等信息可得出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材料“实行少数民族贵族头领担任地方官的土司制度”可得出任用少数民族贵族头领管理地方行政;根据材料“明朝在西藏设立卫所,……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可得出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和以武力平定分裂势力;根据材料“任用藏族

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历朝实行羁縻与怀柔政策,并且通过屯垦戍边,开发经济。(2)根据材料“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清朝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等信息可知,古代管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及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

地区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边疆地区的加强管理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

棉,来自印度。秦汉时期,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到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在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南宋时期,棉布虽未撼动桑麻织品在衣被市场的重要地位,但棉花种植已深入到长江流域。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棉花也受

到了政府的重视,江南地区“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明清时期,“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摘编自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影响。

【答案】(1)原因: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古代先民的勤奋与智慧;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2)影响: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桑麻,成为中国人的衣被原料;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解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棉,来自印度。秦汉时期,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到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可知,棉花传播路径是从古代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因此可得出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在古代先民的辛勤培

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可知,古代先民的勤奋与智慧,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棉花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可知,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国家统一,政府政策的影响。(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棉花种植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根据材料“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可知,棉花种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布逐渐取代桑麻,成为中国人的衣被原料;根据材料“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可知,推动了国家税收政策的转型。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

)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

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

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一一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1)不同之处:中国西方适用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适用于“陌生人”之间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是社会正义的体现侧重于社会理论道德义务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

(2)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解析】【详解】(1)不同之处:适用范围方面,根据材料“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可知,中国古代的“信用”适用

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根据材料“‘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可知,西方的“信用”主要适用于陌生人之间;从地位看,根据材料“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可知,古代中国的信用是立身之本

,治国之道。根据材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可知,西方的信用是社会正义的体现;从侧重领域来看,根据材料“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可知,古代中国的信用侧重社会理论道德义务,根据材料“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可知,西方的信用主要在

社会经济领域;从保障制约机制来看,根据材料“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可知,古代中国的信用保障机制主要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根据材料“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

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可知,西方的信用以制度和法律保障。背景: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的经济、社会观念和思想方面分析。如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

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景祐五年(1038)十月,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大夏国。此后,宋夏血战数年,宋军每战必败。康定元年(1040)五月,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八月,延州(今陕西延

安)北面全被西夏荡平。范仲淹自请兼知延州。他淘汰老弱,分部训练士兵;修复城寨,招还流民垦荒,募商贾贸易。同时上书朝廷,主张坚壁清野,进行持久防御战。但未被朝廷采纳。康定二年、三年,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之战、定川寨(今固原西北)之战,宋军皆败,折兵万余。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

议,复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范仲淹等人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于骑射的当地百姓以补充军队,又招还流民兴垦营田。范仲淹还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蕃部纷纷归附宋朝。庆历四年(1044)五月,庆历和议成,元昊

削去帝号对宋称臣。——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戍边西北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范仲淹的戍边策略。【答案】(1)宋重文轻武,军备废弛;周边少数民族强

势;宋夏矛盾尖锐;宋战略失误,屡战屡败。(2)策略:坚持持久防御战,营田固城、选将练兵;怀柔周边少数民族,对夏和议。评:加强了宋朝的防御力量,减少战争伤亡和物资消耗;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宋朝的统治。【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宋夏血战数年,宋军每战必败”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军备废弛,宋夏血战数年,宋夏矛盾尖锐,并且宋朝屡战屡败;根据材料“北面全被西夏荡平”可得出这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强势。(2)策略,根据材料“修复城寨,招还流民垦荒”“进行持久防御战”

“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另一方面选将练兵”等信息可知,范仲淹坚持持久防御战,营田固城、选将练兵;根据材料“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蕃部纷纷归附宋朝”可得出怀柔周边少数民族,对夏和议。评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复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后坚持持久防御战

,同时采取怀柔周边少数民族政策,这有利于加强宋朝防御力量,减少战争伤亡,同时怀柔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维护宋朝统治。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8305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